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 15 世纪不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发现了新大陆,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李淼,等粉涨过黄继新,我就去威胁周源要工资。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中国当时是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所以这个“而是”其实根本不存在。很遗憾,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个节点上是毋庸置疑的。

此文献给我深爱的光荣《大航海时代》系列

欧洲人发现以及利用新大陆的过程,为了防止各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我觉得还是从航海的角度详细写一下比较好。

1. 欧洲的航海技术源自地中海沿岸,事实上诞生于北非、南欧以及近东地区技术的结合。腓尼基人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的时代依靠海上贸易称霸地中海,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沿岸航海技术。而公元前 600 年,腓尼基人用 3 年时间便环游整个非洲大陆,总航程超过 3 万公里。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航程也不过 30 万公里,平均下来不比腓尼基人强了多少,而时间上却落后了 2000 年。从这时间跨度,大概也能说明在航海技术方面,中国比欧洲落后的差距了。

2. 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通过埃及、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被地中海各国所发扬光大。与此同时,由于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欧洲也吸取了越来越多的异域造船技术,船体、船帆、桨、桅杆等等构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是船体。在腓尼基人以及罗马人的继承中,船体宽阔且扁平,这是因为当时船只的使用方法所致。宽阔而扁平的船体有利于在近海贸易中更多地装载货物,而海战的时候也可以更多地运送士兵。这种船的主要动力是排桨,帆仅仅是作为辅助动力使用,所以也被称为排桨帆船 (Galley)。因为是人力驱动,所以需要的水手较多,补给需求也就相对较大,不能在离岸过远的海域行驶。

但在阿拉伯湾、红海地区和东部非洲,由于环境的原因,并不是随处都可以获得补给,所以阿拉伯地区进化出了一种轻型高速,且需要相当少人手的船只:阿拉伯帆船 (Dow),较少的桅杆以及细长的船体是明显的特征。因为使用了三角帆和流线型船体,所以即使是逆风,也可以保证相当高的航速。而且因为当地盛产白檀、柚木等等坚硬且较轻的木材,使得这种船也拥有优秀的承载力和耐久力。

阿拉伯帆船:

阿拉伯帆船随着阿拉伯势力入侵欧洲,其技术也被欧洲地区所掌握。尤其是被阿拉伯势力长期占据的伊比利亚半岛,在阿拉伯势力撤出后,其造船技术可谓是欧洲之首,也因此造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早期的优势之一。

欧洲在继承了阿拉伯技术之后,其造船技术开始了新的进化。首先是开始尝试将船只大型化。因为北欧地区风浪较大的缘故,所以船只如果建的过大,或者船体不够坚固,很可能在风浪中就会自行解体。而如果船只的平衡性不好,则可能整船倾覆。伴随着北欧地区商业的不断兴盛,汉莎同盟的成员之间开始使用一种“搭接式”的技术,使船体材料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一层层搭接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船体的抗风浪能力。而另一方面,桅杆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一根增加到了三根,从而能够为船只提供更多的动力。

桅杆的设置是帆船的灵魂:三根桅杆上需要挂起不同类型的帆,并且配以不同的辅助帆,才能保证这艘船在逆风、顺风中都能够高速行驶,同时不会因为风浪过大而导致桅杆折断或者导致翻船。在帆船的进化过程中,虽然船只不断增大,桅杆的数量却基本上止步于 4 桅杆,而大多数中世纪的船只仅仅使用了三桅。原因很简单,在海上操作船帆时,桅杆越多其组合越复杂(当然也没什么意义),需要的人手也就越多。而越来越多的远洋船只更倾向于增高桅杆的层数,让一只桅杆上从一面帆增加到 4-5 面帆,最大可能地利用桅杆提供的动力。

上面说到的船帆组合,基本上是为了最大程度利用顺风、侧风、逆风等等情况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在船首到第一桅杆之间拉起斜帆三角帆,以利用逆风推进。而第一桅杆和第二桅杆上会使用横帆,充分利用顺风,并且在高帆上使用支索帆。最后的桅杆上使用斜桁帆,增加纵帆的帆力。这样的配置可以兼顾各种风向的需要,为船只在各种海域提供稳定动力而设计的。

而卡拉克帆船可谓是大航海时代欧洲设计出的最出色船型之一。

全长大概 30-60 米,长宽比基本小于 3/1,船体趋向于流线型。船身前后加装的船尾楼和船首楼是参考了北欧商船的设计,在不增加船身长度的条件下增加了船舱大小,并且稳定度也有所上升。帆普遍使用“纵横纵”或者"横横纵"的配置,并且在船首斜桅上也设有斜桅横帆或者三角帆。哥伦布以及随后的航海家都选择了使用三桅的卡拉克帆船,从客观上也能够证明这种船只的可靠性能。

3. 简单地说,作为远洋探险,只有船只进化到了可以“全天候”应付各种洋上天气的时候,才算是有了航海的基础。否则即使船造得再大,帆和水手设置得再多,载重再高,也仅仅能够完成沿岸运输的使命,一旦这种“巨无霸”到了未知的海洋上,必然是凶多吉少。

这就不得不再提争议颇多的郑和“宝船”。据各种记载,这种船长 100 多米,宽 50 多米,造型接近矩形,竖有 10 只桅杆,全部悬挂四角大帆...

单单是这毫无支撑的 10 面横帆,恐怕遇到一场大型暴风雨就得折个 3-4 根桅杆。而且中间三根主桅的高度完全相同,这样的设置大概会让尾部的帆完全打酱油了。所以依靠这种船横渡太平洋,基本是毫无希望。

而至于为什么宝船的形象会是如此,这要从中国的造船技术说起。

中国作为一个发源于内陆的文明,对于航海技术的依赖是相当少的。当然,航海技术是有别于航行技术的,前者会真的“往海里开”,而不把内河航行,运河漕运等等算作“航海”。

15 世纪的中国,时代是元末明初。中国在那一时期已经经历过了漕运发达的唐宋时期,内河运输技术其实已经相当发达,而这也构成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基础。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国帆船,事实上都离不开漕运船的影子。

这两种传统的中国帆船分别叫做沙船和广船。特点都是船体较宽,吃水浅,平底。之所以如此设计,是由于中国内河河道和出海口的泥沙较多,水浅,所以船体底部一定要平坦。显而易见,这种船对于洋上风浪可谓毫无抵抗力。

而宝船的设计则来自于明代的“福船”,是一种尖底船,吃水较深。这种船的设计理念在于将船只建造得尽量大,这样人马在上面如履平地。然而毕竟这是为洋上小规模冲突以及短程运送兵马所设计的“武装运输舰”,对于复杂的洋上环境明显考虑不足:仅为顺风设置的横帆就是最大的毛病。

4. 中国人最能引以自豪的航海事例,恐怕就是郑和下西洋了。但这与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的不同点在于,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这些海上商路,而且有了相对详尽的地图:《大明混一图》以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以及郑和的航线...

这两幅图简直是高度统一啊...

而另一方面,欧洲航海家们当时对于美洲可谓是一无所知。哥伦布仅仅凭借着对于“印度”的信仰,便踏上了前往美洲的道路。

一个是按图索骥,一个是"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二者的差别从一开始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如果你指望郑和能够发现美洲,恐怕你得给他一张有美洲的地图才行。

5. 但为什么中国人从客观上也不可能发现美洲?

从前面单单对于造船技术的解释上,我想说明的是,欧洲航海家使用的卡拉克帆船是一种生存能力相当高的船只,首先它需要的水手数较少,可以实现的续航能力强。同时船只的制造以及桅杆设计比较合理,可以应付除无风带以外的大多数海域航行。另外在长期航海中,欧洲人学会了如何治疗及预防坏血病,这对于探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对比中国的造船和航行技术,中国的船大且帆多,适合近海贸易。同时也如同郑和舰队的真实记载所言,船上运送了大量的士兵,所以在一些地区是可以上陆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这样的舰队的最大弱点便是补给:一旦离开了物品丰富且往来经商频繁的东南亚沿岸,航行到了澳洲、西南非洲或者太平洋小岛,大量补给会迅速拖垮整只舰队。而郑和所使用的船只中,大型船的比例相当不小,也就是说水手的需求也很可观。这样的舰队进入一片未知海域,相当于白白送死。

那么如果单单是沿岸走,理论上郑和是可以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但为什么没这么做呢?

从疆域上来看,明朝所控制的东北地区,越过朝鲜半岛就无甚控制力了。而郑和的船队一旦越过朝鲜半岛,前方的海岸线一片荒凉(事实上直到今天这段海岸线也是荒凉得很)。以这只船队的行进速度来看,要到达阿拉斯加半岛恐怕需要超过 1 年以上的时间,同样出自补给的考虑,这条路也是一条绝路。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庆幸郑和没有选择这条路进行航行。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提问者真的要追求“15 世纪是中国发现了美洲”这一结论的话,你所需要的预置条件实在是太多了:中国主导开始地理大发现,中国文化由农耕向航海的演变,经商阶层在儒家世界观中地位的提高,饮食结构向沿海地区靠拢等等之类...所以从系统的眼光来看,形而上地提出这一结论其实毫无意义可言。

知乎用户,香港岛散客

补充@李淼。

的确,中国当时是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

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误解的中国 - 看明清时代和今天》作者梁柏力,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大学老师。

此书就为什么十五世纪的中国不能发现新大陆做出了一些解释。

十五世纪的中国和印度是当时地球上最发达并且资源充足的地区,欧洲几乎没有任何产品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因此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人缺乏远洋探险,寻觅新海路,特别是尝试横渡太平洋的动机。相反,那时的西欧国家渴望得到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但当时唯一通往东方的道路却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因此他们不得不另外寻找通往东方的海路。这种动机,使得哥伦布意外发现了新大陆。

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洋流。15,16 世纪的远洋航行主要依赖风力和洋流。欧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欧洲可以利用东北信风,加纳洋流,北赤道洋流到达南美洲,全程只需要一个月左右。而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非常困难。中国人如果在秋冬季出海,东北季风会把他们送到东南亚。如果在春夏季出发,西南季风大多会把他们送到日本。所以,虽然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并非不可能,但是要找到一条能够达到新大陆的海洋航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下图所示。

总的说起来,西班牙人有地理优势,又用刻意寻找新航路的动机,但还需要 40 年的时候才能发现这条通往新大陆的航线。中国人缺乏横渡太平洋的动机,又受洋流和季风的局限,中国人意外发现去到新大陆的航线的机会就更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洋古帆船简史
古代船只发展史
迎风踏浪 走近帆船运动
13~15世纪航海大时代
驶在爱海上的船
世界十大“鬼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