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国灭亡前夜,30多名大臣被投进了黄河
userphoto

2024.01.14 河南

关注

九曲黄河万里沙,“十试不第”的晚唐诗人罗隐,正面朝大河慨叹: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黄河》,一说是写于天祐二年(905),白马之祸发生后。
在白马之祸中,30多名朝中大臣,被权臣朱温处死于黄河边的白马驿,之后投尸于河。此举意在使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士大夫沉入河中,永为浊流,是权奸对朝臣的亵渎。
白马之祸的起因,是朝廷的一次人事安排。

天祐二年三月,主管礼仪的太常卿之位空缺。独揽大权的朱温,向宰相裴枢提出由自己的心腹出任这一职位。裴枢很不给面子,拒绝了朱温的提议。
朱温对文人恨之入骨,还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黄巢起义中,作为黄巢大将的朱温先是背叛起义军,转身投靠朝廷,被赐名“朱全忠”,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之后,他野心勃勃,西进关中,与另一个藩镇李茂贞对皇帝展开争夺。
到了白马之祸的前一年,朱温已控扼朝廷。他杀尽宦官,处死宰相崔胤,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迁都当年,朱温就派人刺杀昭宗,改立年少的太子李柷为傀儡皇帝,是为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
全天下都知道,朱温这是要篡位了。
白马之祸前夕,朱温已在宫中大开杀戒,他假借春社日置办酒宴,命已故唐昭宗的9个年龄稍大的皇子前来赴宴,将他们灌得酩酊大醉后,一个个缢杀,抛尸于九曲池中。

从未加过我微信的读者朋友,可扫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一来可以直接交流(但请简短),二来我会在朋友圈分享各种内容:

在对宗室进行大清洗后,以裴枢为首的清流士大夫成为朱温篡位的另一大阻碍。白马之祸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投靠藩镇的幕僚针对“清流”朝臣的一次报复行为。
晚唐时,科举考试已被朝中权贵所把持,违背了初衷。落榜士子怨恨这些权贵,埋怨大环境不好。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屡试不第,不得不另谋出路。随着中央日衰、藩镇日盛,科场失意的文人转投各镇幕府,成为藩镇的谋士,如朱温的亲信敬翔、李振等,都是放弃向体制内发展,通过向幕府投简历,才走上人生巅峰。白马之祸中遇害的大臣中,以崔、裴、卢三姓最多,这三大族常年干涉科场选举,为李振等朱温幕僚所记恨。
朱温本人对士大夫也极为鄙视,充满了反智主义。当时,有一个叫崔禹昌的读书人考中进士,前去拜见朱温。崔禹昌百般巴结,马屁拍得极好,朱温听着高兴,每次设宴都会召见他。有一次,两人闲聊,朱温听说小崔家在汴州有庄园,就问他庄里有没有牛。崔禹昌不假思索地答道:“不识得牛。”
“不识得”在当时有“无”的意思,崔禹昌的意思是“没牛”。朱温书读得不多,脾气却不小,会错了意,以为崔禹昌是存心拿自己开涮。哪有人没见过牛的,分明是嘲笑我朱温是村夫,才识得牛,他崔禹昌是文人,就不识得。朱温怒斥崔禹昌为人轻薄,差点儿就要将他处死。
吊诡的是,在关于白马之祸的早先记载,如《旧唐书》中,朱温不是主谋,而是被描写为主持正义的一方,并且否认诛杀朝臣的做法,似乎全然未参与白马之祸(“全忠闻之,不善也”)。主张杀害清流士大夫的倒是成了柳璨、蒋玄晖等朝中大臣。
《旧唐书》载,宰相柳璨出身河东柳氏,与裴枢等同朝为官,却不为清流所容,于是为虎作伥,向朱温出了个主意,说他夜观天象,将有灾祸,必须以刑杀应对此劫,因此酿成了杀害朝臣的白马之祸。白马之祸后,柳璨又成了朱温篡唐的绊脚石,最终被处死。他临刑前大喊:“负国贼柳璨,死宜矣!”
柳璨主谋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后梁建立后,史官为朱温推脱责任的春秋之笔。吕思勉先生就说,此乃“蒙谤于天下后世矣”。五代编撰唐史时采用了这一记载,直到宋代,才指出白马之祸的主谋是朱温。
天祐二年五月,愁云笼罩洛阳,李振等人为朱温制订的屠杀计划就此展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唐、明三朝为何会发生宦官专政?揭秘各朝宦官之祸的异
白马驿之祸开启了中国史上混乱的五代十国
“白马驿之祸”压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白马之祸看晚唐及五代文人的集体堕落
唐昭宗登基后励精图治,但屡遭挫折酿成白马驿之祸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惊骇天下的白马之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