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⒈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⒉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⒊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⒋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⒌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⒍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⒎比及:等到,等到了。
    ⒏盍(hé):何不。   曷(hé):怎么,何时,何不。   叵(pǒ):不可,便;就。
    ⒐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⒑“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⒒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⒓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⒔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⒕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⒖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⒗不过:不超过。
    ⒘地方:土地方圆。
    ⒙山东:崤山以东。
    ⒚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⒛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33.……,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3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36.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37.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38.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39.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0.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41.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2.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43.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4.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4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46.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4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8.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4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50.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51.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52.能无……乎: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53.(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54.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②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
么”。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西门豹治邺》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
14.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察今》
l5.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l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l7.其……乎,表示(诘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8.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9.无乃……乎,译为“恐怕……吧”,表示委婉的反诘语气。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诗经》上说:“孝子的  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给予你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广列传》

2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3.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4.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25.唯……是,由副词“唯”和助词“是”组成。“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是”标志宾语前置。可译为“只……”。例如:

   唯命是听《促织》: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6.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列传》
27.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入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诘。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墨子·非攻》)
28.何有于……,表反诘,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9.非……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0.其……其,表示选择。可泽作“是……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然乎?其不然乎?《祭十二郎文》
31.且……且,由两个连词“且"组成。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候前一个“且”字可
略。可译作“一面……一面"、“又……又……”、“边……边…… ”等。例如: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苏轼《石钟山记》)

32.亦……亦……,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也……也……”。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尚……况……或犹……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尚且……何况……”。例如: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34.非惟……抑亦或非徒……而又……,非徒……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不但……而且……。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

35.……而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何况……”。例如: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算》

36.“非……则……”或“……不……则”,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37.宁……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宁愿……还是……”。例如: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楚辞*卜居》

38.(如)……则……,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就……”。例如: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祭十二郎文》

39.然则,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这样,但是”。例如: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君主)用之故也。《论贵粟疏》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但是(我还是)暗暗地忍辱前行。]《<指南录>后序》

40.何……哉,译为“为什么要……呢”,表反问。例如: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疏》

41.直……耳,译为“只是……罢了”。例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2.或……或……,译为“有的人……有的人……”,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43.与其……宁其……,译为“与其……不如……”,表选择。例如:

    与其杀斯(是)人,宁其得此国也。《勾践灭吴》

44.此所谓……,译为“这就是所说的……”;此之谓……,译为“这才叫做……”,表判断。例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45.不用关联词语,可根据语意来推测上下句的关系,适当加以关联词使语句通顺连贯得体。

    例如:媵,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表示选择关系,翻译时加上“是……还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因果关系,翻译时加上“……此……”)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翻译时加上“……为的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高中文言虚词总结(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上)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