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现代汉词典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就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三种类型的观点:

  一、从主观认识和感受出发,认为:艺术是美的追求,艺术是自己感情的真实体现,艺术是为自己而创作,艺术是自由的等等,把自己的个性绝对化。

  二、认为艺术乃是创造,在独特发现基础之上的独特创造,新的审美境界及与之相关的语言语境,新的图式结构,乃至于新的传统整合为一的全方位创造。这一提法的实质是在形式上作文章,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的全面否定。此外,还有一种只追求形式,不求内容,或把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加以颠倒,要求内容要为形式服务的论点。

  三、认为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源于现实的社会和自然景观,但它又不是对事物的、简单的认识和反映,而是经过人们主观的探索、提练、剪裁和加工,采用相应的技法和工具,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一定形式语境构成的,形神兼备的作品。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感情,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1999年版《辞海》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

  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现今社会“艺术的参与者与观察者”提出答案基本与下面所叙述相一致。

    “你再也不能说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了,那个时代早已结束。”(哲学家、艺术评论家阿瑟?丹图)

    “人们想把什么当做艺术,艺术就是什么东西。”(国会议员彼得?霍伊科斯特拉)

    “现在已很明显,任何东西多多少少都可当做艺术看待。”(艺术史家托马斯?麦克艾维利)

    “如今给艺术下定义这样的事太离谱了,我想没有人敢去做的。”(艺术史家罗伯特?罗森布拉姆)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

西方艺术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设计艺术

    2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 弓箭的发明,这是在旧石器时代工具制造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 丰富多彩的原始冬雪碧花更是代表着原始艺术设计的最高成就,最大、最优秀的壁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米拉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米拉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米拉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米拉。 

    3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 巨石阵设计:西方设计源流最早表现在新石器时代,这时欧洲出现的一种规模宏大的用巨石块构筑的建筑物,最著名的遗址是英国索尔兹平原--环形巨石阵,它是用重量约20吨的巨石圈围成的圆形结构,这些巨石圈的用途是举行某种重大的宗教仪式的场所。 
  •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之为古典艺术。
    4 两河流域的艺术

  • 古巴比伦现存的雕刻作品最著名的当属汉谟拉比法典碑。
    5 古代埃及艺术与设计

  • 金字塔是埃及设计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它反映了埃及人达到数学和几何学的成就以及他们非凡的艺术才华。其中吉萨金字塔群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代文明的精华。吉萨金字塔群中,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门考夫拉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前面雕刻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之为“斯芬克斯”。 
  • 埃及金字塔建筑在设计上突出了金字塔高大、稳定、沉重和简洁的效果,以宏伟的气势,单纯、朴实的造型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威严,对世人产生一种威慑的力量。
    6 爱琴文明及爱琴艺术 

    7 古代希腊艺术

  • 世界著名的雅典卫城建筑群,堪称是高度的建筑技术与人的审美要求完美结合的典范。 
  • 巴底农神庙〔公元前447年〕:巴底农神庙代表了古希腊柱式艺术的最高成就,古希腊柱式有三种,即多利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巴底农神庙的主体采用多利克柱式,既简洁明确又庄严肃穆,焕发出男性蓬勃的生命力。神庙结构匀称、比例合理,有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高大挺拔的立柱支撑着檐部,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 古希腊三种柱式:人们通常把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与檐部的形式、比例、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程式法则称为“柱式”,其中主要有:多利安柱式,爱奥立柱式,科林斯柱式。充分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它不仅是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也是对世界建筑设计史的一大贡献。多利安柱式:它比例匀称刚劲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的笨拙。柱头刚劲挺拔、简洁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柱身比例粗壮,有下而上逐渐缩小,柱高为底径的4-6倍,柱上刻有凹圆槽,槽背成棱角,柱头比较简单无花纹,没有柱础而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高度与柱高的比例为1:4,柱间距月为柱高的1、2到1、5倍。爱奥立柱式:这种柱式比较秀美、华丽、轻快,柱头是精巧柔和的0卷,柱棱上有一小段圆面,并带有复杂而富有弹性的柱础,具有女性体态轻盈秀美的特征。爱奥立柱式的柱身比例修长,上下比例变化不显著,柱高为底经的9-10倍,柱深刻有凹槽,槽背成带状,有多层柱础,檐部高度与柱高比例为1:5,柱间距为柱径的2倍。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除柱头如盛漫卷草花篮的纹式外,其它各部与爱奥立柱式相同。 
    8 古罗马艺术

中世纪的设计

    9 拜占庭艺术设计:

  • 拜占庭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喜用抽象的语言形式,热衷于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巧妙地体现光与色的变幻;抑制对三度空间的表现,而采用图案化的平面造型手法,体现人物与背景间的韵律感。同时也吸取了希腊艺术中和谐、对称、均衡等原则。 

    10 罗马式艺术:

  • 罗马式艺术指的是十一、二世纪的艺术,11世纪下半叶是它的成熟期,12世纪时达到鼎盛。罗马式艺术是整个中世纪非写实性艺术风格的高峰,它经历了一系列惊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带有地方性特色的设计形式。它首先在法国出现,然后普及到全欧洲,几乎遍及所有不受到拜占庭艺术影响的国家。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产生了罗马式最典型的样式,而在意大利罗马式被称之为“新拉丁”。罗马式艺术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倾向和特征,但没有什么固定的伦理或程式,而是在统一的基础之上按照各个地方自己确立的基本方向发展起来的,它是各个地区传统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结合。罗马式艺术设计在总体上是为了宣泄一种宗教激情,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主要以教堂建筑为中心,在教堂艺术上结合了其他的造型设计,形成了辉煌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诸形式。 
  • 罗马式教堂的拱顶是其最具有独创性和特色的地方,拱顶主宰着建筑物的整个结构,保证了各个部分的统一。拱顶分为三种形式:摇篮式,斜坡式,穹隆式。  
  • 最著名的建筑:法国的圣米歇尔教堂、英国的达勒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德国的施派尔教堂。 
    11 哥特式哥特式哥特式哥特式:

  • 哥特式艺术大约在12世纪产生与法国巴黎,13世纪下半叶开始走向成熟。哥特式艺术的影响持续了几个世纪。它本来是体现在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种,后延展为泛指12-14世纪之间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艺术等方面服从于这种风格的一切艺术。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垂直线条的使用和尖顶的拱形结构。 
  • 最著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12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 14世纪的意大利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是指古希腊与罗马艺术和文化的“再生”。在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传遍了整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对后来的欧洲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艺术设计在文艺复兴时代确立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原则。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原则开创了近代艺术史的第一个阶段,近代现实主义造型艺术语言体系,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实践里形成的。现实主义立足对人与自然的研究,发展了透视学、解剖学、比例学等科学的技法原理,探索出若干造型语言手段,使建筑设计,造型设计的技巧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其人文主义的原则彻底取代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充分肯定了人的美与崇高的品质,抒发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地位,肯定和强调人的作用,价值和创造力。艺术家依据人文主义的原则来解决美学理想的问题,即关于人的崇高使命,关于道德标准,关于人在宇宙之间,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 布鲁涅列斯奇:佛罗伦萨圣马利亚大教堂的圆屋顶;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是罗马卡皮托尔广场的布局,作品〈〈夜〉〉、〈〈垂死的奴隶〉〉、〈〈大卫〉〉、〈〈摩西〉〉;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 
    13 风格主义:

  • 在16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一种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形式感的新的艺术形式,即风格主义。风格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想背道而驰,脱离真实的现实而沉迷于主观感受世界,使主观主义的感受在艺术里处于首要地位,最终退化成为追求新奇的矫揉造作形象上的空虚。风格主义并不是一个地区范围内风格协调统一的运动,而是由一些艺术家独自进行的个人的实验。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借鉴了所有复杂,含混,冷涩,不平衡,反自然主义的语汇,以期记录下变化的时代。  
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 

    14 巴洛克:
  • 巴洛克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相反,力图打破稳定与均衡,追求不稳定不对称,用复杂新奇的手段打破简洁因而充满流动感。最著名的建筑:圣彼得广场
    15 古典主义:
  • 在欧洲艺术史上,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形象和谐的特点,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和历史事迹为题材,有人概括它为“伟大风格”。
    16 洛可可:
  • 洛可可18世纪稍后,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喜欢用曲线和轻淡柔和色彩,洛可可最初是在室内的装饰设计中出现;后来扩展到了雕刻和绘画领域。最著名的建筑:柯特巴黎的德图鲁兹公馆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7 新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18世纪60时年代到19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上,新古典主义以简洁、单纯、庄重、典雅、理智务实的特点一扫罗可可那种矫揉造作、纤巧浮丽的脂粉之气。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因各国国情的不同略有差异。大体上,在法国主要流行古罗马式,在英国、德国则是希腊风较为盛行。最著名的建筑:美国国会大厦、宾夕法利亚银行、巴黎凯旋门、巴黎星形广场 
    18 浪漫主义: 
  • 18 世纪下半页至19世纪还是半叶欧洲艺术领域内的一个主要的艺术思潮。浪漫主义始源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开始就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生产的情绪,它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浪漫主义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对抗机器产品的浪漫主义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特别是东方的情调。由于浪漫主义反对工业化生产,也就无法解决在工业条件下的设计问题并且对后来反对机械化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

    19 前现代主义时期 
  • 这一时期虽然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时期,但许多艺术家似乎隐约感觉到西方艺术正坐在将要爆发的火山口上。他们为现代主义时期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已经有太多的人论述过,虽然贡布里希不认为他们是第一批现代画家,因为印象派画家所致力的目标与自文艺复兴以来模仿自然的艺术传统的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公然反抗学院派绘画法则的精神却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现代艺术家。
  • 印象派之后有三位重要的艺术家,即塞尚、凡高、高更。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分别引导了现代艺术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塞尚的艺术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奠定了基础;凡高的绘画导致了后来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发展;高更的艺术则影响了20世纪的原始主义和象征主义。可以说他们是现代艺术的开山鼻祖
    20 现代主义时期
  • 这一时期绘画逐步向着简化和解体的方向发展,西方现代艺术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同时又不断地否定自身。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现代主义艺术分割为三个时期。
  • 一战以前:主要的艺术流派有五个。
    • a.野兽派。1905年马蒂斯、弗拉芒克等人的巴黎“秋季沙龙”展,标志着野兽派的诞生。这是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绘画流派,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影响却很大。这群年轻的画家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试图摆脱模仿现实的传统束缚,表现一种内在的真实,如马蒂斯《舞蹈》。
    • b.表现主义。如果说野兽派只是牛刀小试的话,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而后流行于欧洲的表现主义则彻底实现了心灵感受的宣泄。从1905年凯尔希纳的“桥社”到1909年康定斯基的“青骑士”,表现主义对后来绘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蒙克《呐喊》。
    • c.立体主义。当然,20世纪初最重要的美术前卫运动当属毕加索、勃拉克在法国开创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受塞尚绘画思想的启示,彻底否定了传统的透视法,而是以多视点、多角度表现一个崭新的现实境界,如毕加索《三个音乐家》。
    • d.达达主义和未来主义。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流派还有巴拉等人开创的未来主义和杜桑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艺术和宣言向人们传达一种这样的思想:“要彻底地否定过去,要描绘钢铁、速度和运动”(如巴拉《一条栓着链子的狗》)。而达达主义则用一种幽默和嘲讽的口吻告诉人们怎样看待周围的现实生活和传统艺术,如杜桑《泉》。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对人类精神的折磨和创伤是巨大的,由于20世纪两次爆发世界大战,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流派有:
    • a.超现实主义。以萨尔瓦多—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试图表现一种处于梦幻或无意识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状态。这种怪诞的绘画理念给处于战火伤痛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新意,如达利《时间的永恒》。
    • b.抽象主义。产生于战前俄国,盛行于两次大战期间的抽象主义绘画,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流派。抽象艺术彻底摆脱了人们头脑中实体的观念,对绘画的形式元素做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开创了新的画风,还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事抽象艺术的许多大师(如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日后都成为包豪斯的骨干教师,如康定斯基《构图9号》。
    • c.巴黎画派。这一时期还有一批画家如:莫迪里阿尼、夏加尔等人,他们的绘画自成一体,没有统一的风格。由于大多数聚居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地区,因而人们称他们为“巴黎画派”,如图莫迪里阿尼《妇人肖像》。
  • 二战以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是主战场,大批的艺术大师纷纷逃离欧洲,移民到相对和平的美国。同时美国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所以战后艺术中心也就从巴黎转移到纽约。受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现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a.抽象表现主义。战后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艺术流派当属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了,而且也最能反映“美国本土特色”。以波洛克为首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可能受到超现实主义画家关于艺术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的观念的影响,用颜料在画布上任意泼溅,完全打碎了画面的整体结构,画幅巨大,利用作画过程中的偶发事故,表现作者和作品间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关系。有时画家使用全身的动作来表现无法控制的内在意识,为日后西方的行动派艺术开了先河,如德库宁《女人一号》。
    • b.波普艺术。60年代前后,美国开始流行波普艺术,这与美国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波普“POP”有“通俗、大众、流行”之意。波普艺术家一反抽象表现主义对工业化的反感和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态度,用他们在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使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如劳申伯格《床》。
    • c.照相写实主义。以克洛斯为首的照相写实主义,用超写实的手法在巨大的画布上描绘人物,使人物的每个毛孔都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 d.其它。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艺术流派也在美术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如欧普艺术、极少主义、活动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
    21 后现代主义时期
  • 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否定着自身,发展到后来便是全面否定绘画的概念艺术。这时候许多人就会思考艺术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绘画是否已经死亡?于是从七八十年代以后绘画又开始重新寻找并确认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功能。这种文化倾向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它表现在内容上以多元文化观念为主导,形式上以综合的方式为基础,反映在美术领域则是打破了美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如“行为艺术”艺术家们采用身体的行动来取代以往的美术表达方式。
  • 后现代主义的另一大特点是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如新古典主义、将古典主义手法与现代主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80年代兴起的“新表现主义”反映了一群年轻画家回归往昔的思潮。他们以大胆的态度着意选取历史的典故和神话内容,加上复杂的图象和古典的构图来逆反极少主义的束缚。
  • 正如贡布里希所言:“20世纪西方前卫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们的实验性”。从西方艺术一百多年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并存、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在不断地否定着他人也不断地否定着自身,同时也在多方位、多层次上自由地实验各种观念计划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
再回顾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翻遍古今中外的书籍,很难查找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而是其表现形式融入于传统文化之中。也就是说表现的是中国特有的是5000年的文化,而非艺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穷天文,下究地理,中探人文与社会,无所不包,无其不有的根基所在。笼统的说中国文化产生于农耕文明,与年复一年春种秋收的农业生产节奏相一致,又与这种文明所培育的古典文化相表里。这种文明是优雅的,又是慢节奏的,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循环往复,数千年未曾有显著的变化。一般人所要进行的文化学习,内容非常单一,识字,读文学、史学著作,作文作诗。这种情况维持了近三千年。
  •  农耕文明时代,以自给自足为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在这种经济形式下,人们按照一年四季大自然所造就的自然节奏从容不迫而又非常艰辛地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这种生产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独立完成,而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进行得非常少。因此,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非常薄弱。这种贫苦而悠闲的田园生活,造就了中国的田园文化,这种田园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文学、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艺术。一个艺术家的成熟,象庄稼草木一样,要经过春华、夏长、秋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中国艺术,依赖于其自然而漫长的生成环境,往往需要人的一生去精心培育,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下方能臻于尽善尽美境界的艺术。田园诗,游记,山水画,花鸟画,高山流水,松风等等,正是和谐优美的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
  • 科举制度牢笼了大部分读书人、划分出两类文化人 政治制度是影响文化艺术的最重要因素,而政治人才的选拔对文化的影响也就非常巨大。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考试六经及文章辞赋,也考书法。此前的察举制度也已考核文化为重心。封建大一统专制统治,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选拔人才,这种要求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意志,具体到文化取向,其影响方式则是上行下效,影响时间取决于最高统治者在位时间的长短。文化的功利作用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一些逃世的不被统治者所用的读书人创造了另一种文化艺术。礼失而求诸野,以庄子为代表的隐逸文人创造了中国的典型艺术。
  • 中国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声画形等等,如其人,如什么样的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艺术也自当千差万别。孔子谈论过音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音乐是人创作的,也是人演奏的,更是人来欣赏的,因此,音乐不但要尽美,而且要尽善。韶乐为舜所作,据说乐成之后,凤凰来仪,“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有了美、善这两项似乎还不够,还得讲究真。现在我们开口闭口说真善美,这便是中国人的审美观或艺术观。 
  •  所谓真善美,虽然各有所指,但归根到底都是说人。
    • 1、真。 人之本性谓之真。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谈到真的言语,此真为真实之谓。庄子又有“真人”之说,真人谓何?玄妙非常。庄子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天与人不相胜”就是天人不分,就是天人合一。做到天人合一,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便是“真人”。真人所以玄妙,因为道非常玄妙。老子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使道显得无比神秘。而这种神秘又被设玄的老子打破,他说“能婴儿乎?”纯真如婴儿,去道不远,或谓之就算得道了,可见得道就是得真。真之谓真,先在其合乎人之本性。前人争论人之性本善或性本恶,众说纷纭,而人之性本真当无须争议。孩童处子,言真意真,故人谓之不失赤子之心。进入成年,机心渐生,离道渐远。童言无忌,心口如一,成人则往往假话连篇,言不由衷,逐渐失真。真是可贵的,更是可爱的。天真无邪,纯真无邪,无所顾忌,喜形于色,怒形于色,一个真实的面目与一个真实的灵魂高度融合,如此之真,才会无比美好,才能生机勃勃。中国书画讲究人书俱老,此处之老,绝非衰老之老,而是返老还童之老,是回归到赤子之心的一种境界。中国的大艺术家,几乎都是一生之中总能保持童心的那一类艺术家,他们一生都能纯净如赤字,保持一颗永远不泯的童心,因而方能以真情作真艺,以真情而动人。
    • 2、善。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有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大概是孩童时期的人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孟子的人性学说就要系统得多。孟子认为“生之谓性”,大致属于性善说,他还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均见《孟子·告子》)孟子称此四项为四端,而他认为四端皆发于自然,认为人性本善。不守此四端,孟子谓之非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谓非人,畜生而已。端者发端,所谓赤子即此。能守端者便能守道,是谓善,亦谓真,故真即善,善亦真也。四端之中,智是对人、义、礼的限制与总结,爱人谓仁,知耻谓义,敬人谓礼,爱人、知耻、尊重别人不能没有尺度,是非之心就是要知道爱什么人,何事须知耻,何人须敬重。西方所谓博爱非善,以其泯灭了是非之心,不智。孟子又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也就是凛然正气,也就是不是一味爱人,也能恶人。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是之谓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历代文人志士,那些杰出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人物,都有一种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毫无保留的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始终以抑恶扬善为主旨,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戏曲,都充满了这种传统的精神意味。
    • 这里须提及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但荀子虽持此说,却依然强调人心应当向善,“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虽然荀子认为这是“矫饰”与“扰化”的结果。荀子认为要达到善,方法是人人可为的“积伪”,也就是积善。
    • 性善性恶之外,尚有性无善恶说。然持性无善恶说者,并非绝然否定善恶是非,而也主张人心向善。如庄子便不讨论性善性恶,王阳明也谈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传习录》)可见,王阳明强调的还是善,且是至善。
    •  还有一种观点便是认为性有善有恶,甚至将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善、恶、不善不恶三种。更有扯得还远的,讨论性一元与性二元。所谓性两元是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类。性一元论则认为气质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也就是气理一元。
    • 无论那一种观点,而总体上都在探讨人如何能善的问题。中国哲学无论那一家,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人生理想与生活现实准则的统一,而中国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仁”,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的和谐相处。还有一点便是知行合一,就是“践行”,“与理为一”,此“理”此“行”皆为善。而“与理为一”至关重要,中国的艺术家从来将艺与道视为相统一的东西,也就是艺也要“与理为一”。
    • 3、美 同真善相比,我们的先哲们则很少谈到美,或很少专门去谈美。
    • 孔子更强调善,基本上以为善就是美,认为善是美的最完整最集中的表现。孟子谈到过美,但前人云:“《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孟子在谈到道德修养时也直接谈到了美,他说“充实之谓美”, 而谈到美的诱引还是善。“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充实何谓耶?充满积实之谓。充满了什么?充满了善。故积善为美。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孔子的话“尽善尽美”。显然,孔孟所谈皆人,而不是艺术。事实上,孔子是重道轻技的,而艺又是属于技的范畴的。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所言美者,为“先王之道”。孔子复曰:“里仁为美”,与“仁”结为邻里便是美,还是以善为美。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虽然此中排列,许多人解释其“排名不分先后”,但从孔子的一贯思想来看,还是有轻重的。孟子尝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看来,孔子的志于道,还是追求至善,至善则为至美。孔子所言“游于艺”并非泛泛而谈的空言,他自己在艺术的修炼与造诣上都是非常勤勉的,成就是极高的,而尤其在音乐上表现出他的才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直至去世前,孔子还吟唱抒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而孔子对音乐并非只是“为乐”,而是达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学鼓瑟的事迹:“孔子学鼓瑟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孔子学习的是《文王操》,他从音乐的旋律开始,一直要追究到音乐表达的人物的“为人”,完整而透彻地表达了孔子的审美观。
    • 道家哲学被认为是中国的艺术哲学。通常的说法认为庄子哲学是出世的哲学,而其本质上则是与世事紧密相关的社会哲学。道家与儒家虽各有偏重,但根本点则都是讨论一个问题――作怎样的人和怎样作人。庄子的美学观是以自然为美,称为自然主义的美学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可说明。老子尝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在道家看来是要高于道的。在这一点上,道家眼中的世界显然比儒家眼中的世界要美好得多。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道家思想,以自然状态未经雕琢的“浑沌”为美,讲究天人合一,向往精神高度自由,就是说人与合道合自然的天合而为一,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也还是以自然为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代表了庄子心中广阔无垠的大宇宙,庄子具有博大的心胸和崇高的审美观。这一点,与儒家“充实之谓美”是同一境界,与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亦为同一境界。道家的教化于不教化中得以实现,其两者的结果――他们的终极关怀则都是教人为善向善。道家的无为自然的审美观,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应该说,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远远发达于人物画,诗歌散文远远发达于戏曲小说,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远远发达于整齐划一的美术字等等,正是道家自然审美观的必然反映。人在道家观念中与大自然交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画山画水或写花写鸟其实都是在写人,但不象儒家那样直截了当的宣扬教化,因此,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无疑更具艺术特性,是典型的中国艺术思想。
    • 佛学真正的中国化是在禅学成熟之后,禅的观念是中国人审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而禅学的产生则是佛学与儒学及道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产物。“即心是佛”就是人人可以成佛,一如儒家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真人”又是庄子心中的“佛”,或曰“佛”又是西土释子心中的“真人”。
  • 综合而论, 儒家教导人如何成仁,道家讨论人如何无我忘我,佛家研究人如何成佛,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则是让人如何向善。儒家的成仁是在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道家则以齐物的平等眼光修炼人的品格,佛则引导人如何在来世中进入不生不死的至善境界。中国人的审美思想深深的根植于这三种哲学思想中,具有“三栖”的特点。也由于这三种教化的深入人心,使得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宣传教义的工具性质,而始终不能象西方那样取得艺术自身应取得的地位。
  • 总之,中国艺术的特点: 1、 重形象思维。 2、 重传神、重意境。 3、 艺术上重法度,更重无法之法。 4、 注重抒发艺术家情感,反对一味泥古. 5、 注重艺术技巧训练。

艺术在中国

  • 更准确的说:“中国艺术”是新创造的词汇,它出现的时间不足百年。虽然中国出现的纺织品、书法、绘画、雕塑、陶器以及其他艺术品来自5000年的漫长时代,但是按材质进行分类并命名为“中国艺术”仅是非常短暂的历史。尽管中国有漫长而富有经验的书写艺术的传统,世世代代贵族文人爱好收藏、陈列以及消费艺术品,但是在19世纪以前,无人将这些物品视为同一领域的组成部分。确切说来,“中国艺术”一词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和北美洲。“中国艺术”在西方是作为与纯粹的“艺术”对比研究的对象而存在,“艺术”实际上是欧洲传统,并且扩展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Gallery)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ofArt)的名称隐含了包容性的主张,然而它们没有接纳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 中国与“西方艺术传统在意识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例如,近一千年来中国文人定义的“艺术”(art)总是将书法放在第一位,然而西方的研究一般趋向于留给雕塑更多的空间而不是书法。雕塑在西方后文艺复兴传统中就被确立为“美术”,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
  • 西方对“中国的艺术”的理解经常是“艺术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艺术”,因为它的书写不遵循任何既定的统一原则或要素,囊括了大范围的艺术作品,来自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材料以及完全不同的创作者、观者和使用背景。因为任何关于“中国艺术”的定义中都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和内在矛盾。它永远都不能被理解为一个稳定的、不变的统一体,除非我们将编目者和他的立场纳入考虑当中,才能由此完全地接近它。
最后分析一下中西方现代及后现代艺术发展观念
     艺术是艺术观念的反映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使各自的艺术从一开始便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 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内核是它的人文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阐述了人在世界上的主体地位,中世纪的神学表面上似乎是对人的否定与贬抑但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意义上基督教又表现为神人合一的倾向这是对人隐秘的肯定。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冲破西方中世纪一千年的神学思想阻霾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到了十九世纪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化潮流交错纠结斗争。二十世纪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间,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时段,这一时期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实际存在开始产生怀疑,其颠覆性远远大于继承性。现代艺术告别了古典艺术的样式其否定性、非理性的思想及其对权力、中心的解构,实质上仍然是理性主义精神传统的延续,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是指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多样的艺术现象。虽然西方的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又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现代艺术。但是在西方整个艺术发展的链条中,仍有尊重科学和肯定人性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存在。
  • 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那种对个体的人的张扬与肯定。西方对天地宇宙以主人自居中国人则谦称过客。前者向往高升到上帝的居所征服并主宰自然后者则愿与万物并列融合于自然之中。从古人的宇宙观中我们能够看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个人是在集体中才能显现的相对缺少对自我的认同因而投射出对自然和集体的关注而对个体关怀的忽视。在中国的文化中,个人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如西方那样中心的位置,中国的礼法制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儒家“穷理尽性”、“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严重束缚了理性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发展。虽然在明朝末年中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萌芽但随着明朝的覆灭和清朝在政治思想形态方面的复辟中国总的来说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受启蒙思想的洗礼。中国的艺术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没有过对本体意义上“人性”的肯定与高扬———人道主义。而这一点恰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思想,也说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尽管深受西方的影响,但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 五四时期高举理性主义精神的大旗全面否定传统提倡科学与民主。五四时期以及以后中国一批画家到国外留学把西方艺术带入中国开始中国的现代艺术时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大机器的工业社会革命阶段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进步性”、“社会进化”、“先锋”、“个人主义”等在中国几乎不存在,所以现代性的性质和意义也不存在。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随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西方艺术又被看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毒草,遭到全盘的抵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意识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面临的是西方的现代、后现代艺术同时涌入中国艺术文化中我们来不及梳理哪是现代艺术哪是后现代艺术便一股脑地全部接收过来,所以中国所谓的当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并不像西方那样分期明显中国的当代艺术实际上是中国本土的艺术、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大杂烩。80年代末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是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误读。观念上没有区别使用再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实质上并没有得到改变。现代艺术的灵魂是现代艺术的观念没有观念,现代艺术就仅仅是一个躯壳而已。
  • 高明潞曾说“中国20世纪以来就无结构可言解构从何谈起'上帝死了’从何谈起。可悲的是这种思潮恰恰迎合了懒惰和急功近利的民族心态,从而使中国知识分子总不能去坚韧地寻找和建立我们所要为之奋斗的新结构、新价值。”“在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存在可比的现代艺术。所以,现代艺术在中国是一种伪问题。虽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有很大的话语空间,但不是在文化本质和语言层面的,只是实用主义和风格层面的。"
在现阶段说道底就是:西方的艺术,中国的文化。
那么现阶段艺术与文化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

我们在重温一下
  • 什么是艺术,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艺术、文学、科学、教育,笼统的来说文化的意思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实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类到艺术,艺术的概念非常宽泛,例如几何作为一种数学科目也可以归类到其中。
那么艺术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 首先,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举例:今天在全球化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大量的商品广告的具有艺术品位档次的精美制作便是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当代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的明证。同时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并受到制约和影响。
  •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文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和艺术互相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通常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与此同时,一个时代的文化也会影响到那个时候的艺术,文化和艺术互相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通常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艺术起到了'文化自然意识’的作用,可知艺术和文化的关系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归属和被归属的关系。就是说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 首先,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举例:今天在全球化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大量的商品广告的具有艺术品位档次的精美制作便是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当代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的明证。同时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并受到制约和影响(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全是用的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制作的),文化提高对艺术一个境界与认识、表达方式、看待方式、理解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 现已摄影为例说明一下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区别, 为了创作具有艺术效果的作品,有趣的设想和完美的技术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能认为一个技术很好的技师就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木工,技术很好,做了个柜子,使用了优质的木材,所有部件加工的都完美无缺,油漆也打磨到毫无瑕疪的程度,但是他的最后成品可能并不好看。摄影也是这样。许多学习摄影的人,用了多年的时间,去掌握摄影技巧,熟悉相机性能,胶片的特性和后期制作的工艺,并达到了一定水平,便去从事摄影活动,他们也拍出了高质量的,忠实于原物的照片,但是从全面衡量,这幅照片除了制作精美之外,也许不会吸引任何人。为什么呢?实际道理很简单,技术仅是一个方面,要能够从生活中提取基本视觉美点并以感人的方式再现它们,技术就是为这种艺术再现服务的,但是艺术的表现有时甚至可以大胆运用近乎粗劣的创作手法,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水平。许多艺术家具有富有挑战性的性格,他们喜欢反驳那些已被公认为正确的和基本的东西。他们改变了透视关系,随意处理比例关系,虚构不可能的场面,用假设的自然光源安排互相矛盾的照明,打破已有的色彩协调关系。反传统主义成为大多数艺术家(如果他们原来的风格不是反传统主义的话)所追求的倾向。
  •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太多的文化,那么所谓的“艺术”只是一个画匠就是街边上的画大广告的画匠,他们技术很厉害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做这种工作, 如果有文化,那么就会有思想,有内涵,就会看待事物以及表达事物,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理解事物,那么作品风格会很多,很丰富。从精神层面上来讲,艺术是文化的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所以说,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 中国人有着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中国人既注重实用性,也注重事物的品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玉,中国人爱玉器,这首先是因为玉器很美,而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国人赋予玉很多道德力量。而反过来,玉的特性又都是中国人的特性。比如,温和、圆润、雅致、对称等等。 要想懂得欣赏中国的艺术品,首先就得懂得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里的美。近年来,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大量侵入和我们对于财富的过分追求,已经让我们离传统文化的美越来越远,而越远离传统文化,却越要搞艺术品收藏,不为别的,只为一个钱字。而当我们只知道关注艺术品值多少钱而不知道关注它的历史和文化韵味的时候,一件可以卖几千万美金的器物,实际上却已经没有价值了。
艺术与美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是浓缩化和夸张化了的生活。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皆属艺术皆属艺术皆属艺术。同时对应各个领域也都有很多相应的艺术家。
    艺术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但美并不是绝对的。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人作为审美主体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评价。艺术本身是因美而产生,对于美的理解不同,对于艺术的理解自然就会产生歧义。 
    但在艺术的世界里的美并不等同于大众所理解的美。在我们眼里美与丑我们心里自有分寸,但对于艺术而言,表面美的也许不美,表面丑的也许不丑,用雕塑家罗丹的话讲,这种艺术的美来源于“外部真实里的内在真实”。他的雕塑作品《欧米艾尔》展现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老妓的形象,这样的形象确实是丑的,甚至说是奇丑无比的。但罗丹的雕塑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却是无法言语的。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艺术有制定权,艺术家制定美,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美。 
    艺术家用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事实,来表现内心世界。黑白美丑高矮胖瘦在艺术家眼中是造物主创造人类的几种表现形式,他们理性的认为这是最好的造物法则。而在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上,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能发现他们的缺点与闪光点,这些特点被理性与敏感的艺术家们转接过来作为艺术语言,准确贴切表现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发现美创作美的过程。所以,艺术家的内心装着地球上所有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例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父亲父亲父亲》,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麦克佩斯,雨果小说中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的创造动机来源于他受到了某种刺激而生发出来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促使艺术家的意念、选择物象、进行艺术构思、具体运用特定的艺术形式、选择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加以表达以完成整个艺术创作。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关于藝術家眼中的美,是從感性和感覺出發,從情緒出發,乃至从主观意識出發,從這心理活動出發來把握美的誕生。 對藝術家來說,有意義的是他個人的審美經驗,以及如何把個人的這種經驗容納到獨特的藝術表現中去。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沒有不可逾越的法則,「無法至法」應該是藝術家亙古不變的真理。藝術家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有規範,也是自立規範。         
    一個藝術家想要得到最大的創作自由,恰恰要擺脫種種陳規和觀念,最好是沒有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也不受時尚潮流左右,忠實於自己眼中的美。“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艺术。才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  
    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成为一件艺术品是生活的目的。 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 
    后续我们将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等方方面面举例阐述关于“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正帅 2014写生最新油画作品
诸葛沂 | 西方审美回归思潮与迪夫•希基的艺术批评
艺术创作不能跨越自由的界限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
艺述:现代主义的“复仇”——格林伯格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盛葳 | 抽象艺术与艺术史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