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烂柯山洞真观

◤洛阳◢烂柯山洞真观

(2009-08-13 11:04:33)

地 址:洛阳新安县烂柯山西麓铁门镇玉梅村
年 代:元、明、清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真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余亩,现存面积6000余平方米,分为两区,古称上下两院,南为洞窟区,北为建筑区现存主体建筑为三清殿、三宫殿、圣母庙。

洞真观门外的文保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元2000年立”。

 

  洞真观三清殿为观内主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进深三间,外围东西长14.95米,南北宽11.1米,台基宽1米,高0.35米,殿内东西长13.7米,南北宽9.4米,高约10米,为木结构,歇山式。挑檐下一斗二拱,琉璃瓦覆面,脊饰陶兽及半浮雕牡丹,殿内立柱八根,直径0.5米。全部结构皆用斗拱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承托了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斗拱细部

三清殿门前对联“玉梅河水映紫气,烂柯石树系青牛”门楣分别上书“道契圣心、紫气东来、三清宝殿”。

洞窟区一带为石灰岩质,石置水中可自升,俗称“上水石”。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5窟,其中最大的为“真人王乔仙洞”,洞口狭中宽,高约3-4米,面积30平方米,洞门外立有“元重兴新安洞真观碑”于“元武宗至大二年十月吉日立石”西元1309年11月12日立。

铭刻撰文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誥监修国史 张仲寿
铭刻篆额者: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尚服院事 谭振宗
铭刻书丹者: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誥监修国史 张仲寿
铭刻立石者:中徵大师提举 刘志深、通和大师知观郭道□、清真大师知观 刑道祥、清真凝和大师尊宿住持提点 张道渊

  真人王乔仙洞口内东壁镶嵌敕保道观的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刻于“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西元1301年),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主持纯和子孙道先立阴刻汉、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

南北两区现存丰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逢师一着碑、游人题记碑及各时期重修碑记碑刻60余通,1999年新安县文管所对部分碑刻进行拓印整理。

 

 

 

洞真观的整个建筑区,自南而北为一中轴线,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布局严紧,保存完好,建筑范围约3000平方米,分三进,前为山门,入内为三清殿,再进为官厅(二殿),后院为玉皇殿,两侧为道房。官厅东侧为厢房,西侧为王母殿、奶奶庙等基址。

 

 

 

三清殿内四壁绘画24幅壁画,壁画除1幅脱落外,23幅颜色虽有褪落,但轮廓清晰,内容丰富,有三教合一、护法神像、山水、花鸟、人物、题款等。从一幅博古图中咸丰十年三月银票,可断其绘制的年代。同时在屋架结构的梁上绘有龙、云纹等图案。另外,在玉皇殿的墙壁上也有绘有壁画,未经整理。

 

据民国《新安老县志》载,明成化、清乾隆、咸丰年间均重修。 洞真观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碑刻内容丰富,壁画艺术精湛,都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后记一:

“烂柯”故事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其中浙江衢州烂柯山最为有名。主要是人们根据《水经注》、《志林》、《述异记》等古代书籍中有关“王质成仙”的传说,追寻“仙踪”而形成的。衢州在东汉时称新安,隋称三衢,唐始称衢州。《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所以现在新安县的烂柯山应该不是古时所传说的那个吧。

  在新安县,关于“烂柯山,王乔洞”的传说历史悠久,家喻户晓。讲的是一个贫穷的樵夫,名叫王质,家住崤山脚下的铁门镇蔡庄村,以砍柴卖柴为生,人们就叫他王樵或王乔。有一天,他到村南的山上砍柴,看见两位老者正在一株结满果实的桃树下对坐下棋,就放下斧头,凑过去默默观弈,饿了,就顺手摘下一个桃子充饥。他没有注意到,一盘棋没有看完,时光已经飞速流逝,身旁的桃树也花开花谢、桃熟桃落了无数次。

  突然,王乔想起了砍柴的事儿,急忙停止观棋,回到当初干活的地方,可低头一看,斧柄早已烂尽,仅剩下了生锈的斧头。匆匆下山返家,不料村舍也已变得不认识了,遇到的全是陌生人。人们告诉他:100多年前,有一位祖先叫王乔,上山砍柴,一去未归。这时,王乔意识到自己在山中遇到的两位老者原来是神仙,立即跑回山上,要拜他们为师。谁料,两老者不理他,携手进了旁边的一个山洞。王乔追过去,却见洞口烟气弥漫,根本无法进入。就这样,王乔仅仅修成了“真人”,即“半仙儿”,而他当初砍柴的那座山,从此被称为烂柯山,仙人进入的洞,则为王乔洞。

 

后记二:

楼船将军杨仆

洞真观所在地是铁门镇玉梅村,这里还有一位名人响彻古今,他就是在新安修筑起了汉函谷关的楼船将军杨仆。

  杨仆生于公元前154年,玉梅南湾人。他的父祖均为庶民,以耕种为业,但家境殷富。杨仆自幼尚武,臂力过人,长大后,更是习武不辍。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趁着朝廷颁布“鬻爵诏”,血气方刚的他,在父母亲朋的支持下出资三十万钱,捐了一个“千夫长”这种地位低微的武官,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杨仆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在随后的追剿匪寇中屡立大功。汉武帝重视人才,遂破格将其提拔为御使,让他负责关东地区的治安督盗工作。在这个职位上,杨仆不畏权贵,严刑峻法,使关东治安为之一变,于是更受朝廷重视,被授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当时,汉廷有“非刘姓不王,非关内民不侯”的传统,凡是函谷关以东的大臣将军,即使功劳再大,也难以封侯。杨仆“耻为关外民”,于是向汉武帝提出,愿以自己的家资,将原在灵宝的秦函谷关移至家乡的新安境内。武帝“意好广阔”,加之倚重杨仆,又不动用国库,就同意了这一建议。

  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反复勘查,倾尽家资,在新安城东一里许的青龙、凤凰两山之间建起一座新的函谷关,巍峨壮观,史称汉函谷关。与此同时,杨仆还在此关的两侧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使其控制范围北抵黄河,南跨洛河,使新建的函谷关成为锁钥中原、独衢豫陕的战略要塞。

  公元前112年,南越发生叛乱,杨仆被封为楼船将军,率水师前去征讨。他抵达今天的广州一带后,英勇作战,指挥有方,迅速击溃了南越的精锐力量,将其彻底平定。凭此大功,杨仆被封为将梁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唐-李翰---【蒙求--29】
历史上最早的“面子工程”
【原创】河南新安汉函谷关
老臣就算拼上全部家产也要做一回那关内侯
散文|丝路汉关
汉武帝盛怒之下,竟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所为何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