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老子之五:天地不仁

我读老子之五

 

天地不仁

 

 人一生,有许多困惑。归结起来,我以为人生的诸多困惑都因“欲望”与“命运”之间的差距、不同步、不一致而起。

 比如,好容易碰上升职的机会,民意测验非你莫属,结果别人占了那个位置,你一场空欢喜;更要命的是大家一致认为他各方面都不如你,你搞不清明白其中原因,于是就非常困惑。再比如,你祖辈善良,仁义宽厚,积德行善,灾祸却偏偏降到你家里,不是有人查出绝症,就是遭意外,出车祸、煤气管道漏气中毒、失火、家里被盗、上银行遭抢劫、摔着腰折断腿……灾祸不断;而贪得无厌、整人损人、无恶不作的邻居、领导、同事,却儿孙满堂,福寿双全,好事连连;你难解其中道理,连周围的人都跟着你一起困惑。再比如,你聪明敬业,诚信经营,磊落做事,坦荡做人,却常常吃亏上当,事事遭挫,进退维谷;而别人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巧取豪夺,却八面玲珑,左右逢缘,心想事成,事事如意;正直的人都忿忿不平引起公愤,这人却依然江河自在,全单位都为此困惑。困惑不解就怨天怨地

 人生多困惑,自古如此。《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舆和子桑是好友。有一回,天接连下了十天大雨,子舆想,大雨绵绵下这么久,子桑没有谋生计的地方可去,弄不好在家病了。于是就带着饭食去看子桑。刚到门口,就听到子桑像在唱歌,又像在哭泣。只听他哭唱着:“父亲吗?母亲吗?天啊!人啊!”他的声音都变得微弱而急促了,子舆进了屋,问他,你这是怎么啦?子桑说,我怎么也想不通,究竟是谁让我穷困到这般地步。父亲吗?母亲吗?父母怎么会要我穷困呢?天没有偏私,地没有偏私,天地怎么会要我穷困?我穷困到这么极点,只能是命了。

 一个“命”字,便把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消除了。可这“命”是什么?从哪里来的呢?古往今来,人们都说“命”是天地给的,是的,一切生命都是天地(即宇宙、道)所创生。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源、本质规律,也可以说是宇宙万物进化诞生的总原理。老子的意思是说,宇宙创生的总原理产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不断交合,又产生了第三种气叫和气。在和气的调和、滋养下万物得以化生、繁衍。

 天地(宇宙、道)给予了万物生命,但并不主宰万物的命运。老子在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用草扎的狗,是古时候用来祭祀的物品。这段话是说,天地是不讲什么仁慈仁义的,把天下的万物当作草扎的狗,祭祀用它的时候并不是偏爱它,祭祀之后把它扔掉也不是轻视它,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让万物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圣人也不讲什么仁慈仁义,把天下百姓也视作草扎的狗,祭祀用它的时候并不是亲近它,祭祀之后丢弃它也不是歧视它,圣人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让百姓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生活。

 为此,老子又在第十章里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老子说,天地(宇宙、道)让万物进入诞生,育养了万物,但它促生了万物却不把万物居为自己所有,养育了万物却不显耀自己的德能,让万物自由成长而不主宰它们的命运。这就是天地(宇宙、道)的玄妙之德。

 由此看来天地和圣人都是具有玄妙之德最大公无私最没有偏私的,怎么会故意给天下的百姓安排差异悬殊不同的“命”呢?

 其实,所谓“命”,不过是人们主观意想出来进行自我安慰的形而上的东西。这个东西产生两种功效,一方面,当自己的欲望在灾祸、挫折、困难面前无法实现,困惑而无法面对、无力超越的时候,就只好如同庄子说子桑一样,只好用自己的“命”不好这个消极的东西来自我安慰,自我排遣,自我解脱。这种无可奈何的行为,叫做“认命”。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实现自己的欲望,排除一切意外不测、人为干扰,自己给自己设想了一个“天有眼睛,地有良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然规律,抱定这个心念,人为地去“好善乐施”、“行善积德”,以求心想事成,最终期望达到自己的理想目的,这种自我激励的行为,叫做“修命”。

 说穿了,无论是“认命”还是“修命”,其实都是自欺欺人。“认命”是宿命论,放弃自我主观能动,听天由命。“修命”说白了,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要是天地真有良心,大自然真具因果报应的法则,那还要法律法规刑法做什么用呢?人世间还有是非、善恶、美丑存在吗?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对待困惑,如何来认识命运呢?老子开出了一剂排除困惑烦恼、认识自我命运的良方。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要做到“知足”,就要甘愿“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第二十八章)人的生命和遭遇无法选择,但命运可以由自己来创造和把握。有人生下来就是王子、贵族、高干子女;有的人生下来就贫民、乞丐、罪犯流氓的儿子。印度电影《流浪者》为此作了注释,流氓的儿子不一定是流氓,法官的儿子也不一定是法官。而人的遭遇(自然的,非人为的),一般都带有偶然,巧合和因果关系都是人们牵强附会的联想与虚构。比如飞机失事,而某人因故耽误而侥幸幸免;比如地震,某人因出差在外地而躲过一难;比如雷击,因他恰巧在雷击的物体之下等等,这些道理无须赘述。

 老子还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蔫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三十四章)意思是说,(天地、宇宙、道)一直没有私心欲望,不求报偿,可以算是渺小;万物向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它很伟大。排除困惑烦恼,保持一个行善不图回报的心态很重要。“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但“仁”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他在三十八章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他把“仁”排在“道”和“德”之后,占第三位。老子为何这样排斥仁呢?在于老子无私无我,真朴、虚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讲仁的人,必定抱着个人的一种理想目的去施仁行义。庄子说虞舜和伏羲的差异就在这里。虞舜胸中装着仁义,使人民归化,他自己却被仁义所累。伏羲的智慧天真而不做作,他把自己为天下人做事,当作马被骑,牛耕地一样浑同自然,他心中没有一点自我的累赘。施仁行义后面有一个名的问题,施仁后得不到应有的名和报偿,心里就会困惑烦恼,难以像伏羲一样,自然而不虚伪。

 除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文明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使用老子的“自然法则”去治理社会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企盼期待“因果报应”,还是偏执“无为而治”,都只能让一般文明程度的社会混乱。简言之,一个人要想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不能靠爹娘,不能靠命,只能靠自己。善,只有在抑恶中才有价值;仁,只有在惩治不德中成德。“知足”与“无欲”对于修心养性,排除困惑烦恼不失为一剂良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与人无爱亦无嗔,天地不仁斯公正 ——《道德经》解第五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何以不仁爱,万物何以为草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夕霞夜话——说说《道德经》第五章
听罗大伦讲《道德经》笔记——第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