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项全能的能吏沈括,最终为何只能在科学界留名?

科学是指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作为英文“science”翻译而来的“科学”则是在19世纪才传入中国的——康有为在编辑《日本书目志》时曾选编过的《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二书,此后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人都曾使用过这一词汇。不过,最早使用“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来陈述个人见解者应是王国维,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东洋史要·序》)

其实这种考据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科学的诞生与发展、进步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在中国也不例外。比如已经成为神话传说的有巢氏筑屋、燧人氏取火、伏羲氏演八卦、神农氏尝百草,哪个不是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再比如先秦的墨翟、鲁班、扁鹊、甘德、石申、赵慎以及那些把哲学思想玩得花样百出、以至于几千年后人们仍无法步出其窠臼的诸子百家们,其实都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种现实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停止过脚步,可以说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能够保存至今并得到传承的也只在中国。

按照上古传说,三皇五帝其实大都是伟大的科学家

只不过中国科学的发展节奏一直没什么变化,到了中世纪以后就成了“慢半拍”,被反超了而已。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巅峰无过于两宋,而两宋科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则无过于沈括。这位老兄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比如我们可以称呼爱因斯坦为物理学家、门捷列夫为化学家、莱布尼茨为数学家,可是我们该怎么称呼沈括?

沈括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药、军事、建筑学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同时在音乐和书画等艺术领域也是著作等身。对于这样的天才人物,我们只能用“一部会行走的百科全书”来形容。

沈括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基本都体现在《梦溪笔谈》一书当中

沈括在科学史上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经常让人忘记了他原本的身份,其实是个官儿……

沈括堪称一代奇人,科学成就就不提了,行走的百科全书嘛。哪怕是做官任事,他也堪称是十项全能选手——无论政事、军事、民事、外交、文化、学术几乎都有涉猎,而且样样活计就算干得不是出类拔萃,起码也不比同时期的名臣良相差多少。

可问题是提起北宋名臣,人们马上就能想起赵普、寇凖、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司马光、章惇等无数名字,但能想到沈括的却寥寥无几。不仅如此,这家伙在史书上还留下了“反复无常”、“首鼠乖刺”等坏名声,几乎相当于直指他是个“小人”,这是什么情况?


说起北宋名臣一般找不到沈括的名字,其实他做官做得比谁都牛。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人,出身于仕宦家庭。沈括的父祖辈都曾出任过高官,所以他23岁时就凭父荫入仕,9年后进士及第,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直到65岁去世,沈括当过最大的官是翰林学士、三司使,还是干了不到两年就被撵下台。而且三司使虽然号称“计相”,其实地位连执政(副相)都不如,所以一般提到北宋名臣,很少会有人提到沈括。

其实沈括要是一门心思做官或是专心研究学问,结局可能会更好些

那么为什么说他做官做得比谁都牛?

在北宋想入阁拜相、走上仕途巅峰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入翰林做编修,然后一路围着翰林院、御史台、六部打转转,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位极人臣;二是按照“宰相必起于州部”的思路,在地方养望或是干到政绩卓著再荣调中央(当然必须得朝中有贵人相助),也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北宋的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韩琦、富弼等走的基本都是这样的路子,少有例外。

这种升官途径导致的弊病就是高官的综合素质差、对具体事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翰林出身的通常除了耍笔杆子外几乎啥都不懂不会,在地方历练过的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志不在此),所以北宋的名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理论水平高,办事能力就让人呵呵了。

而沈括则是少有的一个例外——他几乎把北宋官员能干到的活儿统统干了一遍不说,而且干的比谁都好。

北宋的那些名相也就是名气大些,实际上没几个能干实事的,沈括是少有的例外

以下咱们就捋一捋沈括的官场轨迹。

1、农田水利——至和元年,沈括以父荫入仕后任沭阳县主簿后,“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嘉祐六年协助兄长、宁国县令沈披主持芜湖万春圩工程。

2、刑狱——治平元年,沈括授扬州司理参军,负责一州刑狱。

3、学术——治平二年,沈括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熙宁元年,沈括升任馆阁校勘。

4、刑狱——熙宁四年,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5、农田水利——熙宁五年,沈括主持汴河疏浚工程;后又受命巡察淮南饥荒,发放钱粮、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因政绩卓著升任集贤校理并巡察两浙农田水利。

在古代,赈灾是最考验官员能力素质的差使之一

6、礼仪及历法——熙宁五年,沈括因撰《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引用同上)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遂改革机构仪器,召卫朴制订新历法。

7、经济事务——上书阻止朝廷登记征用民间车辆、反对市易司填封私营盐井,受到宋神宗赏识,诏停二事,擢升沈括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

8、军务——熙宁七年,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次年沈括返京上疏提出31条整顿军务案,受到宋神宗肯定,令他兼任判军器监,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沈括对弓弩非常重视,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使得军器监的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 沈括又修订“九军战法”,名之为“边州阵法”并编撰城垒、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

9、外交——熙宁八年宋辽发生边境冲突,沈括查档指出辽使无理勒索本应属于宋朝的土地,于是宋神宗令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出使期间,沈括准备充分,相关档案条文对答如流,使得辽国无机可乘。当辽国宰相杨益戒词穷理尽只好以战争威胁时,沈括据理力争,使得辽国企图落空: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引用同上)

在出使途中沈括也没闲着,据沿途地理形势、风俗民情撰《使契丹图抄》献给朝廷。 因出使有功,次年沈括被拜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北宋与辽国、西夏关系复杂,沈括曾深刻的参与其中

10、军务——元丰三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参与宋夏战争。他选拔边民精锐之士,使得延州军队面貌一新;次年10月,沈括设计击败入犯蕃部,攻下磨崖寨,得男女万人,牛羊三万;11月,趁河东兵调动途径鄜延之机,沈括虚张声势作出攻伐姿态,吓得西夏守军弃城而逃,使得宋军兵不血刃拿下了浮图、吴堡、义合三垒;元丰五年,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攻打鄜延,沈括声东击西,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却趁机拿下金汤城。这还没完,沈括欺负西夏人脑子不好使,又重施故伎攻下了葭芦。

同年,西夏出兵30万攻打永乐城,给事中徐禧被围。沈括率军赴援,却被阻于永定河难进一步,此时又有羌兵袭击绥德,沈括只得撤兵。再加上种谔与徐禧有旧怨拒绝增援导致永乐城陷落,徐禧等官佐2百余人、士卒万余人全部殉国。

此战后,沈括因“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被贬为筠州团练副使,赴随州安置——在宋朝,“团练副使”是专门用来安置贬降官员的职位,无实权,所谓“安置”实为监视居住,限制行动自由。直到9年后,沈括才被解除团练副使之职,准许赴外州居住,不过此时的沈括已经无意仕途,一心专注于学问了。

沈括正是在仕途彻底无望之后,才开始创作《梦溪笔谈》这一鸿篇巨著

永乐之战前,沈括在20年左右的官宦生涯中几乎一刻都没闲着,甚至一年里数迁官职,而且跨专业、跨部门、辗转各地调动都成了家常便饭——不用混官场,凡是有点工作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岗位的频繁调动无法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沈括尽管才干出众,最终连个执政都没干上(在北宋叠床架屋式的官制下,相当于副相的执政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职位)。不过凡事有弊亦有利,沈括与众不同的仕途经历使得他在政事、军事、民事、外交、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而且与同期甚至两宋319年的绝大部分官僚相比,沈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的表现都配得上“出色”二字。

可以说,若是不论其他仅比较才干与经验,沈括才是最好的宰相人选。


那么沈括为啥在官场混得不好?

沈括虽然混了一辈子官场,但他在本质上还是一名学者或者说科学家。而这类人物往往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简单说就是智商与情商成反比。

人无完人,沈括要是能智商与情商齐飞,他就可以成仙儿了

沈括身上最让人诟病的一大污点就是“反复无常”。

沈括在仕途上最为顺风顺水的阶段当属在宋神宗嘉佑年间,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有贵人相助。而这个贵人,就是时任宰相而且正在主持变法的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人不当导致新政执行不力。而用人不当不是因为王安石眼光不行,而是他手下的主要干将如吕惠卿、曾布、蔡卞、吕嘉问、邓绾等人要么人品不行,要么就是指挥夸夸其谈的无用书生。王安石当然知道自己无人可用,所以求贤若渴,于是才华和实干精神都非常突出的沈括就得到了他的青睐。

王安石推行新政过于急进,所以用人重才不重德,沈括也算是其中一例吧

嘉佑元年沈括因母逝回乡守孝之前,不过是个区区的馆阁校勘。三年后服丧期满归来,立刻得到王安石的重用并不断超迁,仅过了4年就升任三司使,堪称平步青云。

跟着王安石混,沈括理所当然被归入新党,与司马光、苏轼等旧党自然就成了对头。熙宁六年,沈括在巡察两浙农田水利时,遇到了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便顺手将这位大文豪的新作抄录了一份带回京师。不过沈括此举可不是为了“追星”,而是用附笺的方式把苏轼诗词中对朝廷不满、发牢骚的部分作了详细的“注释”并交给了宋神宗,“云词皆讪怼。”(《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元丰二年》)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黄州,沈括虽不是主谋,却被旧党视为该案的始作俑者,遂陷入党争被弹劾不断。

不过当时新旧两党狗咬狗一嘴毛,沈括还不至于倒大霉。可惜他不光情商不高运气也不行,最后连新党都视他为死敌——新旧两党合起伙来收拾一个人,就算是皇帝都受不了,何况沈括?

当时的新旧党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还得皇帝当老好人来拉架

那么沈括又是怎么招惹到新党的呢?

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被旧党吴充取代,新党与新政一时间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恰在这关键之时,沈括居然傻了吧唧的跟吴充谈及免疫法的各种弊病(这是王安石变法各项新政中,最触动旧党根本利益的一项),并上书皇帝“乞减下户役钱”,并建议重拾旧法,实行“差雇并行”。

——话说老王在位时,你沈括屁颠屁颠的围着人家紧忙活,从不见你说过新法一句不好。现在老王倒台了,人虽走茶还没凉呢,你沈括就跳出来拆恩主的台。怎么着,你这是要“弃暗投明”?

我以前就说过,宋朝的士大夫在官场上一时失意根本就不算事,“出外”转一圈回来弄不好还能升官。但名声要是坏了、成了士林公认的“小人”,那就意味着这家伙的政治前途彻底完蛋——所以北宋的党争中从来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容不得也见不得半点的妥协、调和与迁就,更别提背叛了。因为那意味着名望栽进屎坑从此臭不可闻,对官员来说比杀头的后果还严重。

而沈括这下子就彻底成了“小人”的典型代表。

君子与小人之争完全看是谁嗓门大,比如蔡确也曾被富弼骂作小人

新党干将、侍御史蔡确立刻蹦出来弹劾沈括:

“确又言:‘括谓役法可变,何不言之于检正察访之日而言之非职事之时?不言之于陛下而阴言之于执事?括之意岂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而已。伏望陛下断在不疑,正括之罪。’”(《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于是“小人”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之职,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出外”知宣州。

次年,宋神宗觉得沈括是个人才,打算启用,结果又被蔡确以“反复无常”等理由所阻,后来虽然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但再也未被中枢重用,更何况拜相。

沈括另外被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惧内。

惧内在现代是“美德”,在古代则是“私德有亏”的重大污点

而且这位仁兄的“气管炎”症候近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以至于他的老婆病死之后,朋友们纷纷上门来的理由,竟不为表达哀悼反而是向他贺喜——这货终于可以脱离苦海啦:

“沈括存中……晚娶张氏,悍虐,存中不能制。时被棰骂,捽须堕地,儿女号泣而拾之,须上有血肉者,又相与号恸,张终不恕。余仲姊嫁其子清直,张出也。存中长子博毅,前妻儿,张逐出之。存中时往赒给,张知辄怒,因诬长子凶逆暗昧事,存中责安置秀州。张时时步入府中,诉其夫子,家人辈徒跣从劝于道。先公闻之,颇怜仲姊,乃夺之归宗……张忽病死,人皆为存中贺,而存中恍惚不安。船过扬子江,遂欲投水,左右挽持之,得无患,未几不禄。或疑平日为张所苦,又在患难,方幸相脱,乃尔何耶?余以为此妇妬暴,非碌碌者,虽死魂魄犹有凭借。”(《萍洲可谈·卷三》宋·朱彧)

古代有男尊女卑的传统,阴盛阳衰、牝鸡司晨这种事在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都被视为伦常颠倒、大逆不道之举,自然遭人反感及鄙视。哪怕像隋文帝杨坚、唐名相房玄龄这样著名怕老婆的大人物,也没少因此遭人诟病,更何况沈括这个在仕途上不怎么得意、做人做得一塌糊涂,而且“病情”更加危重的家伙呢?

于是沈括这位“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就从公到私、从里到外彻底成了个“小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党营宋(二一)沈括提出差雇并行,为何遭到同阵营蔡确的弹劾?
“唐宋八大家”的仕途之路——王荆公
真实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大宋的头号学霸
文言文挖空练习:沈括、田昼(含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