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洪武到隆庆,明朝为何200年才迟迟开放海禁

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颁布禁海令伊始,中国就开始渐渐落后于西方诸国,即使郑和创造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也不过是给日暮中的帝国挽回一点小小的脸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放弃了延续400余年的海洋自由贸易政策,自废武功颁布匪夷所思的禁海令?今年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①缘起:倭寇之乱终使乞丐皇帝颁布史上最严禁海令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在两征日本,付出十余万伤亡的代价后,虽然没有让当时的日本三岛变成蒙古人的马场,但是大兵压境的巨大压力还是从内部摧毁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十三世纪末,日本颁布《禁海令》,企图由幕府独霸对华贸易,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但事与愿违,日本的禁海令除了将中国价值5、6两白银的丝炒到日本5、60两的高价以外,还最终使其他地方势力得到整合,推出后醍醐这位有实权的天皇,最终由后醍醐完成对镰仓的绝杀。

1.日本镰仓幕府的重要遗迹:高德院镰仓大佛(图片来源于网络)

恢复权力的后醍醐虽然将天皇从幕府吉祥物变为了有权力的天子,但因政策失误得罪了掌握兵权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最终被足利尊氏逼迫退位,开启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

2.反映日本南北朝乱象的浮世绘(图片来源于网络)

1331年至1392年,打的昏天黑地的日本终于结束了南北对峙,南朝最终被北朝吞并,但60年大浪淘沙淘剩下的所谓武士逐渐成为中国禁海的祸根。这些失去政治生命和干净身份的武将们纠集起来,一批批地乘着小船跨过东海进入中国“二次创业”。

4.《倭寇图卷》中反映的倭寇真实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日本送来的贺礼很特别,他们送的是海盗。正所谓有外敌必有内应,中国也自古不缺乏汉奸,这些远道而来的日本浪人和张士诚等割据势力遗留下来残余力量沆瀣一气,最终上演了明初北起山东,南到福建的倭寇之乱。

4.明朝倭寇侵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1371年,明太祖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式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海禁的序幕,但实事求是地上讲至少在当时对抵御倭寇进犯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同时要说明的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虽然起点很低,但雄心确实是500年一见的帝王,其禁海除了抵御倭寇以外,更重要的考虑还是恢复自秦至唐延续一千年来的朝贡体系。

朝贡贸易的实质是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坏处自不必说,但优点在于能够使大明正统王超的形象深入域外人心,不必出现宋朝那样被东欧、中亚称中国为契丹的尴尬局面。朱元璋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这位励志复古的帝王,为中华留下了三十多个藩属国,直至清末才一一消亡。

②文官:海禁私利缔造沿海商贾世袭聚宝盆

有明一代,知识分子的节操确实是史上最无耻的,相对于清朝缺少脊梁的文人,明朝“精英”更符合大奸似忠伪君子的形象。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洪武31年的严酷统治也挡不住自然规律的滚滚洪流。有钱有势者,早已经向今日个别垄断团体一样盯上了大海这片一本万利的聚宝盆。据史料记载,即使中日断绝贸易的几十年,大明朝出产的丝绸、铁锅、茶叶也充斥着日本九州、本州各通商口岸,甚至远销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甚至成为法国王室最珍视的奢侈品,庞大的货品数量单单用劫掠是完全不能满足的。

6.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1514年所绘《诸神之宴》,诸神手中所持的正是青花瓷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举一个例子,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而同时代欧洲的主流商船不论是体积还是吃水量,与其相比也只能算是弟弟。如此庞大的船体,高超的造船工艺如果没有民间远洋贸易积累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其结果必然类似于当今印度造五代机,徒给全世界留下一个巨大的笑柄。

13.明朝郑和宝船想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至少在明太祖颁布禁海令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一纸禁令就以名存实亡。但就这么一张名存实亡的禁令,却被士大夫阶层作为祖制严格遵守199年,而同为祖制的贪官剥皮法已早不见其踪影。

造成士大夫上述双重标准的原因很简单,利益!不知道有些朋友是否还熟悉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这起案件虽然冤枉,但却暴露了南北方当时教育实力的巨大差距。唐末巨变虽摧毁了北方的世家豪门,但自晋以来衣冠南渡的书香门第却凭着传承千年的诗书传统,牢牢把持着科举这个读书人跃龙门的独木桥。

明初虽经朱元璋大力整顿,给北方学子留下了一些照顾的进士录取名额,但南北方逐渐加大的教育差距并没有被扭转,最终在仁宣时代,南方提供的学子彻底垄断了中央各个部门的高位。

读孔孟之书,行圣人之言的毕竟是少数,这些代表南方利益的士大夫,虽满口仁义道德,但脑子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谁的利益。于是直到明孝宗时期,郑和下西洋70余年后,文官集团领袖、兵部尚书、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刘大夏仍视三宝太监下西洋后,中国的胡椒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了寻常佐料,价格下降了一千余倍的现实,诡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5.明兵部尚书刘大夏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③思辨:士大夫无法启齿的三大原因终使人性的自私毁了民族的未来

翻看明朝历代所谓文人志士反对开海禁的奏章,理由虽千差万别,但归结到底无非“遵祖制”三个字。但实际上,海禁为其代表的南方大商人阶层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文官专权的现实需要,才是其不愿开海的根本原因。

其一,开海禁武将必掌权,尾大不掉。无论是当时同时期的西班牙、荷兰,还是后世维新的日本,一旦开海禁必然大力发展海军,不然远洋贸易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无非是别人的板上鱼肉,徒做一回过手财神。郑和七下南洋后,遗留下来的水军被勋旧各派所拉拢,直到刘大夏整顿兵制,才将水师收拾服帖。另外,自安史之乱以来的武人专权也给文官阶层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教训,不论是远洋海军将领裂土封侯,还是拥兵自重,都不是文官阶层愿意看到的。

7.电影《荡寇风云》中展现的明朝武人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开海禁宦官必势大,未雨绸缪。相对于自私自利的文官,明朝的皇帝大多喜欢相对听话的太监。无论是英宗时期的王振,还是武宗时期的刘瑾,不可否认,其在明朝皇帝心中相比文官的道貌盎然,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在皇帝与文官博弈的政治牌局中,宦官通常会被拉进来作为平衡势力的玩家。因此,一旦开海禁,由此而来的巨额利润必然会被主掌海运的宦官阶层所掌握,宦官势大则文官势小,因此,文官阶层宁愿死守海禁,也要维持与宦官阶层相对占优势实力局势。

8.电影《笑傲江湖》中展现的明朝宦官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三,开海禁财路必被断,极力打压。与历史课本所写的不同,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其本质也仅仅是皇室掌握的国家贸易而已。相比于郑和通过贸易赚取的利润,其花费仅仅相当于利润的20%不到,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明太宗即明成祖,嘉靖时庙号被改为成祖),成祖皇帝多次将郑和赚取的“外汇”以内孥形式划拨国库,拨付北京城扩建和征讨蒙古的开支。文官阶层费尽心力给郑和下西洋泼脏水,将其污蔑为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思量无非是以为民请命的姿态,迫使皇帝排除国家这个体量巨大的竞争选手,赢得垄断海洋贸易巨额利润的盈利空间。

9.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展现的商人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土壤贫瘠,沿海官宦世族几乎全是靠海运经商起家,海禁之后,正规贸易变为走私,反而还免除了高额的赋税,本就一本万利的生意更加利润雄厚。所以,正德、嘉靖年间但凡倭寇来犯,东南籍贯士大夫所写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入京城,而一旦皇帝下决心靖清海疆,扫除走私势力,文官阶层就会十分默契的下绊子、拖后腿。君不见嘉靖年间胡宗宪几次上奏求援,即使国库丰盈户部也拒不拨银的典故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监和文官:不一样的贪婪
朱厚熜不死,倭寇不止——明朝抗倭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内战
彻底消灭倭寇的不是戚继光,而是明朝的这个国策,可惜清朝没坚持
明代“廷杖”制度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明代皇帝为何那么喜欢用它?
[转载]明朝对外关系
明朝抗倭第一人:戚继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