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次贷危机:一个通俗化解读

博主按:今天三篇博文,是从以前旧文中取出来的。原文太长,已经删除。同时,也是出差在宾馆,顺便做个整理。欢迎批评指正!

次级房贷危机形成具有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背后的因素很特殊。这几个关键环节是:没有钱的人如何能买上房(怎样注入信用)-没有钱的人的房屋抵押如何获能得金融认可(谁保证了信用)-机构、公众为什么买这些债券(通过什么刺激投资)-危机规模有多大(能否救得起)。

(一)没有钱的人如何能买上房

现在来看,是银行体系创造了“零首付”和“低利率”金融产品,吸引和支持没有钱的人买房子。

比如,银行告诉穷人,房价连续上涨,买时30万,翌年升为50万,升值的20万可以用来还利息,而且,为了鼓励穷人,银行把头几年的还贷利率定的低于房屋升值的比率。这样,穷人不仅能还得起,还可以用升值的剩余的钱消费其他。

从表面上看,银行通过“零首付”和“低利率”金融创新,让穷人具有了信用。但深入看,这种信用注入的方式违背了市场经济基本的“信托责任”原则(必须是真实信用而非虚拟信用),即:该信用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必须保证房价持续升值,否则信用不再。

可见,第一个环节就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从性质上看,该风险是一种经济风险。

(二)没有钱的人的房屋抵押如何能获得金融认可

资料显示,是美国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国家行为把上述风险予以分解,保证了金融体系对房屋抵押债券的信任。

例如,具有美国政府信用支持的Ginnie Mae和另外两家机构房地美、房利美,对证券的评级和发行代理带来一定影响,客观上造成对市场信息的干扰。尤其是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承担房屋抵押债券的大部分业务,更是严重扭曲了证券的市场性。也就是说,由于这两家房贷公司拥有政府授权(称为美国政府资助企业G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具有一定的国家信用,因此其所经营的债券被评估为较高的信用等级。

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这就是次级债(Sub-prime Market)背后的实际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次级债的背后是美国国家信用的加入,虽然不是直接参与,但毕竟是政府授权,具有政府信用抵押的色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先信用不足(人们视为垃圾债券)的风险。

但从性质上看,这种缓解只是一种信用风险的从个体向政府的转移,不是对信用本身的修正,因为原先的假设前提依然没有变(需要房价持续升值)。在这个意义上,该环节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打气。

再深入看,这种心理打气,因为并未解决假设前提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消除风险,反而因为政府信用的担保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风险游戏,从而在客观上放大了该风险的严重性。

(三)机构、公众为什么买这些债券

因为这些证券在政府信用的包装下,具有高利率、高回报的特征,谁投资谁就可能获得高回报。加之,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房价持续走高,基本上看不到下跌趋向。这样,高利润激发了人们的投资欲望,大环境增加了人们的良好预期,所以,次级债经过投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以及个人投资的层层购买,规模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由于上述金融活动的层层放大,现在因次级债而形成的金融资产规模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已经超过600多万亿美元。不仅如此,因为该天文数字般的金融价格涉及到金融机构、商业机构、产业结构、基金机构以及个人,几乎涵盖了经济体系的全部,因此,该危机虽然是从金融领域开始,但演进却会指向经济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的历程还很长。

可以预见的是,“次贷危机-信用危机—利率危机—实体危机—财富分化组合”,这将是危机演进基本路径。

综合上述几个环节,笔者判断:

1、危机的根源是信用不足,次级房贷抵押的信用建立于对“房价持续走高”的假设和预期上,本质上是一种虚拟信用,违背市场经济的“真实信用”原则,具有经济上的病根。

而从性质上看,虚拟信用危机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危机(观念的假设)。这意味着,对任何国家来说只能分散、稀释其危害性,分散、稀释程度越高,风险危害对起始国家来说就越小。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扩散该危机情有可原,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但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

2、危机的致命处是美国政府信用的滥用,这种滥用使得扩散行为不仅没有达到原先的分散、稀释目的,反而演变为不断加重的过程。

具体说,在政府支持下,次级债信用具有了政府担保底蕴,但这种担保从性质上看,不是对“信托责任”的实体性保证,而只是一种虚拟的心理打气。该打气效应带来了严重后果,使得次级债危害扩散至全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美国次贷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约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而其中的坏账,据高盛的测算是4000亿美元,但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和政府支持,全球约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价格与次级债风险有关联,可见危害性多大。

3、此次危机的核心是美元信用基础的转换及其所带来的世界利益博弈新规则。

美国能扩散危机,当然首先是由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地位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全部。

决定美元能充当扩散机制的核心因素是美元信用基础的转换。也就是说,基于美元信用由“抵押为主”向“强制主导”这一转换,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美元不能储备”成为一种多数国家认同的事实(例如,现在只有四个国家把美元作为储备);二是“存钱≠存财富”的和“美元流动性”金融新规则普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两点使得美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仅仅具有符号意义,功能仅局限在支付和流通上。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只要不是符号最后的接受人或者储备者,都能在流通中获得财富,都能在交易中达到目的,只有储备者和最后接收人才是最大的买单者。

换言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其运行表现出一种“击鼓传花”的特征,其中,“花”=美元,“鼓”=危机,危机没来,“花”可以照传,危机一到,“花”落谁家谁就吃亏。这就是今天在美元本位时代下全球金融利益博弈的本质所在。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是美元本位的危机,是在美元本位出现危害条件下,各个国家利用新规则有意规避风险的一场利益大博弈,此次危机既可以说是前一阶段博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阶段继续博弈的开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次级债贷危机的性质
中国是否有做空楼市的工具?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真实原因
离黄金飙涨至天际 就只差一个火星子
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