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间质纤维化:
祖国医学无“肾间质纤维化”这一病名之说,但古代中医医籍中有较多对类似本病的描述。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演变经过和预后,可归属于“水肿”“癃闭”“肾劳”“关格”等范畴。古代中医普遍认为气阴衰败、升降失司是引起“肾间质纤维化”的原因。肾脏系膜及基底膜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细胞外基质积聚等在形态学上具备中医“癥积”的特征。有学者认为肾纤维化进展实质是肾脏有形之癥积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提出了“肾痿”的新概念,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于“肾痿”的范畴。其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一类肾组织枯萎、萎缩或功能衰退,甚至废弃不用的疾病。
在病机方面,大多数医家认为RIF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即肾虚为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亏损则可致肾阳亏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亦可致脾阳亏虚,谓脾阳根于肾阳之说。两者互为影响,终致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之邪愈甚,出现尿少、尿闭、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等症。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乙所创制,收录于《小儿药证直诀》。该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主要作用为补益肝肾。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能通过利尿降压扩张血管,减小高血压对肾功能的损害,保护肾小球、肾小管,调节肾脏功能,消除水肿及尿中蛋白,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有效方剂。基础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上调MMP-2的表达、下调TIMP-2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减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达到防止肾间质纤维化、保护肾脏的作用。
2、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充则精气内守。《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又《诸病源候论》:“劳伤肾虚,不能藏精,故小便精液出也。”由此可知,蛋白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甚为密切。肾炎蛋白尿若持续不消,人体精微物质丢失过多,易致肾精不足,肝血亏少,进而使肾气难固,脾气难升,肺气难宣。然而人体的生命活动以精微物质为基础。如此循环往复,病程迁延日久,最终易转为气阴两虛。 故临床上气阴两虚证肾炎蛋白尿较为多见,同时慢性肾炎的气阴两虚型有不断增加趋势。
六味地黄丸记载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 《金匮要略》中化裁而来。本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并为之“三补”。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渗脾湿,为之“三泻”,共为佐药。六味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均重于“泻药”,是以补为要,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慢性肾炎病位主要在肾,肾阴必先受阴进一步损伤,又“阴虚则无气”,最终导致损,所谓“虚处受病”,加病之后,肾失封藏,精微物质丢失,病情难以缠绵不愈,可使肾气阴两虚。临床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能有效消除尿蛋白、尿红细胞,明显改善血浆白蛋白,并能减轻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证候。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病因病机尚未明了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主要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肾动脉硬化,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晚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其微血管病变与高血糖所致的血流变学、血液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有关,最终导致血粘度升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血管神经病变发生。
祖国医学认为阴虚燥热兼有血瘀是本病的病机,由消渴发展而来。消渴病早期阴虚燥热,继而气阴两虚,病久阴损及阳,终至阴阳两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本病。因主要表现为下肢或全身水肿,故多归为“水肿”病范畴。治疗上采用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正中本病病机。
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其复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并称“三泄”,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泄,以补肾阴为主。
现代药理学表明,六味地黄丸有抗肾病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 1a (HIF -1a) 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的过度表达,抑制肾间质胶原沉积和组织纤维化,改善肾脏功能。临床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具有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