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地区和行业最深层、最根本的竞争力与软实力,也是发展凝聚力、创造力的原动力。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要了解什么是生态文化?首先知道什么是生态和文化。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了劳动创造的物质、知识、精神。

恩格斯在阐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时,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劳动作为人的谋生手段,从远古开始,就与人的生存环境(森林)紧紧连在一起。远古人类,在采集森林植物果实的劳动中,把剩余的果实贮藏,发现了果实种子发芽现象,于是对野生植物种子进行了栽培驯化。人类开始由采集劳动逐渐转化为耕作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手工业、农业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立的文化过程,是形成现代工业的基础和条件。

当前,生态已经成为人们向往、追求、表现的时髦名词。从“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到“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项目”,再到“生态沟、生态园、生态社区”,进而发展到“生态服装、生态食品、生态用具”等等。目前,社会上的经济活动流行一种时尚,就是贯以“生态”特征,给人一种舒适愉悦、保险安全、高雅文明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吃的有“生态食品”,穿的有“生态棉”,用的有“生态电器”,住的有“生态住宅”,玩的有“生态园区”等等;甚至化妆品也有“生态”、“微生态”的。什么生态旅游,生态宾馆、生态饭店,生态保健疗养,生态度假区等应运而生。这些经济活动,都包含了自然生态的内容,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品味和时尚,更重要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全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繁、淡水资源的枯竭,以及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随着现代化提供给人的物质享受水平的提高,矿物能逐渐代替了自然能,人工控制代替了自然调节,个体人越来越懒,越来越笨,越来越贪,越来越弱。离开了电,离开了自来水,离开了交通工具,离开了高能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人们生活就要瘫痪,在传统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物质文明背后是生态野蛮。

所以,人类在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社会文化。它包括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安全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前提;生态文明是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即使人类还处于文明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就已经存在着不同人类种族的生态文化。在农业文明时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种族和民族当然就存在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其中,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典范。

例如:我们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也包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中追求的自然和谐等等。

生态文化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和。

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所追求的生存、生活、生产目标。所以说,生态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不单纯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关系,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把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建设适宜人居的美丽中国,不仅受地理位置、地域面积的限制,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差异的制约;而且受生态系统的调整,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为干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生存、生产、环境质量的作用,在于调节环境间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于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吸引力高的生态景观,和由生态景观诱导出的一种整体、谐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并由此构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

具体说,应该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

目前,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第二件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能、降耗、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工农业生产上通过工程建设与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经济系统,运用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灵活性与稳定性、发展的力度与稳度,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无论城市和农村,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生产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要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开发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第三件事:动员公众参与、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根据世界资源基金会2006年所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仅从1961年到2003年,人类的活动已经造成生命地球指数下降了约30%。其中,陆栖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31%,海洋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7%,淡水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8%。该报告还指出,从1961年以来,人类对生物圈影响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3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的1/4。如果照此趋势恶化下去,到2050年,养活整个人类将需要两个同样的地球。显然,生物圈的生态危机仍然处于人类物质开发活动日益加强的严重威胁之下。社会中每一个人实际的衣食住行都影响着对自然资源现实的开发利用,不同的物质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人们必须改变效仿西方富裕社会那种奢侈的物质生活方式,降低物质生活标准,倡导物耗少、能耗低、有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人人都需要开始自愿过一种与生态环境恢复相一致的俭朴物质生活,才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政府的想法,而是人民大众的共同事业,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将关系到它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因此,除了要解决好公众参与的合理程序、有效渠道和各种方式外,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力将是生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才能产生合理地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意愿,对他人、团体影响自己健康生存的各种生产、生活等环境损害提出恢复和赔偿的公正要求;公众也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这样才能切实地对生活的绿化用地、公园改建、环境治理、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和维护、乃至对影响地方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提出评价性的关键性意见,从而有效阻止具有长期消极影响的大型经济项目上马,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合理兼顾的民心工程得到蓬勃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公众深入参与,也将促进各种民间的生态组织对政府的生态管理政策和法规,乃至对如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更为深远和影响重大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共同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不毁坏树木、不吃野生动物;平时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少是一张纸等等。

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矗立起一座生态环境优雅、社会经济和谐、人民富足安逸的美丽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
2018分析性写作:生态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