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userphoto

2024.02.22 四川

关注

今天我们提到曹魏这个王朝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个形容词叫统治基础狭窄,并把他的灭亡归因于此。
但是其实不能广泛的扩张自己的支持群体稳固自己统治的基础是几百年大乱世里所有政权都有的问题,不然乱世早就结束了。
如果以正常眼光来看从汉到唐这些乱世政权,全都算得上统治基础狭窄,但哪怕如此曹魏这个政权依旧会被人单拎出来提一句统治基础狭窄,这就很有意思。
对于统治基础,比较具象化的理解就是有多少人愿意为你这个王朝出死力,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出上力。
作为一个最终问题出在上层的王朝,我们可以说曹魏的中底层统治基础还算可以,毕竟是个封建王朝,要求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实在太梦幻也太不要脸了,老百姓没恨到愿与日同落就算成功,在这方面曹魏算是正常水平。
在中上层,曹魏一直比较积极赋予其权力的有两个群体:
其一是其开国勋贵,
其二是曹魏建国后所广泛吸取的士族群体,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这两个群体在曹魏内部的上升是没有来自身份的明显天花板的,所以有能力的司马懿可以轻松坐到老将张郃头上,并把他坑死。
(当然并不是说这两个群体就能百分百垄断曹魏的官场,这两个群体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这两个群体内部亦有着无限分化,这里只是粗略概括他们作为群体的倾向。)
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后者对曹魏的忠诚是比较有限的,高情商点说跟老百姓一个态度,低情商点说那就是曹魏谁啊,我不熟诶。
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开价还是太低了,看起来曹魏给了士族足够多的特权,可细细一想,哪个特权是士族们在东汉没有需要你曹家给的呢,甚至曹家还得寸进尺,弄出九品中正制来想收回士族们已经掌控的舆论体系。
再往深处探究,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强能在东汉曹魏都获得这份特权,难道靠得是你曹家皇帝发善心?
你一家发善心也就罢了,难道家家都发善心,这世界这么美好吗?
说穿了靠得还不是人家家族的经济实力,以及所掌握知识的不可替代性,那最重要的是你还是家族不是显而易见。
当这样的心态频繁出现在中上层官员,甚至司马懿这样的国之柱石心中的时候,就意味着曹魏已经彻底指望不上士族群体了。
当然曹魏也不孤单,之后几百年里无数政权都被类似的问题困扰着,可不同在于他们知道,就是没办法,而曹魏不知道,不知道就想试试,那试试就逝世,于是曹魏就成了这三百年大乱世里唯一一个被士族官员篡掉的北方政权。(恭喜曹魏解锁成就)
那么要想获得这个群体的忠诚,需要开多高的价码呢?
隔壁孙吴已经给了一个靠谱答案并被沿用,剖分天下直接把士族变贵族,那忠诚确实杠杠的。
孙吴的内乱、宗室不振、皇权下移可比曹魏严重多了,然而始终没有一股内生力量能够取代孙氏,就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出的起更高的价了,这种价码曹魏是出不起的,所以跟士族的关系也就只能这样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后面几百年的乱世里像曹魏一样没法获得士族忠诚的政权一抓一大把,可他们之中形势比曹魏更差,实际掌权时间却比曹魏更长的也一抓一大把。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是靠两条腿走路的,来源广泛的士族靠不住,他们还有范围狭窄的勋贵可以用来支撑。
勋贵这个群体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忠诚度一直算是名列前茅的,原因在于他们享受的超额利益完全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从实力和法理上都是如此,他们高额待遇的唯一来源就是和那一家一姓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所以当有人想要换掉那一家一姓的牌子时他们也是反抗最激烈的群体之一,也就是所谓大清亡了旗人嚎的比老爱家还丧。
但是曹魏的勋贵群体不太正常,我之前说在中上层,曹魏一直比较积极赋予其权力的有两个群体:
其一是其开国勋贵,其二是曹魏建国后所广泛吸取的士族群体,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这两个群体在曹魏内部的上升是没有来自身份的明显天花板的,所以有能力的司马懿可以轻松坐到老将张郃头上,并把他坑死。
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不算勋贵吗,为什么他不仅没获得该有的超额利益,还遇到了明显的上升天花板并最终被司马懿坑死呢?
因为在曹魏,张郃就是不属于勋贵的一员,而这也就是曹魏的特殊之处。
在汉唐明包括对面的蜀汉这样的王朝里,像张郃这样纯军队出身、从创业奋斗到立国、能力也过硬的人无论如何划分都应该是元勋群体的一员,既享受着开国所获得的红利,又和包括皇族在内的几十个家族的同仁们同呼吸共命运,但在曹魏他不是。
在曹魏能享受到该有的勋贵红利,上升没有天花板、拥有军队的优先掌控权、能第一时间和皇帝发展私人情谊的群体只有诸曹夏侯。
所以与其说曹魏统治基础天然狭窄,不如说曹魏在开国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地将勋贵群体从本该有的几十个开国家族收窄到了诸曹夏侯。
原因吗也不难理解,自家人的忠诚度肯定更有保障,而且曹魏还预料到了合法性问题,把诸曹的范围进一步收窄,控制在了远支。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第一个吃蜘蛛,总不会是因为不好吃,绝大多数王朝都将上层勋贵扩展到几十个家族,不是没有原因的。
勋贵范围收窄最直接的恶果表现是抗风险能力的剧烈下降,这很好理解,几十个家族的抗风险能力自然不是一两个家族能比的。
正常勋贵体系的典型案例如对面蜀汉,荆州加夷陵这种毁灭性打击直接干掉一代人再加上关兴去世这种重锤,但之后几十个家族依旧能剩点余火,在蜀汉温养几十年后这点余火吸收新力量成功恢复元气,到蜀汉灭亡前功臣子弟已经重新成为支撑蜀汉最重要的支柱。
相比之下曹魏勋贵的抗风险能力就有点搞笑,倒也不是说石亭之战和曹丕作死不算风浪,但是自立国以来从头到尾曹魏没有一个核心勋贵是战死在战场上的,也没有大规模内乱带来的损伤,就是在这种偶有微风的环境中曹魏勋贵居然就逐步失能了。
在曹操所培养的第一代勋贵退场之后就再也不能靠能力掌控地方和军权,仅剩的权益要么像传统士族一样依靠家族实力维持,要么百分百的来源于皇帝个人的宠信,孙资刘放为什么那么恨小曹小夏侯们,因为这帮人已经从皇帝利益同盟中的盟友堕落成了卖屁股的小臣,开始抢人家孙资刘放的饭碗了。
在抗风险能力下跌的背后是人才供应能力的不足,从几十个家族中选拔出的顶尖人才虽然跟全天下的顶级人才还是有差距,但在资源的加持下还能做到在一个层面上博弈。
可一个家族池子实在太小了,内部再怎么精选能选出的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靠着优秀的前辈培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茬不如一茬(不算撞大运的情况,而且曹家明显也没撞上这个大运)。
事实上,在曹家备受赞誉的第一代这个问题就已经显现,曹真曹休相比陆逊、诸葛亮、司马懿这些全天下的顶尖人才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下局势。
后备力量的补充就更不用提了,诸曹夏侯里能担方面之任的人才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多一个坑都没有萝卜了。
夏侯尚死后拥有第一选择权的曹家根本推不出一个替代者,最终让司马懿长期出镇中部战区,曹休一死满宠接管,曹真一死司马懿两头跑,曹魏所有的主要战区都不姓曹了。

曹爽在高平陵的帐篷里疯狂计算地方势力却死活得不到的信心,早在他父亲去世那天就被丢没了。
事实上曹魏的运气已经算是好的了,捡到满宠这样既有能力又有忠心,干了勋贵的活就尽勋贵之责的带善人,死之前还能挣扎一下,搞出淮南三变。
因为在曹氏夏侯氏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曹魏很多时候根本没得选,那你都没得选了,像司马懿那样坑你才叫本分,不坑你的那叫情分。
在中层人才方面,几十个家族还能搞一些内部淘汰和竞争把红楼梦中贾家那样的铁废物踢出去,给群体中的正常子弟一些激励和危机感,还能像宋朝勋贵吸纳狄青家族那样吸收一些新力量,从国家角度也是给纯武人的一条上升通道。
但曹魏都用一两个姓把圈画死了,自然能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内部气氛也很躺平,抽中了夏侯玄这样的大才也用不好。
于是本来该由勋贵用来持干戈以卫社稷的权力空间就这么被让出去了,但权力是不会空缺的。
然后就又绕回到接管了诸曹夏侯所让出权力空间的群体身上了(其实往往也就是士族),他们对曹魏有情分吗,与曹操相交那一代人八成是有的(满宠多么靠谱),与曹丕相交那一代人理论上是应该有的(所以司马懿才那么令人震惊),与曹叡相交那一代人就很难说了(后见的看大概只有毌丘俭)。
在这种情势下曹魏江山的支柱每过一刻都在变得更加虚弱,在曹叡时代就房倒屋塌可以说有意外因素,可以怪曹叡早逝,可以说司马懿出奇王八蛋。
但从曹叡死前就已经出现了不接纳司马懿就只能搞全曹宴这种托孤窘境来看(今天看简直是绝境),曹魏这个政权就算继续走下去也很让人怀疑他的上层稳固性。
再说也不能只看人挨打不看人吃肉,曹魏皇帝早逝加小皇帝算是倒霉但两代皇帝素质都在水平线之上也是幸运事件,真把刘禅换过来,随着曹氏勋贵的逐渐凋零说不定曹魏能解锁第一个被篡弑的实权皇帝成就。
一统天下和王朝延续从来不是什么简单的路,出现沟沟坎坎是大概率事件,谁也不敢赌自己运气好,只能加大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曹魏在自身的上层建设上问题不小,最终拿着魏晋大乱世中最顶尖底盘,却在三国中实际死亡时间最早。
归根结底权力这种东西从来不是只看自上赋予,也得看自下支撑,上把自己的权力赋予谁,谁就会自下支撑上,所以当任何统治者选择自己的统治核心群体的时候,不能光想着自己想把权力给到谁,更要想到谁拿到了权力才能维护你。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场赌局,是一场下了注就很难再反悔的赌局,而曹魏明显下错了注,他冲着忠诚选择了自己宗室中的一部分群体,并且相信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能弥补这部分群体的羸弱,可惜他忘了他的对手大不止是外面的孙刘,孙资刘放远比孙权刘备可怕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5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原创为什么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家会人心尽失,中下级军官几乎都倒向司马
历史的尘埃——三国随侃:政变与辅政权臣
魏帝曹髦御驾亲征讨伐司马昭,为什么会兵败身亡?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拥有十万兵马为何没有一点动静呢?
司马家族为何能轻易夺取曹魏政权?分析后发现有三大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