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辉煌900岁 沉睡300载 揭秘20年

辉煌900岁   沉睡300载 

揭秘20年

——泗州城考古勘探揭秘回顾

陈 琳

改革开放40年,盱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淡化、甚至忘却;然而,在我的思绪中一直难以忘怀、记忆犹新并引以自豪的却是泗州古城的考古、勘探与揭秘。它,不仅承载了泗州(盱眙)千年辉煌而又凝重的历史,记录了历史上泗州(盱眙)人民向自然灾害不屈不挠斗争的抗争精神,寄托着当今盱眙人民对开发泗州古城的美好愿望,更凝聚着我一个文史工作者从儿时至今对泗州古城亲闻、亲见、亲历的深深情结……

我老家住在盱眙城北的“对宝巷”,儿时就听父亲讲过“对宝巷”的巷口是因对着泗州古城内的宝塔而得名的;特别是小时候奶奶多次给我讲过《水漫泗州》的神话故事,更让我对泗州古城有着一种莫名地怜悯和探寻的向往。

《水漫泗州》的神话在盱眙周县脍炙人口、流传很广、很久。神话传说虽然荒诞,但“水漫泗州”却是严酷的历史事实。泗州古城兴于唐代开元盛世,毁于清初康熙年间,在这千年的历史时期,她既是“舟船泊聚,车马云集,廛市繁荣,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又是黄河进入长淮的水道中点;既是唐宋时期的漕运中心,又是当时洪泽湖地区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这样一座盛极一时的历史文化古城却从地面上消失了,它没有毁于南北对峙时期的金戈铁马,没有毁于都梁荒丘的山林野火,也没有毁于地震和火山爆发,而是罹患于暴戾的黄河和淮河洪水。
    为了使这座“辉煌900岁、沉睡300载”的水下泗州城重现于世,盱眙县委、县政府自1997年起,致力于该城的调查、研究,考古、勘探工作,并抓住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机遇实施了泗州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至2017年,终于初步揭开了这座具有世界级文化品位、堪与意大利庞贝城相媲美的地(水)下古城神秘面纱。为了使人们能更多地了解这座古城的经历,特对泗州城的考古、勘探、揭秘作一简要回顾。

名州古城  引领考古探源

泗州古城始建于北周,隋时毁于战乱,唐代迁徙淮河之滨新建。由于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加之漕运事业日渐兴旺,泗州城日趋繁荣,成为中原地区的“水陆都会、漕运中心”、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宋代,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对岸又建立了一座新城,新城的发展更快,其规模逐渐超过老城区。明代,为防水害,将两城之间的唐、宋土城墙拆除,更以砖石,使两城合二为一,成为现今国际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地下(水下)古城。

宋代,泗州城已十分繁盛,历史上称为“车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明代,泗州城城内店铺林立、船舶如流,商贾蚁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背景,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故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泗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名城古镇,加之泗州古城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的“僧伽塔”就建在泗州城内(《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即“僧伽大师”),使泗州古城成为历史上“廛市繁荣、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

泗州城在世945年,曾设治四处。其中以在盱眙境内的时间最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于黄河夺淮,使其沉沦泽国,掩埋淤泥,成为“中国的庞贝城”之谜。

     泗州古城,是一座尘封千年的历史博物馆,是江苏21世纪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完整古迹,若能撩起它的神秘面纱,清理黄河夺淮而沉积在它身上的厚厚泥沙,就能展示它那皇家故乡紫禁城般的威壮气魄。无论从文物考古、历史、建筑、文化、艺术,还是旅游角度来衡量,这都是21世纪初最能震惊中国的一大发现。虽然从时空角度还不能把它和埃及洛克沙古城相提并论,但把它称之为东方庞贝城,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她们都是受大自然影响的灾难性古城。

勘探发掘 揭秘中国庞贝

水下古泗州,由于其千年辉煌而又沉重的历史,三百多年来,给其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她伴随着“水漫泗州”的种种神话和灿烂的人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的思索和遐想。水下泗州古城,又因其黄河夺淮的历史悲剧、震憾世界的资源品位,引起了多少中外专家、学者的探讨、追寻。

随着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外专家、财团盯上了这一资源,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一次次的把泗州古城的寻访、勘探推上议程;然而,由于泗州古城特殊的地学结构和丰富的地表水,令众多的勘探、水利、文物、文史专家望城兴叹。

1995年5月,美国哈佛基金会秘书长在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盱眙,要求考察、开发泗州古城,县委、县政府安排了洪德聪等几位研究泗州古城的专家陪同接待、介绍情况。当一行人来到泗州城遗址的城根村和扁担河,面对田野和河水只能介绍史料中的泗州城、“城根”地名的来历和淮河大桥钻探时的一些情况,而泗州城遗址地(水)下的情况谁也说不清楚。1996年6月,美国哈佛基金会秘书长一行再次来到盱眙,要求由他们来开发泗州古城,地(水)下的古城资源由他们从美国调卫星进行红外遥感探测。这一提议,给时任的县领导带来了难题,无法答应,最终还是怕资源泄密,而将他们的请求搁浅。虽然他们的请求没能实现,但弄清地下泗州古城的沉埋状况成为县领导无形的压力和责任。

泗州古城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只要探明、开发必将象意大利的“庞贝城”一样,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效应,这是市县领导和专家们的共识。为了开发出泗州古城,当务之急必须先探明地(水)下的资源沉埋状况。

遗址调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县委责成喜爱研究泗州古城(时任旅游局副局长)的我牵头泗州古城的考古勘探。带着信任、责任、重任和对泗州古城的诸多谜团,我除了深入研究相关史料外,便以行政的身份(以前都是个人为研究)深入沿淮、城根等村组对泗州古城的遗址展开细致的调查工作。

调查中,村民们反应,刚盖好的新房子,没几年便自动裂开一道缝隙,从底到顶好似被人撕开;有村民反应,七十年代分田到户后,试图把自己田地耕平,却劳而无功,只要有雨降下,土地便“自动”变得坑坑洼洼,而这些田地里的坑,都会呈现出一个古城墻齿状城垛的图形。过去没有哪个人能说清楚这个裂缝和齿状城垛的原因,于是千奇百怪的传言不胫而走,有人说这里会发生地震,有人说这里地下有妖怪,而更多人认为,这里既然离朱元璋的祖坟不远,那这里必定是有王气冲出。怪事不仅如此,城根村耕田的农民在耕地和挖水沟时有个共识,不能耕深挖深,因为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土层下面就是坚硬的砖墙,其坚硬程度只能用炸药才能拆除。有农民为了平整土地,曾试着沿墙体向下挖掘,却挖出了许多大青条石,他们就继续挖,利用这些挖出的青条石生产队里盖了5间牛房、3间仓库。还有一农民在西南方向的自留地里约3米下还挖到一个像窑状的门洞......要说最明显的还是在淮河的二河里,干旱时有一圈堤坝,宽得可容得手扶拖拉机在上面开。而70多岁的杨殿喜老人则清楚记得,1963年时洪泽湖底干得裂开了碗口粗的缝,不少文物裸露滩涂,他能清楚地分辨出一些局部的城墙、华表、牌坊和部分的城市建筑墙基。而从多年来的实地调查中,接触年龄最大的老人也只83岁,他们也因历史久远只能谈谈童年时所见的“旗杆墩”、“石牌坊”和1963年、1976年两次因大包干分田到户集体抢挖条石的情况,而整体的概况和布局无一人能述说。

尽管遗址调查无人能把古泗州整体情况说得清楚,但通过“对宝巷”“旗杆滩”“牌坊滩”“城根村”地名等零星的信息,也初步掌握了许多泗州古城沉埋的情况,为后来的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将古泗州考古勘探当做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分别联系了江苏物理勘探院、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可因泗州古城地处淮河之滨,丰富的地表水给考古勘探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更主要的是,盱眙是财政倒挂县、吃饭财政,更本就拿不出钱来去考古勘探。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求援。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地安排了江苏省物理勘探院的院长挂职盱眙副县长,具体解决泗州古城物理勘探问题。

第一次勘探

1999年,在江苏省物理勘探院的院长挂职到任后,即安排物理勘探队到盱眙实施试探工作。

试探工作由我协助省物理勘探院刘总工程师和勘探组6人进入泗州古城遗址。依据实地考察情况,初步拟定三种勘探方案,即:①高精度磁测法;②探地雷达法;③电法;并将这三种方案在已知的明祖陵神道、地宫和未知的淮河乡沿淮村旗杆滩进行,以此验证几种仪器在淮河水网地区的实用能力,经比较,“电法”比较适宜本次的勘探。

由于“电法”探测,盱眙水利局井灌办公室就有与勘探院相同的探测仪器和探测技法,为方便工作和生活,实探工作省物理勘探院推荐盱眙县水利局井灌办公室钻探队探测。在省物理勘探院的指导下,勘探队首先将测点选择在淮河乡大桥渔场、小洲滩、炮台滩之间的淮河边进行。以古泗州东城墙为突破口,在东南向初拟城墙方位的横截面清理出100米苇滩通道实施电测。根据电测结果中局部反应异常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地下建筑物的确切位置。

依据钻探结果,研究地下城墙走向,再进行文物钻探鉴定。由于泗州古城所处地带情况复杂:城墙基础有的在河里,有的在农田,有的在农户的菜地里,有的在居民的房基下,有的在渔民承包的鱼塘里,有的在河堤的坝埂下;更由于泗州古城遗址呈椭圆状,研究追寻其走向是勘探中最难的问题。因此,在勘探四角转向时,往往多日一无所获。

古泗州第一次勘探(电法)

本次勘探历时3个月,除采用“电法”勘测和文物钻探的方法结合进行,同时还采用了排斥法历经多次的否定与肯定:由试探到实探,由密探到普探,由追探到复探,又由复探到补探,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从而掌握了泗州古城的建筑规模和基本结构,确定了泗州城内外城墙的总体布局。

这项被专家们定位为具有世界级品位的旅游资源和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并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项目,她的勘探,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1999年10月,在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下,我们第一次依靠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两种科学的方法结合使用,排除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片茫茫的旷野、滔滔的淮水下面终于揭开了地(水)下泗州古城“辉煌900岁,沉睡300载”的神秘面纱,向社会披露了勘探成果。这一重大成果的问世,不仅在全国新闻界再一次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也为泗州古城今后的复探和泗州古城内重要幸存设施的密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更为泗州古城今后的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勘探的结论是:所探出的泗州古城城墙遗址为明代更以砖石的泗州城城墙。四址范围为[北东]54°,长2.05公里,[北西]342°,宽1.20公里,总面积2.46平方公里。泗州古城的内外城墙走向准确无误,内城墙探出的诸多遗迹是确切的。由于泗州故城城墙和城内主体建筑大多采用大块条石奠基,上部为明代大砖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浇注,因而坚固耐久,加之墙体宽,基础又经加高填垫,因而,使泗州古城的城墙整体上相对保持较好,损坏、断带部分由于城墙较高,仍不影响总体形象。

南大考古所复探

    盱眙县特殊的勘探队出色的完成了泗州古城的第一次勘探,厘清了泗州古城的城墙、城门及四至范围,但期间的古街道、古建筑、古汴河、闻名的大圣寺遗址等都还未探明,为了验证本县对泗州古城的考古成果和探明期间的主体建筑,2002年县政府又邀请了南京大学考古所对泗州古城再次进行勘探。

经过南京大学考古所为期6个月对泗州城遗址的考古调查、钻探、探沟试掘,确认了第一次勘探的成果;并进一步发现地下埋藏的遗迹:泗州城的内、外城垣,内城垣的五座城门,一座马面,以及城内的东西路一条、南北路三条、汴河一道。同时还在汴河以西、东——西主要街道以北的范围内发现三片建筑区。

古汴河:汴河遗迹位于沿河村四组东堤坝外(沿蛤腰路方向)约115米处(原城根村五组中部南北向道路下)。大致呈南北走向,方向为1440。河道平面呈长条形,南北分别穿越南、北城垣,河面开口东西宽约50米,开口距地表深5.5米。

街道:街道共探出四条,其中东西向一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街道为连接东、西城门的主要街道。经钻探,发现该路约起自西门遗迹附近,路面距地表深5—6.5米。方向为580。道路宽8—10米,此路东部以石块铺筑为主,西部以碎砖石铺筑为主。南、北街道1分别位于汴河的东西两岸。距地表深5.5米左右。其中汴河东岸的道路为穿越香华门与北门的主要干道。方向为1440。宽8米左右,为土路,质地紧硬。南、北街道2位于淮河堤交接部西约60米处。为南门与州署间的主要干道,距地表深约8米(现地面高程达14.3米)。方向为1440。用石块铺筑,道路宽约8米,由于该路为石块铺筑,故厚度无法探出。

建筑区:此次钻探中在寻找大圣寺及灵瑞塔遗迹时,在古汴河以西、靠近东——西主要街道北侧范围发现仅有三片建筑区。此三片建筑区分别分布于现沿河村四组村庄东、西两端及中部。钻探后发现这三组建筑区与明万历年间《帝乡纪略》所附“泗州古城图”中的建筑分布较相吻合。据有关迹象推测,2号建筑区有可能即为大圣寺所在位置,那么灵瑞塔的位置(未探明)应在2号建筑区内的偏北部。

中科院考古所追探

“泗州大圣”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僧伽,他在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到泗州建起了普照王寺(大圣寺)传经布道。他道行高深,名声远播,被人们尊为观音的化身。大圣圆寂后真身安葬在大圣寺灵瑞塔的地宫里,由于大圣的“舍利”在佛教界影响巨大,而前两次勘探,灵瑞塔(地宫)的位置都未探明,故2006年3月盱眙县政府又邀请了有国际顶尖勘探设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物探队第三次对泗州古城遗址进行物理探测工作。   

根据县政府的要求需要对大圣寺灵瑞塔遗址进行准确定位,并对泗州古城的香华门、北门、南门、主要街道、州署所在地进行追探,进一步确认。

自3月21日—4月3日,历时14天。探测面积:约30万平方米。通过探测确定的遗址:灵瑞塔塔基、香华门、北门、主要道路、部分建筑,确定了它们的位置和大致范围。

    高精度的勘测确认:城墙距地表深度约2—5米,由南向北逐步加深。钻探出土的物品为青砖、石灰。钻探的底部在约2—4米处为青砖、石灰;在约5米处为石面,均为平底。

探测北门—香华门的道路位置为:由香华门为起点长度约150米,路面距地表深度约1.2米 ;钻探出土的物品:红烧土、陶片;钻探的底部在约1.2米处为砖面;在约1.5 米处为石面。

探测东门—西门的道路位置由道路交叉点偏西的一段为起点,长度约200米,路面距地表深度,中间约2.2米,两边约2.5米;钻探的底部:中间为砖面,两边为石面。建筑遗址距地表深度约0.6—1.5米,钻探出土的物品有砖瓦、石块;钻探的底部,由于砖瓦、石块堆积过厚,无法钻探到底部。

经过南京大学及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共同对这里进行了勘测,通过与史书对照,找出了泗州城大部分水下遗址。

根据第三次的考古勘测,泗州城的官署、一条贯穿城区的长街道、府衙、店铺等设施基础都基本完好。

南京博物院考古探掘

为厘清泗州古城的埋藏形态,揭开其神秘面纱,2010年,借助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文物保护的机遇和充足的资金优势,江苏省文物局决定对泗州城遗址展开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力图解答历史上关于泗州城的诸多疑问,展示泗州城遗址的真实面貌。这是一项震撼人心、拉人眼球的发掘,立刻引起了新闻界和全社会的又一次热切关注……

经过三年多考古发掘,此阶段考古工作成绩斐然,收获巨大。泗州古城的香华门、古汴河、灵瑞塔、观音寺、大圣寺等5个遗址全部探明,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实探总面积达到28000多平方米。内城墙、外城墙及城门露出水面,其中,已探明内城墙墙体长度约338米,外城墙长度约132米,城门采取的是在城墙外修筑月城的方法,从规模上已能够初窥这座古城当年的繁华景象。
在此基础上,盱眙县泗州城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成立,泗州城遗址也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州城香华门、月城

考古调查结果纠正两个误区:

“水下泗州城”。盱眙的很多人认为泗州古城沉没在洪泽湖底。经前后34年的考古调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新闻媒体一直炒作的“水下泗州城”,其实只有十分之一沉没在淮河水的下面,泗州古城的东南角,也是目前沉没水中泗州古城唯一的一个部分。

“沉没于洪泽湖”。泗州古城一直被人们误以为“沉没于洪泽湖”中,经考古勘探确认,泗州古城不是“沉没于洪泽湖”下,而是淤垫在淮河泥土之下,该地与盱眙县城遥遥相对,距离只有1公里,而距洪泽湖却有12公里之遥。

那么,一座沉没在湖底的城市又是如何“跑”回陆地的呢?原来自从900多年前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洪泽湖水位不断抬高,高悬在泗州城之上,并最终淹没泗州城。泗州城沉没后成为河口沉积区,像沉沙池一样浑水进清水出,快速淤垫最终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解放后由于淮河治理成功,洪泽湖水位下降并稳定,泗州城又退回到了陆地。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在泗州城遗址正式发掘之前,先期又进行了详尽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遗址设立了永久性基点,建立了测控网。由于遗址面积较大,启动的考古共分六区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香花门、灵瑞塔遗址、观音寺遗址和汴河遗址四个区。发掘指导思想是将某一处建筑基址尽量完整的揭露出来,发掘面控制在泗州城最晚一期居住面上,尽量不破坏建筑基址整体面貌。历时四年,共揭露面积约28000平方米。

尽管对古泗州的发掘仅有28000平方米,但从每个发掘点的成果来看,都能充分证明这座古城的客观存在。过去的民间故事,已经不再是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虽然这座庞大的古城需要发掘的部位还很多,但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发掘,已经证实了古城的主要特征,并基本确定了泗洲古城的本来布局和基本面貌。至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座曾消失320多年的泗洲古城,终于露出冰山一角。虽然现阶段发掘的泗州古城遗址只有整个泗州古城的10%,但今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泗州古城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规划 展示壮丽蓝图

2005年6月3日盱眙县委、县政府在金谷园饭店举行了《泗州古城遗址考古勘探成果论证会》,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淮安市文广新局、淮安市博物馆的专家们应邀参加了会议。论证会在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邹厚本的主持下召开。专家们因提前15天就接到南京大学考古所的《泗州古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因而,准备充足。在听了南大考古所贺云翱教授的报告后,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评论。最后,专家组在对本次考古勘探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对泗州古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并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考古大家王苹先生进行了书面发言。至此,《泗州古城遗址考古勘探报告》论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2005年6月5日,《泗州古城遗址考古勘探成果论证会》刚刚落下帷幕,又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抵盱,举行了《泗州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开发可行性报告论证会》。省长助理陈宝田、中共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到会作重要讲话,盱眙县委书记、县长都参加了会议。泗州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开发领导小组顾问、教授虞振新主持了会议,相关县领导和县委办、政府办、文化局、旅游局、政协文史委、淮河镇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有:省旅游局副局长杨炤明,淮安市政协副主席、教授荀德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郑泽云,市旅游局局长吉文海,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杨国标,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书记、教授张兆干,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导、教授谢志仁,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教授范毓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教授储九志,省地质勘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剑畏,省三江学院旅游系副主任、教授,江苏中旅集团总经理康泰,淮安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范成泰。

《泗州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开发可行性报告》是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历时6个月,通过采取现场勘察、查阅史料、与盱眙县展开交流等方式,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最终编制完成的。报告从项目背景与发展预期、旅游资源现状与评价、旅游开发的条件、目标市场分析、建设与管理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泗州古城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盱眙县人民政府县长首先向到会的领导专家致以热烈的欢迎,并指出,盱眙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淮河文化、大明文化、楚汉文化、古泗州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特别是,盱眙乃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出生于盱眙,大明王朝的龙脉——明祖陵也建于盱眙,更使积淀丰厚的盱眙充满神气与灵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总结以明祖陵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利用经验的同时,更为重视被誉为“东方庞贝”的泗州古城保护。县委、县政府将以此次论证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旅游兴县步伐,让盱眙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灵瑞塔地宫佛光

    会上,省长助理陈宝田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盱眙县委县政府重视旅游产业,加快盱眙旅游发展的思路很好,尤其是看到了盱眙的工业开发区新进了许多项目,很受鼓舞,这与省委、省政府对苏北采取积极向上的政策是吻合的。苏北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盱眙能够把目光瞄准无烟产业——旅游业,是具有战略眼光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也是顺应了整个时代形势要求的,体现了盱眙的特色。对于泗州古城,专家盛赞其为“东方庞贝城”、旷世奇宝,证明其具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潜质,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目前这项工作刚起步,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包括人力、资金等投入,这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一是要长期的坚持下去,要有专门的人,专门的机构以及明确的目标。二是要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通力配合的机制。三是要做好宣传文章。要向上级领导、机关宣传,争取将其列入江苏“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去;要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泗州古城被视为“东方庞贝城“,吸引有眼光的企业家来参与开发;四是要对内做好宣传,要让老百姓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意识,让旅游也是富民强县的举措的意识深入人心,培养老百姓“身在宝中能识宝,身在宝中能爱宝,身在宝中能护宝”,避免一些无序开发建设和人为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强有效投入意识。

    同济大学规划专家在报告中阐明: 泗州古城的繁盛与其周边风水、人文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古城遗址面临淮河而建,背枕第一山,风光无限。周边风景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丰富,品质突出,环境优美,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力巨大。

    同样,历史上的繁盛也使得古泗州成为了历史遗迹积淀与人文荟萃的名州古城,特别是“明朝第一陵”的明祖陵位于古城之北,淮河下游,是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由淮河风光带串接而起的泗州古城——第一山——明祖陵等旅游资源,将成为江苏、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山水人文旅游景区精品。

    泗州古城的旅游资源若打开后,品味高,历史原真性强,具有特殊的旅游吸引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市场客源上,潜力巨大。经考古勘探,得出如下结论:盱眙泗州城遗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整城市形态和结构的中古时代城市遗存……考古勘探确认了泗州古城的具体位置、走向、内外城墙及其结构和构筑方法、五座城门的位置和其中部分城门的大概平面形状,以及城内的主要街道、古汴河等位置结构。

泗州古城的初步勘探结果给未来旅游开发利用一个很好的讯息,即历时千年的泗州古城形制、街道体系、城内构筑物等都保存完好,具备世界级的资源价值,经过科学规划开发,能成为出众的旅游吸引物。

从世界旅游资源和发展历史上来看,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无疑是一个最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品牌项目,因特殊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整个庞贝城的消失,而今天当庞贝城得以重新挖掘并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无不为之充满了好奇和前往一看的旅游憧憬。事实上,泗州古城的旅游开发与庞贝的旅游有着几乎相同或相近的资源基础、吸引力属性与市场条件,某些方面还具备了庞贝城所不拥有的独特优势。

    从资源面积上来说,庞贝古城1.8平方公里,而泗州古城据考古发掘探明的城墙长2.05公里,宽1.2公里,总面积约2.46平方公里;

    从资源历史来看,庞贝古城在地下掩埋了1500年,而泗州古城则是“辉煌900岁,沉睡300载”,两者均年代久远,文物、遗存的历史价值极高;

    从资源的形成原因来看,庞贝城是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遭灭顶之灾,泗州古城则是因淮河水淹致使古城被淤,一个是火,一个是水,都既有极大的消失神秘性,是旅游资源不可多得的吸引力构成。

    从资源的丰富程度来说,泗州古城更具有优势。庞贝城与泗州城都是曾经繁盛的历史城市,因此其陆上的城市格局和主要建筑物等代表了当时历史文化的缩影,但泗州城因紧邻淮河与汴河的穿城而过,较之庞贝城更增添了水上、水岸、水底的特色遗存资源,根据历史记载与考古勘探,可以初步断定泗州古城内的古汴河河道可能留存着丰富的文物积淀与历史遗存,这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泗州古城的旅游资源表现力,拓展旅游活动的参观内容与游览形式。在这点上,泗州古城相比庞贝城的旅游开发,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从资源的市场区位和条件来看,盱眙泗州古城因邻近中国最发达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后,成为世界入境旅游者最多的国家,市场潜力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入境旅游市场巨大。相对而言,庞贝城的早期旅游市场也正是依托于这些主要客源国市场而成功的,因此,在市场发展的前景条件上,泗州古城的旅游若成功开发,面对的将是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支持与依托。

    从历史价值看, 盱眙泗州古城遗址使我国也是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整城市形态和结构的中古时代城市遗存,其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不断建设修固,特别是宋、明两代中国全盛历史阶段的规模化建设,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城市生活、淮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从观赏价值看,作为因水淹而封存于大地之下的古代泗州城,经考古探测,其保留了完整的城墙、城门、街道、建筑布局等历史场景,如通过一定手段的再现和恢复性重建,必将因其特殊的历史沿革与成因,在旅游观赏的角度上,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这里未来展现的是祖辈先人留下的生活痕迹以及“水淹泗州”的历史场景,无疑对现在的旅游者充满了新奇感与探求欲。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盱眙的泗州古城完全可以成功开发成为“中国的庞贝城”。因此,根据区域发展背景,盱眙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定位于南京的“后花园”、淮阴的“大观园”,服务长三角——华东地区。

    在听取同济大学教师报告《泗州古城保护、利用、开发可行性报告》编制情况后,专家们对报告进行了评审、论证,就报告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认为,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同时注意盱眙本身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打组合拳”;注意政策法规的要求,避免闯“红灯”;注意市场调研和环境的分析,避免无效投资等内容。就泗州古城如何发挥其旅游价值,成为带动盱眙旅游经济发展的“重拳”,专家们认为,应该作好与同类地方的比较研究。

结 语

泗州古城的探掘崭告一段落,以后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但这20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揭秘,无疑是盱眙改革开放40年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载盱眙史册!

盱眙,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品质卓群的历史遗迹,又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完全具备了作为区域旅游中心目的地的条件。但由于现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旅游业发展起步晚等原因,以泗州古城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得以开发,盱眙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没达到应有的水平。

泗州古城的旅游开发是盱眙旅游的核心。在盱眙66处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中,泗州古城因其历史久远、保存完好、规模庞大、形象唯一等特点,它必将成为本地区乃至华东地区档次最高、吸引力最强、产品化最丰富的核心旅游品牌资源;而其周边分布着众多现有或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组成的旅游产品,无疑将围绕泗州古城这一中心载体展开,形成盱眙全新的旅游中心布局形态。同时,巧妙联系现有“中国龙虾节”等品牌节庆,这样对实现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大格局、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也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提供了保证。

    一座辉煌900岁,沉睡300载的泗州古城已经苏醒,尽管在今后的保护利用中,还将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盱眙的泗州古城必将和盱眙其他的旅游资源一道,形成一条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游览线,并以其古老的历史、神奇的影响和文化价值吸引海内外宾朋,从而使盱眙的旅游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带来苏北大旅游的春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泗州城
沉睡330年 「東方龐貝」重現
探秘古泗州城
老泗州城曾借海市蜃楼呈现于世
淮上盱眙千古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刹——泗州普照王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