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课与评奖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参与和组织一些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时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摩老师,有时是作为一名参赛的选手,有时是作为一名所谓的专家评委,也有时干脆就是比赛的组织者。每次参与或组织这样的活动,总特别重视和关注专家的点评的环节。因为专家准确精彩的点评会对参赛选手和观摩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点化与警醒的作用。所以,自我私下常常感觉课堂点评环节的教学研讨价值或许远超过比赛和观摩本身。但是,最近连续参加了几次高级别的比赛观摩活动,听了一些专老师的点评和观看了竞赛最后的颁奖,却突然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滋味缘何而来?

首先是作为一名观摩老师,自己对听的每一节课,内心其实都有自己的评判,特别是对每一节课中自己觉得十分精彩或存有明显不足的环节,往往都会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受和想法,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听课感受能在专家点评时得到某种程度的验证。但遗憾的是,或许是专家们评课看问题所站的视角与我们一线老师的视角落差太大,或许是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与评课专家的理论视野根本就找不到交集,还或许是因为涉及到评奖,专家代表的也只是自己个人的意见,而不能代表整个评委会的意见,一旦说过了头,最后自己点评的结论与选手们最终获奖的结果不符,甚至相背,就会无法收场。所以,连续听了好几场专家的点评,总感到专家们的点评越来越像得道禅师们的布道,很有点高深莫测,没有一定的悟性,是决不能参透其中真谛的。于是每听一次这样的点评,内心就无端生出一种生性愚钝的自卑。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摸到语文教学的门边。

其次是作为一名参赛选手,或许是因为自身对课堂沉得太深,或许因为受比赛功利的影响,常常会用自己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思路去观摩研究其他选手的课堂,无形之中就会把自己的课堂与别的选手的课堂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既然有比较,自然就有高低,于是,不免总会把选手们的课在自己心中排出个一二三四,而且还常常把自己心中的排位与同仁们一起交流。而当自己的交流能和大多数同行达成共识的时候,不免心中有点自得,觉得自己到底长了些见识,也能对课堂的高低好坏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但事实常常无情地置我于尴尬境地,听听专家的点评,原本还有些认识的头脑,经过一阵头脑风暴之后,仿佛突然间就坠入了云里雾里,找不着边际。再等到公布比赛结果,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实在就是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第三是作为一名活动的组织者,因为总觉点评环节很重要,所以每次组织听课观摩这样的活动,总要安排一个点评。有时是请一些知名度高的教师,有时干脆就由我自己直接来点评。但现在自从有人提出了“赏识教育”,大概无论从评课人到听课教师都知道要赏识别人,毕竟选手们精心准备一节课付出了那么多艰辛的劳动,多给选手们一点赏识、一点鼓励,这原本也无可厚非。只是,长此以往,所谓点评就开始有点变味了。如果你在点评中不是尽力的恭维一番,而要想真实地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对不好的课堂进行一点批评指正,不少人就会觉得有些不正常,会觉得不可理喻,甚至还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嘲讽。如果单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随便恭维一番,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不会产生任何不好的后果也罢了。可现实是,这样做带来的遗患却是无论是选手还是参与观摩的一线老师,甚至会把不足当优点,失败当成功加以学习和效仿。造成活动的效果和最初的预期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评课也好,一切的教学比赛评奖也罢,原本只是一种纯学术的活动,而如今偏偏参杂进了许多世俗功利与人情的东西,学术如何不变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任婷婷:深入而浅出 厚积而薄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比赛课堂展示环节观摩体会
一节好课须五“精”
读书反思|静悄悄的革命(二) —对前言片段内容的思考
《吉林省第二届小学数学大赛暨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
优质课备课的另两种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