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汝昌 20120601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新民晚报
《梦悟红楼》提纲离世一周前完成 
——追记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刻的红学泰斗周汝昌 

 
   “父亲一直觉得自己还能为红学做很多事,但身体不允许,还是带着遗憾走了。”昨天凌晨1时59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家中安详地停止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呼吸,享年95岁。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说,老人逝世前留下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红学研究成体系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长于优渥的诗书之家,诗词吟咏,丝竹书画,均有涉猎。虽时局维艰,却求知不止。1939年周汝昌以英语免试资格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中间因战争几番辍学,至1947年秋天再次考入燕园。大学毕业时,他以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惊座四方,成为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的第一名研究生。

  1947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的周汝昌,收到其四兄信函,言及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余,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题名《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于1947年12月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胡适看到此文,极为赞赏,把自己珍藏的《红楼梦》研究史料,托人送给了周汝昌。自此,周汝昌正式踏足红学研究。他在曹雪芹身世研究上接续发力,历时五年,完成了《红楼梦新证》,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于1953年出版,三个月内再版三次。

  新书提纲已完成

  “他把生死看得很淡,什么都不愿麻烦别人,唯独对《红楼梦》始终放不下。”周伦玲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稔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他卧病在床时,只要女儿为他读些与《红楼梦》相关的东西,就会看到他褪去倦容,兴致盎然。周伦玲告诉记者,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老人身体十分衰弱,进食很少,长期失眠的痼疾也一直在折磨着他,但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精神稍好便要求再读红楼、口述文章。离世前一周,他口述完成了新书《梦悟红楼》的提纲,以为不久便可以开始写作。只可惜生命的火烛骤然而熄,新书的写作终成未竟之事。

  今年年初出版的《红楼新境》是周汝昌先生留给读者的最后一本书。周建临在“缀语”中说:“这册书是父亲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于每天上午精力充沛时口述而成。老父亲已经是九十四岁高龄的人了,眼睛不能视物,听力也极差,我们每天和他说话都要大声喊。但是,他的头脑仍旧非常清楚,思索问题好像总是停不下来。除了让我们读书、念报、查资料以外,无论是靠在沙发上,坐在椅子里,或是躺卧于床上之际,总是在思索、感悟问题,对于《红楼梦》的痴情丝毫不减,且时时有新的想法涌上心头。”

  贡献在于大视野

  新书面世之后,赞词盈然,孔夫子网在四月特意安排了周先生与网友在线交流。有人请他评价自己对红楼的贡献,周汝昌说:“我既不能王婆卖瓜,又不能假谦虚,所以几句实话直说吧,我最重要的一点贡献就在于我研究《红楼梦》是用‘大视野’的眼光和心态对待进行的。大视野相对于小盆景而言。《红楼梦》不是一个好玩的小玩意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精华,因为它包含总结了我们民族的文史哲和真善美,是一个前无二例的最美的大整体。我还是没有高的水平和能力把这个问题讲得更好,但我的努力方向却是如此。”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表示,“两本《红楼梦新证》是新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每个《红楼梦》研究学者不能绕开的著作。”在红学家邓遂夫看来,周汝昌的红学研究贡献不仅表现在著作等身上,还具体体现在对曹雪芹本人及其家世、时代背景的全方位研究、版本研究、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索研究、红楼梦八十回后探佚研究上,“抛开他的红学观点的争议性,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意见。”驻京记者孙佳音(本报北京今日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红学泰斗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的感人细节
红学家周汝昌称《红楼梦》是曹雪芹夫妻合著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享年95岁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成因:红楼论坛
【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67期)——什么是红楼“探佚学”
如何评价红学家周汝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