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2012 12 22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 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 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 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 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 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 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 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 趣味的东西; 而且教师是活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 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 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 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领悟。而所有 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 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 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 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 看起来笨拙的很, 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 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 一本书: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 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 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 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 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 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 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 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 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 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 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 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 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 《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 ,以及 《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 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 《思考中医》一书, 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 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 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 ;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 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 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 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 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 《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 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 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 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 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 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 主流, 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 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 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 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 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 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 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不幸的是, 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 医生研究的, 是人, 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 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 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 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 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 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 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 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 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 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 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 ,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 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 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 临床病症的治疗。 这样的话, 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 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 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 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 本《黄帝临证切要》 (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 。用这样 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 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 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 量相对还是不错的。 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 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 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 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 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 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 开阔我们的思维, 形成新的认识。 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 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 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 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 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 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 续来谈。

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一 小引并序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喜爱中医,希望进一步认识中医,学 习中医。无疾首先在这里向每一位喜爱中医的朋友表示最真诚的欢 迎。。

希望对中医多一点了解后,大家可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拥有 更健康的身体,更美丽的心情。

希望通过对中医的了解,唤醒沉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 传统文化的那一份眷恋。有机会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几千 年来的文化。

也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真正的中医人才的出现,多耕耘 一片土壤;为中医来日的再创辉煌,作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小序:给自己一个学中医的理由

我们做任何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呢?大约两年前, 在中国中医论坛上就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看大家的回帖真的是一种享受。。

挑几个经典的放在这里,请大家随意对号入座啊*_*。。

杏林耕读:最初是兴趣,现在是热爱,将来是事业。

王国喜:因病学习中医,经过全面系统学习中医,使我真正体会 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到后来又学习西医,多年的临床使我对中医学 的精妙医技有所领悟,更加喜爱中医,中医学不仅能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能使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大受裨益。

天马:以医助人!

中医行者:学习中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家人和朋友都有 好处

寻找安东尼: 一是感觉跟中医有缘分,二就是想帮人脱离苦海, 就想好好调养亲朋好友。

原点:一是好奇,觉得中医很神奇,很神秘。二是为了自己及家 人的身心健康。我学这个纯粹是业余爱好。

cizen_155:我被医生小病治大病最后变成不要命,学了中医理 论,三年血止,五年下床,---,方知知识就是力量。庸医害命, 国立医院,怎么会没一个好医生,病理不知,病症不知,惨!

啊左:我学中医是因为久病成良医,特别是我在民间学到的许多 中草药方面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上的确能治好许多的奇难杂证。中医 不能不让你服。再就是上山采药又能锻炼身体。我一辈子都不会放弃 中医,我尝到了甜头。

大承气汤:我性子一向较淡,什么都无所谓,但是一沾到和中医 有关的事就有点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就来学了。这个应该算是缘分 吧。

自由翱翔: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魂,珍惜吧!

田子方:我喜欢学中医,也想让自己能为中医复兴出点力量。我 不想看到中医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崇拜中医:看到中医面临的困境,想要发扬国粹!鄙视韩国将中 医说成是他们的文化遗产!

Candyman: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但是之前一直忙于学业,虽然信任中医,但是一直没时间系统学习中医知识。如今毕业之际,网络 中关于中医存废的讨论日益激烈,似乎中医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于 是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了解它,才能有 权利站出来说话。 我希望所有喜欢中医的朋友都能学习一些最基础的 中医知识,让中医能在民间扎根,只有有了民间的力量,才能让中医 继续生存下去。

Linyungui1、是家里需要一个学医的;2、学医就是为了救人 就是减少痛苦;3、学医以后对中医很感兴趣,学中医能使我的思想 升华;4、发扬祖国医学,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到日本、韩国、美国去 学中医去看中医;5、好就业(但现在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不行 就自己干。

无论出于上面的哪一种说法,也许还有你自己其他的理由;如 果你现在已经决定要认真的开始学习中医学了,那么我想,在以后三 个月的时间内,你在无疾的博客里,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好了,目的清楚了,目标明确了,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今天的课 程了。我想在这一次的课程里,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 学的概况。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

2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 床的部分)?

3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

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二 中医学主要内容之:生理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 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 用专 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 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1 关于人体的生理

作为人体, 他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都有哪些功能?这 些功能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中医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功能的 呢?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 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 类组织。 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 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 ,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 ,以及脑、脊 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些脏器的功能进行 观察和分析。

有些脏器的功能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肺脏,解剖之后,古人发现 有一根气管把肺脏与鼻子连在一起,于是很自然的想到肺主气,司 呼吸;比如胃肠,古人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连接着消化 道的两端,他的作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负责运化”“传导饮食 物。通过同样的方法,心脏主血液,肾脏主水液的基本功能也被发现 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脏器功能都是这样的显而易见,比如肝脏和脾 脏。古人无法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得知他们的功能,于是就根据现象 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测。比如发现肝脏内储藏有大量的血液,于是认 为肝的功能在于藏血;脾脏与胃紧紧靠在一起,于是推测脾的功 能在于推动胃中的食物进行运化,从而化生气血

通过以上观察的方法,古人认识到了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然 而,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就此停歇下来。而是在这些认识的 基础上,又通过一种叫做思辨的方法,最终创立了中医脏腑理论 最基本的模型。这里仅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例, 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思辨的方 法,对脏腑的功能加以认识的。

我们知道肝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木就是树木,就是植物。树木通 常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树木要成长,离不开水的 滋养。树木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树木最喜欢自由的伸展,最 不喜欢被压抑束缚。我们平时留意下各种树木,会发现树木是非常有 趣的一些事物。他们有的向上长,比如杨树、松树;有的向下长,比 如柳树、榕树;还有的横着长,比如侧柏、灌木。再加上各种花花草 草,这个大家族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这些现象的背 后,就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树木植物的生长,最希望充分的表达自 己的个性, 自由的发展。 这种性质, 在中医理论中, 叫作木喜条达 如果一旦发展的空间受阻,这些草木就会发怒,继而冲破这些阻 力。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种子的力量》 即使用世界上最坚硬的颅骨来束缚压制种子, 种子最终还是会奇迹般 的冲破这种束缚,发芽,生长,壮大。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肝脏。通过解剖观察古人发现,肝脏在 所有的脏器中,含有的血液的量是最多的,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肝主藏血的基本功能。而血液不正 是滋养人体的吗?所以肝脏就是人体内的木所生长的地方。 样一来, 中医学就在肝脏与木之间, 作了一个固定的关联。 继而把木喜条达这样的木的特性,延用到中医学中,变成了肝主疏泄 一个人郁闷了,天天自己生闷气,我们就把他的表现称为肝气郁 ;一个人大怒发火,我们会说他的肝火比较大。原因都在于 主疏泄这一功能无法正常的进行了。而肝脏的这一生理功能,就不 再是通过前面那种简单的解剖观察的方法得到的, 而主要是通过古人 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等等,是在思考中得来的认识,我们把这 种认识的方法称为思辨。后来随着脏腑理论的不断成熟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最终取代肝主藏血,而成 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通过上面肝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最初形成的阶 段, 主要的理论来源于两种重要的方法: 观察与思辨。 用同样的方法, 古人对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了深入的认识, 为我们描绘了人体整体的 生理过程。具体内容,到生理一章再详细讲。

**思考**

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三 中医学主要内容之:病理 2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 这些知识本身对于古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用。中国的 传统文化是非常崇尚实用的。 儒家道家的思想需要与政治统治结合起 来才有用,否则不可能流传至今;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 来才有用,否则也不会成就今天的中国医学。

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

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 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 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 伤等等。

这里会有朋友提出疑问:按照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的认识,疾病 可以划分为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由于 感染了细菌或者病毒等引起的,必须把这些致病因素彻底清除掉,疾 病才可以被治愈;而非感染性疾病,常常是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出了 问题,比如高血压就是心脏和血管系统出了问题引起的,糖尿病就是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引起的,必须把这些心血管、胰岛素的问题解决 了,这些疾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和治疗。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细菌 病毒难道不是真正的病因吗?这些心血管、 胰岛素的问题难道不是真 正的病因吗?

我想这里有必要多占用些篇幅来讲一下。

先说外感病。我们来看一看感冒这个最常见的病吧。感冒后会出 现头痛、发热、咽喉疼痛、咳嗽等等症状,西医那里检查下血象,发 现白细胞增多了,所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因是细菌感染。对不 对呢?当然对。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可以暂时放开以往的常规认识,试 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或许你看到的感冒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我们在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着凉了会感冒, 在春夏季天气转暖甚 至炎热的时候也会感冒,在暑天,如近日北京出现的桑拿天里也 会感冒, 在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骤降的时候也会感冒。 请仔细回想一下, 在这些不同的季节里, 你在感冒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相同的吗? 常常是不同的。冬季着凉后的感冒,通常是打喷嚏、流鼻涕、怕冷明 显;天气炎热时的感冒一般都伴有嗓子疼、不怕冷、痰黄粘稠;暑天 感冒时全身不适的感觉很严重,经常伴随腹泻等消化道的表现;秋季 燥邪引起的感冒,一般咳嗽症状比较突出,痰却很少。我的问题是:如果同样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甚至有可能 就是同一种细菌) ,病因相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 差异呢?中医理论跳过细菌的环节(当然不是有意的,是受到当时条 件限制的;但如论如何,这是结果) ,直接把疾病与环境作了链接, 这样的思路,发现的问题,是现象还是本质呢?

内伤部分的疾病,前两天写过两篇浅显的文字,关于高血压与糖 尿病的病因。可参。草草读过,就可以理解,导致这些疾病的根本病 因,究竟是什么。这里不再重复。

当然,外感病与感染性疾病、内伤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之间并非一 一对应的关系。以上仅为举例,详细内容,请留意病理一章。

**思考**

你是怎样看待疾病的?

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四 中医学主要内容之:治疗3 关于治疗

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 疗体系,比如针灸、按摩、拔罐,口服中药,外用膏药等等,其中最 为重要的两种方法,就是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下面我们重点来介绍 下这两种疗法的特点。

中药疗法:

自从神农尝百草,伊尹制汤液,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就逐渐 成为中医治疗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再经医圣张仲景,集历代经 方大成于巨著《伤寒杂病论》后,中药疗法更是确立了在中医治疗方 法中的核心地位。中药是怎样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

大自然在孕育万物的过程中,常常是不够公平的。在人的身上, 表现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讲) ;在药物方 面,就体现在中药有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 ;以 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 。而这所谓的四气五 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举例来说,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最擅长于冲破敌人的重重阻力,使正气得以伸张。如果人体所患的疾病是由于各种邪 气停聚而引起的,那么辛味药就大有其用武之地了。比如由于风寒邪 气束缚了肌表而导致感冒,就需要用辛味药如荆芥来发散,驱赶邪气 离开人体;由于情绪不好,引起肝气郁滞,就需要用辛味药如柴胡来 疏解调达;就像有人遇事不爽,最需要的就是找一位知心好友,三言 两语,将心结化开,问题也就解决了;柴胡所扮演的,就是在体内化 开心结的好友角色。 此外比如寒湿邪气停留在四肢关节引起的关节疼 痛,血液运行不畅生成的瘀血,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等等以邪气停 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都需要用辛味药来通达。

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那么 应用起来就必然存在有利有弊的现象。仍以上述辛味药为例,这类药 虽然性情勇猛,善于打攻坚战;但是只要辛味药出现的地方,往往都 伴随有对人体气血的耗损。 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 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 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 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

在后面的中药、中成药两章里,我们会系统的介绍中药的属性与 中药配伍的思想。针灸疗法:

依照当今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籍来看,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 是早于中药疗法的。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所记载的疾病的治疗,绝 大部分是用针刺法进行的。受古代中医如此重视的针灸疗法,究竟有 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

让我们来看无疾自治的一则医案吧:

今年春节前(08 1 月) ,无疾由于感受寒邪后出现咳嗽,咳嗽 程度比较重。 一天夜间睡眠中, 突然咳起, 咳嗽剧烈, 无法继续入睡, 当时时间是凌晨三点十分。 手边没有药, 就用针刺手太阴经络穴列缺。 针刺入后,共咳嗽三声,咳嗽即止。当晚得以安然入睡。两天后,由 于一些不痛快的事, 心中一直不平。 结果半夜时分又出现了暴咳不止, 不过这次的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在凌晨一点零五分。同样用上次的方 法,针刺列缺后,咳嗽有所减轻;再针刺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三分钟 后,咳嗽消失。继续入睡。

针灸疗法在今天正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不用说外行人,即便是 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医生,也认为针灸只能治疗中风、面瘫、颈肩 腰腿痛这些别人治不好或者不愿治的病。广泛意义的内科疾病,很少有人会想到应用针灸的方法。而实际上,针灸疗法以其运用之方便, 针理之中庸,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 的优势。

针灸是如何发挥疗效的呢?针灸诊治疾病的思路又是怎样的 呢?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到后面针灸的一章里,将与大家 详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 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 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 对于中医养生 学的内容,无疾认为: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 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 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无疾希望大家在经过这次系列讲座之后,对 中医养生的认识能够有所提升, 可以比较轻松的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 定养生计划了。
**思考**

你认为中医的疗法与西医的疗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五 中医诊病思路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临床部分的大体内容。 还是让我们先来 看一则病例吧:

尹某某,,65 ,2005 8 10 日初诊。

患便秘 20 ,7~8 日大便 1 次。平素自服麻仁丸、番泻叶、芦 荟胶囊等,只能奏一时之效。细询病人,虽大便7~8 日一行,但干燥无 结块。面色白,身体疲乏,纳食不馨,饥不欲食。舌淡、苔薄,脉象弱 细。

无疾按:本例为山西名医柴瑞霭的一则验案。如果单从便秘 20 ,7~8 日大便 1 且大便干燥的情况来判断,你会怎样来判 断患者的病情呢?是虚,还是实?

在一个中医师眼里,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并不是象患者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如此例中,已经明确是便秘,大便干燥, 但还需要继续询问患者,是否有大便干结成块的现象。如果有,疾病 多属于实;没有,多属于虚。这个过程叫做辨主症。也就是围绕最突 出的症状,仔细询问,来加以辨识。

此外,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不仅仅是局部的问 题,而是人体整体问题的反映。如此例中,患者除长期便秘外,同时 见到面色白,身体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进一步印证了疾病的性质 属虚的判断。如果此时患者出现的不是这些表现,而是面赤,性急易 怒,头痛,腹胀,腹痛等表现,疾病就很可能是实证了。这个过程叫 做辨兼症。也就是对患者同时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 判断疾病性质。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最后,舌象和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对中医的辨证往 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例中,患者表现出舌淡、苔薄,脉象 弱细,据此,再结合前面的症状,即可以进一步作出判断,患者的 临床表现属于脾气虚了。 (具体的辨证知识,我们到脏腑辨证一章再 展开来讲)

辨证此属脾虚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治以健脾复运,行其津液。予一味白术饮。药用:生白术 60g。每 1 ,水煎服。服药 14 ,大便稍润而且畅利,面色渐正,疲乏改善, 纳食知馨。继服14 ,诸症改善,大便2 日一行。守方调治 1 月便秘 痊愈。

无疾按:根据前面的辨证结果,患者的便秘是由于脾气不足,津 液无法得到正常的运输布散而引起的。 相应的治法也就出来了: 健脾。 柴医生依此确定以生白术一味药进行治疗。因为在所有的中药里,生 白术健脾气、助运化、行津液的作用是最好的。由于辨证准确,治疗 得法,困扰患者 20 年的便秘,在两个月内,仅靠一味生白术,而完 全治愈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 个步骤:

1 四诊。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方法获取详细的症状资料;

如上例中通过望诊得到面色白,舌淡、苔薄的信息,从问诊 得到患便秘 20 年,常7~8 日大便 1 次,但干燥无结块,身体疲乏,
纳食不馨,饥不欲食;从切诊得到脉象弱细

2 辨证。即对收集到的症状信息进行分析,以判断患者的病位、 病性、病因等;

辨证是整个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所在。 四诊的重点、 处方的技巧, 多是通过经验积累可以逐渐摸索出来的, 立法又多会依赖于辨证的结 果;而辨证的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医生临证的真实水平,往往 也是一个人临床智慧的综合表现。 上例中已经对辨证的过程有详细阐 释,这里不再赘述。

3 立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具体治法,明确熟先熟后,熟轻 熟重;

此例由于病证较为单纯,立法也就显得十分简单。实际上在很多 复杂一些的病例处理中,如何把握治疗的时机,治疗当从何处着手, 治疗的主次如何安排, 都是非常有学问的。 我们在以后的病例介绍中, 还会给出更多的例子,供大家学习探讨。

4 处方。给出最终的治疗方案。

诊治疾病最终的落脚点就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上。选方是否得体,加减是否恰到好处,都将对患者的疗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此例中, 医生针对单纯的脾气虚、津液布散失常的病机,给出了一味白术饮, 即是恰中病机的良方。

**思考**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你掌握了吗?

初识中医大体章节版--六 中医自学解惑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知 识框架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看 来,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难度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 为中国人,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 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 承的思想。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我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我们身上 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 自学。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内 学习。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所以如何通过 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 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具体的自学方法, 我在前面已经有发贴,详细说过(参见拙作《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一 文)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些 具体问题。

学习中医,需要认清以下几组关系:

1 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 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这门学问究竟有何 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 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因为班门弄斧。对前两年媒体 热炒的废止中医闹剧,我想根本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吧。要想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想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 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因为 A =B;B=C;所以 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 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古人更加注 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更加重视思辨在反思问题中的价 值。 下一次我们讲阴阳五行的时候, 大家就可以充分的体验到这一点。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 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另一种则正 好相反, 认为要学好中医, 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 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 《难经》 《伤寒》 《脉经》等等经典著作。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 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的用法后,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 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 井观天。而第二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 起, 中医思想博大精深, 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 竟完全记不得,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学习兴趣也 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 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理论必然会成为干 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必然成为盲目难成大器的实 践。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 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 会,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 一部分,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在 下一次的讲座中,会重点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还请关注。

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在理论 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 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 医爱好者,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以 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详细讲解医案的价值与学习方法。

3 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学,但是我没有 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 自学的方法, 从来都是在学习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 自学中医。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 案》 ,流芳千古于杏林,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现代许多著名 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 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这套书 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市面上就可以买到。作为入门 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

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完全依靠 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的。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求助于同道求学的 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 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 有所帮助的。

此外,无疾自迈入中医大门十几年来,虽然感慨于自己的资质愚 钝,但总算得上比较勤奋的一个。又自执教杏林,面对中医门内莘莘学子,总希望将自己所学倾囊相与,将自己所遇曲折一一相告。别无 他求, 只希望自己所挚爱的中医学, 可以更多的为人所学, 为人所用, 早日看到中医界多成就几位济世大医, 百姓可以冀中医之术得以安身 保命。倘有心学习中医而方向不明,学习途中遭遇到荆棘拦路,无疾 愿作诸位朋友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势必不遗余力,协手共进。。

中医之思想 体验阴阳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尝试一次对阴阳的认识。记住这一次, 不是用脑去思考,不是用眼去观察,而是用心来体会下面的文字,来 体验阴阳。 凡用心, 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 叫作心静。 只有心静下来, 意念空虚安详,神思才会敏捷。心静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体现 出来:呼吸是否均匀平缓,头脑是否杂念全无,身体是否端正,全身 是否放松。如果没有,请现在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们马 上开始对阴阳的体验了。

每天正午烈日炎炎就是阳,子夜皓月当空就是阴;

清晨旭日东升,万物苏醒就是阳;黄昏夕阳西下,万物沉寂就是阴;

四季更替,春暖夏炎就是阳,秋凉冬寒就是阴;

崇山峻岭巍峨陡峭就是阳,丘陵起伏绵延跌宕就是阴;

长江大河气势如虹就是阳,涓涓溪流润物无声就是阴;

白杨雪松刚毅挺拔就是阳,垂柳灌木柔弱妩媚就是阴;

牡丹芍药香气袭人就是阳,兰花茉莉清淡优雅就是阴;

雄狮猛虎凶悍威猛就是阳,绵羊家兔温顺宜人就是阴;

飞鸟自在翱翔天际就是阳,鱼虾灵巧沉潜水底就是阴;

身材魁梧力大刚勇就是阳,纤细温柔婀娜多姿就是阴;

为人豪爽直言快语就是阳,为人含蓄心思细腻就是阴;

 

好了。如上面文字所述,阴阳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阴 阳可以不是刻板干巴的思想,而是形象优美的画面;可以不是晦涩费 解的概念,而是生动有趣的意境。这种对阴阳的认识方法,这种将心 灵体验与美的意境完美结合的方式, 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世代习用 的探寻大道的路。仅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是比今天正享受着现代 科技成果的我们,幸福的多。

体验五行 好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体验的意思,也体验过阴阳的思想,我们 现在就可以继续来认识下五行了。 我们的古人用以阴阳的思想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个问 题。用阴阳的确可以帮我们把世界看的更加清晰,但是,仅靠这一思 想,得来的认识有时太过模糊了,容易让自己混淆起来。于是古人继 续思考世界,体验万物,于是发现了五行。 五行所讲的木火土金水,可以把他单纯的理解为五种物质。但这 样的理解太过肤浅,也无法真正用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我们这里还 是继续尝试用体验的方法,解读五行的意蕴。首先静心,和前面是一 样的。如果呼吸不匀,坐姿不正,杂念丛生,请先做调整,再继续来 读。 花草树木,看似柔弱,其性坚韧,曲直而生,为木; 植物多青色,味多酸,春季生发,遇风则动;所以绿色、酸味、春季、生、风等等皆通于木气。 助读:春季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自然界一片嫩嫩的新绿,如一 个初生的婴儿, 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春季的风与冬季凛冽的寒风不同, 冬天的风刚硬刺骨,更多的显示了冬季寒冷的性质,并非纯粹的风之 性。春风则不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散严冬的阴 霾,给世界带来生气。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初升的旭日,显示出蓬 勃发展的动力。草木虽然看上去弱不禁风,一阵微微的风,也会让枝 叶摇摆不定;其实树木内心坚定的很,一定要生活下去,一定要争取 更好的活下去;这种精神,叫作坚韧。坚韧的目的只有一个字:生。

火焰熊熊,焚化万物,其性炎上,为火; 火焰色赤,万物经火则苦,夏季繁茂,天气炎热;所以红色、苦 味、夏季、长、热等等皆通于火气。 助读: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繁华茂盛。不再是孩提嬉戏,而是三 十而立, 需要风风火火的开创事业了。 不是欣欣向荣, 而是鸿图大展。 火热是极盛的表现,都希望过红火样的日子,没有人愿意过草绿样的 日子;都希望大盘满盘皆红,没有人希望自己手里的宝贝出现哪怕一 刻的转绿。但是每当繁盛已极,往往就会有淡淡的苦涩开始滋生了。

金玉砂石,看似坚硬,其实脆弱,善作兵器以杀生,为金; 金石多白色, 辛辣善行则生燥, 秋季丰收, 干燥凉爽; 所以白色, 辛辣、秋季、收、燥等等皆通于金气。助读:秋季天高气爽,夏日的炎热暑湿,都随着一阵秋风来至而 荡然无存。 天气转凉, 气候干燥, 便成了秋季的特征。 寒凉就会收引, 所谓热胀冷缩;干燥就会坚固,譬如海水成盐。这要的季节里,草木 开始把自己在整个夏天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总结, 成为丰硕的 果实。金属外表坚硬无比,但一经火,就熔化为水,完全失去了固有 的性格;与木那种焚烧成灰也不改意志坚定的刚毅性格完全不同。这 样的性质, 被人发现, 制造出各种武器以杀生。 金属坚硬是因为有燥, 金气内敛是因为有凉,金有杀气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死物。

水性阴柔,其性趋下,滋润万物,为水; 水深则色暗近于黑,水聚成海则味咸,冬季严寒,万物闭藏;所 以黑色、咸味、冬季、藏、寒等等接通于水气。 助读:冬季严寒,风雪交加,鱼沉水底,虫兽冬眠,季鸟南迁。 凉为小寒,故秋气收敛;寒为大凉,则冬气封藏。水性柔弱下行,于 卑贱之处滋养万物,是有大义之物。老子赞之曰:上善若水。

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 黄色为土本色,土气本湿,化生万物,以甘甜为主;所以黄色、 甘甜、化,湿等等,接通于土气。 助读:陈近南开创天地会,以天地命名,就是取天父地母之义。 大地被我们尊奉为母亲, 就是因为土性宽厚容忍, 默默的承载着万物, 供养万物而无怨无悔。土能供养化生万物,与湿气密不可分。广袤的沙漠里,仅有的一点绿色,一定就是与水湿有关。湿与水,同类而不 同性。水有形,湿无形。水为湿之聚,湿为水之化。水化为湿,藏于 土中,才真正具备了化生万物的能力。

人体之阴阳

2008-10-12 18:35:17 来自: 天下无疾 阴阳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 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 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以阴阳为总纲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则人体可有上下内外之别,是 为大体; 用阴阳的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过程, 则更可以在启迪智慧, 洞悉自然。这里仍用我们前面讲到的以火温水来化气的例子,来看看 人体的生理过程。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要实现各自的功能, 首先需要一个相对恒定 的温度,也就是我们的正常体温。这个体温,就是锅下面燃着的火。 而我们人体固有的脏腑组织,这些有形的器官,就是锅里的水。当微 火燃起,水渐温热,锅里开始有蒸气徐徐而出时,就是人体内的气化的过程开始了。通过气化,吃进去的饮食物被转变为水谷精 和糟粕;前者用来供养人体,后者被传导排出体外。通过气化, 肺脏主持呼吸运动,人体不断的吸入清气,呼出浊气。通过气化,心 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不息,荣养周身。一句话,人体内各个脏腑 的功能,都有赖于气化。而气化的实质,就在于阳加于阴。有朋 友问:如果锅里的水一直是那么多,最后不是就会被烧干?其实何止 是水,如果一直持续不变,锅下的火也会熄的。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 生命,就在于生物体具备不断的自我补充的能力。我们每天吃掉饮食 物,吸入新鲜空气,就是在为我们的身体补充进锅里的水,和锅下的 火。

疾病之阴阳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 下, 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 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 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 阴阳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i 阳偏盛。 所谓阳胜则热 阴偏盛。 ii 所谓阴胜则寒iii 阳偏衰。 所谓阳虚生外寒 阴偏衰。 iv 所谓阴虚生内热 前面我们讲了气化的生理过程。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 动,需要不断的补充水和火,让阴与阳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 态中。如果出现了上面四种不平衡的状态,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继续用水火的比喻来讲。 如果烧水用的火太大了,水温持续升高,过不多久,锅里的水就 沸腾起来了。在人体内,这种状态就成了发热。患者高热不退,满面 通红,大汗淋漓,这就是锅底的火太大了。治疗的方法,就是把这些 火取出一些。中医有一种通过苦寒清火从大便出的治法,被形象的称 釜底抽薪,讲的就是这样道理。 下面的三种情况,我想还是给大家留作思考吧。通过这种形象的 思考, 对认识中医的基本思想, 把握中医的基本精神, 都会很有帮助。 有朋友问,理解这些阴阳盛衰的道理,有什么用处吗?还记得我 们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尚实用的吧。阴阳的理论,就是因 为实用性太强了,才被后世奉作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的。我们下来 来看一个例子,体会一下阴阳如果出了问题,人体会有怎样的表现。 病案 2:李某,女,40 岁,干部。二个月前发热恶寒,无汗,体 38 39,右侧胁下压痛,拒按,在医院住院治疗。曾点滴西药 抗炎类药物三个疗程,体温由持续高热转为每日下午二时开始发热, 此时体温由 37开始逐渐上升,到夜间零时可达 38以上,然后开 始逐渐下降,到第二日晨起时,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继续用消炎 药物与其它药物仍不退,口燥咽干,腹部胀满,右胁下压痛, 拒按,舌红少苔,脉细数。 这个病案中,患者由于外感引起发热。经过大量西药治疗后,发 热温度虽然降低,持续时间虽然缩短,但是发热始终无法治愈。如果 用中医的理论来认识西药,那么抗生素类的药物,大多可划分在苦寒药一类。这类药的特点,是善于直接把体内过分的阳热清泻掉。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患者,在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药物的情况下,仍 发热不退呢? 中医有一句话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如果一个病人,见到大 热的表现,我们用正常的寒凉药来治疗,效果却不明显。这时就需要 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患者,是不是存在阴虚的问题了,也就是所谓的无水。接诊的医生,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再经过对症状的仔细 辨识,作出了阴虚发热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获得了很好 的效果。 如何诊治疾病,是我们在诊断一章需要重点理解掌握的。今天的 重点,是理解阴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阴虚生热这样的 思想做指引,对热性的疾病一味的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结果 就会像出现病案中患者遇到的情形了。

中医之基础知识 中医之五脏 1 中医学中肝脏被比喻成将军。这个比喻,就是从我们讲过的肝脏 木性发展出来的。我们前两次讲座,都有涉及到肝。这里简单 的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通过最基础的解剖观察,古人直观的发现,肝脏是人体内藏血量 最多的一个脏器,从而认为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古人又把血液比作滋养人体生命的水,而木正是从水中而生。古人于是将肝脏的五 行属性归于木,从而将木喜条达的特性移嫁到肝上,认为肝主 疏泄。也就是肝有保持人体内气的运行顺畅、舒展,不出现郁滞的 功能。随着脏腑理论的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成 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心情不好,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 反应。一种人喜欢的生闷气,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里不讲;另一种人 点火就着,遇到些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这两种情况,都与肝的 功能失常有关。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当体内 出现气的郁滞时,肝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郁滞消散开。气滞越来越严 重,导致了一些病证。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 及的情况, 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 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 把气滞散开。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过强 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 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 平衡。

2 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发现心脏与血管连在一起,里面存留有血 液。古人把血管称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 个生理功能,心主血脉 接下来, 古人又发现, 心脏所处的位置, 最外面有胸骨、肋骨在保护;近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心脏包裹的 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 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 国家有大事发生,必须先禀告君主,听从君主的安排。要治理好一个 国家,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 不惊,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称作神明。相应的,人体要完成 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一时一刻也 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 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 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 作任何争辩。只想举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 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癫狂等精神 性病症。百会是头顶中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 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 程中,心主神明的理论,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对临床发 挥指导价值的。同时,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 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 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影响,就将宝贵的经验置弃不用。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 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 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

3 中医学所讲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中脾脏和胰脏两个脏 器。由于二者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古人便联想脾脏的功能,主要 是把吃进到胃中的饮食物进行消磨转运, 进而演变成为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功能。饮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我们在六腑部分会详细 讲到,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 为人体提供营养和动力。而消化吸收的功能,需要脾脏来主持。中医 学因此将脾称作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除此之外,脾脏与肝脏相似,也是一个储藏有大量血液的器官。 古人把这种现象,与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以及下面要讲到的气血关系 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脾主统血的功能。而这里所谓的脾,实际上 更多的是指气而言的。下面我们讲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大家就可以理 解了。

4 肺与气管相连,通于鼻窍。这就决定了肺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主持呼吸运动,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 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主持呼吸运动,肺脏同时主持了人 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呼气时, 气向外, 向上; 吸气时, 气向内,向下。 再来看下肺脏的位置和形态,他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护在心脏的周围。古人据此认为,肺脏就像威严的宰相,身居君主两侧,将君主 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这位宰相的职能,在 中医学中被称作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功能,与肺主气的功能其 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都会随着一呼一吸而井然有 序的进行。恰似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运筹帷幄,时时掌控着全国上 下的局势。 最后, 肺脏还有一个功能, 叫做通调水道 中医治疗疾病时, 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 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 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 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 进入,水就会顺畅的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 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了。其实在物理学 上,道理其实很简单,是由于的大气压的作用而已。但在中医学中, 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他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 小便不利的重要方法。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不但护卫着心脏,而且 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 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有小孔。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 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 出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 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壶盖揭下来,也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 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的流出来了。

 

5 肾虚这个中医学词汇,在今天几乎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 似乎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的都需要补补肾,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中 医学中的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发现肾脏的位置是五 脏中最靠下的; 而且肾脏中可以闻到很强的小便气味。 古人据此认为: 肾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从而提出肾脏最基本的生 理功能肾主水。但今天我们常说的肾虚,往往不是指肾主水的功 能出现了问题,更多的是指肾脏更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肾主藏 精。 这里的,最初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肾的位置与生殖器比 较接近;肾脏的形态与男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 称) ;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而过度的性生 活很容易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肾 脏与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伴随古人对精气概念 的推崇,肾主藏精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肾也渐渐成了人体的先天之 ,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也成为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

中医之六腑 1 小肠 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人要正常的思考,五脏功能要得到 正常的开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 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 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 人体内将饮食物消化传输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消化过程 的认识,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 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 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的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 旺了,锅里面顿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 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 点像一只筛子(呵呵) ,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 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 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 。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食物的哪些 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 了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 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 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哦,今天不知有多 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 来很多的不适。 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与具体病证 相关的内容, 我们在诊断、 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 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 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其实何止是 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的。仅就 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更多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 实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 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 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 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 了这样的问题呢?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 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 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 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 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 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 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 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 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 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 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 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 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 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 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 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 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 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 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 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 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 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 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 这里也就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 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 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所谓胆为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 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 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 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 为怯士。 另外一个词, 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 叫做肝胆相照 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 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 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 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 战争最后的胜利。

4 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面花费太多的笔 墨。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下三焦对于中 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也就够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三焦:解剖上和生理病理上。 解剖方面最好讲也最难讲。好讲,你只需要认为整个人体内部, 包括胸、腹内的全部器官,都在三焦内就可以了。三焦像个大口袋, 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难讲,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 如果对上面刚刚讲过的六腑数目的演变还有印象的话, 就会了解 古人创建五脏六腑的体系,并不是完全依照实体解剖知识建立的。古 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信念,或许古人心中有一种对天地之理的崇拜,这 种崇拜反映在外的,就是所谓的术数。根据这样的观念,古人坚 定的认为: 脏, 就应该是五个; 腑, 就应该是六个。 因为脏腑的数目, 需要与天地之数,即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相合。而脏腑之中, 脏在内,主封藏,属阴,为地;腑在外,主通行,属阳,为天。因此 形成了五脏六腑之数。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些数字很敏感,希望继续研 究,可以去读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无疾无志于此,也请不必追问无疾 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五腑之外,增加了三焦作为六腑之 一,更多的,其实是出于一种信仰,而与实体解剖无关了。那么,三 焦这个概念, 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我们继续看一看生理和病理上的 三焦。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 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 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 发生气的郁结, 水的不行。 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 叫做三仁汤, 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 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 辨证方法。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 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此外,将三焦分开作为上中下来解时,实际上往往讲到的所谓上 焦,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是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是讲肝肾 的功能。此时的三焦更倾向于是一种按部位不同而进行的脏腑分类 法。实质的内容,与三焦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正气之讲解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 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 运行井然。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 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 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体的阳 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正气动,谷气行,水 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我 们下面看两则医案,来体会下正气有失对于健康的影响。


1 张某,男,6 岁。反复感冒一年余,加重三个月。面色白,鼻流 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图舌,脉弱无 力。 此例是典型的气虚外感病。由于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 邪的能力。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一直没有治好,而是刚刚把这一次 的邪气驱赶出去,下一次的邪气跟着又进来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 肌表是有卫气在防御的,就像城门有士兵把守,敌人就无法轻易的进 入城里捣乱。现在士兵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心抵御外邪;敌 人通过城门如入无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 就很困难了。 此外,这类患者也是属于典型的对西药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 面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复用抗生素输液无效,才找中医来求 治的。西医抗生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所有进入城里的敌人 全部杀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抗生素不会自己 跑到敌人面前,直接将敌人消灭。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 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装载药物运行周身。期间发现某处隐藏着敌人的 部队,抗生素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但现在患者气虚,气没有足 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 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中医学始终 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 患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案2 丁某,男,70 岁。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 10 日前 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手术,术后情况良好。近 3 天自 觉气时下坠,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胀满,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 曲背缓缓而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濡无力。 此例是典型的因气虚推动导致的癃闭(小便不通畅) 。患者年事 已高,又经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就像大家日常生 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经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来清理。而排水系统的通 畅, 有赖于自来水公司的工人来检修维护。 现在工人因车祸造成重伤, 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排水系统失去维护,生活污水无法排放, 整个城市就会变得污秽不堪。人体的正气,就是推动体内水液代谢, 维护排水系统的工人。

谈到动静,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对于养生的不同理解。西方是崇 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国是崇 尚动静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养生,注重跑步,登 山;现代西方社会对于瑜伽的热捧,从一个角度看,是对自己过于动 的文化,找到一些静的滋养。 而中国人养生,历来崇尚心静与形动的结合。无论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易筋经,无一不是主张心静为先,动作舒展的。心静,意专, 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名医华佗谈养生时,讲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 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我们的身体, 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适度的活动, 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就像 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锈一样。

外感之邪气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我们 需要呼吸,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阳光;而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 自然。不过,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花秋月,还有流感风湿。当 人体感触冒犯了自然界中一些非常之气后, 这些气会进而影响到 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病邪由外而内侵袭 人体的途径,即是外感。 从外感受的邪气, 中医学中主要区分为六种, 即所谓的六淫 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实际上,这六种所 谓的邪气,原本是很常见的几种自然现象。春天风多,夏天热多,秋 天燥多,冬天寒多,这是自然之常。但是,这些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异 常,该寒不寒,该热不热;或者大寒,大热超过一般的程度,就很容 易引起人的疾病了。此外,如果人的正气比较充盛,即使比较大的邪 气,也可以不生病。而正气虚弱的人,可能连正常的气候变化都无法 适应。比如关节炎的患者往往在阴天之前就可以见到关节疼痛的反应。 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这六种不同的邪气,都有哪些性格特 点。 1 ――主动 风吹杨柳,则枝叶轻舞;狂风肆虐,则沙飞石走。风所过之处, 事物多呈现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人体,风邪就表现为大量与动摇有关 的病症。举例来看,如果风比较小,就可以是手的抖动不止,头的摇 摆不定;大一点的风,就可以是出现全身的颤抖不休,如帕金森病; 再大一些,就可以是在高热时出现的所谓角弓反张,俗称抽风;人体 出现的最大的风,就是中风了。试想一场狂风过后,房屋倾倒,树木 折损,正与人体中风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死半生相仿。――善行 六淫邪气中,风行走的能力是最强的。疾风暴雨,风驰电掣,这 些古人用来形容速度很快的词, 都与风有关。 这种现象发生在人体上, 就表现为病证的变化非常快。 比如常见的风疹, 瘙痒的感觉瞬间即至, 瘙痒的部位变化莫测,与风无异。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部位一直在 膝、踝、肩、肘、腕等几个大关节间游走不定,也同样是因为风邪在 作怪。

2 ――主凝滞,主痛

一年四季中,到了冬季河流就会凝固结冰。人体的气血,遇到寒 邪,也会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为寒,有令事物凝固滞留的性 质。再来看一看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甬,指 甬路,道路。道路如果生病,无法行走,就会引起疼痛,所谓不通 则痛。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让可以,就成了字。所谓通则不痛。古人的智慧凝集在汉字中,时时给我们以思 想上的启迪。 ――主收引 热胀冷缩是很常见的自然规律。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这样 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晚上休息时不小心腿着凉抽筋,就是典型 的寒主收引的表现。另有一种疾病叫作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为痹 症。此病主要由关节局部长期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患者出现的主要 表现,就是手指关节怕冷疼痛,肿胀变形。同时,手指能弯曲不能伸 直。疼痛的原因,是前面讲到的寒性凝滞;手指不伸的原因,就是这 里的寒主收引。由于关节筋脉感受寒邪,筋脉收引所致。

3 湿 ――性沉重下行 湿与水同类, 其性有相似之处, 都有趋下的特点。 体现在病证上, 有两个方面。一是湿邪发病,一般都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二是 湿邪停聚容易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在头则头重,在四肢则四肢沉重 无力。今天有朋友问起痒的问题,因为与湿有关,我们在这里先提一下。痒常与三个因素有关:风、热和湿。风引起的痒,一般来说来去 都比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就是上面提到的风性善行有关;而且, 风性轻扬, 喜走高处, 所以因为风邪引起的痒, 在人体上部出现较多。 热引起的痒,一般来说与天气炎热、心情烦乱等因素有关;内外火的 交攻,可以引起痒的表现,位置相对固定。湿性下行,所以湿邪引起 的痒常常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性粘腻 湿与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湿弥散;水清透,湿粘腻。人体常 见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邪粘腻的性质。一在舌苔,一在 大便。无论是寒是热,无论阴虚阳虚,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湿邪,一般 来说,我们都会在患者的舌苔上看到湿邪存在的迹象,就是所谓的腻苔。形容一下,就是舌头表面蒙着一层粘腻致密的苔。苔可薄 可厚,可白可黄,但只要出现粘腻致密这四个字,就可以判定湿邪稽 留了。此外大便粘腻的感觉,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这里 就不多讲了。

4 ――主伤津液 这个好像比较简单,不需要多讲了哈。

5 ――易伤津耗气

火与热同性,火有形,热无形;在天则为热,在地则为火。水火 即阴阳,会彼此消长。现在火旺成邪,会烁伤津液是很好理解的。火 热为什么还会耗气呢?气不就是由于火在下面把锅里的水加热了才 化成的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这里还是以实例来说明吧。正常 情况下,人体的体度是 37度。在这样的温度下,人体的一切生理活 动会竟然有序的进行,人会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如果现在的体 温升高到 39 度,甚至是 40 度,摸上去全身象火炉一样,这时的人体 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很少有人在高热期间仍然浑身充满力量, 食欲 大增。 我们通常见到的, 都是倦怠无力, 少气懒言等等一派气虚之象。 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请谈一谈对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这句话的理 解。 ――易扰心神 传说中的神仙,或在高山之巅,或在海洋之外,都是些人迹罕至 的地方。说明神仙喜欢清净,不喜欢热闹繁华来打扰自己的修行。其 实人体的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讲到体验阴阳五行时,反复强调,要 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在冷静的状态下,我们才具 有最敏锐的洞察力,最深刻的分析力,最强大的理解力,和最精准的 判断力。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精神的清净状态被火扰乱, 那么轻一些, 可以翻来覆去, 入睡困难; 重一些, 可以心烦易怒, 燥扰不安; 再重, 可以完全丧失神志,不省人事,所谓热闭心包

6

暑邪与其他邪气不同,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即从夏 至开始到立秋为止的约四十五天内出现。 暑邪本质上是热与湿二邪相 合而成。所以我们只要把热邪与湿邪的性质相合,就可以大致得出暑 邪的性质特点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对暑邪的认识吧?

至此外感六淫邪气就全部讲完了。不知大家是否有留意,上面我 们提到的六淫的各种性质,虽然名曰从外感而得,但实际上很多问题 未必都是从外感而来。比如中风,比如心烦失眠。实际上,古人在归 纳邪气属性的过程中,是以这外感六淫的属性为依据,将人体出现的 很多种病理表现进行了归纳,其中既包括外感病,也包括内伤病。中 医按照邪气从外来还是内生, 继续区分了所谓外感六淫内生 五邪。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无疾这里只讲属性,未分内外,谨此 说明。

内伤之邪气 内伤 今天社会,从外感受来的六淫邪气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时候,是 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中医学认为,由于饮食的不当,情志的失调, 以及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都会导致邪气从内而生。我们下面就分别 来看下,饮食、情志、劳逸的不当,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问题。1 饮食 ――

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 说,中医学非常强调以五谷杂粮为基础的平衡饮食结构。即以五谷杂 粮为主体,以干果水果为辅助,以肉类为补益,以蔬菜来补充。 这里我们作一点提示:中医强调的饮食结构,与今天社会崇尚的 营养学饮食结构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前者强调粮食的核心地位,后者 更侧重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无疾没有资格妄加评论,只是说一下自 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所谓粮食,主要是植物的种子。在世间万物 中,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沉睡千年的睡莲种子,只要给 予适当的条件,仍然可以发芽成长。放在头盖骨中的种子,只要有适 宜的温度湿度,就可以完整的分开致密坚固的头盖骨。无论时间的久 远,还是空间的狭小,都无法阻挡种子旺盛的生命力。相比而言,蔬 菜水果更倾向于是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繁华的景象。繁华过后是衰 落,种子后面是生机。 如果我们在选择饮食物的过程中,不注重结构的均衡,对某些事 物的过分偏食,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如对酒肉肥甘的过度偏好,常 常会导致体内痰湿盛,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过分偏好生冷粘腻 的食物,会促进对体内阳气的消耗,加重怕冷、腹泻等阳虚症状。―― 仅仅保持食物的结构平衡还不够,还需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所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者,在一番尽情享受之后,往 往也要承受胃肠损伤的恶果。另外,太平盛世很少出现严重的饥饿现 象, 但在减肥风气盛行的今天, 确实是人为的造成了很多饥饿的状况。

无疾同样无力劝慰什么,只说一句,对待自己的身体好一点,身体对 我们也会好一点的。 ――节律 除了质量两个方面之外, 饮食的节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日三餐, 按时进行,胃肠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更好的工作。今天最容 易打乱饮食节律的是两类人。一类太闲,零食不绝于口;一类太忙, 所谓废寝忘食。前者胃肠始终不得休息,后者胃肠功能长期被抑制。 久而久之,胃炎,溃疡的问题就会不请自来了。

2 情志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情志变化是人体是无害的, 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七情太过,对人体就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了。篇幅 有限,我们这里仅以最常见的怒、思、恐三者为例,来说明情志过度 对人体的影响。

――怒则气上 怒发冲冠,是对气上的最佳注解。人在大怒时,面红耳赤, 暴跳如雷, 拍案而起, 语声高亢, 甚至连头发都立起来了。 一切表现, 都是人体之气向上升发的迹象。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需要怒的,通过 小怒,可以起到疏通气机的作用。如我们在观看激烈的奥运比赛时, 常会随着中国队员的获胜而欣喜,随着失败而感慨愤怒。通过这样的 方式,就可以让自己心中郁积起来的不良情绪得以适当的宣泄,从而 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大气伤身,大怒伤肝。过度的发怒,木性升发的太过,对肝血就会造成很大的消耗。此时最需要的,是冷 静,是用水的阴柔滋养,来缓和亢盛上逆的肝气。

――思则气结 当一个人有心事,会变得茶不思、饭不想。中医认为,人在思考 问题的时候,神处于很活跃的状态。而神的活动,是以消耗五脏的精 血物质为基础的。我们常把自己用心书写的文字,说成是自己心血凝 聚而成,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精血主要用来支持滋养神的活动,全身 的气血运行就相应的迟缓下来,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气结。用现代 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同样很好理解, 人在思考问题时, 脑的耗氧量剧增, 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脑,其他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消化系统的供血量 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就出现了上述的现象。 适度的思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 的能力。但是思虑太过,往往会加重全身气结的状况,进而影响脾胃 的运化功能,造成身体的虚弱。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身体的运动, 让一身的气血得以流通。

――恐则气下 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怯懦胆小的人,被手枪抵住 头部,很快发现裤子湿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气下的表现。人 在受到惊吓时,心生的恐惧会令一身之气向下走,常表现出欲解小便 的现象。 中医认为, 恐伤肾。 肾气不足, 无法固摄, 就可以出现小便, 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现。

 

3 劳逸

――过劳 我们常常听到五劳七伤的说法。其中的五劳,即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典型的由于过劳引 起的疾病。 实际上, 过劳的问题, 还可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 长时间看书,眼睛就会过劳;长时间伏案工作,脖子就会过劳;长时 间敲键盘、点鼠标,手的筋脉就会过劳;长时间站立,腰腿就会过 ……实际生活中,这些局部的过劳,给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危 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劳累更常见一些。 除了身体(包括整体和局部)的过劳,还有精神的过劳。现代社 会,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都在拼命的工作,绞 尽脑汁的思考通往财富的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承 受着空前的精神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精神常常是被过度消耗的。 有听说日本年轻员工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实际上,就是心血耗竭的 一种反应。

――过逸 过劳不好,反过来,过分的安逸,对人体同样不是件好事。身体 的过分舒适,缺少运动,会让全身的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 出现一身的虚弱表现。或者脾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无从化生,骨瘦 如柴;或者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一身虚胖。如果是精神上没有 半点压力,过度安逸,会让人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智慧蒙尘,庸碌无 为。

 

正邪之交争 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的了。一方为了 自己的发展而侵犯他人,一方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下面我们继 续来解读医案,从中体会正与邪之间展开的这场激烈的战争。

3 王某,男,29 因劳累汗出受风,发热三日不退,体温在 38.539.6 度之间, 服阿司匹林、泰诺等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但46 小时后,体温 即升至原高度。恶寒发热,恶寒时加盖三床棉被仍觉冷,随即发热, 无汗,关节酸痛。舌红、苔白,脉浮弦数。 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感冒发热病例。 我们 这里,重点对几个症状进行分析,来体会一下正邪交争的过程。 恶寒(怕冷) 当我们的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后, 我们表现出来的第一个 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人体也是一样。刚刚经受 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会变得异常敏 感。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人体马上会紧张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 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 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 所谓有一分恶 寒,便有一分表证。只要还有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 表。就需要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恶寒消失了,不外两种情况:

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 了。俗话讲好了伤疤忘了疼。伤口还在疼痛流血,人就会随时警 惕不要再受到伤害。一旦伤口痊愈,头脑中的这根弦也就松下来了。 发热 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 无论感受的是寒邪还是热 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 奥运会场正在激烈的角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赛场内多么 的凉爽,对峙的双方选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热难耐。说明一个道理, 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交战会产生大量的热。人体也是一 样。当邪气来袭,正气奋起抗争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 带来了大量的热。 曾经写过几篇与出汗有关的文章,在博客里,可以参考。这里重 点讲下外感病过程中出汗的性质与意义。 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 外。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汗、吐和下。如果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 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如感受风寒邪气后,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 情况下, 人体也可以出现遍身汗出, 热退神清气爽。 所谓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中医根据人体自身的规律,发明了汗法,帮助人体更好 的通过发汗的方式,把停留在体表的邪气驱赶出去。 如果邪气在上,如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胃会马上作出反应, 希望把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如果这些不干净的食物继续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 些脏东西排出去。 这就是我们平时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的 发病过程。

以上是邪气从外侵袭人体,人体正气奋起反抗的过程。对于这种 外感性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的将邪气驱赶到体外。 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被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 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

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 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 中国自古尊崇和为贵的思想, 希望成就睦邻友好, 和平共处 构建和谐社会。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仇敌,也同样显示出无比的宽 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外邪,中医采用的方法,与西医对抗的思路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医永远允许外邪存在,只是不要 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驱逐 内伤病的发病过程,与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来侵犯,内伤病 中的邪,却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 甘厚味,生冷粘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 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 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 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人体阴阳平秘的正气,确实敌不住 如此繁多的邪气来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 以邪胜正负作了了解。下面我们还是继续品读医案,来加深下对内伤疾病的认识。

4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 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 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 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 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 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 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朱丹溪的医案。 案中的 患者, 就是由于长期在饮食劳逸方面失常, 最后导致了中风病的发生。 由于是文言文,这里稍作注解。案中讲道,这是朱丹溪治疗郑老先生 的一则医案。郑先生快六十岁了,平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进饮食 以肥甘厚味为主。房事活动也不太节制。一天晚上上厕所时,突然昏 倒,不省人事。双手张开,小便失禁,双眼上吊(俗称翻白眼) ,大 汗淋漓,喉咙里痰声隆隆,如拉锯。呼吸非常微弱。 从这例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风病发生的几个重要的因素:痰 湿,肾虚,肝风。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脾会主持运化水谷;但由于长期大量的食用 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压力过大,脾会疲劳;肥甘厚味无法得到正常的 运化,就会聚集在身体里,形成痰湿。这是由于我们的饮食失宜,损 害了正气,培养了痰湿之邪。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肾水会为肝木作好滋养、涵蓄的工作,使肝 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于房事不节制,对肾水的消耗过度,肝木 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性情就越发的急躁,或表现为肝火,或表现为肝 风。此例即属肝风内动。 痰湿也好,肝风也罢,这些邪虽然在体内,但是如果人体此时注 意培补自己的正气,邪气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没有发 病之前, 我们的确很难意识到这种危险。 直到有一天, 灾难来到面前。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 大便的问题,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尤其对于兼有便秘症状的朋友,大解是一个非常消耗正气的活动。这 位郑老先生,就是由于大解时,正气消耗太过,肝风邪气趁其虚弱, 带领痰湿邪气一路上冲,形成了中风病。邪气强盛,正气不敌,一败 涂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现。

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 面的不检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 不胜邪而发病。可见,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 同样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 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对内伤 病的治疗,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识的两个字调养。随着现代医学 的兴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的阵地日渐衰少。中 医逐渐成了多数国人的无奈之选,被放在选项单的最末位。相应的, 中医治疗内伤病的优势也逐渐鲜明,调理才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中医也从此才成了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 治内伤如相的说法。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继续 留下一道题思考:你认为中医在应对外感病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呢?

中医之诊断

望神 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 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 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刚毅果敢的人,眼睛 里带着威严;温良恭谦的人,眼睛里带着和蔼。其实不只是人,动物 眼中, 一样流露着神的讯息。 牛的眼睛里有慈祥, 狗的眼睛里有朴实, 猫的眼睛里有灵异,鱼的眼睛里有冷漠。 神出现异常时,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症状: 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我们这里把对神的认 识稍拓展下,来帮助大家理解神失常出现的各种表现。 神的概念就不讲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不必强求一致。 神无形,但他的工作却是十分繁重的。从我们清晨睁开眼睛,神就开 始忙碌了。 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是神在劳动; 我们看到、 听到、 闻到、尝到、触摸到各种事物,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脏腑功能正常展 开,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躯体正常的活动,是神在劳动;我们思考问 题时,神在劳动;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时,神也在劳动。一天之中,神只是在我们熟睡后,才会得以休息,而连篇的梦魇还会经常打扰神的 安宁。 神很忙。在神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时刻不 离神的左右,最大程度的为神提供营养支持。这位贤妻,名叫精血。 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精血,贮藏在五 脏,来支持神的工作。夜幕降临,昏昏入睡后,神停下脚步,回到家 中,心就是神的家。妻子精血呈上可口的饭菜,神尽情享用,补充一 天工作所消耗的能量。 神也会生病的。当妻子精血体弱,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时, 神会不安,因为亲人染疾;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恐惧。当妻子暴 戾, 牢骚不断, 喋喋不休时, 神会烦躁, 因为家庭不睦; 表现出来的, 就是声高气粗,烦躁易怒。当痰火诸邪上攻,蒙蔽心窍时,神会重创 不用,或者闭阻家中,或者无家可归;表现出来的,就是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望色 望色历来是中医诊法中的重头戏。内经讲诊法,常常色脉并举, 而色在脉前,足见古人对望色的重视。中国古代将颜色区分为青红黄 白黑五种,分别与五行相应。中医正是根据这五色,对人体内的状态 进行推测的。 一般来讲, 每个人的面色肤色都有自己的基本色, 中医称为主色。 有人偏白, 有人偏黑, 有人偏红。 这些颜色反映的, 主要是人的体质。具体内容我们不讲, 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读下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主色无论是哪一种, 只要是正常健康的颜色, 都会表现出这两个特点: 明润、含蓄。我们通过正反两面对照来理解下这两个特点。明润相对 是晦暗; 一明一暗, 一润泽, 一枯晦。 含蓄相对是鲜明; 含蓄则内敛, 鲜明则外显。

当一个人的面色肤色发生了改变, 往往就意味着某些疾病正在悄 悄的发生发展。当五色不是以常态的形式出现时,他们通常代表着不 同性质的疾病。 白色往往表示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都可以出现面色发白。 气虚的白,想象下白面馒头;阳虚的白,想象下纯色的刨冰;血虚的 白,想象下陈旧的白纸。 红色往往表示热证。高热时、大怒肝火盛时,人常表现出满面通 红。局部痈疮的颜色,如果为红色,多属热盛;反之色苍白暗淡者, 多属虚寒痰湿。 黑色往往表示肾虚。黑色为肾之本色,脏虚则本色见。常见一些 十几岁青春期的小男孩,身体精瘦,面色焦黑泛黄,眼窝处尤其黑色 明显。原因多由生活失于节制,通宵刻苦钻研魔兽反恐等大型网络游 戏,肾精极度消耗所致。 黄色往往表示脾虚,湿盛。发黄的面色,看上去就给人以虚弱的 感觉。多属长期脾胃运化不利,气血化生无源,脏腑肌肤失于濡养所 致。此外,黄疸时出现的一身面目俱黄的表现,中医认为主要与湿有关。黄色为土之本色,脾虚、湿盛皆土之病。 青色往往表示气滞、疼痛。肝主疏泄,肝病则气机畅达不利,气 滞血瘀则疼痛生。临床常见的疼痛,如心绞痛,患者多见面色青黑, 手足青冷。

望舌 舌诊是今天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望诊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客观 可靠,倍受中医同行的重视。爱好者朋友通过学习舌诊,也可以在较 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掌握自己和家人的体质,病情,所以我们重点 讲一讲舌诊。 舌象大体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一般来说,舌质倾向于代表人 体的正气,而舌苔倾向于代表体内的邪气,绝对有例外。有些朋友可 能不太清楚,舌质与舌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着镜子看一下自 己的舌头,外面一层薄薄的,白色的苔状物,即是舌苔。舌苔下隐隐 见到的淡红色舌体,称为舌质。 观察舌质,着眼点在一下几个方面:1 大小。正常的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譬若人的体重适中。 胖大的舌头,多表示阳气的不足;瘦小的舌头,表示阴血的不足。这 一点与望形提到的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有些相似。2 颜色。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表示气血充盈调和。舌质色红,表 示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舌质色淡白,表示阳气有不足;颜色越 淡,表示阳气越虚。舌质色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颜色越黯,甚至呈淡紫色,表示血行不畅越严重。3 津液。正常舌表面津液适中,不多不少。津液过多,表示阳气 不足。见过最严重的津液多,呈水状;舌头伸出,津液即下流,是阳 气大虚象。津液偏少,口舌干燥,多是有燥邪或火邪伤津而成。 以上三条,是我们观察任何舌象都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三种病 理舌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诊病非常有帮助。 齿痕。所谓齿痕,就是舌两侧出现的牙印,往往与胖大舌同时出 现,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表示脾气虚,湿盛。另有见到齿痕, 但舌体大小正常的情况,属于气血不足。 裂纹。 常见的裂纹有两种, 一种比较细小琐碎, 多表示阴血不足; 一种位于舌体正中,纵深向大裂纹,表示气虚。见过最明显的一例纵 深裂纹舌患者,患乙肝,舌体胖大,中央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将舌 头分作两半。 瘀点。舌体上出现的瘀血点,小的称点,大的称斑。表示体内存 在瘀血停滞。如果见到瘀点,一定请患者将舌向上卷起,看看舌下络 脉的情况。 舌下络脉位于舌底根部, 左右各一, 色青黑。 瘀血停滞时, 此脉往往粗大怒张,可以根据其粗细,判断体内瘀血的严重程度。

继续来讲下舌苔。舌苔的观察,主要从薄厚、颜色和质地三个方 面着手。 1 薄厚。正常舌苔薄薄的一层蒙在舌体上。如果舌苔增厚,往往 表示体内有实邪停聚,常见的邪主要是湿和热。感冒初起时,邪气尚浅,舌苔较薄;随着邪气入里强盛,舌苔会逐渐增厚。2 颜色。正常舌苔色白。寒邪侵袭时,苔色也是白色。苔色黄, 则表示有热; 黄色越深, 热越重。 外感风寒邪气初起, 舌苔薄而色白; 随着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明显,咳嗽加重,舌苔也会随之 变得黄厚。 3 质地。正常的舌苔薄白湿润,不密不疏。最常见的异常质地的 舌苔,叫作腻苔。舌苔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可薄可厚,可白可黄。 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停聚。 最后,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异常舌苔,叫作地图舌。顾名思义, 舌苔不能够布满整个舌面,从而出现成块的剥落现象,使整个舌苔看 上去象地图一样。这种舌象,常表示胃气胃阴的不足。

问诊之讲解 问诊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问诊,即对患者一般状况的 常规了解;古人有《十问歌》传世,实际上就是把问诊常规编成歌赋 形式,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围绕主症的特定问诊,以掌握主症相关 的具体信息;如问诊头痛患者,需要围绕头痛主症,进一步询问其疼 痛部位、时间、性质、原因等。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给大家介绍 中医问诊的内容。

(一)系统问诊 不是科班上课,不需要严格的按照课本来讲解。这里仅将无疾日 常应用最多的几项内容向大家介绍下,并说明其意义。

1 饮食。 2 二便。 3 睡眠。 4 诊治经过。

以上几项,是无论哪类患者,无疾必问的内容。这些很普通的问 题,对医生的诊断有怎样的价值呢? 先说饮食。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核心的策略是帮助患者,开展 以患者为主体的自救行为,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既然患者自身 的修复能力是主体,那么保护、扶助人体的气血,就是医生首先需要 考虑的问题。而气血的来源,主要在于饮食物。所以中医自古就崇尚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原则。意思是,医生治病,最基本也最重 要的观念,就是保护好患者的脾胃,不要过度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 问诊先问饮食状况,即是希望了解患者当前的胃气强弱,定下用 药的基调。能食者胃气盛,不能食者胃气弱。战国廉颇老将要出阵, 众人判定其能否应敌的问题就是尚能饭否?对于邪气偏盛的患 者,胃气强则可急攻,胃气弱则须减量。对于虚损的患者,胃气强则 可考虑峻补,胃气弱则必须缓图。因为胃气不但承担运化水谷的重要 职务,药物的消化吸收也必须依赖于胃气。胃气不足,又攻伐太过, 则胃气更损。胃气不足,则补益之药难得运化,从而出现虚不受补的 现象。 再看二便。二便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十分重大。一例中风患者,神 昏三日不醒,西医各种疗法用尽,只差开颅治疗,家属不允,请中医会诊。医师张口便问大便状况,云五日未行。急以大承气下之,得便 而后神清病转。 人体通过二便,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如果排出不得,废物滞留 体内,再好的药物也难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当务之急是通利二便。反 过来,如果二便过于通利,出现腹泻,小便过频等现象,又必须及时 处理,不让体内的精微物质过分外泄。当然,不论通利,还是固摄, 治疗的方法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便秘就用大黄番泻叶攻下,见腹泻 就重用补益固涩药来止泻。如此则常令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出现误 治。具体辨识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会以实例不断加深 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接下来看看睡眠。在上面望神一节,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睡 眠与神的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展开来认识。睡眠对于神来说,意义非 常重大。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神就在工作;思考问题时,神就在繁 忙的工作。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神的总统协调。如果忙碌一天 的神,在晚上仍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长期以往,神的能力就 会越来越差,由神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脏腑器官,也就都有可能出现功 能的异常。昨天网诊的一位患者,即是由于神的异常,导致全身的不 适:焦虑、恐惧、失眠、异常发热感、头痛、大便失常……。对于这 样的患者,用最有效的方法缓解失眠,让神得养,是当务之急。 根据无疾的观察,

失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入睡困难;一种 睡眠浅,梦多;一种早醒后无法继续入睡。

第一种,多属心火所致。 神欲入心,但心中有热(多思辗转即是热象) ,神喜清净,入心不得,从而出现入睡困难。

第二种,多属肝血虚所致。神入心,魂入肝,神 魂多并行出入。 肝血不足, 魂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 在体内游荡不安, 我们就在梦中看到了一幕幕电影的上映。第三种,多属肾精不足。老 年人经常出现这类表现,即是年老肾精亏损所致。

三类虽然可以进行 如此划分,但症状常常相兼出现,治疗也需要相互参照。 最后谈下询问诊疗过程的意义。人是非常复杂、精微和宝贵的。 任何医生都可能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的诊治经 过,了解以往医生的诊断、治疗思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可以最 大限度的为本次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此外,对于女性患者,经血白带的情况都是必须询问的。曾诊治 一位老年女性,一身虚劳象,健脾益肾疏肝之法皆不效。最后询问白 带情况, 才讲白带量极多, 每日必须更换两次内裤。 处以完带汤原方, 五剂,诸症大减。

(二)特定问诊 对于各科疾病,专门的问诊内容太过庞杂,不可能一一讲到。这 里仅提供一则无疾诊疗的头痛案,以示特定问诊之法。希望大家留意 无疾问诊的过程。

患者女,20 岁,以头痛来诊。 无疾:头痛多久了?(了解病程长短,判断病情轻重) 患者:自高中时起,大约 45 年了。无疾:头什么部位疼?(了解病变部位) 患者:左侧偏头痛。 无疾:头疼时怎样的疼法?胀痛?刺痛?热痛?还是?(了解疼 痛性质) 患者:感觉随着血管一跳一跳的痛。 无疾:吃饭好吗?(常规问诊) 患者:一般。 无疾:大小便状况? 患者:还好。 无疾:睡眠怎样? 患者:经常失眠,遇到一点压力就睡不好。 无疾:月经规律吗?(女性必问) 患者:时间还好,一般向后错一两天。 无疾:颜色怎样?有血块吗? 患者:颜色偏黑,有块。 无疾:血量多吗? 患者:正常。前三天比较多,持续一周左右。 无疾:经期腹痛、腰痛有吗? 患者:小肚子痛比较严重,腰痛不明显。 无疾:头疼与月经有关系吗? 患者:一般月经前会加重,有考试前紧张也会家长。 无疾:白带怎样?患者:正常。 无疾:以前头疼看过吗?吃过哪些药? 患者:没有好好看过,只是吃些止痛片。――好了,通过上述的问诊,你了解特定问诊与系统问诊的大体 内容了吗?面对这位患者,你会作出怎样的诊断呢?

脉诊基础知识

1 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 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 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 诊脉。

2 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 脉搏动处。 腕后高骨 (即桡骨茎突) 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 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 脉搏动处称关。

3 诊脉手指。 医生通常用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分别放在患者寸、 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 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 感觉最为灵敏。

4 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 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 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这里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 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 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 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 力,即属浮。

诊脉基本内容 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浮沉。浮沉,是指脉象的深浅部位而言。浮取即得,沉取反而 脉动减弱,即为浮脉。浮脉常表示有外邪在表。下次外感风寒时,不 妨留意下自己的脉象,体验下浮取即得的感受。所谓沉脉,是浮取中 取皆不可得,必须沉取深层才可得的脉象。沉脉多表示里证,有力为 实,无力为虚。

2 迟数。迟数,是指脉跳次数而言。古人计量脉动次数,不像今 天这样方便,随时有钟表可查。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方法, 来体察患者脉动的次数。即医生一呼一吸患者脉动四次,属正常。少 于四次,如三次,即称迟脉;多于四次,如五次,甚至六次,则称为 数脉。迟脉多主寒,数脉多主热。

3 虚实。虚实,主要指有力无力而言。主要反映人体气的充盈状况。气盛则脉动有力,气虚则脉动无力。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 精神饱满, 气力充足时, 往往干劲十足; 而气不足时, 就是四肢倦怠, 连说话也懒得说。我们的脉也是这样的。此外,脉象有力,也经常是 一种邪盛的表现, 无论寒邪、 热邪稽留, 都可令脉来有力。 所不同者, 寒则迟,热则数。 4 粗细。粗细是指脉的形态而言。正常脉象,粗细适中。过于洪 大的脉象, 常见于实热证。 细小如丝般的脉象, 常见于阴血虚的患者。 气血充盛,则江河浩荡,在脉则充盈;阴血虚少,河流干涸,脉道不 充,则脉细小。

几种常见脉象 几种常见的脉象,一并介绍给大家。 弦脉。弦,即琴弦,

只需将手指放置琴弦上,即可感知此脉。弦 脉, 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 大家留意下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 某人心情不爽时,就经常会出现弦脉。弦为肝病主脉。另主寒证,痛 证。文字很难描述这几种不同性质的病证所引起的弦脉之间有何差 异。暂请大家当作公示般记下,无疾日后尽量多通过实例,来帮助大 家增加体验吧。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这是对滑脉形状的经典描述。

滑脉 大体有两种,一种与数脉相近,脉动次数快且流利,表示阳热,或食 积。若次数不快,而流利,多表示痰湿内停。革脉。革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脉象,只要遇到一次,会留下终 生的印象。浮取即得,且坚硬如鼓皮;但加力中取后,脉形中间一下 变得空虚无物,但边缘仍坚硬依旧。主病在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 则半产漏下 亡血, 大出血; 失精, 严重遗精,或房劳过度;半产, 即流产;漏下,即月经量大,淋漓不断。阳气无形,需要依附于阴血 物质上才不致耗散,所谓血为气之母。现在阴血物质大量耗失, 气无从依附,浮越于脉上,则见浮取之坚硬如鼓。但内部空虚,故按 之则见中空。

诊脉之价值 1 判断病性。

疾病的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再多讲些,还可以包括气血。这 些病性的差别,在脉诊上多可以进行判断。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些内 容其实很容易理解。 寒则脉迟, 热则脉说。 气虚则无力, 血虚则脉细; 有实邪则有力。左手寸关尺则候血,右手则候气。

2 判断病位。 病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里,二是脏腑。 外感表证,脉多见浮;内伤里证,脉常见沉。 另,左右手之寸关尺,各自有自己代表的脏腑器官。左手寸关尺 分别代表心、肝、肾(阴) ;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阳) 心肝二脏,一主血,一藏血,所以左脉以候血之病;肺脾两脏,一主气,一生气,所以右脉以候气之病。如此一来,结合上面讲的对病性 的判断,通过脉诊,就可以对患者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的辨证了。

3 判断病势。 脉象从浮转沉,且症状加重,是表邪入里;脉象从沉弱无力,转 起而有力,是正气来复。诸如此类,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可以判断疾 病从表入里,从里出表的走向;疾病从实转虚,从虚转实的变化;以 及从轻加重,从重减轻的趋势。

诊脉基本步骤 了解了上述脉法知识以后,临证真正开始诊脉时,基本的步骤是 怎样的呢?其实诊脉没有一定之规。 无疾这里仅介绍自己平日诊脉的 方法,简而言之,为初学者提供些参考的思路。 首先三指用力均匀, 浮取三部寸关尺; 继续齐力中取。 一些脉象, 通过这样的初步诊察就可以发现了。比如浮脉和弦脉。 接下来,将注意力凝聚在一个手指末端,用浮中沉三法,在寸关 尺每一部脉上依次探寻体察。 诊脉时间以探清脉象为度。一般单手不少于一分钟。 诊毕,再诊另一只手,过程相同。

八纲辨证之表里 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

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 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 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 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 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 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 历的生活,还远比今天要艰苦的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 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 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 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 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 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 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 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 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 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 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 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 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 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 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 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 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 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 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 气奋起抗邪之象。 课堂上有同学提出问题,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的判 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 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

八纲辨证之寒热 这一条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寒热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 好的辨别,还需要特殊的来讲吗?下面我们来看两则医案,让大家感 受下实践中要辨别寒热,是否如想象中一样的简单。

1 患者,男,58 岁。患胃病 30 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餐造 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 11 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 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 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 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口苦 口干,舌质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当该患者到某 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 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 疗。但是服药 1 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 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 的引人注意,就是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试想一个大热的人,怎 么会喜欢热饮, 而且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呢?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 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断患 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 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 合诊断,该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

再来个难度更大的。 2 ××,女,三十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结。病已 四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面 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剧。症见: 面青,神烦,肢冷,吐泻,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

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 (云南 戴丽 三案) 这是一例中医所谓真热假寒案。 无疾在此将如此疑难重症介 绍给各位初学者,并非希望大家很快掌握扶死济危的医术,而是以此 示医者识证之难,绝非草率者可为。学习医术,非一般平和之养生法 可比,面对疾患,心思必须缜密,目光必须犀利,才不致误人。 该患者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都是寒象;又见发热,口 臭气粗, 烦渴引冷, 口唇焦燥, 都是热象。 似乎寒热并见, 其实不然。 该患者的问题,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阴气弱小,根本无力制约亢盛 的阳气,反而被阳气排斥在外,从而出现了体内真热,体表假寒的表 现。即所谓真热假寒。

中医虚证辨证要点 虚证: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 、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 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下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动,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 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 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 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 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 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 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我们 前面讲人体生理时提到过,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 气之母。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致 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若反之,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 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的时间问题。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既然 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 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 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 正开始。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 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 之涨退有时。这些症状,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 的掌握这些知识,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 友可以加以背诵, 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 以下的实证、 五脏证后,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记忆。不再赘述。

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夜热细盗汗,阳虚清冷一派寒。

中医实证辨证要点 实证: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肥胖、大便粘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肥胖舌便粘;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还是对几个问题作下提示:关于辨寒热的知识扩展问题。上面我们讲到是进行证候辨识 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些症状。实践中,还需要对上述知识进行一定的 扩展,将死的知识逐渐活化。仅以寒热为例,为大家示范活化知识的 一些方法。上述对热证的描述看上去已经比较详细,但实际上这些症 状仅仅是一些典型的热象代表。从红色属热,除了舌红、面赤之外, 还可以引申出痘痘的色红、斑疹的色红、皮肤牙龈的红肿热痛都属于 热证; 从黄色属热, 除了舌苔黄之外, 还可以引申出鼻涕和痰的黄稠、 脓的黄稠、小便的色黄也都属于热证。反过来,清淡的颜色往往就是 寒证的反应。 如舌质色淡白, 舌苔白多津液, 肿块色暗淡, 痰白清稀, 小便清长等等。以此法为例,大家可以在上述对各种症候的认识基础 上,悉心观察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思考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关于燥证与阴血虚的关系问题。所谓燥,主要是由人体内的阴血 津液等物质缺乏, 机体失于濡养所致。 可由外邪引起, 也可从内而生。 但在治疗方面, 与阴血虚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 所以在以后的讲稿中, 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对燥邪做单独讲解。

中医病位辨证要点 中医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所以人身 绝大部分的疾病,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与五脏发生联系。如六腑 中胃肠的问题,我们常常责之于脾脏;荨麻疹、鼻炎等问题,往往与 肺脏有关;腰膝酸软无力是虚在肾;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中 医将病位最终归结到五脏,标准是什么。肺:咳、喘、痰; 心:心悸(心慌) 、失眠、心痛; 肝:两胁(肋下)胀,脉弦; 脾:纳呆(食欲不振) 、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不利(不畅或过多) 、性方面异常;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肝病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中药之基础 寒性药讲解 寒性药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 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诸 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 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助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我们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 感染到火热之邪。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 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开在气, 可在血;可在脏,在可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 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

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 会下寒性药的特点。

寒性药举例

1 大黄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 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 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 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 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2 黄连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 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 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 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 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粘臭秽, 或见脓血, 后阴灼热疼痛, 是湿热客于胃肠, 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 为正治之法。

3 石膏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 是我们在上一章辨证中讲到的,

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 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凡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 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 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 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 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 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 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 正气,方是正解。

凉性药讲解 凉性药说 气有小寒, 谓之性凉。 凡热不甚, 用寒则伤正者, 凉药之所为也。 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 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 助读: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 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 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 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 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 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以下我们还是举 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凉性药举例

1 薄荷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 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 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 难免卫阳被厄,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 麦冬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 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 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 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 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 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 意麦冬的形态质地, 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 其性情温和, 轻浮在上, 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 丹参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 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 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 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 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覆血液。 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 养血,且性情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 (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热性药讲解 热性药说: 人有大寒, 因用热药。 冰寒禁锢之地, 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

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 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 挽狂澜? 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 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 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 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 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 之药,总量并不很多。

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 会热药之用。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 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 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 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 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 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 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 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 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三十五十。无疾对此不作评论,不 过对于本文的读者,爱好者朋友们,强烈不赞成学习此法。人的生命 何其宝贵,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何必常出险招制敌。

2 干姜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 物虽同, 性却异。 生姜性温, 可发散解表, 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 。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 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 阳气将脱的患者。

3 肉桂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 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有 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 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 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 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 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 火归源

温性药讲解 温性药说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 补,能不赞之? 助读: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 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 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 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 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 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 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 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 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温性药举例

1 防风 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 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 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 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 陈皮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是以 辛燥为用。但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 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不利则水壅上源 而为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 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 熟地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 精之要药。 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 但前二者主以解表行气, 所治在气; 而熟地则补益在阴血,道理何在呢?继续读到后面,药物的升降浮沉 一节,再从网上搜索下几位药物的图片,看看是否可以给出你的答 案?

中药五味之利弊讲解 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价值。总体来说,辛辣的药,擅长 于行走,发散。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麻辣诱惑,常常会见到一两位, 一边疯狂的吃,一边不住的擦拭头上身上涌出的汗水。这就是辛味发 散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苦味的药,擅长于清泻,我们平时上火吃的 牛黄解毒丸一类的药,一个比一个苦,就是明证。甜味药擅长补益。 回忆下我们去看望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朋友, 都会带去哪些礼物呢? 不论苹果橘子, 还是糕点美食, 几乎都是甜味的, 因为甜味善于补益。 酸味药擅长于收敛。不小心吃到一枚酸酸的橘子,你会作出怎样的反 应呢?通常是深深的吸一口气。 实际上这就是酸味令气机收敛的一种 表现。咸味药擅长于软坚。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 泻。在定位上,咸味药往往有入肾的特点。有些药原本不咸,医生为了让他入肾中疗病,还可以通过盐炒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黄柏。 当我们利用五味来治疗各种病症时,必须将一点谨记在心。凡物 有偏,有偏则有用,有偏则有弊。五味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上述的治 疗作用以外, 各自又都存在着一些弊端, 不可不知。 辛味能发散行走, 但发散行走的同时就很容易带来对气血的损耗。所以气血不足的人, 如果需要用辛味药来发散,就需要酌情减量,以免对气血损耗太过而 伤正。苦味药能清热,但是清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损 伤。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就需要慎用 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药来代替。甜味药可以补益,但是补益就很 容易造成壅滞, 平素体质肝郁气滞, 或者湿热较盛的人, 就必须注意。 酸味可以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就很容易把邪 气留在体内,中医谓之敛邪。咸味药可以软坚散结,但也最伤阴 血,试想现在正口渴的一个人,再让他喝上两口酱油,他的反应一般 都不会是很情愿哦。

常用中药 100 无疾将临床最常用到的中药 100 味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凡在 上文已做讲解的药物,这里就不再赘述。一些没有提到的药物,无疾 会以按语的形式,给出一些介绍,以供参考。此外,无疾这里对药物 的分类方法,并非对教科书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根据今天临床的实 践情况,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谨代表无疾个人的观点。如发现与其 他书籍不符之处,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常用中药 100

解表药

――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解风热药 银花 连翘 无疾按:银花连翘,自古不是用来治疗外感风热,而是治疗外科 痈疮疖疽,用以清热解毒的。自清代明医吴鞠通创造性的将此二药用 于外感风热病后,二者越来越多的被当作辛凉解表药来用,并且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思寻其理,虽然谓之清热解毒,但银花为花,性轻扬 主散;连翘虽属果实种子,但其形态开裂如花。从其外形,推其理当 治表发散,用之有效,即可。 薄荷

附:熄风药 无疾按:解表药以驱外风,熄风药以平内风。内外风之别,病理 一章没有机会展开来讲,这里稍作提示。外风,指从外感受之风;最 常见的外风,就是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引起的感冒。内风,指从内自生之风;最常见的内风,就是中风病。内风的形成,可以由于热、痰 湿、 虚等等。 二者的共性, 皆可出现喜动善行等风邪的特异性表现 (参 讲稿四、六) 。区别在于,外风从外来,治当以解表散之;内风从内 生,治当熄风药平之。 天麻 无疾按:天麻又称定风草,是平熄内风的要药。天麻定风草 的美誉,与其植物形态很有些关系。在百度图片上搜索下天麻,马上 就可以理解,无论外界狂风如何肆虐,天麻自岿然不动的原因。天麻 作为今天比较贵重的滋补品, 用于有中风迹象的中老年朋友日常保健 服用,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钩藤 无疾按:常与天麻配合应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病症,用于平息内 风,功效较为缓和。钩藤起效的关键部位,在于其,中药处方 中常会开作双钩,有比较理想的降压功效。煎药时,需要后下。 即在药煎好前的五分钟左右,将双钩后入,开锅煮沸数次后即成。 全蝎 蜈蚣 无疾按:此二药皆为动物药,前为蝎子,后为蜈蚣,都是很好的 熄风止痉药。即针对风证中常见的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动 见于四肢、头颈等皆可应用。除了风证,二者还经常用于治疗关节部 位的痹症,如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用于通行气 血止痛。中药中大量的虫类药都有行气血的作用,主要的思路来源,是虫类善于行走。

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无疾按:吴茱萸,常写作吴萸,温热要药。善温肝、肾、胃。常 用于头顶疼痛,伴随有恶心吐清水,以及腹泻的内寒证。 高良姜 无疾按:能温能散,功在脾胃。常用于脾胃受寒引起的胃痛。散 寒邪为主,虚证宜少用。

清热药

――清透药 石膏

――清泻药 大黄 附:润下药-麻仁 无疾按:下法没有独立成节,故将麻仁附于大黄后,稍做提示。 麻仁为润肠通便要药。

――直折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无疾按: 龙胆草与三黄同属苦寒直折之清热药, 最善清肝胆之火, 燥下焦湿热。肝气不达,可与柴胡香附类疏散之;肝火太过,当以胆 草黄芩辈清泻之。

治湿药

――燥湿药 苍术 白术

――化湿药 藿香 无疾按:藿香等一类类药,如香薷、木香等,多以其辛香 善于行走,而有化湿行气之功效。藿香尤其善解夏日之暑湿,令湿化 于里,邪解于外,而病除。 砂仁 无疾按:最善行脾胃之气滞而化湿醒脾。可与熟地同用,以缓解 其滋腻碍脾之弊。

――利湿药 茯苓  泽泻 无疾按:利湿以淡。联想生活,饭菜咸,会口渴而小便少;汤水 淡,很快就有小便欲解。茯苓泽泻,都是淡味利湿之品,其他如冬瓜 皮、玉米须,亦皆有类似效果。所不同者,茯苓健脾而兼宁心,除水 饮之凌心;泽泻利湿而兼益肾,清下焦之湿热。 薏苡仁 无疾按:即杂粮店有卖的薏米。与上两味相比,药性更弱,食性 更强。夏季深受脚气困惑的朋友,一定不要忘了本药。与绿豆、大米 一起熬成稀饭,清利湿热而不伤正气,为食疗佳品。

――利湿热药 车前子 无疾按:小而圆利,最善通达。能除小便之频急热痛,并治大便 之湿热腹泻。对于腹泻,尤其是兼见小便不利的症状时,车前子尤其 好用。正常的水液代谢,除小部分津液流走大肠,大部分都需要从小 便排出。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而大便反泻,再多固涩止泻的药物都非所 宜。 当重用车前子通利, 令湿热从小便出, 则腹泻自然可止, 所谓 小便以实大便 滑石 无疾按:滑而利窍,善行小便。常与车前子一起治疗下焦湿热, 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两药运用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车前 子粒小易沉锅底而被烧糊,滑石呈粉状不易煎煮,所以都需要用一个 干净的布袋装好再煎,中医称为包煎。

 

治痰药
――燥湿化痰药 半夏 半夏辛温燥烈之性,尤胜于陈皮,故为治疗痰湿之要药。但半夏 有毒,一般很少生用。炮制加工的方法有二:一是以明矾来制,可增 加其燥湿化痰之力;一是以生姜来制,可加强半夏的另外一个常用的 功效
――止呕。 陈皮
 ――清热化痰药 浙贝母 瓜蒌 无疾按:瓜蒌性寒,其形状像胸,善清利胸中之痰热。咳嗽痰黄 稠,舌红苔黄腻,并兼见大便秘结者,必用瓜蒌。胸中阳气不通而见 到胸中憋闷疼痛时,张仲景亦以瓜蒌为主药加以通利。
――润燥化痰药 川贝母 无疾按:贝母有二,浙贝母较大,又称大贝,最善清热化痰,为 泻;川贝母较为细小,兼可滋阴润燥而化痰,略补。 百合 无疾按:百合色白,形状似心肺而质润性凉,善润肺燥而化痰, 兼可清心而安神,药食两用之良品。

  祛风湿药

――偏补 寄生 川断 杜仲 无疾按:三药皆为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常用药。肾虚腰腿 疼痛之主药。其中寄生性平,而杜仲川断性温,故后两者对于肾阴虚 者,应用宜谨慎。

――偏通 威灵仙 无疾按: 辛温善行而力猛, 通达十二经, 为治疗风湿痹痛之要药。 羌活 独活 无疾按:羌独二活,皆善祛风寒湿邪,外可解在表之感冒,内可 止经络之痹痛。区别者,羌活走上,独活走下。

理气药

――理肺气药 桔梗 无疾按:宣肺止咳必用之品。如同车船,善于载药上行,达肺。 凡肺气喜降,但上有邪气壅闭,则肃降难行,必先以桔梗宣之,而后肺气可降,咳可止。 前胡 杏仁 无疾按:此二药乃降肺气止咳之得力猛将。

――理肝气药 柴胡 香附 无疾按:二药虽然皆可用于疏肝,但柴胡性升散,喜上,喜外, 用途非常广泛;香附则守于肝脾,行于中,尤专于妇科。

――理脾气药 枳壳 厚朴 陈皮 无疾按:枳壳降胸膈气,厚朴下腹中气,陈皮行气和脾而燥湿。

理血药

――活血药 川芎 丹参 牛膝 无疾按:牛膝与桔梗相对。桔梗善载药上行,牛膝善引血下行。 一可补肝肾强筋骨而止关节痹痛,二善引血下行而愈月经诸病。

――止血药 仙鹤草 无疾按:收涩止血兼能补虚,出血常用。 炭类药 无疾按:凡火见水则熄,赤见黑则暗,血见炭则止。很多中药, 经过炒黑加工后, 都有比较好的止血作用。 常见的如大黄炭, 地榆炭, 荆芥炭等。

――凉血药 生地 玄参 无疾按:二药皆甘苦寒凉,清热于阴血,而兼补阴血之不足。阳 气不足者慎用。

消食药 内金 无疾按:即鸡胃的内壁。试想鸡胃何其强悍。食物之后,常吞砂 石以消磨,坚韧无比。故内金消食之功著。另可用于消解肾石、胆石 等结石病。 山楂 神曲 麦芽 无疾按:上三味药常在炒焦后合在一起来用,称为焦三仙,有消食化积,养和脾胃的作用,临床非常常用。

补益药

――补气药 党参 无疾按:人参珍贵价高,今临床补气,多用党参代之。为补气要 药。与黄芪相比,党参性情较为平和,以补中为主,升提力与行表力 皆不如黄芪。 黄芪 山药

 ――补血药 当归 白芍 无疾按:善补肝血,以柔肝体,以和肝用。 阿胶 无疾按:即驴皮所熬之胶。血肉有情,性平而润,最善补血。今 天市面上阿胶补品琳琅满目,不过选用时,需要确定好血虚证,用之 才好。若脾胃虚弱者,当须防此药滋腻碍胃。

――补阴药 熟地 山萸 麦冬  沙参

――补阳药 仙灵脾 无疾按:教科书称淫羊藿,方药中多作仙灵脾。善温肾阳,用于 男妇科诸病。 益智仁 无疾按:肾阳虚小便失禁常用。 肉豆蔻 无疾按:肾阳虚腹泻常用。 肉苁蓉 无疾按:肾阳虚便秘常用。

五脏用药示例

――清肺药 公英 板蓝根 鱼腥草 无疾按:三药善清肺热,寒而不甚,常用。

 ――润肺药 麦冬 沙参紫菀 款冬花 无疾按: 紫菀冬花, 止咳祛痰而质温润, 久咳后气阴不足者宜用。

 ――理肺气药 桔梗 前胡 枳壳

――健脾药 白术 茯苓 山药

――醒脾药 木香 砂仁 无疾按:所谓醒脾者,脾为湿所困,食欲全无。二药皆芳香,脾 得香气而苏醒,食欲复也。

--温脾药 干姜 良姜 无疾按:干姜善温而补,良姜善温而散。故一补虚,一散寒。

――疏肝药 柴胡 香附 ――柔肝药 白芍 ――平肝药 天麻 钩藤

――养心药 枣仁 无疾按:枣仁者,补心血,安心神之第一要药。 ――通心药 菖蒲 郁金 无疾按:二药皆可开心窍。心窍蒙蔽,神失所宜。窍被痰蒙者, 菖蒲开之;气血淤滞并热闭者,宜用郁金开之。

――清心药 知母  栀子 无疾按:心受火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烦。知母除虚火之烦,栀子 祛实火之烦。二药皆为清心要药。

――滋阴药 熟地 枸杞 无疾按:枸杞质润性平而养肝肾,最善养肝明目。血虚目不明之 第一品药。 ――温阳药 仙灵脾 益智仁 肉桂

方剂点滴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1 任何方剂的创制,都离不开相应的历史时期,地区特点,时代 背景。所以在学习方剂时,必须重视原方所载的主治病症,而不能仅 仅根据药味组成, 以今天的观点对方药主证妄加推断。 搞清制方本义,才可以真正把方剂学活。此思想源自北中医方剂恩师许文忠。

2 方剂基本在组成,奥妙在剂量。学习方剂时,必须对原方剂量 及比例引起足够重视。初学者宁死勿活,今天的循规蹈矩,为的是明 天的融会贯通。此思想来自山东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老师(网名金谷 子)

3 方剂死,而读方用方者活。后人对方剂的领悟及应用体会,皆 在方解中。任何一本方书中,方解部分都是其精华所在,不可不知。

4 对重要方剂,明理之后,必须熟记,用方时才不致犹疑彷徨。 记诵方剂,方歌最为有效。

人参败毒散解 疏散风寒药

【代表方】人参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十克,小儿各六 克。

【主治】风寒感冒。 (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 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 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 表一里, 宣肃气机; 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 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 皮毛内合于肺, 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 枳壳肃降, 令肺气和平, 以助解表。 此四药合力助君, 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 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 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 ,其 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 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 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 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 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 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 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良好的效果。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镇肝熄风汤解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 生龙骨五钱(15g) 生牡蛎五钱(15g) 生龟板五钱(15g) 生杭芍五钱(15g) 玄参五钱(15g) 天冬五钱(15g) 川楝子二钱(6g) 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 (6g) 甘草钱半(4.5g)

【主治】肝风内动。 (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 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 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 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 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 里先大致分析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 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 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 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 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劳累(正气不足, 无以御风) 凌晨 (对应一年之春, 风气当令, 天气升发, 外内相合) 即可发作为中风病。 风本无形, 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 内风同样无形, 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 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 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 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 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 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 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的。 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 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 方中重用牛 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 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 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 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 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 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麦芽、茵陈 三药,是神来之笔。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用于临床 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 后, 病症不轻反重。 张氏从而领悟到, 肝为将军之官, 性情原本暴躁, 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 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 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生草调和为使。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共;龙龟麦草膝川楝, 肝风内动有奇功。

医案解读 如何学习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对中医生来说, 面对患者,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明确诊断。


中医的诊断,又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医辨 病过程较为简单。我们打开一本中医内科学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大部 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如:咳嗽、失眠、胃痛、 腹泻、头痛等等。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各 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同样是咳嗽,如 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者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 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 会直接影响到疗效。我们在前面第六章中,对中医辨证方法作了较为 系统的介绍。下面把辨证要点内容重新复习一下。

虚证要点 气虚无力倦懒言, 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夜热细盗汗, 阳虚清冷一派寒。 实证要点: 热红黄数寒清寒, 痰湿肥重舌便粘; 风动歪斜善走窜, 气滞胀满瘀紫暗。 病位要点: 肺病不外咳痰喘, 心病心悸痛失眠; 肝怒脉弦胁胀满, 肾在腰膝小便艰;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以上三组辨证要点,是无疾结合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 的。熟记此百字要决,是初学者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捷径。 然而,要诀死而病症活。要把区区百字要诀灵活运用于临床,办 法只有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作为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朋友,不可能 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 改善这种状况。譬如小学生作数学题,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如何理解中医治疗思路 中医治疗思路 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 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这样的思路,与西 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 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针 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有必要加以说明。

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一,脂肪乳本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现在体外由人工加工而成, 用于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并不 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就可以获取足够 的营养物质。 与此不同, 中医所谓的补气、 补阴药, 所用的药物本身, 并不是人体的或者。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 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 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当然我们不能排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输血模式的重要意 义。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依靠外援来求生存,谋发展。自力更生模式,应该是我们始终需要坚持的。国家对贫困地区的 输血,不但没有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的状况,反而形成了穷有理,赖 救济的寄生虫风气。直到改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的生产 积极性,才真正实现了脱贫。人体也是一样。长期靠注射胰岛素过活的患者, 体内胰岛的功能会日趋衰弱, 原因很简单, 废用, 所以萎缩。 只有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健康,而不仅仅 是,活着。

二, 西医用抗生素灭杀细菌 (只有特定情况下, 细菌才成为病菌) 与中药清火药清除热邪,存在本质区别。与上一条相似,抗生素灭杀 细菌,其实并不需要人体自身作出任何努力。细菌作为生命体,同样 需要呼吸,不断的从外界获取养分。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明确了细 菌呼吸过程的关键环节 (即如人之喉咙) 所在, 再以药物切断此环 (即 如扼紧喉咙) ,细菌即被灭杀。 中医则不同。这里暂不讲中医治热之法远不止清热一途,解表、 攻下、利小便,甚至益气、养阴,都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单是讲清热 之理。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菌本身,而是更多的关 注细菌的生活环境。轰轰烈烈的非典,最终很难讲是被人类击败的, 倒不如说是被天时击败的。03年初盛行于广东,春季即蔓延到全国 大部分省市,到春夏之交疫情得到控制,盛夏则基本消失。思考其原 委,适合此类病原体生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当以春季为最 佳。环境一旦改变,病原体的生长遇到障碍,对人体也就不再具有当 初那般强大的毒力,疫情即随之而解。中药清热药的作用就在于此。 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环境(温度、酸碱度等)对于致病细菌的生长非 常有利。 此时以清热药改变人体内环境, 细菌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支持, 即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必然被正气驱赶出人体, 从而得以痊愈。


此外,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杀邪与逐邪的问题。对抗迫使敌军改良 装备,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宽容则带来和谐发展,成就天下太平的 盛世。在第四章正邪之争中已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三,除了扶正、驱邪两方面的思路上有差异外,中西医还存在一 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治疗靶点的选择。西医基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逻 辑,追求针对单一靶点的精准攻击。中医则立足整体的和谐,在动态 的消长变化中寻求个体的安详。 西医治病, 譬如修理一张瘸腿的桌子, 普通的思路是找到一块木块,把瘸的一条腿垫高;但桌子一旦移动, 还是会重新变得瘸腿。更好一些的思路是量好尺寸,将木块钉在桌腿 上,桌子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功能了。人们将目光锁定在桌子短的一条 腿上,针对这条腿去修理,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把这条成功 的经验转移到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原因就是,桌子是死物, 人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物。死物相对静止不变,生物则时刻处于 整体的运动变化中。 真正的生物现象,譬如牧羊。茫茫的草原上,有羊群,有狼群, 还有牧羊人。牧羊人希望得到更多的羊,而狼吃羊;牧羊人于是展开 了大规模的灭狼行动,以为狼的减少,必然带来羊群的繁荣。而结果 却不尽如人意。狼群被消灭后,羊群虽然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但羊 吃草,现在草原的面积却在不断的减少。原来狼虽然会吃羊,但更多 情况下,狼其实是以野兔为食的。野兔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乱 打洞,正所谓狡兔三窟。而这种行为对草原的破坏性是很大的。现在 狼群被消灭,野兔失去天敌制约,大肆繁殖,导致了大面积的草场破坏。羊群的发展也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中医深刻认识到生命现象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深知人体变 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针对某一脏腑的病症,其实未必是达成疗 效的最佳方案。迂回可胜直入,婉转可以通幽。所以才有中医从阴引 阳,从阳引引的治疗法则;才有佐金制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水 火既济诸多丰富的治疗思路。 理解与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上述中医的各种治 疗思路,扶正、驱邪、确立治疗靶点,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那么所谓的中医治疗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 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用 的工具,莫过于医案解读。

怎样学医案? 学医案,怎么学?

(一)兴趣第一的原则 建议从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相关医案。 与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激发起兴趣。很多朋友喜爱中 医,就是从自己或家人的病患出发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 亲人带来健康。无疾非常支持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原因有三:

1深受所苦,求学必诚;

2 用心专一,易见成效;

3 学以致用,不妄作 劳。学习,一怕不诚,二怕不专,三怕不用。有浓厚的兴趣作后盾, 这三怕全无,学习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广开途径,搜罗医案 信息时代,资源无处不在。书店里、网络上,想寻来几本医案著 作,实在易如反掌。如果单位有开放cnki 数据库资源,更有时时更 新的丰富临床医案可以下载。根据自己兴趣所在,将所得医案分门别 类,或单独摘录,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必有所得。对于摘录方式, 无疾还有一点小的提示:复制粘贴模式与手写整理模式相 比,区别看似在表象,实则在内质。无须多言,尝试便知。

(三)正确看待失误案 一般来说, 医生总是希望将自己最得意的案例拿出来, 与人分享。 而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往往被隐匿不宣。实际上,通过对成功案例的 学习,自然可以从中领略医生精湛技艺,学到宝贵经验;通过对失败 案例的分析总结,吸取其教训,常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医案学习之三阶段 ――初级识证阶段 对于零起步学习中医的爱好者朋友,识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 最死板,也最简单的一个阶段。诀窍就在前面讲过的辨证要点 诀中。 此阶段的任务, 一是熟记并理解辨证歌诀, 二是通过反复练习, 在具体医案中辨识出各种症状的证候属性。相关练习,我们在前面辨 证一章中已经作过一些。识证之后,即可对照中药方剂讲稿中的相应 部分,制定出大体的治疗方案了。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症较单纯,证 候较典型者。


――中级辨证阶段 然而,很多情况下,单是依靠辨识症状的寒热虚实,还是难以应 对纷繁的病症的。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仅出现单一证型的典 型表现,是很难见到的。临床见到更多的,常常是几种证型的交织。 如气虚与痰湿并见, 阴虚与风痰并见等。 要在纷繁的证候中把握主次, 分清本末,就需要在识证的基础上,加强辨证的功夫了。本阶段适读 医案:病症稍复杂,涉及两个以上脏腑,虚实并见者。――高级论治阶段 面对复杂病案,诊断辨证是基本功。而如何确定治疗方案,找好 切入点,则需要更深一层的修为。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程缠绵难愈, 病情复杂多变者。 总体而言:识证阶段病情典型、单纯,往往可以直接对应某些方 药来治疗。 辨证阶段病情较复杂,侧重点在于分析病症,理清正邪关系,轻 重缓急。 而论治阶段的关键点则在于寻找治疗突破点,制定治疗方案,部 署阶段性治疗任务。 对于爱好者朋友,无疾谨此劝谏: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学习方 法,看似笨拙,其实是最快捷的方法。为自己的医案学习制定一个总 体的计划,并切实的执行,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一定可以迎来 一个令自己欣喜的收获了。八 关于体质 什么是体质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在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很少会把 阴阳五行之气完全均匀的分配到每一个个体。于是就出现了:有人阴 偏不足,有人阳偏有余,有人湿气较盛,有人肺气素亏。凡此种种, 每个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身体特质,即是体质。在所有的体质 类型中,阴阳平和的体质是最为理想的,但在人群中出现的机会非常 少。 大部分人, 或此有余, 或彼不足, 体质中都存在着某种性。 正是这种偏性,决定着我们的身体最容易罹患哪方面的病症。比如气 虚体质者, 比较容易出现腹泻、 腹胀、 咳嗽、 喘等病症; 阴虚体质者, 容易出现失眠、焦虑、夜间盗汗等问题。而所谓的体质养生,本质上 就是要尽量纠正这种偏性,使其朝着阴阳平衡的方向来改善。

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一般来说, 体质由先天因素决定, 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成。 比如说, 父母的身体都偏于气虚,孩子体质气虚的机会就非常大;父亲体质阳 热,而母亲体质气郁,那么孩子的体质或从其父,或从其母。这是先 天因素对体质的决定作用。而后天环境,或饮食习惯等的改变,又可 以对体质产生一定影响。如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体质会朝 着寒湿方向转变;长期嗜食辛辣,容易把体质变得燥热;长期大量饮 酒,容易形成湿热体质,等等。体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通常很难完全改变。前面望诊一节曾 提到的那位患者,舌体中间有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要将舌体分为两 半,此人的体质就是典型的气虚体质。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此患者 的舌体逐渐变小,中间的裂纹也漫漫变浅,裂纹上也渐渐被一层薄薄 的舌苔所覆盖;但与普通人相比,他的舌体仍然比较胖大,裂纹仍然 比较明显。

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 如何辨别体质的方法,实际上,在上面脏腑辨证的内容中已经讲 过了。将气虚证的名字,换成气虚体质,诸如此类,上面给 出的辨证百字要诀,就成了辨体质百字要诀,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 是,体质是人身之常,表现出来的症状一般不会象疾病状态时那 样突出。有类于食物用来充养,因其平和以为常;药物用来治病,秉 其偏甚以矫枉。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分成虚实两大类,与上面辨病性部 分相同。 虚性体质, 主要有气虚、 气血两虚、 阴虚、 阳虚这几种类型。

简单来说,一个人平时说话声音低微,不喜言语,懒于活动,时 感疲劳乏力,反复感冒不愈,舌体偏胖大,或见齿痕,即可判定为气 虚体质;眼睛干涩疼痛,视物不清(包括近视和老花眼) ,失眠多梦,女 性月经量少色淡,多为血虚体质;血虚常与气血并见,即合上面气虚 体质的表现,形成气血两虚的体质;

身体瘦小,舌体瘦小,舌红苔少,夜间睡眠时觉热、盗汗等,多 属阴虚体质;

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色清量多、舌色淡 白津液偏多者,属阳虚体质。

实性体质与虚性体质相比,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结实。比如同样是 体质偏寒,阳虚体质人更容易出现大便溏、小便清长这类虚性症状, 实寒性体质者则较少出现。最常见的实性体质包括:寒性、热性、湿 盛、湿热、气滞、血瘀这几种类型。

大体来说:形寒肢冷、常年不温属寒;面赤舌红,性情急躁易怒 属热;身体肥胖、大便粘腻、舌苔腻属湿;胸闷肋胀、叹气连连属气 滞;口唇紫暗,舌下青紫属血瘀体质。

气虚体质养生建议 宜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气属阳,阳主动,动则养阳) ,但不主张 剧烈运动(壮火食气) 。忌冷饮及生硬食物,忌大量饮水(伤阳气) ,慎肥甘滋腻(不利 脾运) ;宜偏清淡饮食,宜牛羊肉。宜山药、大枣。

常备中药:党参、黄芪。 (可以根据下一章中药部分内容,选用 10 克参或芪,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常备中成药: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 (症状明显时,可根据 中药配伍章节内容,选用健脾或益气,早饭前服用) 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之小腿部分。 (日常 保健,可敲打、按揉以上三条经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识中医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零点学中医4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中)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
正气与邪气~董天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