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金言片语100句
1.  止咳常用麻黄,缩尿益智桑蛸,疏肝莫忘麦芽,闭经还须归芍,崩漏海蛸茜草,辨证前提记牢。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37.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8.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9.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40.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41.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42.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43.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44.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5.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46.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8.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49.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1.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4.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5.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56.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  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
60.  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1.  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2.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3.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68.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69.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1.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2.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6.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79.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0.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1.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2.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3.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6.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7.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88.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89.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90.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91.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92.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93.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4.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5.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6.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97.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98.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99.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0.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需和胃,理气防伤阴肝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中医经典名言精选50则
圣人医未病(一) 中医的五行与五脏关系
经方配伍之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