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古汉语固定格式

                       孙长江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都有一些由于沿用已久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格式。如果我们对这些固定格式了解得不够,会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甚至会使我们丢掉许多不该丢的分。本文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很多的,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是一些最常见的固定格式。

⒈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⒉……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⒊……之谓也           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⒋得无……乎?           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  ;  莫非……吧;  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

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⒌奈……何         如……何          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

②(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

 

 ⒍何有于……?

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这种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⒎何……为?

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èi”,一是读“wéi”。读“wèi”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wéi”。读“wéi”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éi”。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éi”。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例句: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⒏不亦……乎?

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

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几个例句:

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9、有……者

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请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

④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叔向贺贫》)应译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应该说这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因此,无须再举更多的例子。

 

11、唯(惟)……是……             惟……之为……

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   惟命是从;

②   惟利是图;

③   唯你是问;

④   唯仁是亲;

⑤   唯才是举;

⑥   无乃尔是过与?

等等。例子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12、所以……                  所以……者

           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处所、办法、凭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以书也。(表工具)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

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

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治平篇》)(表方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例子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13、……何所……

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③白雪飘飘何所似

⑤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14、有所……        无所……

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请看下面的例子。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

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

例子很多很多,这里也不再一一列举了。

 

15、有以……         无以……

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语。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有以……”的译法类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可灵活地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还应该强调一下,“有以”常和“未”连用,此时,与“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

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远不止这些,但是这些却是最常见的,掌握了这些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古文阅读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古汉语固定格式语段练习

                                        孙长江

 

1.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呼喊着。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十两金子。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又有一天,商人沿着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不按数酬付的人。”于是站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之外,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也。”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译文

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效命,敌对的国家不敢谋犯,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近,使府库充实,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守卫西河,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和赵国像对待宾客一样顺从,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接着说:“这三方面,您都处在我的下面,可是位子却在我的上面,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国家混乱,大臣们不服从,百姓们不信任,正在这个时候,(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呢?还是嘱托给了我呢?”吴起默然了很久,才说:“(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位子处在您的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3.晋侯复假道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

晋国的国君又一次向虞国的国君借道来讨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气焰不可助长,对于敌寇不可疏忽。一次借道已经很严重了,怎么能够第二次借道给他们呢?谚语里所讲的‘腮帮子与牙床子是紧密相连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受冻,’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吧?”

 

4.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未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老臣、家臣)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人名,魏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住在偏僻地方,出身卑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译文

自古接受天命以及使国家中兴的国君,何曾不是得到贤人君子跟他们共同治理国家的呢?等到他们得到贤人君子的时候,贤人君子竟然没有走出闾巷,难道是他们有幸遇上贤人君子的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寻求的结果呀!那么现在,是的贤人君子少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不去寻求他们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正是寻求贤人的紧急时刻。孟公绰做赵国的老臣就很优秀,却不能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如果一定成为廉士然后才能够重用,那么,齐桓公他凭着什么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莫非有披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在渭水之滨垂钓(而没有被发现的)姜子牙那样的人才吧?现在,天下莫非有欺兄盗嫂接受贿赂却没有遇上像魏无知那样极力举荐(的陈平一样的)人才吧?你们这些人一定要帮助我公开地宣扬那些住在偏僻的地方出身卑微的人才!只举荐有才能的人!我能够重用他们。

 

6.赵括自少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括自从少年时代就学习军事,谈论起军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了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起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是却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可是,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也就算了,如果让他做将,那么,使赵国失败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上任,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让他做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说:“开始,我奉事他的父亲,当时做将,他亲自捧着饭食和水给他们吃喝的人用十来计算,所亲近的人用百来计算,大王以及宗室赏赐的东西全部用来赏赐给军官、士兵们,接受任命之后,从来也不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面朝着东面来检阅部队,军官和士兵没有敢仰起头来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子和玉帛,回家都藏了起来,并且,每天都看着便宜有利的田地房屋,能买下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父子心思不一样,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王说:“赵括的母亲你算了吧!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要派遣他,如果有了不如意的事发生,我该不会受到连坐吧?”

 

7.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曰:“吾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于胥(墙角)。咸刘其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予一人,是古帝王的自称,这里指殷纣王)。”

译文

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叫来太公向他询问道:“我将对他的百姓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的人,同时爱上他家屋顶上的乌鸦;恨那个人的人,连他们家的屋角也讨厌。完全杀掉自己的敌人,使他们不要有剩下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周公进来了,武王问:“怎么样对待他们呢?”周公说:“使他们各自住在他们自己的家里,耕种他们自己的田地,不改变旧有的一切。百姓有过错,都在殷纣王一个人身上。”

 

8.(宋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即陈(通“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通“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黥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黥者,皆我敌也,虽及胡狗,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子鱼论战》)

译文

(宋襄公)跟楚国的军队在泓水边作战。宋国的军队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司马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请让我出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国的军队渡过河来还没有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国的军队摆好了阵势,宋国的军队出击进攻,结果,宋国的军队大败。宋襄公的大腿受伤,他的侍卫官被杀。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一次进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班白的敌人。古代行军打仗,从不凭借着敌人遇上阻碍。我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后代,也不击鼓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

司马子鱼说:“你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遇上阻碍,没有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敌人遇上了阻碍,我们击鼓进攻他们,不是可以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击鼓进攻他们,)还担心不能取胜呢?再说,现在强大的敌国,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遇上了年纪很大的敌人,能够捕获就捕获他们,对头发班白的敌人又有什么不可以擒捉的呢?……”

 

9.郢人有遗燕相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之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

译文

有一个给燕国的国相写信的郢人,在夜里写,灯不亮,于是对举蜡烛的人说:“举烛。”却错误地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不是写信的意思。燕国的相国收到信后很高兴,说:“举烛,是崇尚光明啊;崇尚光明,就是举荐贤人并且任用他们呐!”燕国的国相禀告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治理是治理好了,不是人家写信的意思。现在的许多治学的人多半像这样。

 

10. 戴进,锻工(锻炼金属制作首饰的工匠)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通“值”)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御(使用)耳。彼惟煌煌是耽(沉溺),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世。

译文

戴进,是一个打造金银首饰的工匠,他打造的金银首饰,模仿人物花鸟,形状非常逼真非常精妙,价钱比一般的工匠贵一倍。戴进自己也很自得,认为人们会把它们当作宝贝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上看见熔化金银首饰,上前观看,,就是戴进所打造的,他怅然若失。回到家里,对人说:“我竭尽我的心力打造这些东西,哪里只是为了得到粮食?想用这一切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现在人们熔化掉了它们,没有珍惜的意思,这种技艺是不值得作了。今后,我将做些什么才行呢?”那人说:“您的技巧寄托在了金银上,金银首饰,只能被世俗的人喜爱,以及孩子、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陶醉在金银首饰的辉煌光亮中,哪里知道做工的辛苦呢?您如果能把您的智慧转移到绢帛上,就一定会流传了。”戴进非常高兴,于是学习绘画,在那个时代名声很高。

 

11.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以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译文

孟子说:“我们的大王不明智不要疑惑了。天下虽然有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见王的机会太少了。我走后使王受冻的人就来了,我对于大王头脑里的那些思想萌芽能怎么样呢?现在,下围棋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小的技艺,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但一心以为有一只大天鹅将要飞来,老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他虽然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下围棋,他不如那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们说:‘不是这样的。’”

 

12.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喜且怒,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谒皇上。皇上又高兴又愤怒,说:“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了。”皇上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追韩信。”皇上又骂道:“那些将领逃跑的都用十来计算了,您没有去追谁;追韩信,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罢了,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国士里没有第二个。大王一定想要在汉中作王,就不要重用韩信;一定要争打天下的话,除了韩信,没有能够跟他们谋划大事的人了。只看大王的策略所决定的是那一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用句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