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价苏轼画,无价苏东坡

  在11月26日举办的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会上,传为苏东坡画作的《木石图》,以4.636亿港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由此可见,苏东坡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无以比拟。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唯有苏东坡,人们毫无异议地给了他“千古第一文人”的美誉。林语堂说: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也许,人们喜爱苏东坡,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词文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更多的还是敬佩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忮不求的文人气节,还有他悲天悯人、济世救民的仁爱之心。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2岁的苏东坡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其实本为第一,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改为第二。苏东坡一鸣惊人,从此名扬天下。

  才华熠熠、年少得志的苏东坡,本该有个大好前程,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诬告与排挤。他心灰意冷,上疏请求离京任职,随后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开始了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一生。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已经43岁的苏东坡又因“谤讪朝政”入狱,两次直面死亡。出狱后,又接连贬至黄州、常州、登州等地。

  6年后的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由一向欣赏苏东坡才华的高太后代理国事。苏东坡重获重用,先后任杭州太守、扬州太守、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等职。在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期间,为皇帝拟写八百道圣旨,达到了仕途的顶峰。

  然而,世事无常,风云突变,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一直对高太后垂帘听政深恶痛绝,刚一亲政,便立刻驱赶旧臣。苏东坡首当其冲,很快被罢黜高官、攫去厚禄,连降四次,贬谪惠州(今广东惠阳东),官级由三品降至六品下。

  年近花甲的苏东坡,跋山涉水,走湖口、达九江、过庐山、经南康、赴都昌,翻越巍峨险峻的大庾岭,再过英州、到广州,最后抵达惠州,行程1500里,历时半年之久,从中国北部来到南部。

  仕途的大起大落,人生的大风大浪,苏东坡经历太多。面对像坐过山车一样的人生,他渐渐恬然淡定,甘之若素。

  虽然远离宋都,隔绝了与朝廷的政治联系,但苏东坡仍然关心民瘼。即使没有签书公事的权力,但对待民众疾苦,他不会坐视不管。

  在市集上,他看到一件非常痛心的事:农夫拉着满车的谷子向官家缴纳捐税,官家却因为谷子丰收、谷价下跌改收现款。农夫不得不低价卖掉谷子,换取现金,而官家却要按高粮价计算税金。这样一里一外,本是一斗的粮税,却需要用两斗谷子缴纳。农民,歉收是苦,丰收也是苦。

  了解到这种情况,苏东坡立刻给一位做广州提刑的亲戚写信,建议当地官府按照市场价向农民征税,言辞峻切、雄辩滔滔,就像之前上奏表章那样。不久,他听说有三位地方官员向朝廷联合呈请此事,十分欣慰。

  在惠州,他还做了件让当地人民敬仰的事。惠州贫瘠落后,无医无药,再加上暑热难当,瘴毒流行,死在路上的人难以计数。苏东坡在野外看到许多枯骨,一任风吹雨淋,无人掩埋,不禁恻然。他找知州商量,筹款建造公墓,并带头捐钱。安葬好枯骨,他又写祭文,告慰那些无名死者。他为有些骸骨残缺不全、必须合葬而愧疚,希望那些阴魂能够和睦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他还在城西修了放生池,为那些无名亡灵祈福超生。直到清末,当地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当苏东坡打算终老惠州时,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又被贬至海南儋州。

  苏东坡吟诗作赋,批评臧否,是顺乎天性的自然流露、发乎内心的真实表达,完全没有功利目的,也很少考虑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这次被贬,起因还是诗词文章。

  这年二月,苏东坡倾其所有,新建了一处住宅。乔迁之喜,他写了一首题为《纵笔》的七言绝句,以抒发喜悦的心情:“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东坡身体不好,睡眠不足。五更十分,他被附近道观里的钟声惊醒。家人说:值夜的道人知道苏先生春睡正美,不忍心打扰,五更例行敲钟的时候,手底下特意轻慢了些。

  就是这么一首诗,辗转传到了宋都汴梁,被苏东坡昔日的朋友、同事,如今的政敌、宰相章惇看到了。他很是气恼,本以为苏东坡到了蛮荒之地,日子应该过得非常凄惨,没想到还是这么从容悠闲。好吧,再把你贬到绝命之地,看你还嘚瑟不嘚瑟。

  一叶孤舟,又把62岁的苏东坡送到了山险水恶的海角天涯。

  那时的海南岛,还在中国文化藩篱之外,被称为“中国之外”。到了海南,便意味着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苏东坡也做好了“生还无期”的心理准备。出发之前,他与长子苏迈交代了后事,说死后就葬身海外,不必扶柩内迁。到海南后,他第一件事就是预备下棺材、修好坟墓。

  苏东坡心中悲怆凄然。环顾四周,看着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悲叹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呢?

  命运一次次将他抛向深渊,他又一次次顽强地昂起头。

  战国齐人邹衍说:“中国之外尚有九州;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庄子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苏东坡如是说,天与地都在盈盈大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那么,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有谁生下来不是在岛上?贬与不贬又有何不同?他顿时超然物外,升华的灵魂翱翔到一个没有蝇营狗苟、朋党争斗的自由天地!

  他还讲过一个故事:把一盆水倒在地上,一片草叶浮起,上面的蚂蚁非常惊慌,茫茫然不知道要漂到哪里去。不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从草叶上爬下来,径直走了。见到同类,蚂蚁哭着说:“我本以为见不到你们了,谁知很快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个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它告诉人们,绝望只是暂时的,希望,才是永恒的。

  苏东坡的心结全然打开。他面朝大海,仰望苍穹,畅然大笑。

  苦难,永远无法摧垮一个高贵的灵魂。

  苦难,对智者来说,不过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体验。

  初到海南,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车、冬无炭、夏无寒泉”,更别说书籍和笔墨纸砚,再加上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

  当时人们还是饮用咸滩中的积水,既苦涩不堪,又不卫生,很多人常年患病。苏东坡亲自带领乡民挖井,取用地下水。饮水洁净了,患病的人也逐渐减少。他的挖井方法在当地广泛使用,人们亲切地称为“东坡井”。

  苏东坡是海南文化的拓荒者、播种人。当时的海南岛,教化未开、文明迟滞、生产落后。苏东坡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风俗,变化人心。他开设学堂,亲自编写教材,讲读四书五经,传授中原文化,不仅受到海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就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学子,也冒着惊涛骇浪前去求学。

  苏东坡渐渐把海南当作自己的故乡,乐不思蜀。他在诗中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苏东坡并不追逐政治,但政治却在一直追逐着他。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被贬的元祐诸臣开始内迁,苏东坡也是其中之一。但一年多的舟车劳顿、跋涉颠簸,年迈体弱的苏东坡行至常州,身染重病,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病逝,走完了他66年的坎坷旅途。

  苏东坡的经历,令人唏嘘嗟叹。

  虽饱受人生之苦,却始终坚守本心,纯真温和、豁达乐观,不抱怨、不颓废、不刻薄。这或许就是他的最大魅力。

  面对苏东坡,我无法言语,但神清气爽,犹如重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散原创】王宁作品丨苦难,无法摧垮一个高贵的灵魂
苏东坡的挫折人生
大嘴吃四方,苏东坡为何走哪吃哪?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生活是个结,解不开,就系成个花儿
苏东坡:南渡北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