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寓教于美,尽善方可尽美

虚极子按:寓教于美,尽善方可尽美。

1769年,已小有名气的法国画家格勒兹踌躇满志地携得意之作——历史题材油画《塞普蒂米·塞维鲁谴责卡拉卡拉》参加沙龙展出,希望借此获得历史画家的称号,然而学院却只承认了他的风俗画家身份。被拒之门外的格勒兹从此对贵族主流审美彻底心灰意冷,专心从事风俗画和肖像画去了。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塞普蒂米·塞维鲁谴责卡拉卡拉》,1769年,布面油画,124 x 160 cm

法国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藏

在格勒兹众多的风俗画中,有不少题材都涉及了18世纪法国普通人家里父与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似乎是画家幼年时代被父亲限制学画的痛苦记忆在成年后艺术创作中的回响。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父亲的诅咒:忘恩负义的儿子》,1777年,布面油画,130 x 162 cm

法国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藏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父亲的诅咒:儿子受惩罚》,1777年,布面油画,130 x 163 cm

法国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藏

不难看出,这些颇具室内剧风格的风俗画深受17世纪荷兰画派的启发:这里没有赤身裸体,没有男欢女爱,只有平民家庭内部的喜与忧。即便像《西蒙与佩罗:罗马人善举》这类圣经历史题材的画作,也被格勒兹用古典主义技法处理得相当克制:女儿佩罗用乳汁救助身陷囹圄、断食垂危的父亲西蒙,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西蒙与佩罗:罗马人善举》,约1767年,布面油画,654 x 814 cm

美国洛杉矶 盖蒂中心藏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隐士或念珠商人》,1785年,布面油画,113 x 147.5 cm

私人收藏

格勒兹颇具道德训诫意味的风俗画反映了18世纪下半叶急剧崛起的资产阶级的家庭实况,从而得到当时大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启蒙主义旗手狄德罗在《论绘画》中盛赞格勒兹的风俗画完全契合他对艺术的定义:寓教于美,尽善方可尽美。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狄德罗像》,1763,布面油画,59 x 49 cm

法国巴黎 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藏

在思想、品味和创作理念上与皇家宫廷艺术显得格格不入的格勒兹风俗画,虽然顺应了或者说依附了时髦的启蒙潮流,但不可否认,在时过境迁的今人看来,这些18世纪下半叶的风俗画依然传递着浓厚的道德说教的学院派气息。反倒是格勒兹晚年创作的大量肖像画以及具有肖像画特质的风俗画,以其灵动的神韵和捉摸不定的光影起伏,俘获了观众的心。

▲ [法]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蛋碎一地》,1756年,布面油画,73 x 94 cm

美国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些肖像画常以一位妙龄少女作主人公,她在画家后半生的创作生涯中与格勒兹演绎了一段缠绵缱绻的爱恨情仇。这位少女姓甚名谁?到底有何魅力能将阅美无数的格勒兹迷得神魂颠倒呢?咱们下回听端详。

下期预告:破瓜与破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法式多愁善感?看格勒兹笔下柔情似水的女人!
破瓜与破壶
无需了解她的过往,也无从占有她的将来,只是见证着她当下的青春
静物画大师-夏丹作品赏析
柔美细腻的肖像油画︱洛可可风格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绘画作品
荷兰黄金时代画家朱迪思·詹斯·莱斯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