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教学百问系列(一)

小学语文教学百问系列(一)


来源:  作者:马宏  录入人:马宏  发布时间:2009-9-1 16:27:18  


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

  语文课程具有发展功能,包括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2分)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然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4.语文素养与语文基本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基本素养就是指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指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5.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6.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这个基本特点的内涵之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7.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理念?

  这一理念基于现代阅读学中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将对话理论延伸到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意义在于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思想感情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8.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简化识字教学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要求由以往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意思、能在读写中运用,这种调整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认字,降低难度的精神。这样可以加快学生识字进程,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给教师们创造了灵活的教学空间。

9.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10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变化的实质?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各有侧重的。从研究范围看,课程理论是侧重于研究课程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学问;而教学理论是指导课堂实践的学问从研究视角看,课程是从课程研制者的角度看问题,而把教学看成是课程实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教学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从研究的主体对象看,研究课程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经验),而研究教学强调的则是教师的行为(教授、对话、导学)。

但是,课程与教学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依存甚至很多方面相互交叉的密切联系,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也即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收藏)
钱梦龙: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
如何立体化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
继续教育材料第二部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及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