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权更迭频繁是东汉一切问题的根源
 / 子

外戚政治和宦官之祸是东汉历史的两大痼疾,而这两大痼疾之所以长久在东汉帝国的肌体上蔓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权更迭太过频繁。

众所周知,“女主干政,外戚专权”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作为外戚政治的代表,王莽甚至终结了汉帝国的统治,所以,东汉开局就对外戚势力是严防死守,汉明帝在评选“云台二十八将”时特意将岳父马援屏蔽在外,就是抑制外戚势力的具体表现。

据史书记载,汉明帝是严格遵奉光武帝刘秀时的制度,将外戚势力始终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权力区间,外戚不得封侯并参与政治

接棒的章帝也是有意抑制外戚势力,他将欲望膨胀的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免职就是具体表现。

但东汉王朝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皇帝大多短命,导致女主不得不走上前台,女主为了驾驭局势,又必须打外戚这张牌,当皇帝想剿杀外戚势力夺回皇权时,他放眼望去,能够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太监。于是,太监之祸又代替外戚政治,继续腐蚀大汉的肌体

由于皇权更迭实在太过频繁,而皇帝的选手又大多是幼儿,所以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是轮番上阵,一直将帝国折磨致死。

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三十一岁,十岁的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

由于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务,于是皇权的空白就由女主窦太后来填补。窦太后为了驾驭朝局,很自然地就以窦氏外戚作为援手:

窦宪以侍中的身份主持机要;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和窦瑰为中常侍...

怎么说呢,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外戚在攫取权力之后很少能够保持低调,虽然西汉有大量外戚以悲剧命运收场的案例可供东汉的外戚参考,但窦宪还是在惯性的作用下欲望外溢,垄断了帝国的庙堂,为了独享权力,他甚至敢公然刺杀窦太后的情夫刘畅,在帝国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因为随后有燕然勒石军功的加持,窦宪不仅没有获罪,还以此进阶为大将军,封武阳侯。窦景也进阶为执金吾,窦氏家族的权力横跨军政两界。

此后,窦氏外戚的权力就进入了快速扩张期,窦宪不仅在朝中打造了自己的关系网络,更是将亲信撒在地方州县,作为自己权力的延伸。窦景甚至可以凭借私人书信就能调动边郡的武力。

皇权,事实上已经被窦氏兄弟所代理

但刘肇毕竟是会长大的,也绝对会想办法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窦氏外戚的权力注定是有保质期的。

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十四岁的刘肇联合清河王刘庆和宦官郑众精准出击,一举击碎了窦氏外戚集团,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自杀,皇权回到了皇帝刘肇手中。

汉和帝也有霹雳手段

图源/剧照

作为回报,刘肇将宦官郑众提拔为大长秋,永元十四年(102),刘肇更是将郑众封为鄛乡侯,给东汉太监封侯树立了第一块模板。

至于刘肇为什么要将宦官郑众封侯,很明显是在打造自己的基本盘。由于刘肇在打击窦氏外戚的过程中无人可用,就只能被动借助宦官的势力,而皇帝也不能迅速培养起自己在庙堂的心腹,所以就只能先将宦官扶持起来作为打手,作为自己权力的延伸。

另外,由于庙堂的官僚群体是被世家所垄断,属于东汉帝国的中坚力量,皇帝不想被这群人绑架,就只能重用完全依赖于皇权的宦官以和群臣博弈。

另外,群臣立场不坚定也是皇帝远离他们的原因之一。

遗憾的是,刘肇也是一个短命皇帝,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年仅二十七岁。由于继位的刘隆是个婴儿,所以皇权又被女主所代理,这次帝国的主角是邓太后。

为了驾驭朝局,邓太后自然就引入了邓氏外戚:邓太后的哥哥邓骘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邓悍为虎贲中郎将;邓弘和邓阊为侍中...

由于邓太后熟读历史,明白外戚势力很难安全、体面下台的残酷现实,所以就时常敲打邓氏外戚,始终将他们的权力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就这,邓氏外戚还是难逃悲剧命运。121年,邓太后去世,二十八岁的汉安帝刘祜终于拿回了皇权,随即就开启了对邓氏外戚的清洗:

邓氏外戚的爵位一律被褫夺,削为平民;庙堂中的邓氏成员全部被罢免;邓骘和其儿子邓凤等七人被逼自杀。

可见,即使是行为低调的外戚也很难摆脱悲剧的命运,原因就是,皇权被和外戚政治深度绑定的女主束缚太久,皇帝需要发泄,更需要通过对外戚势力的清洗来给庙堂进行换血,打造自己的基本盘。

为了快速组建自己的团队,刘祜又用皇后阎姬的家族和祖母梁贵人的家族代替了邓氏外戚,阎氏外戚和梁氏外戚成为新的外戚势力。

由此也可见,东汉的皇帝是愤恨于旧的外戚势力,但为了驾驭朝局又不得不培养新的外戚势力。就像当年的汉武帝一样,必须对外戚势力实施动态更新,既不能让老的外戚势力坐大,又保证外戚势力对朝臣的制衡

当然,作为和皇权深度绑定的宦官,刘祜也将其作为一股重要力量进行打造——

宦官江京被封为都乡侯;宦官李闰被封为雍乡侯;江京和李闰的党羽樊丰、刘安、陈达等人也担任了重要职务。

外戚、宦官、朝臣成为互相制衡的三方势力,皇帝以此来保证自己对皇权的绝对掌控。司徒杨震之死就是朝臣败于宦官势力的典型案例。

从这点来看,汉安帝刘祜,精着呢。

但汉安帝依然是一个短命的皇帝,125年,刘祜在巡视南方的途中驾崩,终年三十二岁。帝国的权力又落到了外戚之手:

阎皇后以女主的身份干政;阎皇后的哥哥阎显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垄断朝政;阎景被任命为卫尉;阎耀被任命为城门校尉;阎宴为执金吾...

为了顺利开打女主和外戚的牌,皇帝的人选就必然得是一个小孩子,于是,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被推上皇位。遗憾的是,刘懿只当了七个月的皇帝就夭折了,皇权再一次出现空白。

小皇帝是东汉王朝的特色

图源/剧照

这一次,围绕新皇帝的人选,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结果是,以孙程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取胜,他们拥立废太子刘保登上了帝位,是为汉顺帝。

可见,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一样,都想代理皇权,这就注定了这两大势力之间的不可兼容。那么阎氏外戚的结局只能是悲剧的底色:阎显、阎耀、阎宴被杀;阎太后被软禁,忧郁而死

命运呀,总是重复相同剧本的悲剧,外戚势力在攫取权力的同时也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为了回报宦官集团,孙程等十九人全部被封侯,而且,孙程还是万户侯,王康和王国是九千户,其余人是五千户到一千户不等。宦官集团通过冒险,迅速成长为一股和外戚势力旗鼓相当的势力。

由于外戚和宦官都是依附于皇权的存在,所以必然存在竞争,这就注定了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之后的厮杀将更加剧烈。

此后,宦官就彻底沦为了皇帝的打手,成为皇权的延伸,同时弹压外戚和朝臣。为什么顺帝刘保对司隶校尉虞诩弹劾宦官张防是置之不理,原因就在这里。而且,即使在孙程被逐出洛阳之后,刘保最终还是将其召了回来并任命为车骑将军。

阳嘉四年(135),刘保更是作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所有封侯的宦官,其爵位都可以由其养子来继承。以制度的形式确保了宦官集团的利益,使其永远能够为皇权所服务。

由此也可见,东汉朝臣力量的强悍,皇帝必须将宦官作为长期打手以和朝臣、外戚势力博弈。

同时,刘保还培养了新的外戚势力:梁皇后的父亲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先是被任命为执金吾,136年又成为河南尹;梁商死后,梁冀被刘保任命为大将军;河南尹的职位由梁冀的弟弟梁不疑出任

在东汉皇帝的认知中,只有宦官、外戚、朝臣三股势力形成制衡的格局,皇权才能够稳固

144年,汉顺帝刘保驾崩,年仅三十岁,又是一个短命的皇帝。

由于继位的是两岁的刘炳,帝国的权力又落入外戚之手。

在梁氏外戚执政的这段岁月中,是东汉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梁冀为了垄断权力甚至干出了毒杀皇帝的事。汉质地刘缵仅仅因为对梁冀做了“此跋扈将军”的点评,就被梁冀是残忍毒杀。

毋庸置疑,梁氏家族成为东汉历史外戚势力的巅峰,据史书记载:

梁氏家族一共出过七位列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有三位娶了公主,在庙堂和地方文武两个领域担任高官的更是高达五十七人

可以这样说,汉桓帝刘志是坐皇帝,而大将军梁冀是绝对的站皇帝

梁冀是外戚政治的天花板

图源/剧照

为了剿灭梁氏外戚,汉桓帝刘志又拿起了宦官这张牌,与中常侍单超、小黄门左悺、中常侍徐璜、黄门令具瑗歃血为盟,共同向梁氏外戚亮剑。

结果是,梁氏外戚被团灭,梁冀自杀身亡。

为什么桓帝刘志能够联合几个太监就捣毁了梁氏外戚,原因就是,庞大的朝臣力量的存在,梁氏虽然对庙堂和地方权力进行了大量渗透,但朝臣势力依然庞大。当皇帝发出亮剑外戚势力的信号时,朝臣就会果断站皇帝的队,攻击梁氏外戚。

本质还是要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力。

也就是说,汉桓帝是联合宦官势力和朝臣干掉了外戚势力

作为回报,桓帝将单超等五人全部封侯,而且都是万户侯。为了将宦官培养成制衡朝臣的打手,桓帝还进一步将侯览、刘普、刘忠等八人封为乡侯,宦官集团再一次成为主角。

为什么刘志总是处处维护宦官的利益,包庇宦官的罪过,本质上就是不想自断手臂。

但宦官的文化属性已经决定了他们会加剧政局的混乱、黑暗,只是刘志为了维护皇权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此后,外戚、宦官、朝臣三方势力还将持续博弈,继续将帝国的政局拉入黑暗的深渊,直至帝国灭亡。

而外戚势力的崛起又是因为,皇权更迭太过频繁,皇帝没有时间在官僚队伍中培养起自己的基本盘,只能扶持外戚和宦官势力,结果使帝国陷入内耗的循环中,一蹶不振。

而旧的矛盾还会带出新的问题,东汉帝国已经被折磨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拄杖前行。

乱世,已经出现端倪。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宦官专权?外戚乱政?东汉到底因何衰亡?
失控的权力争夺:自掘坟墓的皇权
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交替政权,导致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惨烈不堪
东汉王朝无休止的内耗:宦官和外戚的斗争(2)
谁是导致东汉末年分裂的罪魁祸首,何进袁绍还是董卓,或者是其他
东汉、唐朝、明朝的宦官专权有何不同?哪朝最严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