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目的论
基于反者道之动的思维逻辑根据道家思想,人类回归到与道一体的状态,才是理想的认识和存在境界。先秦道家在讨论认识的终极目的即与“道”结合问题时,运用了得一、得道、同于道的概念。实质上,一乃道之浑沌态,得一即得道之证。老子关于得一之精论,见于《道德经》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还用“同于道”的概念来讨论这一问题。《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又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庄子继承老子的认识理论,《庄子》书中首见“得道”概念,多处直接讨论“得道”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对老子“同于道”思想的进一步明晰化。《庄子 大宗师》亦有一段著名之论∶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战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庄子》所谓同于大通的坐忘境界,就是对得道状态的一种描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庄子又曰∶“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这意味著,在“得道”的境界,彼我、有无的对峙已经消弥;能够进入这种认知境界者,可谓“天地之友”。不难看出,要进入“同于道”的理想状态,必须根据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维逻辑,遵循“道法自然”的理路,回归到万物之本、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与一体的状态,在那里,道-我张力消失了。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认知取向决定了道家认识论系统的思维指向性,并成为认识过程与结果之价骂评判基础。道家把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存在归根于“道”,发现“道”的规律制约著天、地、人,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故《道德经》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按照这种“常自然”的思想理路,就是要使一切行动与自然万物的本来结构相契合,从而达到“无为而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类应当参照自然规律去思考如何行动,不应该时时处处欲以自身的力量去干预和违背自然规律。其于人生,则见于《庄子。缮性》之论∶“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此外,《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解牛的典故,同样揭示著这种思想。后来在道教中,得道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展为达到其宗教理想时的存在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
庄子妙语论道:道家的道是什么
道家经典名言名句,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水的思维
道-好搜百科
庄子思想的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