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功能医学肠道治疗的5R疗法---<功能医学医生>专业分享


编者按


温馨提示:以下视频约23分钟,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随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女:男约2~5:1),有家族聚集倾向。国人出现IBS症状者的比率与国外相仿。


肠易激综合征缺乏可以解释其症状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改变,所以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疾病诊断,而是一组临床症候群。


IBS临床表现特点的最核心症状是腹痛和腹部不适,最重要的特点是排便相关,大多在排便后缓解,严重程度不定,腹痛部位也不固定。


IBS诊断从1978年的Manning标准,经历了1984年的Kruis标准,1992年的罗马I标准,1999年的罗马II标准,和2006年的罗马III标准。


在2006年,罗马委员会推出了IBS 的RomeⅢ诊断标准,具体内容为: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3次或每周<>

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④黏液便;

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罗马III的标准的创新之处在于:


1、 强调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具有相关性是IBS症状最突出的特点,是IBS与其他功能性肠病和功能性腹痛的区别之处。


2、 对病程的要求由RomeⅡ标准的12个月缩短为6个月,并强调最近3个月症状的“活动性”(即符合诊断标准),反映了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使器质性疾病,特别是肠道肿瘤的漏诊几率降低。


3、 将排便后症状“缓解”修改为“改善”,主要是考虑到部分IBS患者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有减轻,但未达到完全消失。


4、 IBS患者可有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排黏液以及腹胀等,这些症状并为列入诊断标准,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5、 仅依据粪便性状这一最可靠的指标来进行疾病分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配以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使临床医生及患者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下是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根据大便的性状不同,将IBS分为四型:

· 便秘型IBS(IBS-C),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糊状便或水样便<>

· 腹泻型IBS(IBS-D),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糊状便或水样便,硬便或干球便<>

· 混合型IBS(IBS-M),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至少25%为糊状便或水样便。

· 不定型IBS(IBS-U),粪便性状的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D或M的标准。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28:38—40IBS是腹痛、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改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所以需要鉴别的疾病种类非常多,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主要从症状、体格检查入手,掌握鉴别诊断的第一手资料,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鉴别诊断的检查,注意重叠现象、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切记诊断后密切随诊。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对IBS发病机制认识逐步深入,发现IBS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


多年来, 许多研究均证实胃肠动力变化是IBS症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广泛性, 即可涉及到全胃肠道; 


第二, 高反应性, 即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反应过强。

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


Osullivan等报道, 正常人结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以6次/min的频率为主, 而以便秘、腹痛为主的IBS者,3次/min慢波频率增加。而其他研究则证明以腹泻为主者,则相反。


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且回肠推进性蠕动的增多可使多数患者产生腹痛。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相反。


胃肠动力异常除了小肠、结肠动力障碍外,还发现有些IBS患者有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变。


内脏感觉过敏是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以腹痛为主的IBS患者,其直肠感觉过敏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的严重性密切相关,但其躯体感觉则正常。


许多研究观察到IBS患者痛阈降低,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至少有50%~60%的患者在较低的直肠扩张容积时即感腹痛。


大量的研究表明IBS患者的直肠对扩张刺激呈现明显的高敏感性。国内姜敏等用水囊扩张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IBS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IBS患者直肠容积的初始感觉阈值和紧迫感觉阈值明显降低, 提示IBS患者可能存在内脏神经敏感性增加。但内脏高敏感性机制尚不清楚肠道是如何致敏的。


在神经系统传感中,伤害性信号传送到大脑,主要激活2条途径,一是通过脊髓丘脑束到大脑皮质,二是通过脊髓网状束到达边缘系统和额叶,后者在内脏感觉的情绪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IBS患者常有神经质、情绪激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异常,而这些异常对胃肠道运动有明显影响。精神心理因素可概括为3种: 1.精神病2.心理异常(抑郁症、焦虑症)3.不良的环境因素。


慢性的应激对个体所产生的功能紊乱,会延缓疾病的恢复过程。且IBS患者对应激的反应比正常人更敏感、强烈且持久。应激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促使IBS症状的发生和加重。另外,心理因素还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脑功能显像技术可以证实IBS患者脑功能的异常变化。


对北京地区部分被普查人员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 结果表明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美国马里兰州有72%~100%的IBS患者可诊断精神病, 抗抑郁及精神治疗后80%可获改善。


国内王伟岸等的研究发现恶性刺激可明显提高IBS患者的内脏敏感性, 而分散注意力则有相反的结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 在就诊的IBS患者中精神异常的发生率高, 未就诊的IBS患者与普通人群精神发生率无差异。


一项以新西兰青年人群为样本的研究表明,IBS与心理异常无明显关联。


肠道是身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个腔状器官,本身是一个微生态系统,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构成,和人类可以说是共生关系。出生后开始有球菌、梭菌;喂奶后有双歧杆菌;断奶后成年双歧杆菌逐渐下降,肠杆菌增加;中老年以后双歧杆菌进行性下降,有害菌逐渐增多。


当肠道发生感染之后,会破坏这一微生态系统,约1/4 IBS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或菌痢及炎症性肠病等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一定关系。


肠道感染及肠粘膜炎症通过以下机制能破坏肠粘膜屏障,使肠上皮通透性增高: 


①病原体的侵袭:某些感染肠道的病原体可直接破坏肠粘膜上皮屏障。


②细菌的内毒素可使肠道通透性增高:予6周龄的白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可使乳果糖吸收增加,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升高。


③细胞因子对肠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TNF-α可降低人结肠上皮细胞系HT-29/B6的跨上皮阻抗,使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的免疫活性下降,并可使紧密连接数目减少。IFN-γ可降低人结肠上皮细胞系T84 单层的电阻,此作用是由于IFN-γ使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肥大细胞的作用:在霍乱、志贺氏细菌性痢疾等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其直肠粘膜固有层深层的肥大细胞数明显增多,霍乱患者小肠粘膜肥大细胞数也明显增高。寄生虫如线虫感染也可使肠粘膜肥大细胞明显增多,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蛋白水解酶-2可使大鼠空肠粘膜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性增加。


⑤CRF(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的作用:予大鼠腹腔内注射CRF可使结肠粘膜短环电流(代表离子转运)、电导(代表离子的通透性)及辣根过氧化物酶从粘膜侧到浆膜侧的通透性(代表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此作用可被CRF 拮抗剂a-螺旋CRF9-41、六甲铵(神经阻滞剂) 、六氮四唑硫嗯酮(肥大细胞稳定剂)所拮抗,说明CRF刺激结肠分泌和结肠通透性增加涉及烟碱机制和肥大细胞。近年来研究还发现,IBS还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明显关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及小肠细菌移位,也是肠道细菌感染的一种形式,病人多有IBS的临床表现。


此外,脑肠的相互影响也是IB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肠神经系统ENS与脑神经系统CNS之间,5-HT、CCK、P物质、SS是桥梁。在便秘型及腹泻型空腹血浆5-HT含量均明显增高;5-HT广泛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5-HT可引起小肠蠕动增强,推进速度加快,通过回盲时间缩短,移行性综合运动增多,张力提高。5-HT能引起豚鼠回肠平滑肌收缩;5-HT与内脏感觉过敏密切相关:(1)内脏自身受体敏感性改变;(2)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3)中枢对感觉的调节改变;5-HT与精神情志改变:中枢内水平的改变可导致精神行为障碍。多数人认为IBS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造成的,5-HT不仅是一种神经递质,而且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重要一员。


大量研究表明,IBS的发生还与性别、胃肠激素及神经肽、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比如刺激性的饮食就是这样,有的食物可引起肠痉挛,使排便延迟,发生便秘。巧克力、奶制品和酒精是最常见的饮食促发因素。虽然通过控制饮食即可使症状得到较好控制。但是,食物毕竟只是IBS的一个诱发因素,而非根本病因。某些药物也会引发或加重症状。轻泻剂可引起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


对IBS的发病机制进行小结,脊髓对内脏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发生异常可导致内脏痛觉过敏,胃肠道炎症可改变肠道平滑肌及神经的功能,同时导致内脏痛觉过敏及肠道动力异常,肠道顺应性异常致患者肠道动力异常,而心理社会因素诱发加重症状。其他因素如遗传、性别、进食等对内脏感觉、肠道动力均有影响,最终导致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的症状。


对于IBS的治疗,由于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因此, 治疗尚无根本性措施和公认标准。因此,IBS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治疗,心理和行为治疗,中西医药物治疗和特殊方法(如针灸、气功等)综合治疗措施。


针对IBS的主要症状临床多采用对症治疗。

腹痛——山莨菪碱、阿托品类, 长期应用可加重腹胀。

腹胀——双环胺:首选药物。它主要是通过竞争性的抑制乙酰胆碱及使平滑肌舒张而发挥作用。

腹泻——洛哌丁胺可以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便秘——一线药为缓泻药:乳果糖、枸橼酸镁及氢氧化镁。小肠内主要依靠流动的液体进入肠腔并发挥其软化粪便的作用,在大肠内则使结肠扩张并促进肠蠕动从而达到促进排便的作用。

促胃肠动力药物——西沙必利、替加色罗。


益生菌对IBS的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误诊的“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 (转载)
你的肠道是否游走在便秘与蹿稀两个极端?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专家解读来啦!
还在反复腹痛?快来一站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