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针常见急救基本思路
宋杨老师  2019-11-24
一、 黄帝内针常用急救工具
1、 毫针。
2、 三棱针或12号注射器针头。
3、 艾条。
4、 手指。
二、 黄帝内针常用急救方法
1, 弹拨极泉穴。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人体全身的气血都要流注于心,而且五脏六腑的魂魄都藏于此处。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也是手少阴心经的第一要穴,它与心相连,集中了许多与心脏相联系的神经和血管,所以急救常
(1)极泉穴取穴:双侧上肢交叉,然后左手拇指置于右腋窝下,右手拇指置于左腋窝下,指尖到达腋窝的顶端,大拇指指腹自然对应的部位就是极泉穴。
(2)具体操作方法:施救者站在患者右侧的斜对面,把中指放在患者的右侧极泉穴处(右位心在左侧施术),并在穴位附近找到条索状物,用中指并使指尖轻轻上扣,先向后推、然后再向前来回弹拨条索状物,弹拨时会有全手电麻感,每次弹拨3次左右即可。如3次患者症状无变化、可以继续再弹拨3次、6次、9次。
需要注意的是,拨动后患者有触电般发麻至手,说明拨动方法正确,若无此感觉,则需要调整力度、角度。但对昏迷病人,要适当增大力度,一旦患者表情等有变化,说明抢救基本成功。
2, 掐拉右侧腋前大筋。腋前大筋为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技能正常运转的功能。
(1) 腋前大筋的位置:在腋窝前侧肩胸关节交界处。
(2)具体操作方法:施救者站在患者右侧的斜对面,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掐拉大筋,向前拉放,连续三次,同时注意观察患者表情、面色、呼吸等变化,如3次无变化,可以继续再拉3次、6次、9次,一旦患者表情等有变化,说明抢救基本成功。
注意:弹拨极泉穴和掐拉腋下大筋是一个完整的抢救过程,在弹拨极泉穴三次后立即掐拉腋前大筋三次,如患者症状没有变化,再弹拨极泉穴——掐拉腋前大筋,可反复操作。在操作时应一气呵成,动作要连贯,用力要到位、穴位要准确。
3、 穴位刺血
穴位刺血主要用于脑中风和急性心脏病的急救
具体操作方法:
(1)常用针具:三棱针或12号注射器针头。
(2)首选百会穴及双耳尖,若有口眼歪斜,加刺耳垂。
(3)十宣穴、气端穴放血:十宣穴在十个手指尖端,气端穴在十个脚趾尖端。用锋针分别在十宣穴或气端穴针刺挤血,如能顺利出血,多能化险为夷,如出血甚少,多半危重。需要说明的是,十宣穴和气端穴可分别针刺,因抢救需要,也可同时针刺。
4、艾灸
艾灸急救主要用于晕针和危急脱症的急救。
(1) 操作方法:多使用艾条灸,
2)操作方法:
①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手持艾条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时间以患者神志恢复为准。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2)常用穴位:劳宫、涌泉、神阙、关元、气海。
三、分述:常见危重病的黄帝内针急救方法
(一)、晕针
1、晕针的临床表现:
先兆期: 患者自觉头部不适,或上腹部不适、或全身不适,突然出现视物不清,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心慌、恶心等症状。这一过程非常短暂,要清楚的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先兆期。
发作期: 常见症状有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四肢发凉,怕冷、寒颤,或伴瞬间意识丧失。症状较重的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昏倒在地,口唇青紫,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甚至两眼上翻,大小便便失禁,血压下降,昏不识人,呼之不应。
恢复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神疲乏力,面色由苍白渐至正常,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针大多发生于施针和留针过程中,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但若处置不当,也有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
2、晕针的抢救方法:
(1)立即让患者平卧并迅速起针。
(2)弹拨右侧极泉穴。
(3)掐拉右侧腋下大筋
(4)可选择艾灸劳宫穴、涌泉穴、神阙穴、关元穴。
(5)喝吻开红糖水,特殊情况下,葡萄糖、白糖亦可。
(6)注意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二)、急性腹泻
1、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休克等。病人多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继之排泄稀便,甚至暴泻如注,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也有不伴腹痛的)、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
2、内针急救方法:
(1)经络:任脉、阳明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
(2)三焦:中焦、下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列缺、手三里、内关、可加刺通里、经渠。
下肢:照海、足三里、三阴交
无论在上下肢施针,均可加刺百会、四神聪。
(三)、中风
1、中风的临床表现:
主要变现为:突发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或一侧肢体无力、或功能障碍,言语不清;或突发不明原因的跌跤或晕倒;或出现嗜睡、或突发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发黑、恶心、呕吐、严重的呈喷射状呕吐。
2、 内针急救:
(1)、经络:厥阴、少阴、阳明。
(2)、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3)、上下左右:在症状明显的对侧施针。
(4)、施救方法:
(4.1)中风的急救首选刺血疗法:在百会、双耳尖、双耳垂、十宣、气端放血。
(4.2)、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厥阴经的劳宫、内关、少阴经的通里、少府、阳明经的阳溪、合谷、八邪;下肢厥阴经的的太冲、中封;;少阴的涌泉、太溪;阳明经的内庭、解溪,八风。无论在上下肢施针,均可加百会四神聪。
(四)心肌梗塞
1、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可向左侧肩部和手指部位放射,疼痛呈压榨性,患者可有频死感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内针急救:
(1)、经络:厥阴、少阴、阳明。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多在右侧施针(右位心在左侧施针)。
(4)、施救方法:
(4.1)、心肌梗塞的急救首选手法治疗:弹拨极泉穴、掐拉腋下大筋。
(4.2)、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内关、通里、偏历;下肢三阴交、太溪、上(下)巨虚。
(五)、晕厥
1、晕厥的临床表现:
晕厥常表现为患者突然感到头昏、恍惚、视物模糊或两眼发黑、四肢无力;随之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即恢复如常,起立行走,有的患者半小时以内可有全身乏力感。
2、内针急救
(1)经络:督脉、厥阴、少阴。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救方法:
(4.1)手法:弹拨极泉、掐拉腋下大筋后,
(4.2)施针部位(同气):上肢针刺通里、内关、下肢针刺三阴交、涌泉。均可加刺人中、百会、四神聪。
(1) 灸法:艾灸劳宫、涌泉、神阙、关元。
(六)、昏迷
施救方法同晕厥条。
(七)、角弓反张
1、角弓反张的症状:
角弓反张,是指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的病症。
2、内针治疗
(1)、经络:督脉、任脉、厥阴经、阳明经、少阴。
(2)、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首选后溪、申脉、人中。可加上肢的内关、合谷;下肢的太冲、涌泉。
(八)、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症状: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患者主观上感觉吸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2、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救方法:
(4.1)首选手法治疗:弹拨极泉、掐拉腋下大筋。
(4.2)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取偏历、经渠、内关、通里;下肢取悬钟、三阴交。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1-25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分述
第一章 全身症状
1发热
1.1但热不寒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多为阳明经发热,症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口        渴、喜凉饮。
内针治疗:经络:阳明经。
三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阳明经曲池、或手三里、或阳溪、或合谷。也可              取下肢阳明经犊鼻、或足三里、或解溪、或陷谷,一般是              男左侧上肢或下肢,女右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取1—2个穴              位即可。(配图)
1.2发热恶寒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为太阳经发热,症见发热、恶寒,可兼见头胀、鼻塞。“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内针治疗:经      络:太阳经。
三      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太阳经阳谷、小海;或下肢昆仑、委中;亦可取              大椎点刺放血。男左女右,一般取1—2个穴位。如有鼻                塞,可加大骨空;如有头胀头痛,可根据法则按头痛处                理。
1.3寒热往来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为少阳经发热,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等症状。
内针治疗:经络:少阳经,
三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少阳经外关、或天井、或中渚;或取下肢足临        泣、膝阳关、丘墟;男左女右,一般取1—2个穴位。伴口         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可分别根据法则随证治之。(
凡发热不退者,均可取大椎点刺放血,或十宣穴、气端穴、耳尖放血。
1.4、外寒内热
临床表现:或身冷但不近衣、或大便秘结、或凡渴引饮、或大便臭秽。
内针治疗:可把外寒视为“症”,也可把内热视为“症”,根据伴发症状参考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条随症治之。
1.5、外热内寒
临床表现:虽身觉有热,但安静神清,多有小便频数、或大便不结、或喜冷饮但不多等表现,
内针治疗:可把外热视为“症”,也可把内寒视为“症”,根据伴发症状参考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条随症治之。
1.6、上热下寒
临床表现:可见头热、口疮、咽干、足胫寒冷或发凉等;也可见手发热足发凉表现。
内针治疗:可视下身症状为症,下病上治,阴阳倒换,于手三阳经取同气,加八邪,三焦定位上焦;也可视上身症状为症,上病下治,阴阳倒换,于足三阳经取同气,加八风,三焦定位下焦。(配图)
1.7、上寒下热
临床表现:可见头部畏寒、胫足发热,或手发凉足发热等表现。
内针治疗:同“上热下寒”条。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二)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1-26
2、自汗
临床表现: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          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           甚,多伴有汗出后形寒、疲乏、         神倦、头晕、睡眠障碍等症状,         也有局部出汗的情况,多见于头         或手足心、腋窝等。内针治疗:局部汗出,取三焦、经络同气,         如头汗出,三焦定位上焦,取手或         足部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厥阴经;手或足部汗出,可取足         或手部对应,也可取百会、四神         聪。全身汗出,可涉及到三阳经         或三阴经。一般男左女右取穴。3、盗汗
临床表现:盗汗是指在睡眠中汗出,醒来自      止,会出现手足心热、心烦口干等症                 状。
内针治疗:同“自汗”条。
4、半身汗出
临床表现:半身汗出指病人或左或右仅一侧身        体汗出的症状,也有表现为上半身        或下半身汗出,,或 见于左侧,        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         见于下半身。
内针治疗:如汗出在左侧,则在右上肢或右         下肢取穴,再根据出汗的部位选择         经络同气和三焦同气,反之亦然;        如出汗在上半身,三焦定位上焦,如       胸部汗出较多,则在三阴经、阳明       经,任脉上取穴;如在背部汗出较        多,则在太阳经、督脉取穴;如出汗       在下半身,定位在下焦,阴阳倒换到      上焦,在三阳经或三阴经取穴。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三)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1-27
5、身痒
临床表现:常见一处或多处皮肤发痒、或皮肤无异症、或皮肤有异症,常伴皮疹、或水泡、或癣、或疮等。
内针治疗:根据发痒位置选取经络、三焦同气,多加八风或八邪,如全身发痒,首先选择发痒明显的部位进行;局部发痒,根据其所在的经络和三焦找同气,或左症右治,或右症左治,或上症下治、或下症上治。
6、皮肤病
临床表现:皮肤病常见各种癣、各类斑或疹、紫癜等。
内针治疗:根据癣、或斑、或疹、或紫癜面积的大小、程度的轻重决定轻重缓急,再根据所在的位置确定经络、三焦同气,采用“左症右治、右症左治,上症下治、下症上治,阴阳倒换求”法则,选取穴位施针,多加八风或八邪。
7、肌肤麻木
临床表现:可见于某处肌肉、皮肤麻木不仁,或知觉消失,多见于上下肢或手足、颜面。内诊治疗:上肢麻木根据法则,可在下肢寻经络、三焦同气施针;三条阳经(或阴经)均有,则在同气的三条经络上均施针,当然,一定要结合三焦同气,必要时阴阳倒换;也可以在对侧的对应经络上施针;同理,下肢麻木根据法则,可在上肢寻经络、三焦同气施针;三条阳经(或阴经)均有,则在同气的三条经络上均施针,当然,一定要结合三焦同气,必要时阴阳倒换;也可以在对侧的对应经络上施针。
8、水肿
临床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头面部水肿涉及到阳明经、太阴经(眼睑水肿)、少阳经(耳道水肿),四肢水肿可涉及到三阴经和三阳经,腹部水肿可涉及到三阴经和阳明经、任脉、带脉。
内针治疗:
(一)头面部水肿为上焦,可在手或足上找经络同气,阳明经在手取合谷、在足取陷谷;太阴经在手取大鱼际,在足取太白;少阳经在手取中渚、在足取足临泣;太阳经在手取后溪,在足取京骨。
经络:阳明、太阴、少阳、太阳。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合谷、大鱼际、中渚、后溪。
下肢:陷谷、太白、足临泣、京骨。
(二)上下肢水肿:根据法则,上肢水肿在下肢取三焦、经络同气;下肢水肿根据法则在上肢取三焦、经络同气。
要注意的是,抓“症”时,要抓水肿相对明显的部位而找同气。
(三)腹部水肿:
在上肢中焦取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列缺、外关,可倒换到上焦;在下肢中焦取足三里(或上、下巨虚)、三阴交、照海、足临泣,也可倒换到上焦。
经络:阳明、太阴、厥阴、少阴、任脉、带脉。
三焦:中焦。
上下左右:一般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列缺、外关。
下肢:足三里、三阴交、照海、足临泣。
注:背部也会见有水肿,多涉及太阳、督脉、带脉。根据法则施针。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四)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1-29
10、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中医分型很多,但多伴有咽部或胸部不适,或有痰咳出、或无痰。
内针治疗:经络:任脉、阳明经、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
如咽部不适可在腕部去列缺、阳溪、太渊、大陵、通
里;踝部取照海、解溪、商丘、中封。也可倒换到中
焦肘部或膝部;
如有胸闷、咳痰,可取偏历、内关、经渠、通里。
11、失眠、多梦、嗜睡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或彻夜不能入睡、或睡后易醒、再入睡困难,概称失眠,常伴有面色不华、疲乏神倦、头晕目眩、或心神烦躁不安、口舌干燥、二便不畅等;虽睡眠但做梦连连,谓之多梦;嗜睡常表现为经常性的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困乏思睡,
内针治疗:失眠一症中医多以“阳不入阴”概之,治疗大法为“引阳入阴”,三焦定位常在上焦,常用上肢的大陵、神门、劳宫、少府、等;或下肢的太溪、涌泉、太冲等,无论上肢或下肢取穴,都可以加百会、四神聪。
但临症时应结合伴发的症状,随症治之,结合失眠、多梦时伴发的“症”,针对伴发的“症”随“症”治之。
多梦、嗜睡治疗思路同失眠。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五)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2-02
12、呃逆、嗳气、吞酸
临床表现: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嗳气俗称“打嗝”、“饱嗝”;吞酸是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
内针治疗:经络:涉及到任脉、阳明、厥阴、少阴。
三焦:中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取穴:列缺穴、内关穴、通里穴、偏历穴;
下肢取穴:照海、三阴交、上(下)巨虚。
必要时可进行阴阳倒换。
特别提出的有些呃逆、嗳气是由心脏不适引起的,可在厥阴经、少阴经、阳明经加强用针。
13、恶心、呕吐
临床表现:恶心是指胃中不舒,时时泛恶,欲吐不吐的症状。呕吐是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内针治疗:经络:涉及任脉、阳明、少阴、厥阴。
三焦:上焦、中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
上肢取列缺、曲池(或手三里)、内关、通里(少海);
下肢取照海、犊鼻(或足三里)、三阴交。
14、便秘
临床表现:便秘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
内针治疗:
经络:经络涉及任脉、督脉、太阴、厥阴、少阴、阳明。
三焦:下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
下焦倒换到上焦,上肢取列缺、后溪、太渊(经                 渠)、大陵(内关)、通里、阳                   溪(偏历);
下肢取上(下)巨虚、三阴交、照海、申脉。也可                  加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六)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2-03
(接上文)
以上所写的第一章的内容为全身症状的内针基本思路,自第二章开始,为各部分症状的内针基本思路。
第二章、头面症状
1、头痛
1.1、巅顶疼痛
临床表现:头顶,又称颠顶,头顶一般是以百会穴为中心的区域,常见的不适症状有头痛、头晕、头懵、头痒、头癣、头疮,当然也包括头顶外伤等。
首先我们先熟悉一下颠顶所过的经络: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可以看出,颠顶有两条经络,足厥阴经肝经和督脉。
内针思路:
1、 经络:厥阴经、督脉。
2、 三焦(三才):上焦。
3、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 施针部位(同气):先在上肢的手或下肢的的脚厥阴经上找阿是,如找到阿是,就在阿是施针;如找不到阿是,就在手的劳宫穴或脚的太冲穴处施针。如疗效不明显,可以按照法则倒换,也可以加后溪或申脉。
思路扩展:中冲也在手厥阴经上,把手立起来,又是最高点,是不是与头顶同气?那脚上的大墩穴呢?是不是也可以?
1.2、偏头痛
临床表现:多指头痛在左侧或在右侧、或头左右两侧疼痛同时存在。头两侧为少阳经头痛。太阳穴疼痛属少阳经,不要望文生义,当作太阳经。
内针治疗:
1、经络:少阳。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痛在左侧,扎右侧;痛在右侧,扎左侧;两侧都痛,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中渚穴,下肢足临泣穴。
思路扩展:如果效果不满意,需要进行阴阳倒换,中渚穴可不可以倒换到阳池?足临泣可不可以倒换到丘墟?还可以进行别的到换吗?
1.3脑后疼痛
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在后脑,涉及太阳经和督脉。
内针治疗:
1、经络:太阳经、督脉。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取阳谷、后溪;下肢取申脉、                    昆仑。
1.4、前额疼痛
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在前额。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督脉。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取合谷穴、后溪、中渚;下肢取陷谷穴、足临泣、申脉。
思路扩展:有时前额疼痛取阳明经即可解决,当只取阳明经疗效不满意时,可以再考虑少阳经或太阳经。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手阳明经上的二间、三间?少阳经上的关冲穴?是不是可以去足阳明上的解溪穴?少阳经上的窍阴穴?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七)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2-11
(接上文)
2、头晕、头胀、头重
临床表现:头晕常表现为自觉头晕,视物旋转欲倒、不敢睁眼,有时恶心欲吐,头胀常表现为头胀且痛、或伴口苦咽干,甚至两耳突聋;头重常表现为头有沉重感、或头沉如裹,常伴胸膈满闷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厥阴经、督脉。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症在左,左症右治;症在右,右症左治;症在整个头部,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症在巅顶,属厥阴经,上肢取劳宫穴、下肢取太冲穴;症在两侧,属少阳经,上肢取中渚穴、下肢取足临泣穴;症在头后,症在太阳经,上肢取后溪穴、下肢取申脉穴;症在前额,多属阳明经,上肢取商阳穴、下肢取陷谷。
若伴恶心、呕吐,随证治之。
3、头摇
临床表现:不自觉头摇不止或时摇时停。头摇不应考虑头部,而应考虑颈部,如果颈部完全固定,头是摇不动的,所以,头摇的问题要从颈部解决,这就要明白颈部的经络了,颈部的经络有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也涉及到厥阴经、少阴经。
内针治疗:
1、经络: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厥阴经、少阴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如果是前后摇动,主要涉及到任脉、督脉,上肢取后溪、列缺;下肢取申脉、照海;如果是左右摇动,主要涉及到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上肢去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下肢取解溪穴、丘墟穴、昆仑穴。
思路扩展:头摇一症临床比较棘手,除上述经络外,厥阴经、少阴经也经过颈部,临症时,也是一种思路,当然,依然可以进行阴阳倒换。
4、脑鸣
临床表现:自觉脑内如有虫鸣,声音或高或低,常伴有耳鸣、目眩、失眠等症状。
内诊治疗:同“头痛”条,多加百会穴、四神聪穴。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八)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2-13
(接上文)
5、面瘫
临床表现:主要就是口角歪斜、眼睛不能闭合,也就是“口眼歪斜”。一般是一侧。多为突然发现面部一侧的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闻消失,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耳后疼痛,味觉失常等。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取合谷穴、中渚穴、后溪穴、阳谷穴、大鱼际、劳宫穴;下肢取陷谷穴、解溪穴、申脉、足临泣、昆仑穴、然谷穴、太冲穴。
第三章、耳目症状
1、耳鸣、耳聋
临床表现:耳鸣或如蝉鸣、或如钟鼓之声、多伴有耳闷感,或伴有头痛头胀、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心悸腰酸等症状;耳聋听力消失,多有耳鸣发展而来,亦有突发耳聋,称之“耳聋”。
内针治疗:
1、经络:少阳经、太阳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耳病扎右侧,右耳病扎左侧;两侧同病,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同气):上肢取中渚穴,后溪穴;下肢取足临泣穴、申脉穴。
思路扩展:可加阳明经(阳明走耳前),也可以根据法则进行阴阳倒换。
2、视物不清
临床表现:自觉视物不清、视力逐渐减退。中医的五轮学说把眼睛分为:黑睛为风轮属肝、目眦为血轮属心、目胞为肉轮属脾、白睛为气轮属肺、瞳仁为水轮属肾,《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手三阳经上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头系目系,所以与目直接发生联系。在内针来说,是视脏腑为虚位的,所以,在临床时仍然是随症治之。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少阴经、厥阴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眼不适扎右侧、右眼不适扎左侧。
4、施针部位(同气):上下眼睑为阳明经,上肢取合谷穴,下肢取陷谷穴;外眼眦为少阳经,上肢取中渚穴,下肢取足临泣穴;眼球为厥阴经,上肢取内关穴、下肢取太冲穴。对眼病的治疗常用到经外奇穴—大骨空、小骨空。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九)
原创: 宋杨老师  2019-12-14
(接上文)
3、眼痒、流泪、干涩
临床表现:眼痒一般表现为眼内发痒、涩痛;流泪常表现为目流泪水,或见风更多(俗称风流眼);眼干涩常表现为两目干涩、眼睑沉重不适。
内针治疗:同“视物不清”条。
4、眼眶疼痛
临床表现:常见眼眶酸痛、眼皮沉重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阳明经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4)、施针部位:合谷穴。
第四章:鼻部症状
临床表现:鼻部不适主要有鼻塞、鼻流清涕、鼻流浊涕、鼻出血、鼻干、鼻痒鼻痛、鼻肿、鼻内息肉、鼻头发红(酒糟鼻)等。
内针治疗:
(1)经络:鼻部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任脉、阳明经、太阳经。
(2)三焦:上焦。
(3)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4) 施针部位:上肢取合谷、后溪、列缺、经外奇穴大骨空;下肢取陷谷、申脉、照海。
思路扩展:除上述施针穴位外,可以进行阴阳倒换,经络倒换阳明经倒换到太阴经,三焦倒换可以倒换到腕(踝)或肘(膝)部。
第五章、口唇症状
1、口疮
临床表现:口颊或唇、舌边出现白色溃疡,碰之疼痛,或伴舌腮肿痛、便秘等症状。
内针治疗:
(1)、经络: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阳明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2)、三焦:上焦。
(3)、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无明显左右之分的,男左女右。
(4)施针部位:上肢取合谷穴、大鱼际、劳宫穴、少府穴、后溪穴、列缺穴;下肢取陷谷穴、太冲穴、涌泉穴、申脉穴、照海穴、公孙穴。
2、流涎
临床表现:多见嘴角不自主流出口水。
内针治疗:参见“口疮”条。
3、口干、口苦、口臭、口甜、口咸
临床表现:常常自觉口干、口苦、口臭、口甜、口咸或有异味。
内针治疗:参见“口疮”条。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十)
原创 宋杨老师 黄帝内针宋杨工作室 2020-02-14
第六章、舌部症状
1、舌干
临床表现:舌上有苔,苔面缺乏津液,苔质干燥,或舌光无苔,望之枯涸,扪之燥涩,称为'舌干',舌干多伴有口渴症状。其经络分布: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内针治疗:经络:厥阴经、少阴经、太阳经、太阴经、少阳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在上肢取劳宫穴、少府穴、后溪、大鱼际、中渚;或在下肢取太冲穴、涌泉穴、昆仑、公孙、足临泣。
2、舌疮
临床表现:舌边或舌面、舌尖、舌下发生溃疡、红肿疼痛,常伴溲赤、便秘等症状。
内针治疗:参见“口干”条。
第七章、牙齿症状
临床表现:牙齿症状常见的主要是牙痛。
内针治疗:经络:牙痛主要涉及到阳明经、少阴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施针部位(同气):在上肢取合谷穴、少府穴;或在下肢取陷谷穴、涌泉穴。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十一)
原创 宋杨老师 黄帝内针宋杨工作室 2020-02-18
第八章、咽喉症状
1、咽喉肿痛
临床表现:咽痛一般都有红肿疼痛症状,多伴有全身乏力、发热恶寒等症状,也有一些慢性的咽部不适。
内针治疗:经络:任脉、阳明经、厥阴经、少阴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在上肢取列缺、阳溪穴、大陵穴、通里穴;或在下肢取照海穴、解溪穴、中封穴、太溪穴。
思路扩展:必要时任脉可以倒换到督脉,也可以进行三焦的阴阳倒换。
2、咽干
临床表现:自觉咽部发干,特别是夜间尤甚,多与口干并发。
内针治疗:参见“咽喉肿痛”条。
第九章、颈项症状
1、颈项强痛
临床表现:前为颈,后为项,颈项强痛是以颈项疼痛、甚至不能左右转动、甚则牵连背部,或不能前俯后仰为主要症状。
内针治疗:经络:任脉、督脉、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施针部位(同气):两侧疼痛在上肢取阳溪穴、阳池穴、阳谷穴;或在下肢取解溪穴、丘墟穴、昆仑穴;不能后仰在上肢取列缺穴、后溪穴;或在下肢取照海穴、申脉穴。
2、颈项肿块
临床表现:颈项肿块可见肿块生于两侧或前后。
内针治疗:经络:生于两侧,经络涉及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生于            前后涉及督脉或任脉。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或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参见“颈项强痛”条。
(未完待续)
(附视频版)疫情期间居家常见症状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法
2020-02-09  H珠Q  来源
作为首批36名中医之一,我有幸的参加了本次咨询服务,通过这几天的咨询,发现有很多头痛、鼻部不适;咽喉不适;咳嗽有痰或干咳;胸痛胸闷等症状较为常见,特别在疫情时期不便外出,为了能给大家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在家自己就可操作的方法,我根据黄帝内针法则,整理出以下常见症状的处理方法,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本文提供的方法原则上以毫针针刺为主,不会针刺的朋友,可以以指代针、以棉签代针,也可以艾灸,或揉按穴位,揉按时用力以患者能忍受的或疼或酸或沉或胀为准,揉按时间以每个穴位3至5分钟为宜。为让大家更容易掌握,特录视频供参考。
特别提示:针后或按压时要让患者把注意力放到感受不适之处症状前后对比或减轻或消失的过程变化(*注:不是穴位处*)。如按压到比较敏感部位(如较疼或酸或沉或胀处)可多按几下,效果更佳!
特别声明,本文试图为需要者提供一种参考方案,一旦症状未能缓解,请及时到医院诊治。
一、头痛处理方法
01
前额痛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可在上肢取合谷穴附近。或在下肢取陷谷穴附近。(附近找到最痛点即是阿是穴,针刺或按揉效果更佳)
取上肢
或取下肢
02
偏头痛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可在上肢取中渚穴附近;或在下肢取足临泣穴附近;(附近找到最痛的点即是阿是穴,针刺或按揉效果更佳)
取上肢
或取下肢
03
后头痛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可在上肢取后溪穴附近(或阳谷穴附近);或在下肢取申脉穴附近(或昆仑穴附近)。(附近找到最痛点即阿是穴针或按揉效果更佳)
取上肢
或取下肢
04
巅顶痛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可在上肢取劳宫穴附近,或在下肢取太冲穴附近。(附近找到最痛点即阿是穴针或按揉效果更佳)
取上肢
或取下肢
二、鼻部不适处理方法
临床表现:鼻部不适主要有鼻塞、鼻流清涕、鼻流浊涕等。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可在上肢取合谷、后溪、列缺、经外奇穴大骨空等穴位附近;或在下肢取陷谷、申脉、照海、大趾上与手上的大骨空对应的位置等穴位附近。
取上肢
              
                 
或取下肢
            
           
(图中白点处)
三、咽喉不适处理方法
临床表现:咽部不适多表现为咽痛、咽痒、咽干、咽喉异物感等。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上肢取列缺、阳溪、大陵、通里等穴位附近;或在下肢取照海、解溪、中封、太溪等穴位附近。
上肢取
         
或取下肢
四、咳嗽有痰或干咳处理方法
施针部位:男左女右。上肢取列缺、阳溪、大陵、通里等穴位附近;或在下肢取照海、解溪、中封、太溪等穴位附近。
(同咽部不适)
五、胸痛胸闷处理方法
临床表现:临床常见胸闷气短、甚或胸痛、或痛如针刺等。
施针部位:一般男左女右。左胸症状明显的,在右侧施针;右胸症状明显的,在左侧施针。可在上肢取列缺、通里、偏历、经渠、内关、外关等穴位附近;或在下肢取照海、三阴交、上(下)巨虚等穴位附近。
在上肢取
                  
             
或取下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针一针治疗两症病案三例
内针,做减法,不要做加法(三)
乳腺癌术后病案一例
黄帝内针系列五:肩部经络同气、腰部经络同气、三焦经络同气、任脉和督脉同气
内针问答:上下肢都有问题怎么求三焦同气
人人知医《黄帝内针》传讲之握“真”在“首”(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