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邦的这次精妙布局,使大汉江山安然度过了三次亡国危机
来源 | 头条号青史本纪

外戚专权、功臣政变、诸侯反叛,在西汉立国之初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就先后经历了三次惊天动荡;

毫无疑问,这三次政治巨变,无论是搁在哪一个朝代,都极有可能引起亡国灭种的危险;可是,那个出身底层、根基尚浅的刘(邦)氏家族,却有惊无险地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并最终带领着整个华夏族群,走向了辉煌。

所谓事出有长必有妖——如果说刘氏家族一次两次地避过危险,还可以用幸运来解释的话;那么,在接二连三的权力巨变中,刘邦家族能够都能“躺赢”,这肯定不能用“运气好”来解释了。毕竟像大秦与大隋底蕴深厚的帝国,只消一次动荡,也会轰然倒塌!


那么,为什么刘邦家族能够接二连三地、安然度过那些可以导致亡国灭种的政治危机呢?

青史君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汉的创立者刘邦,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精心布置了一个完美的权力三角形,从而确保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 分封树藩——建立了刘氏家族的基本盘


关于汉初的政治制度,历史学家们经常用“汉承秦制”四个字来概括。

诚然,西汉这个由草根阶层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在草创时期确实缺少治理天下的经验与制度;故而,在最初的几十年间,西汉几乎是全盘继承了秦朝的一切,甚至连帝王的服色也一度仿效秦人“尚黑”的习惯(直到汉武帝时期,“改服易色”才结束)。

所以,用“汉承秦制”这四个字来形容汉初的政治制度也可以,但是却不是绝对正确!

因为,大汉与大秦在建立之初,起码有这样一个巨大区别:是否分封藩王,拱卫中央。

当年,始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彻底废弃了可以导致地方割据的“分封制”,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此举虽然对于整个华夏大地的彻底统一与融合功莫大焉。可是,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大秦王朝来说,却不是最优选择。

因为,彻底废弃分封制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旦天下有变,所有的“星星之火”都需要靠中原政府去扑灭——中央政府必然疲于奔命,最终被活活拖死;私以为,这也是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如此迅速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刘邦建国之时,肯定也察觉到了这个弊端。所以,在逐一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并没有将这些地盘全部收归中央,而是四处设立刘姓子侄为王、以为屏障。

在“诸吕之乱”时,汉文帝的谋士宋昌曾经明确指出了,刘邦分封树藩的伟大意义: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可以看出:刘邦此举无疑是保证了刘氏家族的基本盘,不管是姓吕的把持朝政,还是姓周的发动政变,但是坐在九五之尊位置上的只能是姓刘的,不然全天下都会出来反对。

  • 白马之盟——让功勋集团与中央政府坐上了同一辆利益战车


说起“白马之盟”,一般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它出自《史记·吕后本纪》:

太后称制,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也就是说,刘邦当年为了巩固刘家的基本盘(藩王制度),曾经和自己的一帮老哥们,立下了这么一条规矩:在华夏大地上,除了我们老刘家的人,谁要敢称王,你们就要弄灭他!

很明显:这是一条约定,也是刘邦给功勋集团规定的一项义务。

但是,义务与权利向来是如影随形的——刘邦给功勋集团规定了义务,必然也给他们分配了实惠。

故而,“白马之盟”其实还有后半段,而小编认为,这后半段才是重中之重: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笔者简单翻译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功劳,也不是皇帝册封的侯爵,你们也可以灭了他;只要我们大汉王朝存在,你们这些封了侯爵的后代,就永远有饭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的厉害之处,反正笔者在看明白之后,对刘邦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意译一下:

整个天下的蛋糕就那么大,除了中央政府、刘姓藩王,剩下的利益基本就归属于那些现有的侯爵了(功勋集团);

而“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等于是限制了现有侯爵的数量,保障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总量不变;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简单的八个字,则是十分直白告诉了这些功臣,只要你们跟着老刘家(中央政府)混,那么你们的子孙后代就永远有饭吃!

刘邦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三个字,就将功勋集团彻底绑上了中央政府的利益战车。

为什么说是中央政府的利益战车呢?

原因很简单:不论是外戚篡权,还是藩王谋反,那么他们肯定有着自己的“从龙之臣”,那么一旦这些外戚或者藩王篡位成功,原有的功勋集团肯定是要遭到清算的!

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汉初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中(诸吕之乱、七国之乱),冲在最前面,保证刘家江山的代表人物,就是功勋集团中的周勃、周亚夫父子。

  • 扶植外戚——构建出最稳定权力三角形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刘邦明知道吕后家族势力非凡,为什么不趁着自己在世时,除之而后快呢?

笔者在想:刘邦为什么要除掉吕后呢?要知道,刘邦最终选定的继位人,是吕后的亲儿子刘盈,而强大的吕氏家族无疑成为了刘盈最大的靠山。

试问有谁会想自己儿子的靠山下手呢?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吕氏干政的殷鉴不远,可是西汉的后代帝王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培养外戚势力呢?比如,汉文帝刻意培养窦氏家族;汉武帝重用卫氏家族,等等等等。

笔者认为,那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权力逻辑:帝王重用外戚,那是因为只有我是皇帝,外戚才会有权力、地位;所以即便外戚恃宠而骄,但是,大概率上他不会推翻我,因为即便是外戚推翻我,皇帝那个宝座,也轮不到他!

但是,拥有盘根错节关系的功臣与实力非凡的诸侯王,就不一样了——一旦他们拥有了权力,那么谋权篡位就如家常便饭一样常见。

这就是刘邦最终会选择刘盈继位,向吕后托孤的根本原因——外戚虽然有危险,但是相对于诸侯王和功勋集团来说,颇有实力的外戚才是中央政府稳定的最有力保障(吕后在世时,所以的功勋都蔫着,而所有的刘氏诸王都趴着,这就是最为有利的证明)。


  • 结语

在自己死后,刘氏家族能否保住得之不易的帝位?这肯定是晚年刘邦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做了如下布局:

分封树藩,大肆册封刘姓子侄——保住了刘氏家族的基本盘,即便是强如吕后,也不能窃取刘家的江山;

立下白马之盟——将刘氏嫡系与所有的功勋家族用利益捆绑在一起,杜绝了诸侯“起义”,更杜绝了外姓之人觊觎江山的机会。

而中央政权的稳定,才是刘氏家族永远坐庄的根本,也是刘邦所有布局的核心意义。故而,虽然刘邦曾经也有过犹豫,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有强大外戚集团支持的刘盈继位,因为他知道:吕后虽然心狠手辣,但是却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绝不会废弃自己唯一的儿子刘盈——强大的吕氏家族,就是刘姓中央政府的有力保障。

从分封树藩到白马之盟再到扶植外戚,三者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保障刘氏江山最稳定的权力三角形。

私以为:将其称为刘邦一生之中最为精密的一次权力布局,一点也不为过!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文帝与周勃为什么要篡改刘邦的遗旨?
刘邦死后,吕后在朝堂一手遮天,看看她背后的势力才知道原因
世袭制的诱惑——一个死亡陷阱!
历史上心狠手辣的吕雉:刘邦都斗不过她,大臣们却能共诛之
刘邦死后的权力分配
不绝如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