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宗山水》技法解析 之“中性点画”的变奏与和鸣

所谓“中性点画”,泛指在传统笔墨之中,广泛应用于山石、树木、云水、舟桥房屋的表现,审美旨趣适中、可塑性很强的形式元素。本节议论的对象,主要是情性上颇有些刚柔并济色彩的笔线,以及传统豆瓣、雨点、钉头鼠尾、抢笔、刮刀、乱柴、折带等皴法中的笔痕墨迹,其中也包括“斫”。从传为李思训李昭道所作的画上看,“斫”虽有点劈也有点皴的意思,但依然是线性的点画,特点是坚挺有力,而且用笔方向上有变化,一般多折向右下方,笔痕墨迹比典型的线疏放一些。

在北宗(尤其是我所划定的“大北宗”)山水画中,性格不那么刚强劲直、或多或少带有些“中性”的笔线,所在多有,我在本书第二章相关章节中进行过另一层面的研究,最好能够兼顾一下,详见“审美旨趣与语言特质之文武兼容之道 ——方圆曲直酽淡中的抵牾变通”,这里不赘。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局部

(传)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局部

上述那些皴法里的点画,表现空间相当大,其形态和意趣情性,完全可以根据表现上的需求,通过能动而又变化多端的用笔——中锋、侧锋、逆锋、藏锋、破笔;勾、勒、点、皴、擦、斡、斫、转、折、顿、挫以及轻重、疾徐、顺逆、刚柔、方圆、虚实等等予以创造。这是因为,在成熟的画家笔下,“写”出不同形态的笔触形象、进而表达出某种情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写”是什么意思?是抒发、宣泄,也是阐发、创造,而绝非被动的描摹。那么,如何促使这些可“南”可“北”的中性点画强硬起来、充满阳刚之气呢?读者朋友回头研究一下有关章节,诸如“钢筋铁骨是怎样炼成的”之类的问题,可望迎刃而解。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局部

明 戴进 溪山行旅图 局部

学会了贯注力量、控制形态等一系列技巧,尤其是懂得了通过阳刚之气的激越鼓荡,促使饱满的精气神与物化形式实现转换,那些形形色色的点子、短线条等皴纹,就有可能充实起来、刚性倍增,或衍化为小斧劈皴的变体,而成为斧劈皴系语汇的同盟军,能动地参与异彩纷呈的审美创造。荆浩、关仝、李成、范寛以及他们的传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有目共睹。此外,即便是南宗山水中的主打皴法披麻,也能让它“北”起来。在这方面,文采风流的唐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参考。他画的山,劲爽而又清润俊逸,刚硬程度显然不如李唐马远夏圭,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石山。这种在北宗之中较为特殊的画法,我称之为“泼墨披麻”,其要点是笔力劲健、水墨饱满、勾皴染点一遍完成。从皴纹形态上看,爽朗润泽的笔线就仿佛过了水的麻披一般,密集处则形成了一些块面,再加上遒劲的轮廓线结构线,不仅塑造出了很美的形体形象,产生出优美的节奏,而且生发出了劲爽清朗而又文秀的气质。我曾经看到过近现代山水巨匠陆俨少仿唐寅笔意的几幅画,可谓深得其妙。

明 李在 归去来图 局部

清 袁江 峨眉雪霁图 局部

创作一幅山水画,有时以一种皴法为主,有时则会动用多种皴法,再加上林木云水等内容的表现,诸多形式元素组构在一起,同心合力唱一台大戏便成了一种常态,于是,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要处理好形式元素之间的关系,画家就要当好导演。导演首先要选对演员、不能让“贾宝玉”去演“张飞”。请来了合适的演员,还要敦促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乐于在碰撞交融中互动互化,共生出合乎这张画需要的语言和精神情境——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形形色色的形式元素进得门来,既应该张扬个性,为形式生命整体带来新鲜血液,又不要拒绝变通,而要讲亲和,哪怕自己有些改变。事实上,进入了“形式语义场”这个语汇、语义大熔炉的每一种形式元素,都有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和冲击而有所改变。

制约和冲击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塑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营造气韵生动的画境,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意绪;二是参加演出、为天地大美代言的同志们,又必须努力摆脱物役,摆脱既有程式法则的束缚,强化形式本体和形式美创造意识,遵循形式构成的规律去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这意味着,上述那些中性的点画,进入新的语言环境之后,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变异——拥有力量、拥有新的意味、也拥有了新的性格和生命,并可望在关系的生发之中结构在一起,进而不断发生结构的变化,共生出更具生命意义的张力和表现力,经涅槃而化生出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艺术形式。

孙天牧 溪山行旅图 局部

孙天牧 树下高士图

行文至此,我再一次呼吁读者朋友们把这些文字与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陈少梅、孙天牧等北宗巨匠的笔墨密切联系起来看——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运用能够打开形式生命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充分调动“形式直觉”,去挖掘、去发现、去探究,以引发自己的拓创。

至于“形式语义场”,是我依据“第二次造山运动与山水精神重铸”的审美创造实践与理论研究之所得,自行杜撰出来的概念,作为形式语言及其体系蕴化的母体,它在笔墨与“生命形式”的创构之中,拥有深刻意义。笔者在拙论《再造水墨山水语境》(《美术观察》1997、8期)中有较为深入的议论,有志于时代语汇创构者,不妨一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和中国画皴法长得很像的山石们
宋代山石画法
一皴一大师,中国山水皴法详解,干货满满记得收藏
皴法十章 | 之四:《溪山行旅图》中的“豆瓣皴”
艺术课堂 | 国画中的皴法(二)
宋画第一:溪山行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