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度桥科仪摭谈--宋小龙
     度桥科仪摭谈

《度桥科仪》是道教追思超度道场中比较普遍的法事之一。度桥,就是渡过仙桥之意。道士通过唱念及通神的功能,将亡灵拔出地狱渡过仙桥,朝参三尊十殿,从而免遭地狱苦难,昇登仙界。
在长期的传播和阐演过程中,上海各地区的版本略有差异,但其核心部分基本相同。现以上海白云观目前阐演的《度桥灯仪》版本来解说。
度桥科仪摭谈

一:度桥科仪的形成与演变
桥,《说文解字》称:“水梁也,从木乔声”,即架在水上连接两岸的木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桥”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懂得架桥和度桥的道理。将“桥”和“升仙”、“鬼”等概念联系起来,表明在民众心中已经有了人仙阻隔的观念。模糊的认识到,桥还可以连通“冥界”和“仙界”。
道教对于“桥”的说法,可以考查到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定的科仪文献,从中我们能找到“法桥”这个概念。《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记载:“杳杳天堂,法桥路断。冥冥地狱,出离无由”。从地狱到天堂,中途要经过“法桥”的这个思想已经存在了。
《道藏》中,关于升仙法桥的图形有好几幅。如:《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的卷十八,有“无上通天自然法桥”的图片,卷二十有“无上长生炼真法桥”的图片。《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的卷三十九有“生天台”和“升天桥”的图式。尽管有这些桥的图形,但是经典中并没有关于度桥科仪的任何记载。
北宋《高上神霄玉清紫书大法》卷十一“炼度法”有:“即随斋法,行用依式,度法桥至生天台,随事行用也”的记载。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四“炼度仪”中有:“送魂度桥”的记载。文献中虽没具体内容,但已有“度法桥”的程式,且包涵在炼度仪中。由此可见度桥仪可能与炼度仪有关。
明代周思德编定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五,收有“升仙法桥”图和“升仙台”图。卷十七在水火炼度以后有送灵度桥的节次,这一节次是由“道士二人,执黄幡”,颂“法桥大度天尊”,吟“法桥偈”。法桥偈有三首,其中的一首“一行一步一逍遥……..”,其文字与现在上海白云观度桥科仪的“法桥偈”几乎相同。同卷的“灵宝祭炼科”在最后也有“或请五方童子偈,如有桥,吟法桥偈随用”的记载。由此可推定,在明代时期,炼度仪中的度桥程式已经较为统一,但仍然是附属于炼度科仪,是作为炼度科仪结束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上海地区的度桥科仪也是从炼度科仪中独立出来的。
清末到民国时期,道教的文献和典籍中都没有关于度桥科仪的资料记载,而这一时期可能正是度桥科仪独立出来的形成期。根据上海地区老道长的回忆,度桥科仪形成的时期可能在清代末年,由清末的前辈高道,在吸取前人的成果中,集思广益,会编而成。随后跟着上海地区道教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而逐渐流行开来。
二:度桥科仪的程式与内容
度桥科仪在上海地区很受信众的欢迎。尽管科仪形成的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郊区,信众们最关心的就是搭高台过仙桥这一环节。
1、 科仪的坛场布置
度桥科仪的坛场布置中,最重要的就是“仙桥”的搭建。先准备一张八仙桌,桌子当中竖着放一板凳,板凳上放置一顶木质的仙桥(纸制的或者木质的均可。纸制的仙桥只使用一次,在科仪结束的时候要一起焚化掉,而木质的仙桥则可以重复使用)。桥面上拉有一条长长的黄布(白布黄布皆可)。在仪式开始的时候,阳上眷属按男女分开,分别站立于仙桥的两端,手要拉住黄布,孝信还要持一华旛,旛上书有“华旛接引天尊”等等字样,举在高处用以召灵,亡魂见此旛,便候于此,等待赈济超拔。
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沐浴房的设立。由于坛场空间的原因,上海白云观的度桥科仪不专门设立浴房,而是直接在亡魂的灵台上摆放脸盆和毛巾。正式开始之前,值坛的道长要往脸盆里加热水,在沐浴环节的时候用。
2、 度桥科仪的节次和寓意
上海白云观的度桥科仪包括“度桥”、“沐浴”、“朝参”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度桥
科仪正式开始,道士坐于桥头,孝信们手拉桥上的黄布,分立于桥的两头。道众举“法桥大度天尊”圣号,接着诵唱“法桥偈”,“玉清宫内水晶寒,上帝琼舆玉宇宽。三洞羽衣歌宝偈,群仙接引入天关………..”。这里诵唱的都是步虚词,内容大体就是叙述法桥的由来,以及度桥的过程和目的。接下来是吟白,通报需要度桥的亡魂。 “蓋闻琼楼十二,弱水三千,炉气凝云,飘渺之烟霞满座;花光耀日,飞鸣之鸾鹤祥风………”。接着颂“炉爇返魂香讃”,要想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必须有法桥引渡。颂赞“返魂香讃”,能直通幽冥,径通三界。其中的讃词就是如何使亡魂“澄性、澄心、涤虑”,接着要亡魂整肃冠裳,束带矜装,复命还元,聆听吟白,待度仙桥。法师高声吟白:“切以爱河汩汩,仗道岸以先登,银汉迢迢,非仙桥而莫渡。夫桥也者,千花簇就………”。此时锣鼓喧天,唢呐齐奏,一片欢腾,送别亡魂度桥而去。道众齐唱“过桥偈”,“一行一步一逍遥,水满银河月满霄,童子持旛前引导,亡魂平步上仙桥……”。描述亡魂度桥时的场面以及欢悦的心情,以及进入神仙世界的感受。道众唱“过桥偈”的时候边唱边往灵台前走,两边的孝信也拉着黄布随着移动,在香烟缭绕之中,就像扶持亡魂度过桥去一样。
第二部分:沐浴
在此环节,法师和道众站立于灵台前,孝信持华旛立于身后。法师举:“黄华荡形天尊”,请出沐浴护法大神。道众齐颂太上沐浴度魂真符:“右奉上帝符命,普为亡故xx灵魂………”。此时道众充当符吏的角色,代神施法,监守亡灵沐浴(“太上沐浴度魂真符”念诵完毕,值坛的道长点燃真符在脸盆上绕圈)。接着道众诵唱“沐浴东井颂”,“天河灌东井,石景水母精,圆光拂灵曜,玄映莹高明………”,和“清水度魂颂”,“巍巍道德尊,功德已周圆,降身来接引,师宝自提携………”。这两段颂,文字精美,曲调动听。
“沐浴”环节是度桥科仪中重要的环节。道门度亡向来重视沐浴,沐浴是亡灵闻经听法,受炼更生的前提。度桥科仪中的“沐浴”环节,孝信持华旛立于法师身后,由道士接引亡魂,以天河之水洗涤污垢,洁净身心,准备朝参三尊十殿。
第三部分:朝参
在此环节,法师和道众站立于三宝神台前,孝信持华旛立于身后。法师举:“大圣朝参三宝天尊”,请出神明。接着法师吟白:“切以香风披拂,吹开长夜之法门,灯烛荧煌,照彻九泉之苦爽……….”。道众诵唱三尊十殿的偈词,法师和道众引领亡魂进入天庭后,参拜太乙救苦尊、泰山青府君、玄滋佐理君。其次朝参十殿阎王,即:“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根据道教神系来说,阎王虽然是地府官吏,但他们又都是神灵,因此,在天庭同样有他们的官府。
最后,法师和道众齐颂:“三尊十殿皆参遍,道场金炉现,灯分灿烂光,香结祥云蓋”。此时亡灵已经得到神灵的宽赦,洗刷了身前的一切罪错,昇登仙界了。
三:度桥科仪的思想意义
从度桥科仪的独立形成到现在,各地炼度仪中已经很少再有度桥这一环节,几乎都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个体,只有台湾地区道教仍保持着这一传统。度桥科仪的独立,使得仪式更加“形象化”,信众也更有参与感。
1、 忏罪祈恩的神学思想
道教的度桥科仪一般都在整出法事的后半段举行。只有经过道士们诵经礼忏,申文发奏等仪式以后,亡魂已经得到了神灵的宽赦,并洗刷了生前的一切罪错,这样才具备了升登仙界的条件。于是道士们才行度桥科仪,祈请上苍引领亡魂,度过仙桥,朝参三尊十殿,从而升登仙界。我们不难看出,为亡魂忏悔阳世所犯的罪错,是道教科仪拔度亡魂必须具备的内容。明周思德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四“明礼方忏悔”中称,“太上垂斋科忏谢之法,普度天人,津梁品汇,罪既可忏,福亦随臻。居三界中,因缘轮转,尘染业根,种种成愆,触犯三光岳渎、十方经宝,积成罪目,结成冥曹,欲祈解释,必先使之随方忏谢”。其目的“无非与斋主露情悔过,忏罪祈恩,普为法界有情,俱沾惠泽,应使斋法流传永劫也”。因此,只有在忏悔的基础上,依靠道士的法术,才能得到神灵的宽赦,从而度桥昇仙。
2、 度桥登真的坚定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相信可以依靠自身顺天地大道的修炼达到长生成仙、羽化登真的境界,这也反映了信众对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杜光庭在《墉成集仙録》中说:“积功未备,累德未彰,限尽而终之人,得以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録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至,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亡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这段文字就说明了,不仅人能成仙,鬼同样也能成仙,这就与道教科仪的思想内涵相呼应了。在道教的科仪中,济度就是救济世人,拯拔苦魂的意思。对于济度法事的功德和意义《太上黄箓斋仪》卷十七中说:“前生今世,无量劫来,积过深尤,前冤往债,或己身所犯,或祖世贻殃,罪目多端,不可忆识;或违忤天地,负越神明,侵害于人,损伤于物,因今大斋功德忏拔之缘,万罪千愆,咸乞除荡,即使神魂清净,罪恼销平,离苦升天,参真悟道”。所以孝信通过度桥科仪,并借助道士通神的功能,使亡魂度过仙桥,继而离苦登真,超凡入圣了。
3、 孝道思想的伦理教化
    宋朝以后,道教在黄箓斋以外,开始盛行为死者单独举行度亡科仪,把原本属于黄箓斋法精髓的科仪分出来单独举行,这样就满足了一般平民希望能在祖先身后继续尽孝的要求,有利一般人家依照道教信仰尽孝,完成超拔祖先的心愿。对于孝道思想的教化,历来就是我们道教的教理教义之一。南宋初更是创立了“净明忠孝道”的法系,以许逊祖师提出的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在道教的科仪文本中也多有关于“孝悌”的记载,正一早晚课中发“十二愿”这一环节的第九愿就是“九愿家多孝悌”,同样是早晚课中的“三茅真君宝诰”里也有“忠孝通于神明”的文字内容。而杜光庭在《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斋醮戒文中的第四戒即:“不得无孝顺心,违逆父母。不孝之罪有五种报:一者王法所加,二者有情弃薄,三者地狱受苦,四者受鸟枭身递相残害,五者既反人身贫穷困苦。今者闻戒之,后常持孝心,以俟天听”。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孝道思想在道教教理教义中的重要性。道教不仅在经典和教义中宣扬孝道思想,而且还通过科仪的表现形式,让孝信更形象的体会到孝道思想,从而对他们进行教化。度桥科仪就是最能体现孝道理念的科仪之一,亡魂由地狱度过法桥,升登仙界,最大限度的完成了孝信们的意愿。这对孝道的伦理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上行下效的有力传播下去。
度桥科仪和其它济度科仪一样,都具有济世度人,济生度死之功效。但度桥科仪更接近生活,道士为亡者架起通往仙界之桥,使亡魂早日出离沉沦而目睹光明,同时也为阳眷亲人,寄托哀思,追思亲情。
 
                                                                  宋小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正一派科仪法事】
【道教知识】——最大的道书是什么
上海城隍庙
全真摄召科仪—兰州古版_斋醮科仪_道教之音_全真,摄召科仪,兰州古版,
中国道教传统文化,道教常见印信及其具体作用、所用场所介绍
道教科儀,醮壇執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