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 未 华人频道

笔墨诗化的自然
——读杜未花鸟画作品有感
文/胡碧波 

         素有“陇上江南”之誉的甘肃天水,艺事活跃,名家辈出。从大地湾地画到秦公簋铭文,从麦积山壁画到拉梢寺摩崖,从李思训丹青到胡缵宗翰墨,形成了一条千年贯通的书画艺术长河,如今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麦积区美术馆馆长杜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杜未是一位好钻研中国画理的青年画家,一次去他的工作室,他正埋头阅读朱屺瞻图解,一边又勤快地做着笔记,这是我所遇到的画家中比较不多见的,也许是缘于他曾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大学时养成的习惯吧。
         自幼随父杜廷楹习画的杜未,其作品用传统艺术和现代专业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创新而成,画风清新明快,秀润淡雅,笔墨坚实,造型严谨,格调清晰,笔墨颇传统意味,而又不失现代审美情趣。杜未在西安美院求学时,师承刘文西、张之光教授,汲取了名师的精华,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取法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子庄、八大山人、朱屺瞻诸家,1997年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地方文化部门工作,从事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探索与创新。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凡从事中国画获取个性化语言,必须以扎实而丰厚的笔墨为依托。摒弃传统这棵参天大树并视其为荫翳,势必步入邪径。杜未认为他的画,是写他的情感,其作品全都来自于传统和生活。这就注定了他从开始便梳理传统的垄亩,耕作笔墨行间。杜未创作完新作《笔飞墨动老藤中》后是这样阐述的,作此画略似缶翁、寿翁、白石笔意。师法古人、今人,师其意,不以迹求,其画略似某家,而非某家,其画之风格自现。然作画须知传承与创新,笔法传承,画意创新,而不可缺文化承载,其画意自深。写意画尤为如此。这在他的《一树梨花白满园》、《紫雪点春风》、《紫藤白鸽》等作品中等到了诠释。



         杜未说,艺术的高下在于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情感的高度统一,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其笔墨功力深厚,画面内含情感丰富,可谓精妙绝伦,现在很多画家只注重外在形式,而不注重内在情感的表露,以致于画面虽然漂亮但不美,初看漂亮,但不经琢磨,只有少数画家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画面和其内在的风格,别人画景,我在写情,别人写实,我在写心,别人制作,我在抒怀,因此我的画更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诚然,杜未的新作《麦熟杏黄时》、《夏荫图》、《雨过秋色冷》,渗透传统中抒情写意的菁华,提炼形象,营造意趣,突显格律,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强化笔力线条和水墨特性,勃郁着万物自得的生机,寄寓了清雅高洁的精神。传统的锤炼不仅使杜未具备了扎实的功底,也为他个性的创新奠定了基石。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绘画思想的载体,笔法的千变万化,墨法的干湿润涩,都依赖于画家的思想灵感去驾驭。细细去琢磨杜未的近期作品,具有一种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以独有的形式、笔墨、色彩、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在笔的书写性中,寻找情感的感觉,并以干湿浓淡变化的线书写花卉枝杆,浓淡交融,枯湿相参,相得益彰。
         杜未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按照所画花卉自然而然地赋诗,像他的《梨花》题画诗:“夜雨连明春水生,一片丹霞万里心。多情蜂蝶独乐此,疏花点点露微情。”作为青年画家,大胆地去尝试作题画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他具有雄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品读杜未的作品,不仅让人欣赏到美的物象,而且透过这些物象,我们好像与画家站在同一视角上,去领略被他用笔墨诗化的自然。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日期:2014年1月1日  第001期  第8版:国画)


一花一叶一世界
——杜未先生花鸟画赏析
文/万钧


         我的画,写我的感情,他们全都来自于传统和生活……    ——杜未于癖斯斋
 
         人与人的相遇,总是有一段缘的。
        最早结识杜未先生,恰恰不是通过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字。在偶然读完他的“味斋心得”之后,我就偏执的认为他的画一定值得体味。或许是科班出身,出于对文字的天生敏感;或许是在艺术的圈里圈外,冷眼旁观的日子久了,果然我寻觅着久违的气息,欣赏到“一花一叶一世界”的酣畅淋漓。
        在杜未的画中,他与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彷佛总是有着某种缘分。
        这看似信手拈来的写意小品,这嗅如墨气酣畅的六尺大画,总是在不经意间,探入观者的心房,让人闻到一股花开由心的,淡淡芳香。慢慢的深醉其间,似乎忘却脚下那片陕西或者甘肃,厚重沃土的滋养,似乎忘却心间魂牵梦绕的八大山人、徐渭、齐白石、或者黄宾虹。
        然而,钟情于大写意的杜未,却从没有迷茫或迷失。“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一种意念,一种思维,一种感受,中国画不能看,只能欣赏,只能体味。……画者,文之极也,无文,何以有画?”杜未独立的思索和想法,引领着他自己不断探寻属于心灵的笔墨,在文字间来去自由,在传统中来去自由,在生活里来去自由,在情感世界来去自由。或许,只有自己懂得了写意人生的真谛,才能传递给观者一种心灵的震撼。
        什么是写意人生的真谛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或许能道尽人心时态。在现代这样一个喧嚣的背景下,杜未先生能够平心静气,不躁不傲,日日沉浸在画事中,真的很不容易,也真的很可贵。这也就难怪,先生的画品为什么会有一种散淡之意。散淡者,乃心灵无所住而住之象,呈自由状态,非少挂碍者不能至此。而这种状态的得来,恐怕离不开他多年的笔墨修为。笔墨之行,即有笔墨之思,笔墨之思,即含笔墨之趋,而笔墨之趋,呈现的即是画旨。

        在我看来,他的画中,隐约间有一股笔墨的大方气度。寥寥几笔间,简约但丰富,清雅却又不失深沉。每一幅画所作的布局和立意,都一丝不苟、思考良多,深厚而有变化。不知不觉间,他精心构建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程式。一花一叶的意境,一枝一丛的韵味,无不显示着先生平淡而不俗的眼界与胸襟。笔墨的多变,显示出他的繁,恰是简,他的简,恰是繁。正如他说黄宾虹和八大,黄宾虹千笔万笔,却是一笔;八大一笔两笔,恰是千万笔。




         简也好,繁也好,这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繁简背后的意绪。正是在此意义上,齐白石才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似与不似,才是画的性灵安居之处。平淡未必无奇,作平淡而止于平淡,平淡之外无物也;平淡之外须有物,所谓弦外之音,则平淡自不平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是也。林畊青云诗如此,朱屺瞻说画也如此。杜未的笔墨也是如此,慢慢的品赏间,那平淡自然中,总是透出一股呼之欲出的生机与情绪。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要开阔胸襟和眼界。孟子说得对,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真奇与平淡固自不二。“凉风雁啼天在水”奇句也,却也平淡。三十多年来,杜未一直悄无声息地行走在山水的清音里,默默地素描着西安、天水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一种真实而平淡的力量。
         在时光的流淌间,他渐渐领悟到了,“笔墨千古不易,思想无时不易”,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绘画思想的载体,笔法的千变万化,墨法的干湿润涩,都依赖于画家的思想灵感去驾驭。于是,他道法传统,继承先人所留下来的,民族纯粹的艺术精神;于是,他法度自然,沿着先哲的艺术之路,前行并形成着一种源于“一花一叶”的艺术力量与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高秋图》、《九秋风露》,还是《霜重色愈浓》,总是有一股苍茫古厚、酣畅姿睢的气息。其用笔雄健、遒劲,在随意点染之处,却色墨浑融,古意盎然。无论是六尺巨幅,或古藤大蔓,势若虬龙,还是尺幅天地,或笔墨老道,元气充盈,都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
        或如他所追求的,在画中打破传统构图,做到气脉通畅,大气磅礴,神聚而形散。或如他所领悟的,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要有中国文化内涵,必须要有中国艺术精神。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每一丛菊、每一支兰,他纸间的每一只鸟、每一树果,总是萦绕着一种守望的精神,一种大道从简的魂魄。
        他曾写过一首描写柿子的题画诗:飞花寒彻漫天舞,老枝横斜万里红。可怜百花已凋谢,直与天公斗雌雄。正如杜未的文字一般,他似乎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画面和其内在的风格。别人画景,他在写情,别人写实,他在写心,别人制作,他在抒怀,因此他的画更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更在意一花一叶一世界的精神。
        暮然回首,杜未的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他所建构的笔墨价值系统,解析这一系统我们会发现,其价值核心杂糅着两种血脉关系:一方面是他对传统笔墨精英立场的倾心坚守;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笔墨呆滞程式的疏离和背叛。这也许就是,那一花一叶一世界的艺术密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石夫:少数能大得起来的画家
传统大写意花鸟的时代之殇
山水画宗师黄宾虹,为何放弃革命事业,步入笔耕不辍的艺术生涯?
聂晓阳:郭石夫先生的艺术世界(三)
文人画的尾声与近代国画大师
国画研究 | 对当下大写意花鸟画境况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