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人类主义时代的到来

后人类主义时代的到来

黎荔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为人类世界带来了极大影响。2015年,《科学》把“年度突破”颁发给了横空出世的基因编辑器CRISPR-Cas9系统;2016年,中国科学家将经基因编辑的体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标志着CRISPR-Cas9系统的首个人体应用。然而,每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都有着伦理与监管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默守着“不对人类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这条底线,避免踏入禁区。

为什么要死守这条底线呢?因为,只有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形成受精卵)才能传到后代,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举例说明,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动物皮毛的颜色呈现大范围的性状表现,只有可能是生殖细胞发生了突变,才可能全身的毛都表现为白色,又因为是生殖细胞突变,所以该性状可以遗传;如果是体细胞突变,则顶多也只是部分的毛变为白色,而不是全身,且不可能发生遗传。当然,最近我们关心时事的人都知道了,还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突破了编辑生殖细胞的禁区,经基因编辑的新人类已经诞生(一对双胞胎,一死一活,可见对人类早期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这完全是人类基因编辑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大事件。生殖细胞的分裂很活跃,而且还是有基因拆分,比体细胞分裂步骤多,周期短,可以说生殖细胞基因突变频率是很高的,具有许多不可控性。

人们跃跃欲试要在原生基因组上打造更大的奇迹,不再相信DNA等同于命运。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片头,画面从草履虫开始缓慢加速,到了近代让人目不暇接,进入电子社会后则快得看不清影像。当代人类已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改变,从性别,到身体,到基因,我们都在动手动脚去介入改变。当原生基因组无法满足人类的改造需求,我们还有CRISPR-Cas9基因编辑这件终极武器。父母通过试管婴儿来筛选“优质”胚胎,女性通过激素疗法来自定义产卵周期,眼疾者用人工晶体植入设备改善视力,帕金森病人选择用大脑植入物——所谓“脑起搏器”——来控制自己的症状,此外还有针对聋盲人士的人造视网膜和人工耳蜗,至今全球已有数百人选择将射频识别(RFID)设备潜入身体,借此实现魔法般地非触控开关操作……未来似乎已不可阻挡。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DARPA)正在资助脑芯片研究,旨在帮助老年痴呆症和中风患者恢复记忆。在匹兹堡大学开展的一个人机交互项目中,操作者通过脑信号控制机械臂,甚至能接受机械手掌的触感反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用丝绸做的脑机接口:丝绸可以卷起来,再被相对无创的植入人脑之中。此外,还有纹身一样的电极阵列和通过针管被注射进脑内的神经网。作为第一批敢于尝试的电子人,这些身体极客(也被称之为“生物骇客”)觉得身体改造行为可以提供更多可玩性,满足人类对于自身可能性无限延展的旺盛好奇心。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20年内就能实现脑机交流的巨大进步,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则认为这一时间可能只有810年,他的工作室已经完成了第一台人机接口,如果说人机接口可以成立的话,“上传大脑”就已经进入到实验性实施的阶段了。我看到他新近公布的Neuralink项目官网上,只有一句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Neuralink提供高带宽和安全的脑机界面。未来当脑机接口普及,我们目前所有的社会生活模式都将被颠覆。可以说,人类已来到了自身发展的重大拐点,也可能是冲入了一条幽暗隧道,根本不知长度和去向。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是更解放了?还是恰恰相反?我们获得了自由,还是丧失了权利?在人类历史进化的全部复杂性上,目前还很难回答。

“我们正同时迎来现代文明冲顶(数码转型与生物学革命)和文明见顶(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相遇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未来可能会成为弃民。”我的北大老师戴锦华教授对这一轮野心和科技的狂飙,充满了担忧和质询,她说:“我们正在经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由互联网、而最近由移动通讯平台所标识,我们把它称为文明的数码转型。如果联系这一轮技术革命的另一个面向——生物学革命,在我的认知当中,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和改造程度甚至超过了工业革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文明冲顶的状态。”“人类确实在把我们这一期的文明推向辉煌璀璨的地方,推向最高峰,但是恐怕这个过程中包涵了人类的自我抹除。”其实,目前的人工智能早已通过了图灵测试,生殖细胞基因编辑也已经打开了禁区,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否会制造出“新危机的可能性”,这也是以霍金为代表的很多科学家所深深忧虑的。

2010年出版的名为《什么是后人类主义》(What is Posthumanism?)的著作中,卡里·伍尔夫(Cary Wolfe)提出了“后人类主义”这个术语,并引述了福柯《词与物》的最后一段话作为说明:“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什么是“后人类主义”?科学研究与新兴技术——从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技术到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结合——都从改造与征服自然,转向试图重新书写“人类”本身。基因组变成了可开放编撰的数据集,死亡被视作可被征服的疾病,赋予人类“天选感”的“意识”被作为一种机器形态(更高维度的算法)加以讨论。后人类之后,会发生什么?也许科技带来的完美,使人生、命运这些传统概念失效了,人也将因此丧失深度,沦为一个存在于幕后的、可以随意改变自己属性的、无比单薄毫无内涵的主体。

即使可以植入芯片瞬间英语八级又怎么样?即使可以基因编辑出生就帅裂苍穹又怎么样?即使可以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打印更换器官延缓寿命到120岁又怎么样?我宁愿选择留在属于我自己的年代。我不想改变,我想坚持。我想活得变得比较真实、踏实,我的思考本身有一个以人为世界尺度的坚实依托。什么是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可是,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正在衰落,人文学者正在被边缘化。面对时代的剧变,甚至可以说是这一期人类文明的倒计时,人文话语的失落或失效,不是说人文学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是从 20 世纪开始,我们已经落伍了。多少人文学者在这轮新技术革命面前,表现得麻木、迟钝、能力不足,甚至在不思进取、闭目塞听之下,还充满了自矜自恋、妄自尊大。当代的人文学者,如何重新向“何为人类”发问,直面和质询与后人类主义相对应的那些变化、那些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如何以自由、开放、理性、批判的姿态,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严肃回应?如何保持某种距离感与纯粹性,坚守和预警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

我明白,当今席卷全球的科技、经济、政治、智力和伦理道德的革新,都是出自于人类的选择。在决策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人类自己。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今天的人类需要认真、平静的重新思考那些已经变得生疏,但却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问题——什么是需要崇尚和追求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人类共同遵守的底线在哪里?不同教义、族群共存和相互尊重的原点在哪里?这,不是抽象的玄奥的学者式的命题,而是与每一个人活着相关联的、最基本的事情。

地球,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人类,七十亿四千万。当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像自然界的所有物种一样,人类是数百万年演变的产物。人类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才一路走到今天。从类人猿阶段起,人类就极其复杂矛盾,什么是人性?你说那是冷酷那便是冷酷,你说那是绮丽,那便是绮丽,你说那是有情那就是有情,你说那是无情那便是无情……无论人类从生物学意义上有多少缺陷,具有自我意识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写到最后,想起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尾说过的话:“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其中泅渡的浩瀚大海,不要污染生命之水,不要破坏推动它的精神。我们还远远不知道,生命究竟蕴藏了多大的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大颠覆性技术方向——基因编辑技术
人类基因编辑应有法可依
生命编码背后的故事(圩七)
为什么人类只有三万天的寿命?说出来你都不敢相信
人为什么没能长生不老?听听科学家怎么说吧
套路满满,一篇文章搞定单细胞测序的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