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
飞经走气
针刺术语。指催行经气的一些针刺手法。《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飞经走气:针灸术语。
①按脏腑间五行生克的关系,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②行补法时,按先浅后深的步骤行九阳数,并配合呼吸,候其经气,又称为飞经走气。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方,指提插;圆,指捻转。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徐大哥自製的針,師承飛經走氣學派
臺灣針灸四大派 翁明富 /香港
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裏,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
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1822年清
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到新中國成立,中醫是斷了層(中醫應有
的薪傳系統)。看官不相信也罷!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絕不勉強大家要接受我的觀
點,祇希望暫時放開習慣的想法,看看被遺忘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喚作『臺
灣針灸四大門派』。有人問我何不叫做『臺灣針灸四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不得含糊
。不是四位針灸技術很好的大夫,而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思辨方法,獨特的手法
能薪傳下來。不就是一個派別。其實針灸一直是有門派。如明朝陳會所傳劉瑾重校的《神應經》江
西梓桑君席弘遠把針法傳至十一世席天章再傳至陳會(宏綱)再傳二十四人。難道不是一個流派?
有關針灸門派的文章,可參看魏稼針灸經驗集第161頁,試論古代針灸學派。169頁。關於針灸各家
學說與流派,門派不是故作神秘或黨同伐異的工具,相反是保存有價值的治療經驗使之傳之有人,
不絕如縷。有了繼承,才能發展。以下排名祇是以我個人接觸各派的先後作準。雖不叫人滿意,相
信仍可接受。以下分別為:
一. 董氏奇穴
為董景昌先生(1916~1975)家傳的針灸法。董氏奇穴原為代代單傳的針法,至董景昌先生入臺後
始傳授弟子。這一派亦是在臺灣流傳最廣。現時正式有學術交流到大陸的臺灣針灸學派。其弟子楊
維傑先生編著《董氏奇穴針灸發揮》的簡體字版已在大陸發行。
董景昌先生原籍山東,本身隨軍入臺。憑著其別樹一幟的針法,療效強,迴異於一般採用十四經針
法,自成一套經絡思維方法。如以大腿作一橫切面,在大腿正前方的中線(十四經中為接近足陽明
胃經)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定『通關穴』以此直上二寸為『通山穴』再直上二
寸為『通天穴』三穴同時使用三通穴(董氏稱為倒馬針法──三穴在同一線上使用)對消化不良,妊
娠嘔吐確有良效。其中特別之處是以此三穴主治心臟病、心臟性風濕病,也能治膝蓋痛,下肢浮腫
是哂没鹕恋奈逍嘘P係。其中有關經驗: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
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患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避免過強刺激。在董氏奇穴中駟馬穴正在十四經胃
經與膽經之間。駟馬穴分為三穴(駟馬上、中、下穴),先取駟馬中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
所至之處(膽經風市穴)向前橫開三寸是穴。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即為駟馬上穴,如是以駟馬中穴
直下二寸為駟馬下穴。駟馬三穴為治療肺臟病所引起之症候群的特效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春
痘均有特效(肺主皮毛。故對皮膚病起作用。);因肺處胸腔內本穴治胸脅部跌打損傷具有特效。
所以能治肺病及其相關疾病,是通過『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
關係,將下肢與軀幹順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小腿與
下腹(腰),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
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再舉一例,如大腿內側正中線上下一針為『
明黃穴』,以此穴為中心,直下三寸即往膝蓋方向為『其黃穴』。在明黃穴直上三寸往股關節方向
『天黃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治療肝經疾病的要穴。故治療肝硬化、肝炎、眼昏、眼痛、消
化不良、脊椎骨膜炎、調月經,女士面上黑斑此處又正與十四經有關(接近於足厥陰肝經)。董景
昌先生不默守家學,常用十四經穴位與董氏奇穴配合使用,對十四經經穴治法亦有突出發揮。其他
如董氏掌浴⒋探j法(放血)、解穴、八種對應法的應用……等等。欲更進一步了解,近年有關董氏奇
穴之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楊維傑老師的弟子邱雅昌先生於網路上發表之文章。
二. 古法針灸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孫培榮老師,亦是從中國大陸遷到臺灣。在當時已很有名氣,並廣收弟子;第
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武仲瑛及周左宇兩位先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相諒老師。此派用針獨到,現
舉一醫案為例。貧血不再生的治療針灸名家孫培榮先生,嘗治一「貧血不再生」症,頗有參考價值
,茲將該醫案公佈,供作參考研究。
患者賈鳳鳴,男,二十歲,為韓國華僑學生,於民國四十四年間(1955年)患貧血不再生症。
其病狀為血枯身黃,氣息微弱,不能轉動。
治療處理:通經接氣,滋陰活血,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悉依古法施治。
賈生患此症,住台大醫院治療,醫認係絕症,每日僅賴輸血以殘喘,最後宣稱已無法挽救,乃經僑委會宮延齡君,堅邀孫先生為之辕煟蚱洳菀盐4
捨針灸別無他法,乃依古法,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哂冒朔ㄎ彘T,兼取山海、丘陵、溝池、谿谷、三才三部等穴,二月有餘,由漸進而好轉,終就痊癒,完成台大教育。
二月十二日:公孫(八法)、少府(五門)陽谷(五門)通里(心絡)。
二月十四日: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大敦(五門)臨泣(五門)支正(小腸絡)。(按:此條臨泣重複,而臨泣乃八法穴,五門恐有謬誤,待考正之)。
二月十六日:後谿(八法)申脈(八法)太白(五門)三里(五門)蠡溝(肝絡)。
二月廿日: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五門)、商陽(五門)、光明(膽絡)。
二月二十四日:丘墟(甲)、太衝(乙)、陰谷(五門)、通谷(五門)、大鍾(腎絡)。
二月二十六日:腕骨(丙)、神門(丁)、支溝(五門)、勞宮(五門)、飛揚(膀胱絡)。
三月三日: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蹻)、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三月八日:京骨(壬)、陽池(壬)、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三月十二日:太谿(癸)、大陵(癸)、陰交(二穴)、陽交(二穴)、內關(包絡)。
三月十六日:公孫(乾)、中脘(腑會)、中府(肺募)、湧泉(地)、經渠(肺絡)。
三月十九日: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璇璣(人)、商陽(大腸絡)。
三月廿一日: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水溝(溝)。
三月廿三日: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三月廿五日: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大腸俞)、後谿(谿)。
三月廿九日: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地機(中下)、合谷(谷)。
四月一日:後谿(兌)、太淵(脈會)、心俞、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四月六日:申脈(坎)、膻中(氣會)、肝俞、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四月十日:太衝(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四月十三日:通關、血海、腎俞、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四月十六日:太淵(五門)、後谿(五門)、丘墟(甲)、太衝(乙)、血海(配穴)。
四月廿二日:曲池(五門)、曲泉(五門)、腕骨(丙)、神間(丁)、氣海(配穴)。
四月廿七日:解谿(五門)、公孫(八法)、衝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五月二日:大都(五門)、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曲池(配穴)。
五月十日:少衝(五門)、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三里(配穴)。痊癒停針。
綜觀此一醫案,可知孫先生精於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配合八卦干支,以三才四部四總五門七募八會以及十五絡穴,此深得古法之妙,是為全身整體療法,恢復其生理機能,自是造血正常,貧血不再生隨亦消除。施用此一針法,似應切合逐日臨時開闔補瀉,惜乎未見此醫案有關『手法』的記載。
此一門派特點是完全不用任何藥物,傳承有自己的手法。本派資料由武仲瑛老師編纂的《圖解針灸實效歌訣》、《針灸治療靈驗病例》為武仲瑛老師跟隨孫培榮老師學習時的項料整理。另有由周左宇老師結合個人經驗所出版的書籍《針灸斷病法則》、《鍼灸配穴思路》、《扁鵲鍼灸治療法則》等。
三. 飛經走氣
代表人物為修養齋先生,原籍河北,據其著作《修氏針灸全書》自序中所說從王錫紱老師學習中醫
經典內、難二經及傷寒論,之後再跟從康滋賡老師學習針灸(康老師的針灸學自苑春英老師)。本
派特重取穴與補瀉,因本派針治病患強調得氣和能控制氣的走向,故外間稱其為飛經走氣派(於此
持別一提,不同於大陸一些所謂飛針,祇求以投擲手法,要求病人不痛為技術高超)。現引《修氏
針灸全書》有關刺針通經的感覺:刺針的感覺有二種。一為針刺過皮膚時知覺敏感的人,就感有慢
性電流通過一樣,全身皆有感覺,傳電式的麻痺,使人四肢不能忍受,這就是針穴而通經的道理。
否則下針時如感痛者,不感痠麻或無傳電似現象,這就是手術或穴位刺之不準的原因。例如針合谷
穴,針下後一定要像電流一樣竄麻到頭部都有感覺,又如針背部大杼穴一定要麻到臀部,如針腰部
腎俞穴及大腸俞穴一定會麻竄到足跟及腳趾,這就是一定的道理。一條經絡由頭部針一針,就可以
傳通到足部,足部針一針也可以串走上面到頭部,又可以一條經針中間一穴,使它上下相通似電流
一樣,可使一條經中間所經過的穴位皆可挨一個一個的穴道通過,達到一經絡起點至終點,照這樣
刺針方法通過的感覺,非一般的醫學所能比較。
以上所講的通經絡感覺有三個要點:第一要請明師指點。第二要熟練手法。第三要有臨床的經驗。
以上三點為主要的目的,奧妙無窮,希望後學者加以研究。中庸云:『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
不能盡矣。』
本派第二代代表人物為鐘永祥老師,筆者友人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曾受鐘老師指導。據友人透露要
達到針刺後病人自覺氣能串走,施術者要練氣,丹田氣,自有其傳承方法。
現舉一例『太谿』、『足三里』穴的找法
『太谿』
1.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2.與崑崙同高,有麻筋,針時要避開麻筋,往大姆趾的方向針,可平刺、可斜刺。
3.每個人麻筋位置不太一樣,麻筋在前方,則針在筋後方;麻筋在後方,則針在筋前方。
『足三里』
1.先找陽陵泉,於陽陵泉穴下約二指寬度,脛骨旁溝中(此溝即足陽明胃經)。
2.水平進針。
足三里針向上,氣向上走會暈針,但胃下垂要躺平,針向上。
足三里,腎俞不要瀉,但胃痛、胃酸過多,腎發炎則要瀉。
胃寒,不能瀉足三里。
四. 華陀派
不要懷疑,確實是華陀派,這一代的代表人物為王甙蚕壬T诖箨憰r拜師(據說要一千八百擔白米的
錢),入臺後亦有傳其針術。其人駐顏有術,筆者在王老師七十歲時與其有一面之緣,正值一場演
講,在坐同學無不嘩然!看上年紀應該絕不超過四十五至五十之間,而且滿面紅光。本派特點是自
製針,名之盤龍針,有本身的手法。用蟒針透刺華陀夾脊穴,效果每每氣至病所,患者熱症感涼,
寒症覺熱後拔針,手法重補。筆者曾遇華陀派的師姊告知養生以『吞津法』;另曾遇給王老師治療
過的病人,告知針後三日亦覺觸電感,可想得知其針效之強。
四派有其共通點:
一不贊成用時下的管針(塑膠管的管針)過病氣。
二多有本派獨特手法。董氏則平補平瀉。
三治療效果強,突出。有本身治療思辨方式。
筆者不欲真正針灸傳統被遺忘,希望有價值的東西可繼續流傳下去,薪火相傳。針灸可不是使患者
滿身是針,接上電源就了事。不然針灸祇有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飞经走气”四法理论与实践
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风《针灸大全·金针赋》,是用于治疗经络气血壅滞之
证或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的针刺手法,徐风将其称之为“过关节,催运气,以飞经
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4种手法。后来飞经走气针
法又被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梃《医学入门》。、杨继洲《针
灸大成》等多部著作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各家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见解。笔者
将从“飞经走气”针法的操作技术特点为主对其进行探讨。
1青龙摆尾法
青龙摆尾法又称“苍龙摆尾法”,列为“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1法。《金针赋》中描述
此法为:“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即将针刺入后
,既不进也不退,既不提也不插,而是一左一右慢慢地摆动,犹如水中行舟的摇橹
,在一摇一摆的过程中,推舟前进,以达到催发经气的目的。
汪机、李梃、杨继洲在继承徐凤青龙摆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汪机《针灸问对》中将此法表述为:“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
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提出“每
穴左右各摇五息”,对行针时间进行了描述。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记述为:“以两
指扳倒针头,朝病所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甚三九二十
七数,其气过经交流”,指出青龙摆尾针法不应局限于通关过节,应向患病部位行针
,故“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所如扶船舵”。而杨继洲《针灸大成》将此针法称之为
苍龙摆尾法:“苍龙摆尾手法,补。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船
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或用补法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
人之活变也。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
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
所矣。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体有干般症,一插须臾疾病休。”在
继承徐风的基础上,强调“或用补法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
人之活变也”,即寓补于泻,反复操作直至通经接气。但无论各家的论述有何发挥,
青龙摆尾法的操作均强调《金针赋》中明确的青龙摆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的特
点,从而通关过节,催发经气,通络散结,以达最好的治疗目的。
2白虎摇头法
白虎摇头法是“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2法。徐风《金针赋》中记载:。白虎摇头,似
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该法操作像手摇铃一样摇而振动,即从
天部向地部进针,先行进圆,按圆柱形的边缘,向右逐步盘旋,呈螺纹线,盘旋而
进入地部。退方,即退针时,按方形的边缘,向左逐步盘旋呈直线横行直退。先右
盘进圆,而后左盘退方,再左盘进圆,接着右盘退方。反复操作,周而复始,达到
左右方向、又摇又振的效果。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载录了2种白虎摇头法:“行针
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
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手针头按住少时,其气
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行针之时,插行地部,持
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每施五息。退方进圆,非出人也,即大指进前往后
,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摇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第1法进针时
将针直插穴内,得气后以押手配合控制针感走向,即闭气下行,重点在分层进退中
配合捻转,进则左转,退则右转,最后摇动针体。第2种白虎摇头法进针时轻捻转至
地部,行针时插针,针尖运动形成圆形轨迹,配合轻轻捻针、重插轻提,提针时针
尖运动形成方形轨迹,配合轻轻捻针、重提轻插,反复操作,每穴施术五息。李梃
在‘医学入门》中记述为:“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槽,
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先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在轻
捻针得气后,在人部操作,捻转针体并左右摇动,每穴共行针6—18次。杨继洲在《
针灸大成》称白虎摇头针法为赤风摇头法,“赤凤摇头手法,泻口凡下针得气,如要
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
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即在进针得气后,以左手押手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之后在进退针尖的过程中按从
辰到巳到午,又从午到巳到辰左右而摇,再行退方进圆之术。综上,在徐风、汪机
第2法和杨继洲的论述中均提到其“退方进圆”的操作过程和摇动针体似“摇铃”的特点
。李挺的论述中却未提及。方”“圆” 之说,其操作重点在于其“摇稽”之法。笔者认为
白虎摇头法重点就在于“退方进圆”和“摇振”。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
,以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加刺
激量,易于激发针感。其操作注重提插、捻转、呼吸以及押手之间的相互配合,以“
方”“圆”来摇动针柄,振动针尖以产生针法效应。白虎摇头针法是通过“摇”的过程来
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之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徐凤之后的医家在其著作中
所提及的白虎摇头法,若没有“退方进圆”和“摇振”之说,虽名为“白虎摇头”,但实际
上己不再属于此法。
3苍龟探穴法
苍龟探穴法是“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3法,是由徐疾补法与针刺多向行气法相结合而
形成的一种复式针刺手法。徐风《金针赋》中记载:“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
三进,钻剔四方。”操作时先直刺进针入地部得气,将针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然后
以两手指扳倒针身,按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刺方向。在向
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由浅人深,分三步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时,将
针一次退至穴位的浅部,改换方向,依上法再针。
在操作中除了钻四方之外,还同时进行一个剔法。三进中,每进针一步,都要钻剔
一次。钻和剔结合,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之象,因此称为“苍龟探穴”。汪
机在《针灸问对》中论述了3种苍龟探穴法:
“如入土之象,~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
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捻针也。又云:下针手三进一退,将
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脉
也。”其中第1种同《金针赋》,另外2种论述虽没有明言“剔”,但是在左右探刺中加
上了捻转的操作,这可以说在指导思想上与“剔”保持了一致。李梃在《医学入门》
中作如下描述: “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
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认为此法行针时
一退三进四剔,一退是将针从深部提退到浅部,然后,斜刺或平刺分3次进针到浅部
之底层,第1次进针后将针尖向上钻剔一下,再第2次进针之后将针尖向下钻剔一下
,最后第3次进针到浅部的底层,在底层向左侧钻剔一下,又向右侧钻剔一下,如苍
龟入土之象。各家的操作过程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都包含了“钻剔四方”的意思,“
钻”扩大了针法的刺激面积,“剔”增强了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量,因此2种操作配合运
用,既能达到探索、增强针感的目的,又可以起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
用,并且经脉居深,该刺法引气入深,结合“三退一进”,加钻剔法,兼有补虚的作
用。所以苍龟探穴法在操作中无论如何变化,都应体现出其。钻剔四方”的特点。
4赤凤迎源针法
赤凤迎源针法为“飞经走气”第4法,是一种徐疾补泻法与飞法组合而成的复式针刺补
泻手法,由于在操作中如赤风展翅飞旋的形态,故称为“赤凤迎源”,又称为“凤凰迎
源”。《金针赋》中描述为:“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
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即
将针直刺深入地部,得气后将针提退到天部,针体稍摇动后,又刺入地部,在地部
行针。通过手指的操纵,使针尖在地部及人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平面行圆形轨
迹的多向飞旋。如果病在上方,则在吸气时边飞旋边退针:病在下方,则在呼气时
边飞旋边进针。在操作中刺激量较大,可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有疏通经络
、行络脉之气的作用。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对《金针赋》赤凤迎源针法进行了发
挥,表述为“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退至人部
,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脉也。”认为其操作
应在提插后施以左盘按捣,即在人部从右向左环周均匀按捣,从而加强针刺的强度
,促进得气。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所述凤凰迎源针法基本保留了徐凤赤凤迎源针
法的原貌,即“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
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3位医
家在各自的论述中均强调“四围飞旋”的操作,即通过手指的操纵,使针身及针尖在
天人地三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平面行圆形轨迹的多向飞旋,以达到疏通经络的
目的,而非仅仅手形的表现。所以赤风迎源针法的精髓就在于“四围飞旋”的操作,
从而起到行气、守气、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
5小结
古代各家对“飞经走气”针法虽有不同论述,但均以徐风《金针赋》中所述为主,各
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但均保留了徐凤“飞经走气”针法中各法的特点,即青龙摆
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
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风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徐凤之论述最早、最简洁,精练地指出了“飞经走气”针法的精髓,最具有代表性。“
飞经走气”针法在操作上具有很大难度,对手法要求极高。古代针灸医家使用的针具
一般较现代针具粗,且相对较硬韧,因此,我们在操作时也选择较粗且有一定韧性
和硬度的针具,就可以达到“飞经走气”针法的技术要求。操作时准确把握各法的技
术要点,才能保持古代经典针灸技术的原貌,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及创新奠定基
础。
飞经走气和治病八法针灸推拿
《金针赋》:“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
有四”,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
证;或作为催气手法,应用于在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使针感通经过节而达病
所。
(一)青龙摆尾  方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
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
灸大成》:“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
。”
(二)白虎摇头  方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
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同时用左手指按压所针的一端,使经气沿经脉
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
,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灸问对》:“白虎摇头……行针之时,开其上气
,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
(三)苍龟探穴  方法:针刺入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
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
气感,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  《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
进,钻剔四方。”   《针灸问对》:“苍龟探穴……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
,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控之。又云:下针用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
,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
(四)赤凤迎源  方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
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
的作用。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
,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周飞旋”。
治病八法
《金针赋》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是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
内容。治病八法有一定的动作规范。
治病八法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如补法用三九二
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
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一)烧山火法
方法:依穴位可刺深度分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针刺先浅后深,每层(
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反复施术数
度,使之产生温热感,一旦产生了温热感,仍将针下插留针,不可马上出针。
操作要点:提、按用力轻重分明,紧按(用力插针)、慢提(轻轻上提),重在紧按插针
,使阳气入深,而产生热感。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
至,紧闭插针,除寒气有准。”
《针灸问对》:“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退紧按,热至,紧
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鼻吸气),地气出(口呼气),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
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疾提至天,三次慢按
至地,故疾提慢按……一: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
《针灸大成》:“烧山火,能除寒,三时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针运入
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
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
(二)透天凉法
方法:针刺入后直插深层,依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
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各施紧提慢按(或捻转)六数(一进三退两次,或一进二退三
次),称为一度。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操作要点:按、提用力轻、重分明,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
以使邪气外出,达到泻热生凉的作用。
《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
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针灸问对》:“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
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口吸气),天气出(鼻呼气),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二退,
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之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
疾按慢提。”
《针灸大成》:“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针一寸内,行
六阴之数……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
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三)阳中隐阴法
方法:视穴位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
慢提九数),再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阳中隐阴是一种先补后泻的方法
,用于治疗先寒后热病症。
《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针灸大成》:“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
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四)阴中隐阳法
方法: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
行九数),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方法。
《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
《针灸大成》:“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退至五分之
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五)子午捣臼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方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
施行。
作用: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
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六)龙虎交战法
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
方法:进针得气后,先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反
复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针灸大成》:“龙虎交战手掌地,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
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
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
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七)进气与留气法
进气法
方法:主要在深层施行补法。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得气后施行补法,如紧按慢
提九数。然后将针卧倒,针尖向上(向心)令针感上行。
《金针赋》:“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
七吸,待气上行”。
留气法
方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得气后施行补法,
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
,提针乃停。”
《针灸大成》:“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
,伸时用九提时六,癥瘕消溶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
,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
癥瘕气块之疾。”
(八)抽添法
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
故名“抽添法”。
方法: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围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
下直刺按纳。
《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
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针灸问对》:“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针王乐亭针灸操作手法详解(干货)
金针赋针法
掌握这12种针灸手法,你的针灸疗效会大大提高
金针王乐亭针灸操作手法详解
针灸烧山火手法文献记载及现代临床使用摘录
“烧山火”针法探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