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实,你不懂孩子!

《过春天》剧照

美国也有研究数据指出:平均每10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0名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抑郁症、强迫症和多动症。

日本的研究人员也发布报告:6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13%的孩子有抑郁症倾向。

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身为父母,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众多影响孩子心理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首要其冲的。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父母进入了“依法带娃”时代。

但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要“依法带娃”,更要“从爱出发”。

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一个懂孩子、会爱孩子的父母,才是我们修炼的第一法则。

《怦然心动》剧照

英国心理治疗师、儿童创伤康复研究院院长贝蒂·德·蒂埃里在养育了4个男孩、创办多家慈善机构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就了《儿童心理之谜》一书,系统地讲解了儿童心理创伤以及创伤的修复,将依恋、敏感小孩、羞耻感这3个最容易影响孩子心理的问题逐一讲解。

读完整本书,或许你就能更懂孩子心理,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和人生。

1

依恋,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会特别黏着妈妈或者其他养育者?比如:遇到让自己紧张或者害怕的事情,就会立刻跑到父母身边。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闻到熟悉的气味才会放松下来。

这,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段亲密关系:依恋。

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首次提出了“依恋”,他们认为:依恋关系是宝宝和自己的主要养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纽带。

安斯沃斯将依恋关系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是最健康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联结和及时的回应。

《当幸福来敲门》剧照

香港著名歌手陈美龄的3个儿子,都进入了斯坦福大学。她在谈论起自己的育儿之道时说,当孩子有事情找她的时候,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应。哪怕她正在做饭,也会关掉煤气灶,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

像她这样“事事有回应”的妈妈,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父母就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安全空间。但很多父母都是在无意识中就破坏了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焦虑型的父母,会通过“情绪传染”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不但无法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让孩子的勇气和自由无法发挥。

控制型父母,也叫“直升机父母”,他们看似关心和爱护孩子,实则是以爱之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生活,实现自我独立。

情感缺席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形成功能失调的应对机制,甚至会封闭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变得情感麻木。

不论何种形式的依恋创伤,都会让孩子的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受到负面影响。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意,接纳、共情、理解孩子,他们才会全心全意地重新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

父母的爱,是孩子扬帆起航的最大动力。

2

敏感小孩,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比如:“男孩子要勇敢一点,不可以哭!”“女孩子不要那么调皮,淑女一点!”如果你这么说了,那你正在把你的孩子装进一个“盒子”里。

所谓的“盒子”,其实就是性别世界的条条框框,是这个世界强加给孩子的“定义”。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男孩都要热爱足球,不是每一个女孩都喜欢布娃娃。孩子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如果我们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去限制孩子们的成长,那么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可能让那些原本就非常敏感的孩子感到不安和痛苦。

韩国的综艺节目《我金子般的孩子》里,就有一个高敏感的小女孩夏琳。她的触觉、味觉、嗅觉都非常敏感,一些生活琐事,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在她的世界里却能让她崩溃。就连和爸爸一起玩游戏输了,她都会气到打自己。

夏琳的“高敏感”特质是天生的,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20%的人群都是高敏感。敏感的孩子,经常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而周围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都会影响到孩子。

贝蒂·德·蒂埃里和同事们发现:当成人在讨论孩子的话题时,只要讨论的内容是积极、正面的,孩子们就会吸收到善意。

相反,如果我们一直用负面的言语评价孩子,那孩子们也会给自己贴上不好的标签。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棍棒和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

其实恰恰相反,言语上的伤害,会跟生理上的伤害一样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比生理伤害更严重。身体上的伤口会愈合,内心的空洞却会越来越大。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敏感小孩,增强心理韧性呢?

第一步,就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孩子形成情感共鸣,让孩子有一个“安全基地”。

其次,父母不要对孩子抱有过分期待。孩子可能会从这种期待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本身的“拒绝”。

第三,有些敏感的孩子会抑制自己的情感,父母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最后,对待敏感的孩子也不要过度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的过敏率越高。原因之一就是“过度卫生”让孩子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育。

过度保护孩子,就相当于让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无菌”状态。一旦外界有任何刺激,都会让孩子产生“过敏”。

但问题是,只有孩子能够接受挑战、容许犯错、克服恐惧,才会变得更坚强。敏感的孩子身上有一系列优点:温柔、和善、富有创造力。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能让他们在某些专业领域如鱼得水。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做那个为他鼓掌、为他喝彩的人。

3

破除羞耻感,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很多家长对羞耻感比较陌生,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对孩子贴上“老实巴交”“害羞”“内向”等标签。其实这些标签的背后,都指向一个隐含的心理:

我是无价值的,我是有缺陷的,我不配得到爱,而且这种感觉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我的缺陷是令人羞耻的事情。

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家托马斯·谢夫说,“羞耻感是最不容易被承认、最难释放的情感。”

羞耻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孤立、无价值,产生不配得感和无归属感。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还在用制造羞耻感的方式“教育”孩子。

《奇迹男孩》剧照

反复体验羞耻感,会导致对自己的有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憎恨。还会助长自己的内心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当孩子无法处理内心的自我憎恨和自我拒绝时,还可能产生自残行为。

破除羞耻感的第一步,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带着成人的同理心与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和定义羞耻感,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绪,也是人类的一种应激机制。

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通过羞辱别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行为,避免孩子对这种行为进行模仿。

破除羞耻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是因为这种情绪会根深蒂固地影响孩子的人生,我们才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去对抗它。虽然时间漫长,但这之后,孩子才会继续焕发生命的光彩。

德国诗人、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写过这样一首诗歌:

“无果的果树,因不结果而遭受责骂,但谁曾探究过土地的贫瘠?

折断的丫杈,因枯木朽烂而遭受责骂,难道这不是因为大雪的重压?”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社会、学校中,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想要孩子茁壮成长,必须让家庭土壤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来源:橡果成长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与哀悼,亲密关系中的丧失
自我预言的实现:越担心什么,越会发生什么
两性心理:很爱很爱你,却无法靠近你——回避型依恋
《未竟的依恋》:所有的心理创伤皆因心智化能力受损
缺爱心理综述
有这10个迹象,说明你可能存在隐性的「依恋创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