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别人的肥胖纹是红色我的是白色?

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们起疹子的时候,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是专门介绍过敏的,这实在有点老生常谈了。

但关于起疹子有个事你可能没想过:为啥我们身上起的疹子或者像肥胖纹那些纹路,像是会知道往哪个地方长,在身上画画似的。

01

你要长毛没准和狗狗一样

在100多年前,德国皮肤医生Alfred Blaschko有着同样的困惑,因此他将一百多名病人的皮损重现在模型上,发现分布竟然有规律可循:在背部呈V字,在胸部和身体侧面则呈S字,在头部却呈现波浪状。而这些在身体上看不见的线条,便是布拉什克氏线(Blaschko lines)。

身体和头面部布拉什克氏线的分布

图源:参考文献[1][2]

布拉什克氏线可能是因为胚胎时期细胞的迁移,由于外胚层细胞会沿着垂直于中轴的方向向两侧伸展,而它们最终会分化出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所以其表现就是在有的疾病中,皮肤像画画一样出现条纹,这叫做镶嵌现象或嵌合现象(mosaicism)。

狗狗身上的花纹也是布拉什克氏线的表现,也是一种镶嵌现象

图源:参考文献[1]

镶嵌现象并不都沿着布拉什克氏线,有时候也会呈一片一片的,这种表现差异是因为其起源于胚胎时期的不同部分。因为这条线是假想的,所以当然是不可见的,大多数情况在一些先天性疾病中才会表现出来。一些后天疾病,例如表皮痣或扁平苔藓,以及一些炎症也可能会沿着这条线生长。

沿着布拉什克氏线生长的疣状皮损

02

我干啥了就变成斑马了

在十九世纪,来自澳大利亚的解剖学家Christian August Voigt在一些深肤色女性病人的大腿处,观察到有时会呈现明显的深浅分界线。这条线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Voigt's lines,也被叫做Futcher Lines,或色素性分界线(pigmentary demarcation line),根据不同的部位又可以分成好几类。

不要怕不要怕都是正常现象

目前还不知道为啥会像斑马一样出现这样一条线,一些理论认为这和外周皮肤神经支配有关,例如在妊娠后期,肥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到脊髓S1和S2节段,恰好支配着大腿内后侧这一部分。

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或许和激素水平有关系,他们在27名病人(26名女性和1名男性)中,发现有83%女性病人的促性腺激素存在异常,这同样也影响到了她们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

头面部的G型色素性分界线

图源:参考文献[6]

03

我的肥胖纹和妈妈的妊娠纹一样吗

再说说我们更熟悉的可见的“纹路”。比如怀孕时出现的身体纹路,最为人所知的自然是妊娠纹,这是因为怀孕时腹部的皮肤会被拉伸,在各种激素的影响下,使皮肤中的纤维发生断裂或重构,就显示出了妊娠纹。

妈妈们真的牺牲了很多

图源:111.wales.nhs.uk

妊娠纹是种因皮肤中的真皮层过度伸展产生的纹路,也可以叫做膨胀纹或者萎缩纹,传闻中长胖时出现的肥胖纹,以及青春期长身体或剧烈健身长出的生长纹,都可以包括在这里边。

至于为啥有两个名字,在这种条纹出现的早期,通常会显出红色或红紫色,并微微向外凸出,因此称为膨胀纹或红纹(striae rubrae)。而随着时间推移,大概几个月到一年之后,这些条纹会慢慢变淡变浅,摸上去也会略微向内凹,就称为萎缩纹或白纹(Striae albae)了。

忍不住撸起裤管摸了摸

这种纹路随着分娩或是保持住体型,通常不太会再重新长出来新的。如果一直都在长新的还不褪色,有可能提示着一些严重疾病,如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这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会产生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从而产生膨胀纹。

一位因垂体病变而引起库欣综合征的患者

图源:thelancet

其实怀孕初期,皮肤就会出现变化,除了脸色开始发暗或是长一些雀斑,还可以在下腹部看到沿着腹中线上的皮肤变深,也就是黑线(linea nigra)。大约90%的孕妇在妊娠的前三个月会长出来黑线。

但很多女生一直就有这条线

图源:DermNetNZ

目前认为这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的改变引起的,它们会刺激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分泌黑色素。不过一项针对5500多人的统计表明,有92%的孕妇会出现这一条线,也有16%的未孕女性会有相同的表现,甚至在青少年、新生儿,以及成年男性中也可能会见到黑线。一些药物,比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也可能会影响黑色素分泌,从而产生黑线。

04

科伯纳现象:啥事没有你就喜欢碰瓷

以上情况还是勉强有迹可循的,即使是看起来不规律的膨胀纹大致也是按照皮肤纹理出现的,然而在一些疾病,如银屑病或者白癜风中,如果未被影响到的皮肤受到了创伤,那这些地方也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病变,有点像碰瓷,即科伯纳现象(Koebner phenomenon )。

一个微不足道的伤口也可能会引起科伯纳现象

科伯纳现象看起来和荨麻疹等过敏类的皮肤病很像。其实虽然也和免疫相关,但是两码事,因为前者在机制上更加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也并不是疾病的过程,更像激发潜在疾病的预兆,一些人可能纹了身仅有局部症状,过不久就出现到了全身。所以在白癜风的治疗中,它甚至可以作为疾病活跃程度和预后的指征。

和它类似的还有沃尔夫同位反应(Wolf's Isotopic Response),这种现象较少见,即另外一种疾病在先前那个病的病损处长出来,比如之前那地方长了个疱(通常是HZV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同样位置下次可能再长个湿疹,有点像种瓜得豆。

这名患者在切除纤维肉瘤的瘢痕处

重新长出了扁平苔藓

即那些紫色的斑块

有趣的是这两种反应都有更加罕见的“逆反应”:逆科伯纳反应(Reverse Koebner phenomenon)是指皮肤损伤可能会让局部的病损恢复,而逆沃尔夫同位反应(Reverse Wolf's Isotopic Response)则是指局部皮肤在第一次皮肤的病损痊愈后,在第二次疾病中毫发无损。具体为啥它们这样随心所欲,实在是不清楚,假说都有好几种,可能与免疫有关。

虽然不太严谨,不过可以理解成梅长苏被虫子咬了中了火寒毒,夏江给他下毒也没用了。图源:参考文献[10] 

总之疹子和纹路往哪长就是有那么点规律但又不完全有,主打一个出其不意,有的痕迹你不必外貌焦虑,有些是该去医院查查了。

参考文献

[1]. Molho-Pessach, V., & Schaffer, J. V. (2011). Blaschko lines and other patterns of cutaneous mosaicism.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9(2), 205–225. https://doi.org/10.1016/j.clindermatol.2010.09.012

[2]. Bolognia, J. L., Orlow, S. J., & Glick, S. A. (1994). Lines of Blaschk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31(2 Pt 1), 157–192. https://doi.org/10.1016/s0190-9622(94)70143-1

[3]. Happle, R., & Assim, A. (2001). The lines of Blaschko on the head and neck.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4(4), 612–615. https://doi.org/10.1067/mjd.2001.112386

[4]. Maranda, E. L., Heifetz, R., Cortizo, J., Hafeez, F., & Nouri, K. (2016). Kraissl Lines-A Map. JAMA dermatology, 152(9), 1014. https://doi.org/10.1001/jamadermatol.2016.0325

[5]. Zieleniewski, Ł., Schwartz, R. A., Goldberg, D. J., & Handler, M. Z. (2019). Voigt-Futcher pigmentary demarcation line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8(3), 700–702. https://doi.org/10.1111/jocd.12884

[6]. Kathuria, S., Khunger, N., & Ramesh, V. (2012). Clinical and hormonal evaluation in facial pigmentary demarcation lines: A pilot study.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 and leprology, 78(6), 742–744. https://doi.org/10.4103/0378-6323.102371

[7]. George, A. O., Shittu, O. B., Enwerem, E., Wachtel, M., & Kuti, O. (2005). The incidence of lower mid-trunk hyperpigmentation (linea nigra) is affected by sex hormone level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97(5), 685–688.

[8]. Sanchez DP, Sonthalia S. Koebner Phenomenon. [Updated 2022 Nov 14].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3108/

[9]. Mahajan, R., De, D., & Saikia, U. N. (2014). Wolf's Isotopic Response: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59(3), 275–282. https://doi.org/10.4103/0019-5154.131401

[10]. Ma, Y., Hu, W., Xu, A. E., & Wang, P. (2022). A report of reverse-Wolf's isotopic respons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87(3), e78. https://doi.org/10.1111/bjd.21620

[11]. Panta, P., Andhavarapu, A., Sarode, S. C., Sarode, G., & Patil, S. (2019). Reverse Koebnerization in a linear oral lichenoid lesion: A case report. Clinics and practice, 9(2), 1144. https://doi.org/10.4081/cp.2019.1144

撰文 | 萧旭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不起“长寿药”NMN,便宜大碗的烟酰胺NAM能成为平替吗?
csequestrationreach-converted.pdf
1-s2.0-S0264127521004421-main
Cerebellar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 isolated positional vertigo
Optimized agronomic management practices narrow the yield gap of summer maize through regulating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 - 副本
2022+意大利多学会共识建议:成人慢性咳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