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祖先师主讲外修篇


吕祖先师主讲外修篇

 

目录

 

第一章   阴阳造化

第二章   先后天和性命

第三章   入世出世

第四章   虚实之道

第五章   顺逆之理

第六章   善恶与因果

第七章   养性葆命

第八章   了性归源

第九章   生与灭

第十章   奥妙之道

第十一章  觉悟

第十二章  孽与障

第十三章  弥笃坚定

第十四章  了明了性

第十五章  循环之道

第十六章  忠恕之道

第十七章  智慧双修

第十八章  养与炼

第十九章  弃假留真

第二十章  培浩然之气

第二十一章 道心与人心

 

 

大道之行也,沛乎天地之间,道无形而运行日月,道无体存于众生之中,道无量可载万物,道无穷可燮阴阳,一道之微,超然于宇宙之间,一道之妙,配三才之主,先圣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先哲又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知一道之大,万物均不可离,更知一道之得,死而无憾,生不见道,殁而见之,谓之曰证道,生而有道,化而成道,谓之曰果证真道,生为因,灭为果,因果同证,故见真道,道之微妙,既不见,亦不闻,更无色,亦无触,五蕴不沾,七情不染,又如雷电风驰,瞬息失其所在,若有若无,似实亦虚,静若处子,动似风云,降本源于微末,发自性于天心,天心有道,人心好之,此道之合因也。天心向道,人心恶之,此离果也。道居何处,住在人心,道行何处,绕日月而随五行,人心住道,天地行道,此道之源也。人能行道,天地得常,此道之本也。源本汇合,能见真道,道既在人心,心念道动,心寂道静,此道之皈止也。道可有亦可无,道可生不可灭,天生斯道而配于人心,行诸人身,合诸人体,身心两正,道不离行,了源皈一,天人同合,道始可见。

溯自道祖创道以来,所历寒暑,已见经史,但中道患得而患失,屡兴亦屡败,或有行而不全,或断而不续,此虽曰道运之所致,实乃由人之所为也。吾道自创教以来,混元一气,不设支流,三位一体,以传道真,故谓之「全真」圣道。此道以天地正气,配于人而证斯道,养三才之浩然,了阴阳之顺逆,透五行而出四关,使众生见性皈源,明心自抱,此为吾道之主旨者。岂料世代相传,中途化道,遂至一脉之来,分途而往,遂成虎犬不分,龙蛇相混,名堂各异,正道左传,遂使道法不均,执法亦异,统系既杂,道义不均,由此而生多神之道,传至晚近,左右之道更多,法门从此亦生变幻。故近百年,教义不振,道学衰颓,实由此而致之,欲与吾道,非一贯实践「全真」行于正道,不为真功,倘入旁门,错行异道,其道偶或得之,亦难皈正统,世人不察,误入歧途,遂致误道误人,终而误己耳。

   道者途也,途者路也,习道如行路,行路循坦途,道在前,进可寻之,寻而见其真,始觉道之真理,不进则退,退则不现,而生无有之着也,故一道乃人生之康庄坦途,莫贪小径之捷而误入迷途也。道亦佛耳,佛道均在人心,心即是佛,心亦是道。老君无为道,如来说色空,二者同一理耳。

习道贵专,学道贵诚,行道贵真,笃道贵虔,修道贵养,养道贵炼,信念弥,身心正,则澈悟还源,自证归一也。

 


第一章 阴阳造化

万物之生长,取和合以得生其生机有赖于阴阳配合而成育万物之灭,失其养,缺其培,阴阳失序而消失也,独阳不生,孤阴不生,育而不培,虽造亦化,日月足以观阴阳,昼夜足以表阴阳,万物之生长循环,莫不赖二者之调燮也,正如一草一木,倘以纯阳育之,或以纯阴培之,花木岂能得养耶?又譬之曰,终年得昼而不得其夜,人有劳作而无安息,人焉可得以养生耶?

造物有时,化物有定,正如蜉蝣朝生而暮死,其顺时而生,定时而灭而已,人生于宇宙之中,数十寒暑,虽曰物换星移,春秋几度,其实正如蜉蝣一样,百年亦如朝夕耳,造物化物,化了又造,此消长循环之理,阴阳和而草木兴,不观乎旱亢成灾,或暴雨成潦,此无他,阴阳不和耳,人之体亦如是,外属阳,内属阴,人之有疾病,其本体之阴阳,必因不燮不调而有以致之。阴阳为五行之主,为万物之父母,生灭化造,皆从二者而得失之也,欲习道者,先明是理。

第二章 先后天和性命

大道运行宇宙,混元得配人身,此人道之来由也,应感得配,来自先天,因缘数满,去返后天,来则自如,去不由我,此人道之顺阴阳而出入于俗世也。

  先天混元,后天胎元,先天无形,后天有形,先天为性,后天为命,性命两全,得成人道人未生也,先天之性,处于虚无缥渺之间,性之灵,与道合一,道行何处,性灵附之,不见不闻,与仙佛同体,故称之曰混元,迨至三身会合,得成我身,身从胎结,故曰胎元,胎元既结,乃有后天之命,性灵一入后天之途,复有我身形象,斯时也,遂与道离,从虚无之境,而入?实之界,此先后天与性命之所由来也。

欲存性命,重合道真,欲修凡体,以保天真,则非从养性葆命不可,命有定,性无为,能修性,即修命,性命双修,修至重会混元,亦即由人道而证仙圣之道耳。欲穷性命,欲了凡尘,一道可能了悟也,所谓归真返璞,即从后天转返先天耳


 第三章  入世出世

人生于天地间,凭阴阳以造化,数十春秋,等于梦幻泡影,入世还诸出世,正如四时有序,序时而生,应时而殆,等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时之有顺序,正如人之了于生灭而已。数十人生,转瞬即逝,光阴既如白驹过隙,老死少长,混沌一生,了却生死,顺阴阳而归六道,此凡夫也,譬之蜉蝣,朝生而暮死,死死生生,无期无尽,是故先哲教人以修身,此入世间法也,仙圣教人炼性归原,此出世间法也

  人之生,其来也静,其意也善,其念也清,一点真元,抱怀不散,及长,外受万物之欲,内遭七情之困,遂使清静之体,蒙受污浊之沾,本有真元,顿觉阳衰阴盛,及其老也,情欲之纵更深,阳尽退而阴尽生,遂致人生了却,到头来赢得一坏黄土。

生既不知其生,死亦不明死所,《玄妙篇》有云:「我虽不明其生,我应知了死之原。」释家曰:「来自东土,去自西方,明来明去,是大智能。」今世修道之士,虽不明来,应知其去,欲明其去,自应修法以求真,天地既生我,而能自我不灭者,此上乘造化也。如何不灭,远情欲,弃三毒,培元阳,返初服,智能顿开,自明生死,慈悲自现,了了坦途,不生不灭,而离天地造化所拘束,遂使还入世而出世也,学道者明斯理焉。


 第四章 虚实之道

道之所贵者,贵乎虚无而无实相,实者虚之始也,虚者实之终也,实即满,虚即谦,古哲有云:「满则损,谦受益。」此虽儒者之道,实亦道之道耳。天地未生我,而我已存于天地之中,名虽曰我,实无所我,我既生于人间世,名曰有我,不见虚我,既有我体,即为实相,实相所受,为一切有情所累,万欲所系,举凡一切受想行识,诸念所生,皆从实相之后觉后识所纵者,虚相则不然,我体不在天地间,既不受情欲之纵,诸识之累,举凡后天般般事物,皆能先觉先知先明先悟,故能来去自如,既无五蕴之沾,更无七情之触,实为有,虚为无,宇宙万物,从无中而生有,再由有而化为无,此亦即虚实之相因而生灭耳。

欲得其道,先从炼实还虚,实相不除,虚无不现,譬之一潜心炼道者,心坚意定,行藏法固,而实相刻刻存诸于无形,仍成实相存心,故虽有多年道行,亦难乎果证抱运,所得之道功,只证于神道耳,君不见诸大菩萨,能化亿万千法身者,此无他,虚空之变幻耳,倘以实相而化法,所化者亦只一实相耳,至还虚之道如何,容待后阐述之。

第五章 顺逆之理

大道行于天地之中,天道至圣,大道至公,举凡一切众生,顺天道者则存,逆天道者则亡,此天理也。

  惟修道者,对于阴阳调燮,则顺逆之理恰为相反,道书曾言:「逆阴阳之谓圣,顺阴阳之谓凡。」此何故哉?阴阳之道,即生灭之循环,万物化育,不离生灭,亦不离于阴阳五行之道,修道之士,若任造化循其自然,顺四时,顺阴阳,随五行之变化,其结果难离六道,故曰此凡胎也。

       欲求真道,必先逆阴阳而弄五行,不受四时所限,能修至寒热不知,朝夕不觉,水火不侵,遇金而不伤,遇土而不掩,逢木而不枯,天地之体,配于我体,自我之体,混元天体,能如是,则离生灭,进而不生不灭,天地造化,缚束万物,能进是境,则造化由我,而不由天地所拘束矣,入斯境界,圣道已得,微妙之玄,顿有所觉也。

第六章 善恶与因果

  天地有道,道在虚无,人有善恶,正如太极之图,一善之格,黑白分清,然黑者中有一白,白者中有一黑,此何征也?天地未生人之始,先付人以善恶,白者有黑,盖表善中有恶,黑者有白,亦表恶者有善焉。

  人海之中,万象俱备,倘人间世,只见其善,不见其恶,或见恶而不见善,则芸芸众生,无分善恶,则无复皈止之期,如此无形中,已无欲界之存在,人生于世,起止均在欲界之中,人之出世,本性明,性亦善,及其长也,为欲界之诸欲所累,诸情所扰,性亦随之而变迁,善已不见其本源,而恶者朝夕环绕其身心,是故去善近恶。

  然恶者亦有其良知,良知者,性之蒂也,善者虽善,仍存意识,意识者,万欲之芽也,能全善即为完人,今日之世,除真修之士,养性至纯清者,可称为一完人,余不多睹也。

   因者起也,果者终也。俗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即谓如是之因,收如是之果,欲明前因,今受者是,来世如何,今作者是,此释家因果论也。因果之道,例必循环,正如四时有序,一春已去,明岁复来,因果之相因相乘,其事绩已多显露于人世间,奈世人每得因果例证,作为偶尔之奇逢,此实世人未明其真道耳。

一心之念,亦有其因果之理存在者,此为无为因果论,因念乃属心生,心中之像,外人不知者,故心念一善一恶,亦生因果之道,是故一念之微,亦不可随意识而种恶因也,举凡修真之士,除应明善恶,养身心外,以至一心之微,亦不可常妄也。

第七章 养性葆命

凡修道者,必先了性命之源,始可有得,性者,先天之始也,命者,后天之源也,始源相合,是谓双修。天性重,人性敏,天性轻,人性愚,入世者,每有贤愚俊肖之分者,莫不以先天之元性以为皈止,命既为后天之源,则有分富贵贫贱之别,命乃夙道源泉所结,根源深厚,善因深重者,则成富贵,若器小因薄,则纳贫贱之门,此乃性命之异途而归一也。

  但修道之士,既以一道为出世之依,则勿论贤愚俊肖,富贵贫贱,均应以一道之所在而寻求道之本源,欲证本而归源,则非先养性后葆命不可,性既附于人体,如何可养,养者培育也,人之性与道之源恰成相反,譬之曰,道好宁静,而人好斗胜,道主清,人主浊,道无妄,人有念,道不沾七情六欲,而人之性遍爱之,道无量,人性有量,道重三清,而人则千千万万自趋于俗海污泥而不自觉,欲养其性,与道合途,同途则同路,同路即合道也。

   道之所恶者,人必喜之,道之所喜者,人必恶之,养性之士,其能明与道合真之旨者,即明养性之道也。葆命之法,命既为后天所有所定所系,则命必有其时以应生灭,守四关,慎行藏,远三毒,弃六欲,得阴阳之调燮,则命门当能持久,则炼道之机当较为大。

俗世之士,每多自我遗弃者而不觉,如是虽智亦愚也。道偈云:「万般了了性自通,一了尚存在心胸,如是修真难见谛,最难得到见真功。」又云:「命门已立见玄宗,随命修持下苦功,命了了时性未了,道不穷时我自穷。」观此二偈,可知性命之道也。


第八章 了性归源

  天地之内,既有一道以运行,则道之来去,亦如日月之转移而已。俗世修道者,应先明一道之来去,一性之所赋,进而修之,始可证道者,性不了则蔽,源不归则堕,世人每多自蔽其性,遂致堕于鸿沟之中,欲海无边,轮回六道而不自觉也。

  性既为先天所付,原性清白,不染不垢,无物所,既入人体,七情系之,六欲蔽之,三毒扰之,四关束之,五蕴迷之,声色困之,遂使真性失常,不知亦不觉,一道之源,正如水之有出处,山之有原脉,其来也出自本源,其归也复其来源,源在何处?俗世之士,不见亦不闻,寻之既不可,探之更无可,一道之源,结于天地之正中,人身之当中,此为道胎源,经常来去自如,其去也散于清虚,其来也聚于三界,人未生也,一点原源,常清常静,既生人也,常动常应。

欲自了性,先使性清,清而静,静自明,明如镜光,自见本性,欲自归原,先知来去,来去既知,一觉追源,既明源在,自我反璞。道偈曰:「不了性,难分明,既了性,虚且清,不悟源,道不全,万千澈,寻本源,明源圆处,一串菩提任尔穿。」欲了性而归源,先养自性以葆命,则性能了,源自归也。

第九章 生与灭

  天地万物,莫不在消长循环之中,众性含灵,不离生灭,众灵在世,难化有情,万物应运而生,亦应数而灭,蜉蝣马践朝生而暮灭,时光瞬息,正如九十之春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可证草木之生机,人灵之短促,有生必有灭,此循环之道也,灭而后再生,此消长之理也,万物既不离于此道,此道为何?六道之道耳。

  欲离六道而不沾尘,欲入圣域而为仙神,则非不生不灭,而至无生无灭之境,始可为圣为贤者也,生于人道而证于仙神之道,此之谓生而不灭,既入圣境,不再回于六道者,谓之不灭不生

   生而知之者,性灵之知也,灭而后知者,性灵之反觉也,生而有道,道在性灵之中,能揭其道而修养之,以善育之,培其本而降其微,尽化一切有情而为无情,用其道以纳于玄妙之门,探其途而觅真谛之所在,以无形之道,而证于无形之境,形无而真在,一真抱道中,能证如斯境界,则纳不灭之地。

若不然,天地生我,我随天地转,受一切有情,纳一切世间法,顺阴阳之序,随五行之变,如是则性灵闭昧,道发无由,到尽头难逃灭境,人生如是,恰如花开花落,了无尽期。佛曰:「了了无色相,更无生灭相,一切有情者,化尽真色相。」如此可观,一生一灭之道矣。

第十章 奥妙之道

  凡物之不知其源者曰奥,凡事之只见其相而不明其来去者曰妙,此奥妙之理也。一奥之所藏,纳五行而生阴阳,一妙之所在,取两仪而超太极者,二者均在一道之中,道育万物,必含奥妙之道在焉。

   譬之人生,因何而生?众皆曰:「父母之体配合而成。」但何时而生,何时而灭,来去之期,则众生均不能明耳。又如天地风云,起伏无定,今日虽有仪器以蠡测,但何以仍未能一知全豹,此奥之至理也。更曰,今古之圣贤仙佛,人皆知其为有也,历代之神灵显赫示现者,在所多有,有既为众生之所认,事迹昭然,既不可抹,然有无之间,又纷争论,既为事实,似非事实,在无有之间而生一妙耳,此妙之道焉。

   欲明其奥,先知妙义,欲知妙义,先向道寻,寻其所在而探之,则虚实无有,智觉行圆,均可得之也,此奥妙之附于一道,而一道亦含二者之真理也。

第十一章 觉悟

  觉者明也,悟者通也,觉有感,始能觉,悟无感,顿会则悟,人之原性,对于觉悟之道,刻刻皆能,一入世间,为万欲所绕,遂使原性之通明,尽蔽于情欲之中,欲使通明回复,顿悟圆觉,非修养莫能致之。

  凡修道者,欲明其真,欲了其性,若非大觉大悟,难见真全,古今释道之士,每有修行数十载而不自觉自悟,遂使终老而无一物之得,间有终年累月修持较佳者而达至小觉小悟,亦有一觉开来,顿成会悟而证大道者亦不乏人。

   六祖禅师,其得道之所在,为圆觉至性,顿悟禅机,此八字而已,欲成其道,非真炼真修不为功,将性修持以养命,炼性归原以葆真,修养之道,言之至易,行之最难,未经修养之凡体,难于觉悟者。

修持之法,先修身心,使意行俱静,再修其体,使其延续以启觉悟,万物之明,均从静处得来,机微之会悟,全凭智能以贯通,故修持以养生,炼性以续命,此修真之道也。即以吾言之,黄粱一梦者,觉之开端也。老君化鹤玄机指引者,顿悟之见也,一觉一悟,证道终南,人能大觉,圆顿摄机,人能大悟,超然造化也,此觉悟之所由来,修持之所得也。

第十二章 孽与障

  小恶而成大恶,积大恶而为孽,聚小恶而不悔,知恶而不改,即成为障。孽有先后天之孽,障则无先天而独为后天之障

  人在世间,难逃二者之侵,后天之孽,或可自明,惟属先天者,则难于自觉也。天道之道,至妙至微,乃有宗祖之余孽未除,而加于后人者,君不见世间多有纯善之士,而每遭大孽临其身,世人不察每以为种善者得恶报,间有为恶而吉祥,行诸恶而发扬,不明者,又以为天道不常,倒施果报,每有因此而反道以行,岂知为善不祥者,承先祖之余孽,应于现世,作恶未殃者,得宗祖之善根余荫而未尽耳,此均先天之孽

   人能明此理,却孽之法,善因恶果,逆来顺受,既知其非己之罪孽,坦然受之,并行善道以培补之,勿尤勿怨,释心以应,知罪戾之实深,由于先天,当从后天之善德以化,若积恶因而得善果,更应速醒回头,痛澈觉悟,明此善因由于先天而非由我,当应更励来兹,若非如是,则昌尽乃殃,余殃尽亦得昌也,若明是理,自我化之,平其孽而消其障也。

至于后天之障,较为简化,人行恶,行时不察,过后必察,能自察者,刻即自悔,每事必三省而后行,孔圣云:「吾日三省其身。」又曰:「知恶必改,善莫大焉。」可知一善之余,可化障碍,一德之行,可却孽殃也,世人明此,亦近道矣。

第十三章 弥笃坚定

  弥笃者,耐久而不断,真诚信也,坚定者,百折而不挠,不移其志也,欲求真道,必具此志,始可得之。

   入世之士,每以一道之行而生错杂之径,虽有正信之念,而行途不一,亦足误道于途也。一道之大,万千途径附之,途虽有别,终归至善之门,法语有云:「异途同归,法止于善。」但宇宙之大,一道处于其间,千道万途,难使入世者以何途为道,此非足具双修智能,难得一履坦途。

    更有研道者,初行一途,行之不久,有感困顿,又因道玄未见,遂生异途之感,更有以行道已久,而未获道之奥,不怪己之智能未开,以为道之难觉,又舍其道而行他途,如此行道,忽而斯路,再而此道,若此以为,半生为道者,始终在于道之途而已,人生几何,百年瞬息,空掷韶光于一道之途,难见道之真而废韶华也。

入世之修士,欲得出世之门,勿论所行何径,欲求真效,非弥笃不足以显真,欲归止境,非坚定难获全功,道法有云:「不明来处,应知去处,来去不明,落花处处,真我不知,空言真处,真在何处,身心二处,欲穷玄奥,就在这处。」此乃道之研修至理也。


第十四章 了明了性

明性之道,贵乎炼真,真修之方,在于真学,了了者,万法归源之道也

  人生世上,一入世间法,诸般染习,均从于俗,俗也者,如水之混浊也。人之本性,在未入世前,了了澄清,恰如水之不动不移,无渣无滓,有如明镜无垢,用以照万物,万物之本来,一一清清,切切明明,若镜为尘所封,若水动而自浊,则所照之物,物非本形,物更非物也。

  性本清静,先天之所赋,混元一气上可观太虚,下可照幽冥,洞澈无遗,但一入于人海,常动而不静,性不动而情欲动之,性本明而污垢蔽之。

   欲求明心,欲见真性,应从动中逐渐回静寂之境,欲求寂境,非真修难见真功,明性之方,固非朝夕可能达到。正如一缸之水,屡动而成浊,欲其回复澄清,亦须待以相当时日,修道者,欲明真性,亦如澄水一般,若渐见其清,而无形一动于中,则混浊之象又成矣。

明性之道,骤现其理则易,能解而悟行其道者,则难也,难不在于法,而难于行矣。万物之本,本乎微,万物之行,行真觉,般般自在,一切皆明,了了真如,自现真性,此为明性之方,真正之法也。


第十五章 循环之道

  一道运行于天地中,循环之理在焉,一物之成,一物之败,虽在数中而不能离消长循环之道者。宇宙之内,一切生物,莫不循此途径以应斯理,试观月有阴晴圆缺,令有四季次序,昼与夜周而复始,此天地造物,早已定其循环耳。

    人道亦如是,人无百年富贵,亦无百年贫贱。事物之兴与败,亦无千年不易者,相消相长,此生彼灭,无时不在五行之循环而周旋,六道之中,亦含是理,循于何道者,当看其因之种于何道而已。

人之成败,应究其始因之端而定其所得之果耳。俗谚有云:「人无千年寿,花无百日红。」斯言成理,三界内外,乾坤时转,天地日月,暗而复明,亦此道也。外修之士,常悟此理,当可助于修行之路也。

第十六章 忠恕之道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先哲常言:「处世立忠,待人以恕,能如是,品德两立,可称完人。」

   今日之世,人心离乱,兼以人道不常,每多悖行斯旨,叹人心之飘落,嗟末世之歧途,遂使灾害频仍,天祸随处,若以立教而言,忠恕二字,应为教者之标,慕道者,更应瞭此以为之。不忠则不敬,不恕则不成,一忠之得,可以留万古,可以撼河岳,忠之失也,可以道不成,贻害于万劫不复。能恕者,惠己惠人,不能恕者,累己累人,古训又曰:「容大奸,则足以乱国,不容小过,必无完人。」即曰:「大奸不可恕,小失可优容耳。」若以处世之方,其理至明,若以立教而行教德,则大奸可恕,小过必谅。

   尤以修道者,先自明察,然后察人,先忠于教,乃可忠于人,恕亦然也,事事能己恕,再及恕于人,人之可恕者,天必恕之,天心浩荡,人心仿徨,若人之心,能生天道之心,则天道之心,亦合人之心也。

修道之士,每多中道自惑其心,一意之余,而生二念者,殆不明忠恕之道耳,间有能恕己,而不能恕人,此无他,未明真念耳。笃修之士,欲成其道,自应先修此门,始能抱运果证,惟般般易言难行,最高之妙法,惟心是炼耳。

第十七章 智慧双修

  凡人后天之性,通明不易,是谓智,先天所赋予之元性不脱谓之慧,慧从先天生,智在后天启,二者均共存人之灵感中,人为万物之最灵,万物之中,最赋于感者,亦为人也,是故万物之修养,独人能优而修之,善而养之,智能既在,若能用之,更能善用,则圣贤之域,在在可期,若失而用之,或误用其要,则深坑一堕,万劫无期也。

  慧既为人之根,智亦为人之本,根本相固,则含灵必聚,百感而为一气,若失之,则根露外,而本不归源,如斯者,则性已失,道亦亡矣。智能常存于人体之中,内外不惑,诸念常寂之际,则智通而明,慧生光而洁,此时也,光之所照,万物俱现,明之所觉,七情均寂。

若以一动之,智则藏于本,慧则慝于根,隐而不见,斯际也,情浮于上,欲聚于中,五蕴不常,纵后天之万欲,而为一身也,智能虽有,若不修不养,空付东流,间有具备慧根,而终无成就者,弃修养之路,而甘自暴弃耳,可知智能之双修,实为道者之必经途径也。


第十八章 养与炼

  夫道之所得者,非真修真炼,难登彼岸之途,修之所贵在于养。凡人之生于天地间,受后天一切之所累,自蒙自蔽,自欺自弃,而不自觉者,此所谓凡夫也。

  学道则不然,可弃后天之一切,而返先天之至真,正如先天者,清净之水也,后天者,混浊之水也,浊水澄则清,人性静则洁,水可清可浊,人之性可秽可洁,是故人之修道,亦如水之澄清,澄清无渣滓,本性自还于先天之途,但道途遥远,若非坚忍而行之,虚空而为之,则中途必自馁矣。

   养者,养性、养命、养身、养心,犹以后天一气,更应培养,气为人身中之意马,一动则上冲霄汉,四时含火,刻刻烧燃,气动则七情动,六欲升,故道家之修养,先平抑其气,以保性命之源,若养一气于无形,则性命身心,较易养之,迨之养育培补,于身心性命皆臻固境,则应从一炼字而为之,炼者,炼气、炼神、炼精,为三位一体,此乃主要之门,若至神为之定,气为之沛,精为之固,能如是,则阴退而阳生,化精气而存于神,渐入圣途,而超化造,顺逆不凡,尽弃后天之渣滓,而返先天之坦途大道也。



第十九章 弃假留真

  世间各物,真假俱备,其来处出自于纯然者,谓之曰真,模仿而复制者,谓之曰假,人性亦然,故我亦有真我假我之别,先天之元性者曰真我,后天父母生我之性者,即为假我,元性纯洁,一入后天,情欲蔽之,转为人之常性,故曰假我。

  元性清,人性浊,尘海般般,复杂随之,一切众生,处于人与事之中,每多虚伪应之,盖因事以应物,时刻违心而行,人之原意,本非如是,奈何伪世之中,每因名利之所趋,富贵之所移,心知非是而强形于行者,近世学说曰此「违心论」也。

  既非元性之念,此即为伪我,凡一事一物,俱从正道而行,不偏于私,至大至公,博天地之爱以爱及众生,摄天地之正以正己正人者,如是之念,即真我之性。真假之道,虽发乎于一心,付于行止,究其动念,取诸先天或后天耳。

真假既分明,凡学道之士,倘不弃假留真,难登于一道,惟是混沌人海,一刻之间,断难作众人皆醉我独醒之矜持气节,倘如是以为,又恐遭离群之雁,而受他人远避讥讽矣。既明其理,行之觉难,如何可行?先从身心做起,古圣所云:「吾日三省其身。」每事细思始行,心不妄念,身不逾范,勿论何事,进则思止,勿论何言,言则简洁,处事忠而有信,行必正大光明,学而习之,则伪渐退而真渐现也,勿惧世人讥,勿嫌修功苦,则年事渐高,纯真之我,当在一道见之,修真者,应明斯理也。

第二十章 培浩然之气

  天地之正气曰浩然,浩然也者,坚刚不绝,锐气不沉,乃天地纯真之象,沛乎于人心,进则可格天地而泣鬼神,藏则凛凛然不可犯者。

   凡人先天之性,此一气均具于元性之中,后天既入,遭遇情欲之蔽,起落失常,遂使纯刚变化无定,良知现则现,为时不暂,原气便失,更遇后天之六欲围绕,变而为嗔火之气,人之体也,既受情欲之侵,当随情欲而进退,时日既久,又无煅炼以还初服,则深渊一墬,万劫不复矣。

   人之性也,可正可邪者,执中则正,偏倚则邪,因缺坚毅之勇,从而致之,古圣云:「慷慨赴死易。」而人性之间,瞬息浩气一起,无生死之念,无爱恶之欲,一念坚贞,慷慨赴死,此忠之现也。又云:「从容就义难。」若人能此,则非具有浩然之气,沛而格之,绝难成仁也,如汉之关圣帝,宋之岳鄂王、文丞相天祥等,其能成圣贤者,俱备浩然之气,有以致之,举凡学道之士,应明斯理。

如何培育,须知气气不同,冲冠一怒者,嗔火之气也,临难毋苟免者,浩然之气也。欲修浩气,先别正邪,去邪扶正,德合天心,天人之心合一,则浩然常存,由及身而至塞乎天地之间也,正邪既分明,善恶当自别,进而炼道修真,则通天达地,无往而不利也。


第二十一章 道心与人心

  一道运行于宇宙之中,既无形又无体,万物皆可格其真理,凡属含灵者,得一道之感,亦可超越五行,故虽一草一木,得其道者,亦得真理。

   道之为物,聚则凝于人心,散之则弥六合,道心即天心,发乎于灵性之体,心能常觉,觉至无觉,觉遍于空,心能常悟,悟至圆明,则尽达虚空,能聚能散,此道心也,人为万物之灵,性原清,迨入后天,遭受七情之扰,六欲之蔽,堕诸恶趣,迷己迷人,遂使人心作主,百毒乃生,既不知本来面目,复不明来去之基,更不知修持以葆真,炼性以养命,如是沉溺一再,觉迷而不自返者,此人心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若能大悟大澈,返本归原,常维一道之心,则道心生,人心灭,能常住道心,则与仙佛同一体矣

 

                         吕祖先师主讲外修篇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金英解《道德经》01
邵雍先天学辨析
《周易阐真》摘录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体述
4-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
清静经
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