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子啊麦子
提起麦子,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话题, 因为生长在北方的人,打一出生就和麦子结下不解之缘。我之所以要写麦子,那是因为麦子给我留下了太深太深的记忆,在我脑海深处的角落里永远也挥之不去,难以忘却。
改革开放以前,家乡和全国一样,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从种植、收购、到销售,一切都必须按照国家的计划来实行,不得有丝毫的走样。所以,在黄土高原上只能种植麦子,尽管那时麦子一亩地最多也不过能产100--200斤,也得咬着牙去种,至于适合旱原的高产高效作物,你想都别想。每年10月1日前后,秋播就开始了,所有的男女老少一下子全部都投入到紧张的秋播之中。那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机械,全靠老牛破车疙瘩绳,甚至原始的耕作方法也用上了。在最紧张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们组成“青年突击队”,利用中午喂牲口的时候,拉楼抢种,做到“牲口歇人不歇”。秋播结束了,人也累的脱了一层皮。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吃不饱,只能是跟着碌毒过个年。经过一个多月的夏收、碾打、晾晒以后,生产队交售完公购粮,留足籽种、牲口饲料、储备粮等,剩下的才是可以给社员预分的【年底决分,多退少补;就这还要按人四劳六比例分配】。分粮那天,村里人像过节一样,奔走相告,喜笑颜开。这时,生产队会组织些小伙子,给那些劳力软的社员户和烈军属扛口袋送粮。别看这些小伙子是挣工分的,送粮时却是挑肥捡瘦:那些男人在外的社员户,家境一般都好些,粮食送到家里,好烟好茶招待,甚至来上一大缸子白糖橘子粉凉饮料,所以送粮的小伙子都抢着去;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招待不周的,小伙子们总会找借口悄悄躲开,有的走不开,也会睁着眼假装没看见。那时我们家人多劳少,分粮时,尽管是分的最少那几户,可妈妈面对那上百斤的口袋还是无能为力,只好求爷爷告奶奶央求别人帮忙。有几个同是移民户的小伙子面子抹不开,心里不愿意,又无可奈何的帮着送到家里。对此,母亲总是千恩万谢,也尽其所有,招待一番。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了决心,快快长大,帮妈妈干活,再不看别人的眉高眼低。
夏收过后,麦子分到家里,你先别高兴 ,那还不是你的全部,因为冬春拉饥荒在坡底下借了一些玉米,说好借100斤玉米还90斤麦子。因此,要先把这笔账清了,不然的话,来年缺粮,就没人再借给你了。这样一来,三下五除二,真正到家的麦子就不多了,只能吃那么一个来月的麦面馍馍【尽管是90粉】,接着就又是瓜菜代了。这就是家乡人种麦子吃不上麦子的怪象的原因所在。
如今的家乡,已经很少能看见麦子了,获得自由种植权的村民们啥效益髙种啥,过去的麦田里,建起了一片片一眼无际的果园,苹果、酥梨、葡萄、桃子、杏子、连过去黄土高原上极少见的黑李子也在家乡安家落户了。即便是不栽果树,也建大棚,种反季节蔬菜,礼品瓜果。没技术的人种一料玉米也比小麦的收益高,所以,麦子早已从家乡种植中退出,只有极少的人在作物倒茬时才想起种麦子。
不再种麦子的乡亲们,由于改种高效农作物 ,很快富裕起来,加上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大家都吃上了“袋袋面”,麦种麦收已成为过去,成为坐在大门口一边抽烟一边低头沉思的老人的一种回忆。
小时候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现在再也看不见了,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帮大人张口袋,一股土腥味,还是忍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往下灌。
那时候看着大人把麦秸一层层堆起来,觉得好厉害啊。。。
扬麦场景,那时候还可以用的是四轮拖拉机带着风扇。风老大了。。。
趁天还没有黑,趁天还没有下雨,大家分秒必争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
农民的日子——从白天到黑夜不停干活劳作的日子
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柴屑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
小孩子无忧无虑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麦草上,尽情的玩耍。
干农活也需要团队运作,所以很多时候是几家人相互合作,密切配合一起干活。。。
晒麦子,现在已经看不见这样的大场了,好怀念以前的大场,晚上好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
晚上装起来,白天再倒出来晒,一遍又一遍的暴晒,一直到全部晒干,否则囤积起来会长芽发霉。
扬麦的确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技术活,一个真正的庄稼汉必须掌握它!
农民们把割回来成捆成捆的麦子解开平坦在场里,然后再让汽车或拖拉机转着圈一圈一圈的碾轧,
直到麦粒脱离麦穗!
炎热的盛夏、忙碌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农民的追求
在炎热的夏季,大树底下凉快至极,可是忙碌的人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一丝阴凉。
只有年迈的老人借检韭菜的机会在大树底下做暂时休息。
麦粒和柴屑分离需要好多次扬场的过程。
盛夏抢收粮食时段,老人、孩子全民参与。
曾记得先辈们高超的割麦技术——又快又多,麦茬又短又平,这是现在时代收割机割的麦田,跟猪拱的一样
勤劳的农民,淳朴的脾性,自给自足的人生态度。
认真点,每一粒麦子都是付出了汗水的,真正意义上的粒粒皆辛苦!
周而复始、一圈接着一圈狂转的碾场之人
脱粒后绵软的麦草需要有技术的农民在上面一层一层的堆积成优美的形状,以便后来作为家畜饲料
或烧火做饭用。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经历过的要比图片上的落后好多倍。但是我还是要感谢这位有心的摄影者,是他用手中的相机,真实的记录了2-30年以前农村夏收的情景。作为珍贵资料将与历史永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小奇】每日心经 儿时记忆中的场
李胜利 | 关中农村三夏大忙场景,你可记得?
麦收
金秋(五):粒粒皆辛苦
喜娃记忆——宋/看场面(17-6-4)
碾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