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鉴于“乡土中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事实上,我们不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理解,“新乡土中国”之“新”,在于较之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今天的中国乡村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同时,我们也不难从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发现,较之城市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乡村社会仍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保留着大量并未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冲刷中完全丧失的“乡土本色”,这也正是“新乡土中国”仍有“乡土”之谓的原因所在。简言之,“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现代性的乡土社会”。如果说,乡土伦理的传统形态和特征基于其乡土特性,那么,伴随着“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既蕴涵现代价值又不失乡土本色的“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
毋庸置疑,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社会不再是“世外桃源”。由此,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从而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从而使后者成为其“历史之根”。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发展极不平衡,区域性和地方性特点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地域伦理文化传统亦有很大差异。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新乡土伦理“现代之源”的现代市场意识和价值观念,已日渐成为市场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现代性的伦理话语”,而作为新乡土伦理“历史之根”的乡土伦理传统,却因区域伦理文化的丰富多样而以种种极具差异性的“地方性道德知识”作为其基本内涵。由此,新乡土伦理建构中“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与调适又转化为“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冲突与整合。诚然,某一区域独特的自然条件及与此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使其地域伦理文化显现出自身的地域特殊性。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和稳定甚至将这种地域伦理文化异质性的空间距离缩小到了紧邻的不同村落。由此,乡土伦理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碎片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合集”——虽有共同之处,但更多依然是相互的隔绝甚至排斥。问题在于,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新乡土社会日渐开放的基本态势,一味强调“地方性知识”的地域特殊性并固守区域伦理传统而拒斥对外来先进伦理文化的合理汲取,只会使自己因偏执保守而丧失应有的活力。与此相反,无视乡土伦理文化的地域传统,试图将所谓“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变成“放之中国乡村而皆准”的“普适价值”,则无异于为自己打造一张伦理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其后果只能是:无数“地方性知识”因其“不合”而被一一终结,“普适性意义”却终究成为一张无以安放的“空床”。从一定意义上说,转型期新乡土社会的伦理“空场”及其所引发的乡村社会诸多道德困惑与矛盾,正是此种“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冲突所致。易而言之,新乡土伦理应当实现“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的有效整合,在承继地域伦理传统和吸收外来伦理文化两者间的紧张中寻求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建构新乡土伦理的关键在于在“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如果说,乡土伦理是在封闭和稳固中实现自身的平衡,并以此成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伦理根基,那么,新乡土伦理则应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实现一种“动态平衡”。换言之,新乡土伦理绝不是某些一成不变的伦理范式或道德规范,而是在不断借鉴和融合现代理念和其他“地方性道德知识”中先进成分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伦理文化的提升与优化。唯此,新乡土伦理方能既显其“新”之内涵,又不失其“乡土”之本色,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相对概念,相较于传统乡村它有现代性,故曰“新”;相比于城市它留有“乡土本色”,故谓之“乡土”。
B.“新乡土中国”由“乡土中国”发展演变而来,相应地,新乡土伦理不可能脱离传统乡土伦理另起炉灶,后者是前者的“根”。
C.鉴于中国乡村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点,新乡土伦理的构建需要进行“地方性道德知识”与乡土伦理传统普适性意义的有效整合。
D.与乡土伦理的封闭和稳定不同,新乡土伦理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体系,能够在不断的借鉴和融合中实现其自身的提升与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终将完全丧失“乡土本色”。
B.如果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不能成功嫁接,那么新乡土伦理必定沦为空谈而不能成功建构起来。
C.中国的地域伦理文化差异很大,甚至相互隔绝和排斥,因此乡土伦理可说是碎片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合集”。
D.新乡土伦理吸收外来伦理文化,既指借鉴融合现代理念,也包括借鉴融合其他“地方性道德知识”中的先进成分。
3.下列各项的论述均出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不属于“传统乡土伦理”的一项是(3分)
A.“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B.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C.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D.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4.文章第三段使用了“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空床”“空场”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陶然亭的雪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其时住在东华门侧一条曲折的小胡同里,而G君所居更偏东一些。我们雇了两辆“胶皮”,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从东城至陶然亭路很远,冒雪雇车很不便)。车轮咯咯吱吱地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往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地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往往到初春时,人家庭院里还堆着与土同色的雪,结果是成筐地挑了出去完事)。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答,不终朝而消尽了。
言归正传。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联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地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吧?
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以往的名流觞味,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地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唯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吧。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我只记得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地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花,上上下下,迷眩难分得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
我们绕坡北去时,G君抬头而望,对我说,来年春归时,种些红杜鹃花在上面。我点点头。路上还商量着买杜鹃花的价钱。……现在呢,然而现在呢?我惆怅着夙愿的虚设。区区的愿原不妨孤负;然区区的愿亦未免孤负,则以外的岂不又可知了。——北京冬间早又见了三两寸的雪,而上海至今只是黯然的同云,说是酿雪,说是酿雪,而终于不来。这令我由不得追忆那年江亭玩雪的故事。
1924年1月12日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介绍去往陶然亭的时间、行踪以及沿途景象,其间连用两个“幸而”,表达出作者对风雪严寒的期待。
B.文章题为“陶然亭的雪”,但作者出游目的并不只在观赏雪景,从“下马先寻题壁字”的雅兴即可见一斑。
C.“闲趣”是行文的重要意脉,寻诗、窥人充满闲趣,所忆棉门帘、旱烟袋、书册、炉火等,无一不透着闲趣。
D.末段写G君和我商量在北坡种杜鹃花一事,引发自己对美好愿望被辜负的感慨,暗含着对言而无信者的批判。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前的窑台与古诗中的瑶台除同音外没有可比性,但诗句的联想却让清旷莹明的原野、积雪覆盖的荒冢平添了几分审美意趣。
B.作者对陶然亭怀着十分美好的预期,但想象却被江亭无亭的现实粉碎,心情不免怅然若失,但这其实是欲扬先抑的高明手法。
C.文章长于虚实结合的描写,如写书声一段,随着时空的切换,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交织重叠,营造出清静而温馨的意境。
D.倒数第二段采用定点观察法描绘雪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特写有全景,景物层次分明,共同构成纯净梦幻的冰雪世界。
8.文章花了不少笔墨叙写前往陶然亭的经过以及到达以后的寻找,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文章结尾处跳转到写上海的“同云”,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泣A受命B卒C以成书D然后E千载之微F言G焕然H可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以……为师,与《师说》“吾师道也”中的“师”词义不同。
B.释氏,佛姓释迦的简称,亦指佛或者佛教,释氏书即佛教书籍。
C.《书传》,是阐释《尚书》的著作,“传”同于“六艺经传”中的“传”。
D.几,表示大概数目,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谪居黄州,对于苏轼而言不仅是人生的转折,也促成了他文章风格的转变。
B.苏轼广泛阅读儒、道、佛三家著作,并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C.苏轼喜爱文学创作,而且诗文众多,但自认为成就比不上晋代陶渊明等人。
D.苏轼具有好善嫉恶、见义勇为的美德,可以和伯夷、叔齐那样的贤人媲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以及选自《赤壁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
2)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秋浦柳少府
李白
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
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采用反衬手法,将秋浦以前的境况渲染得越萧索,越能显出当下的“芳菲”。
B.“树桃李”是柳少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的有力举措,彻底改变了秋浦面貌。
C.“摇笔”“开帘”“引月”“纵酒”是诗人在秋浦的活动,更是柳少府生活的常态。
D.末二句直抒胸臆,“未忍”是舍不得的意思,诗人以此表现对柳少府“爱”之深。
15.李白“爱夫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通过比喻,启发一时无所适从的贤才赶紧投奔自己。
2)杜甫《登高》中既带给人空间的宏阔感受,又隐含着时间流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两句是“                      ”。
3)苏轼《赤壁赋》中写“道”,从不同的角度看,既可以是“           ”,也可以是“           ”,明显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4)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有“海隅云光一线动”之句,与《登泰山记》中“                      ”描写的是相同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碧霞元君,或说是泰山神的侍女、女儿,或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又说是玉皇大帝的妹妹。道教诸神的谱系很乱,差一辈不算什么。封之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是宋真宗。老百姓则称之为泰山娘娘,或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实际上取代了东岳大帝,成为泰山的主神。泰山神是女神,为什么?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原始社会母性崇拜心理的远古隐秘的回归,想到母系社会,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不管活得多大,在深层心理中都封藏着不止一代人对母亲的记忆。母亲,意味着生。假如说东岳大帝是司死之神,那么,碧霞元君就是司生之神,是滋生繁衍之神。或者   ①   地说,是母亲神。人的一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之中,艰难辛苦,受尽委屈,特别需要得到母亲的抚慰。明万历八年(一五八〇年),山东巡抚何起鸣登泰山,看到“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这种现象使这位巡抚   ②   “看出了群众这种感情背后隐藏着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车锡伦《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与宗教》)。这位何巡抚是个有头脑、能看问题的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这种   ③   的半疯狂的感情,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   A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   B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为“这是一株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的奇特稻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的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述,语义上有何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孔子的大意是说,君子只有在比试射箭的时候才会争,并且必须遵照礼的原则。
对于“争”,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秋高一(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1.C。“普适性意义”是针对“现代性的伦理话语”而言,而不是“乡土伦理传统的普适性意义”。
2.A。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而非全部特征,现代化进程是基本方向而非唯一方向,所以得不出“乡土本色”终将完全丧失的结论。
3.B。这是西洋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
4.①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指出“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冲突所导致的后果。②从反面证明了新乡土伦理应当实现“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有效整合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
5.①前三段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阐释“新乡土社会”内涵并提出“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的问题,然后从“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嫁接和“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整合两个方面展开论证。②第二、三段从“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嫁接和“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整合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是并列结构。③末段总结前文,指出新乡土伦理构建的实质,全文形成总分总结构。(答“与前文形成递进式结构”也可。)(每点2分,共6分)
6.D。“夙愿虚设”之论,并不针对特定的辜负者与被辜负者,而是人生无常的感慨,所以并没有“对言而无信者的批判”。
7.B。全文淡淡地叙述和描写,始终萦绕着一丝淡淡的落寞悲凉,并无强烈情感变化,没有“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8.不多余。因为:①充分铺垫蓄势,表现作者对陶然亭赏雪的期待。②制造延宕效果,激发读者阅读期待;③以游踪为线索,完整呈现江亭玩雪的过程,行文不急不徐、舒缓从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描写上海同云暗淡、雪久酿不来的景象,烘托作者心情的烦闷和惆怅。②与北京浓酣的雪景形成对比,表达对昔日北京生活的怀念。③凸显北京雪景的清冷况味,表现作者静雅闲适的审美旨趣。(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
11.D。两处的“几”都是几乎、差不多的意思。
12.C。“自言不及晋人”的是书法,这里的“晋人”指王羲之等书法家。
13.(1)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以和我一比高低。(3分)
2)因此多次在社会上陷入困境,但始终不认为是遗憾。(3分)
3)这是天地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共同享有的。(3分)
14.B。对应“人吏稀”可知,此处的“树桃李”当是发展教育,培育人才;“芳菲”指人才济济。
15.①柳少府才能卓著,为官造福一方。②柳少府儒雅豪迈,生活悠然自在。③自己与柳少府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每点2分,共6分)
16.(1)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3)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4)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①直截了当(单刀直入)②大惊失色(大吃一惊、瞋目结舌)③如醉如痴(神魂颠倒)(每处1分,共3分)
18.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原始社会母性崇拜的远古隐秘心理的回归,想到母系社会,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4分)
19.①先强调稻禾的“奇特”,再解说其具体表现,使稻禾特征更突出。(3分)②原句用短句,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2分)
20.A.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B.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每处2分,共4分)
21.①②处两两对照,强调稻株高矮不一、成熟早迟不同的特点;第③处分别列举,表示按照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进行分类。(每点2分,共4分)
22.参考立意:①要竞争,不要斗争。②面对挑战,敢于斗争。③用谦让成就你和我。
【参考译文】
公在文学上,得到了上天赋予的才华。小的时候他和我都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国家治乱,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十分感慨地说:“我过去心中有所感悟,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言精妙,都是古人没能说明白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以和我一比高低。”不久贬谪到黄州,关上门不与外界接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了。后来他读佛教书籍,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广博得看不到边际。父亲晚年读《易经》,研究其中的爻象,领悟了那刚柔远近喜怒逆顺的道理,再来看那些文字,全都顺利地理解了。父亲写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他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作《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们所未能明白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让人相信,后世有君子,也一定理解我。”至于他遭遇世事写作的诗词铭记书檄论撰等,大都超过常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他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共有四卷。从小就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伯父太白很早就亡故,儿孙没有成家立业,杜家姑母死了没有下葬,父亲过世,留下遗言。公服丧期满,马上按照礼制安葬姑母。等到官职可以对子弟亲属进行荫补时,又奏请给伯父的曾孙苏彭封官。他对待别人,见到优点就赞美他,唯恐不能将优点赞美到;见到不好的地方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的危害。因此多次在社会上陷入困境,但始终不认为是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又怨恨什么呢?”公确实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第一轮你复习专题十四一般论述类文章
海口市2021年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2021高考广东二模语文答案与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高中语文教和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