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上好公开课(6):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userphoto

2023.01.13 海南

关注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教学从模仿开始在听课中实现专业成长中谈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去课堂听课或观课 。听课就必然涉及评课;评课就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没有标准,只能是想当然耳!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评课的出发点不同,评课的标准也就不同。根据笔者的学习研究,专家、学者们关于评课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是基于课堂的效率确定好课的标准

顾明远先生认为世上有四种老师:深入浅出(轻负高效)型、深入深出(重负高效)型、浅入浅出(轻负低效)型、浅入深出(重负低效)型,深入浅出型的课是好课。

崔允灏教授认为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

杨佐胡老师认为好课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二是基于学生发展确定好课的标准

孔企平教授认为,看课最终要看学生的发展变化。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毓珣认为:生本才是一堂好课研究的正确基点。一堂好课须从掌握、学习、应用与创造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思考。一堂好课应从学生发展度这一总标准与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需要、兴趣、应用、氛围与满意等分标准方面加以判断。生本——学生发展为本,即每位学生在一堂课中身心诸方面发生正向变化的过程。在这里正向变化是指直接指向教育终极目的的变化,即独立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全面发展、创造发展持续发展。

一堂好课研究的双重视角:

(一)层面。

判断一堂课的优劣不能单纯从一个层面去进行,而应该从以下四个层面去综合思考:一是掌握层面;二是学习层面;三是应用层面;四是创造层面。

(二)标准

总标准。一堂好课的总标准属于终结性评价。它以一堂课的结果为评价客体,是对一堂课价值的总判断。  用公式表达为:

 学生发展度=(新增发展水平+已有发展水平)/已有发展水平

其结果有三:

第一种结果是学生发展度<1,则学生发展为负发展。这一结果说明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或好作用,而且起到了负作用或逆反作用。这堂课属于坏课,与其上还不如不上。

第二种结果,是学生发展度>1,则学生发展为正发展。这一结果说明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数值越大说明学生发展度越高,这堂课越是好课。这样的课越多越好。

第三种结果,是学生发展度=1,则学生发展为零发展。这一结果说明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既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或好作用,也没有起到负作用或逆反作用。这堂课也属于坏课,虽然它没有起到负作用或逆反作用,但是却无形中浪费了教育资源、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等。

(二)分标准

堂好课的分标准属于过程性评价。它以一堂课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作为评价客体。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分标准包括:一是注意情况,二是感知情况,三是记忆情况,四是思维情况,五是需要情况,六是兴趣情况,七是应用情况,八是氛围情况,九是满意情况。

 三是基于师生课堂互动确定好课的标准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聂海清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

高志强老师认为教学评价的焦点:一是学生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渴望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学生状态的调控——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江苏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赵洁认为,新课程中的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为标准。

杨九俊主编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曾明确提出,一节好课应整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结合这三个方面,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的真实,强调师生互动。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层面六个度的新课堂评价标准。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包括亲和度和整合度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 

王光明、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轩辕中学高建林老师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判:好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的关键;重视活动,贴近生活;重视情感交流,要闪耀艺术火花,要妙趣横生。

理查德·阿兰兹所著的《学会教学》一书中,教学被分为三个方面:领导、教学和组织。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实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教学,而组织(包括课堂的完整)不过是辅助条件。这就是说,课堂完整与否不是标准,而师生互动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

四是基于课堂的构成要素确定好课的标准

付凤萍认为,一堂好课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从教学目标上看,一堂好课应该是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从教学过程来看,一堂好课应该能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理论观点的教学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实现三个相互统一;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上来看,应该是多媒体资源充分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从教学效果上看,要在恰当的时候留下空白,不一定把全部答案固定地交给学生,抹煞学生的个性和发挥余地;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应正确处理好课本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 

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文喆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为此,他提出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包括: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六是基于一线教师的自我认识确定好课的标准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

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

王树声主张一节课要有“势、度、韵、味” 

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谓"好课",最基本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当这一点体现在课堂上时,"好课"就是学生通过参与、思考、分享等过程而收获成功的课堂。笔者认为,一堂好课是生面对教材内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有效互动活动。因此,好课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当然任何一堂课都涉及这四个要素,但是好课是这四个要素有机、有效的整合。简言之,好课就是要有效处理好教师、学生 和教材三者的关系。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呢?

首先,一堂好课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重点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夸美纠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滴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如何教,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教师的功底在于课堂上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教师都必须牢记,你的劳动只有通过学生加工内化才能转化为教学的成果。

其次,一堂好课要有具体的、可检测的、可量化的、可实现和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第一目标是落实知识。所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要把课标中列出的知识,特别是概念性知识准确、全面、扎实地教给学生。

第二目标指向能力。什么是能力呢?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即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获取知识方法就是能力。信息时代,常常可以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我们怎样判断它们的正确性呢?为什么有人相信大量的虚假信息呢?诸如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东西不能吃等太多的信息需要我们作出判断。这时,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科学思维能力,即判断一件事是否符合逻辑。科学思维能力从何而来?从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来。所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让他们知道这个知识存在的合理逻辑。这就是笔者常说的将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三个目标是形成观念。观念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如果你的家人和朋友都是三观正确而稳定的人,先不说幸福,但你一定是安全的。如果你周围的人三观不正,你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核心素养的指向是让学生观念的形成,比如生物学的第一个观念就是生命观,如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在判断某功能存在的时候就可以推断某结构的存在;其次是科学观念,比如酗酒对人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想,需要基于科学的判断。

一堂好课首先要落实知识,因为要考试,没有分数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其次,要让学生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因为高考主要考知识背后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考查记忆性知识;第三就是要形成观念。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正确观念的形成。

第三,一堂好课要优化教材的内容。教什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先选择教材内容,有的时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会发现要达成教学目标仅仅靠教材内容是不够的:一是量的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二是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不符,这就面临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鸡兔同笼》问题,此内容以往是课外辅导的内容,多出现在竞赛题中,解答方法以假设为主。假设法就五年级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显然,教材编写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掌握假设法。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说:"教材选择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列表。"以《鸡兔同笼》这个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才是这节课的根本任务。理解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围绕让学生掌握列表法来组织教学,而不是围绕如何让学生学会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来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材料,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也要便于学生操作与发现规律。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愿望,在脑海里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是"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会这样......"的预想,形成初步的假设。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注意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可变性、实践性的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要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期望,能够让学生紧扣主题,自主研究,步步深人,同时也为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途径和桥梁。

如《鸡兔同笼》内容,教材上的例题是"有20个头,54条腿",经过教学实践,浙江祝水华老师认为,鸡与兔的总数20只太多,不利学生研究问题。

首先,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要从1只鸡试到13只鸡,经过13次尝试才找到正确答案,虽然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在此尝试过程中发现了规律,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但那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老老实实地试13次,而这个尝试的过程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体验,才能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不能由少数好的学生去代替差的学生。次数太多,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其次,尝试次数过多,等于无效劳动。最后,次数太多,表格太大,集中讨论时难以完整演示给学生观察,而让学生观察完整表格,有助于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尝试次数太少,体验不深,难以发现规律。经过实践,将例题改为"有10个头,26条腿"是个比较合适,从1只鸡开始试,学生经过7次尝试找到正确结果。经过两节课的对比试教,数字改小后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改动,但由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因而教学取得成功。

第四,一节好课教学环节应是清晰的。从教学活动过程展开看,一节好课,应该从一个良好的起点开始。所谓好的起点,既能勾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苏醒,又能引导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新知识找到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结合的"锚点"时,学生有意义学习就开始了,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好课的教学环节简明清晰。一节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教学环节不能过多,过多必碎,过多易乱。五六个环节比较恰当。当然,五六个环节不是各自孤立的独立王国,而是前后连贯的统一体,在某些环节,有时会出现小循环,不但正常,甚至必需。

第五,一堂好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社会,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各种社交软件都在拼命争抢和吸引人们的眼球。不要说是学生,就是成人,都有一种倾向,不喜欢听别人讲,而是想让别人听自己讲。自己专注某事的时候,常感觉到时光飞逝,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因此,集中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起来,包括眼动、口动、手动、脑动。许多公开课、观摩课,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师生互动很积极,给人的感觉是这节课很成功。而实际怎样呢?学生是否真的活跃?学生的活跃分为两种,一是表面上很热闹;二是内在的活跃,即一节课上,学生思维高度集中,不断思考、判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紧张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走,让他们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

总之,一节好课应尽可能推动学生学习、思考、尝试着自己(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与结论,这是教育学的原则,也是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的要求。但教师给学生指示学习内容,有时也要提出学习任务,必要时还要告知学习方式,并非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第六,好课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巧妙布置任务。这个巧妙是指"布置的任务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边"。在“舒适圈”转圈儿,学生永远只会原地踏步;在“困难区”学习,学生望而却步,畏难而退。其实,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学生会与不会的平衡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赞科夫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第七,好课不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协作。协作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教学的功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否设计出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二是教师能否在关键的时候超脱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三是教师能否对学生有严格要求,有布置,也有检查。马卡连柯指出,"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有教育。”"要有惩罚","惩罚就是要求,是更严格的要求,它和尊重密切的。”"对教师来说,惩罚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在需要惩罚的时候,教师无权拒绝执行权利,也无权放弃履行义务。

其实,好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标际准,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符合学科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节好课的标准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如何评价一堂课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校长进课堂,且听且评才奏效
(131)“双减”背景下,怎样上好一堂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