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看体检单!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些体检常识你都知道吗?

体检时我们最害怕的往往就是抽血了,但是这却是常规体检最重要的一项。但你知道体检单上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意味着什么吗?

1.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白细胞与红血球,血小板并称三大血细胞。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109/每升血液。白细胞无色,呈球形,直径在7~20μm之间。白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另外,嗜酸性粒细胞游走能力很强,也有一定的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升高:生理性增高: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

病理性增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等。

2.红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红细胞呈双面凹陷、周边稍厚的圆盘状。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故呈均匀的淡红色。红细胞的双凹陷形状表面积较球形表面积明显增大,有利于血红蛋白执行运输氧气的功能。

正常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干重的90%)。故红细胞的功能也就是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血红蛋白可以把肺部吸入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同时再将细胞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呼出。当贫血时,血红蛋白的浓度降低,不能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到全身组织,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红细胞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红细胞数因性别和年龄差异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其正常值范围,男性:(4~5)×1012/L;女性:(3.5~4.5)×1012/L。

红细胞数量减少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大量失血三种主要原因。红细胞生成减少多见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机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各种急性慢性失血包括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红细胞数量过多也不是健康状态。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和红细胞绝对增加两种情况。血浆容量减少而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多。常见于以下情况:严重呕吐和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相对增加。多种因素可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区;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统疾病之一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属红细胞数量病理性绝对增加。

3.血小板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血小板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为(100~300)×109/L,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属于异常。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4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500×109/L,且经过治疗病况改善以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黏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④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杨铁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解读,终于找到最全的了
三(1)血常规检查(学习笔记)
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
血的秘密
全血细胞计数(CB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