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现象影响与中国古代青铜技术
userphoto

2023.08.28 安徽

关注

来源: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现象影响与中国古代青铜技术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是指在从芬兰到蒙古的欧亚大陆北部发现的一类遗存,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渊源、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以及无法解释的快速迁徙能力。这些墓地埋的是游牧民族的战士和金属工人,他们骑马或乘坐两轮战车。塞伊玛-图尔宾诺这一名称,源自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塞伊玛墓地,1914年左右第一次发掘;和彼尔姆的图尔宾诺墓地,1924年第一次发掘。

人们注意到,这些文化在森林和草原社会中游牧,拥有金属加工工艺,有时没有率先发展农业技术。这种金属加工能力的进步,似乎是十分迅速的。

俄罗斯南部和蒙古中部的阿尔泰山,被确定为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的起源地。这类文化从这些高山向西方传播。像有弯钩形倒刺的矛头、单刃刀和有几何纹饰的空首斧这类的人工制品类型向西方传播。

虽然他们比之后的蒙古入侵早的多,但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攻击青铜时代的重要社会聚落。

这一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经济和政治变化,有研究认为这引发了大规模的向西进入欧洲东北部、向东进入中国和南方进入越南和泰国边境的跨越4, 000英里的迅速迁徙。迁徙发生在五到六代人之内,并导致自西方的芬兰到东方的泰国使用同样的金属加工技术,也让某些地区学会养马和骑马。然而,通过对泰国班清和班诺洼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了金属加工工艺的观点,根据的是班清不准确和不可靠的放射性碳测年。现在几乎所有东南亚史前专家都同意,东南亚的青铜时代时间太晚,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没有联系,而且铸造青铜的技术也完全不同。

有人进一步推测,迁徙使乌拉尔语系在欧洲和亚洲扩散,其中还有39种现在还存在,包括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 和萨米语等。然而,最近对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遗址的基因测试结果,更倾向于支持青铜技术的扩散,是通过原始印欧人的迁徙,自西向东。因为这种技术在大陆的西部地区已发展相当一段时间。、

近代历史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考古学传入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史学“三皇五帝”创造历史的神话传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而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实例,就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

世界冶金术起源地目前尚难确定, 公元前7000~前6000 年,巴尔干到安纳托利亚一带已开始冶金实践,不同比例的砷青铜、锡青铜、铅青铜或铅锡青铜相继发明。公元前3500 年, 西亚步入青铜时代鼎盛期, 主要青铜冶铸技术业已发明, 并对周围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青铜时代早期制品基本上不是铜基合金,直至青铜时代中期,才发展到冶金学意义上的青铜时代。除了少数例外,纯铜或砷铜在此阶段不复使用。在青铜时代早期,金属制品要经过热锻和冷锻才能最后定型;而青铜时代晚期, 大多数金属制品都用双范铸造,无需冷锻成型,即便冷锻也只占很小的比例[2]。中国青铜文化没有经历原始红铜锻造阶段,一开始便采用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因此,许多研究者相信,中国青铜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3]。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另一些研究者则主张中国冶金术是本土独立产生的[4]。例如中国冶金史专家、复旦大学杨宽教授就认为,“那种以为冶金技术来自一个'母国’的说法,完全是不科学的臆说。很显然, 凡是一个地方具备了发明某种冶金技术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时, 就完全可能创造出某种冶金技术”[5]。

2013年, 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 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我们首先考察了新疆昌吉两市五县的古代遗址和博物馆馆藏文物, 从中甄别出一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其后,我们赴山西太原调查当地发现的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又在山西博物院新发现一件以前不知道的倒钩铜矛。据我们研究,太原倒钩铜矛当为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铜器之一, 从它的器形和金属成分看,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此,我们撰写《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一文,公布了这项研究成果,并首次提出中国早期青铜文化源于欧亚草原文化[6]。此后,我们又收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博士寄来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的彩色照片, 并在河南南阳市博物馆发现三件以前不知道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现将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如下。

一、崛起于阿尔泰山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 材料相当零乱,学界或称“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Seima-Turbino Phenomenon)[7]。公元前2200~前1800年,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阿尔泰山异军突起,随即在欧亚草原广泛传播。在南西伯利亚地区,此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时被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8]。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分布甚广,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乌克兰草原,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泰国班清文化冶金术也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有关[9]。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马头刀、倒钩铜矛等[10],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沃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斧等形成鲜明对照[11]。

1949年, 阿尔泰山北麓特里特亚科夫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其中包括单系耳“山”字脊顶叶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等(图一:1~4),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群的认识[12]。1979 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基柳申在阿尔泰山北麓耶鲁尼诺发掘了一座塞伊玛—图尔宾诺古墓。墓主身体左侧着地,双腿弯曲,头向东。墓内随葬铜马头刀、石串珠和陶器各1 件。其中铜马头刀长28.3 厘米,锻造而成,直刃,背略弯;柄部装饰篦形印纹和齿纹,柄截面呈“工”字形的特征与塞伊玛和罗斯托夫卡古墓出土短刀相似;首部为马头或野驴头形,鬃毛飘起垂至眼部,线条清晰(图一:5)。铜刀铜质较差,气孔较多,经实验室检测,其成分为锡青铜[13]。

阿尔泰山北麓鄂毕河上游有一支流,称恰雷什(Charysh)河。据俄罗斯冶金史专家切尔内赫调查,恰雷什河畔发现过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中间断裂(图二:1)[14]。阿尔泰山北麓额尔齐斯河流域也发现过两件倒钩铜矛,属于私人收集品(图二:2、3)[15]。此类倒钩铜矛后来成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

纵观世界冶金发展史,欧亚大陆冶金术最初采用锻造工艺,后来才发明铸造工艺,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正处于从锻造工艺向铸造工艺过渡的阶段,许多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器采用锻造工艺打造(图三:1~6)[16]。尽管阿尔泰山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套管空首斧采用铸造工艺,但仍保留了古老的锻造红铜斧的器形(图一:3)。

图一  阿尔泰山北麓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器群
图二   阿尔泰山北麓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
图三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锻造铜矛和套管铜斧

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起源, 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E.Kirushin)在1992 年最先提出其起源于阿尔泰山, 并将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前1700 年[17]。2004 年,切尔内赫根据新刊布的14C 年代数据又将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起始年代提前到公元前2100~前1700 年或前1600 年[18]。他还指出,“塞伊玛—图尔宾诺早期遗址位于萨颜—阿尔泰地区, 那里的金属器几乎百分之百为锡青铜,包括铜锡(Cu+Sn)和铜锡砷(Cu+Sn+As)两种”[19]。由于缺乏锡矿,欧亚草原文化冶金术最初采用红铜或砷青铜,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盛产锡矿的萨颜—阿尔泰地区兴起后,欧亚草原文化才普遍改用锡青铜,真正进入青铜时代。这个说法很快在欧美学界达成共识,如英国考古学家汉克斯、伦福儒和美国学者狄宇宙等纷纷撰文, 支持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末之说[20]。

目前学界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年代尚存争议[21]。我们认为,切尔内赫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始年代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此文化的典型器——套管空首斧亦见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 而四坝文化流行于公元前1950~前1550 年[22],刘莉、陈星灿在《中国考古学》一书中,甚至把四坝文化起始年代定在公元前2135 年[23]。

二、称雄乌拉尔山

公元前2000年,塞伊玛—图尔宾诺人大举西迁,称雄乌拉尔山长达两个世纪,直讫公元前1800 年。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罗斯托夫卡墓地出土有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如8 号墓和34 号墓。这些塞伊玛—图尔宾诺古墓采用竖穴土坑形制, 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或东;随葬器物中,与倒钩铜矛共出的有双耳铜矛、空首铜斧、双刃铜匕、铜锥、铜环、石镞、石叶及其他各种石器、骨器、碎陶片等[24]。据北京大学陈建立教授调查,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博物馆藏有3 件罗斯托夫卡墓地出土的倒钩铜矛(图四:1~3)[25],如果加上罗斯托夫卡墓地另外发现的一件(图四:4)[26],那么,目前在乌拉尔地区共发现有4 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

乌拉尔地区罗斯托夫卡墓地2号墓出土的马头刀相当精美(图五:3),是欧亚草原文化最早采用动物纹的青铜器之一。德国考古学家帕尔青格教授甚至认为,西伯利亚青铜器动物纹就源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27]。2013 年12 月,北京科技大学梅建军教授在北京大学所做的学术讲座中展示了一件哈佛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四羊青铜权杖头(图五:4),与甘肃火烧沟墓地出土四坝文化四羊青铜权杖头(图九:1)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前者为山羊头,而后者为绵羊头。哈佛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件藏品的出土地点不详,但是它与乌克兰草原波罗丁诺宝藏四瓣花汉白玉权杖头(图五:5)相似,很可能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28]。

2013年8月,俄罗斯考古学家在乌拉尔山峡坦亚(Shaitanskoye)遗址发掘的“乌拉尔最古老的冶金祭祀场所”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十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其入选理由是: 此项考古工作发现了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大的遗址, 证实了在公元前1900~前1800年间,中乌拉尔地区有自己的冶金业。峡坦亚礼仪性遗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欧亚大陆北部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及冶金中心形成的认识。与罗斯托夫卡、塞伊玛、图尔宾诺等塞伊玛—图尔宾诺礼仪性遗址相比, 此遗址有其显著的独创性, 同时它也被视为欧洲大陆先进的冶金技术分布网络的连接点。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奥尔加·克罗特科娃教授还在上海论坛公布了一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冶金祭祀遗址最新测定的14C数据,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9~前18世纪[29]。

图四  乌拉尔地区罗斯托夫卡墓地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倒钩铜矛
图五
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器群

三、南下西域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2000 年左右,塞伊玛—图尔宾诺人大举南迁西域地区,并留下大批遗物,如霍城县出土的“山”字脊顶叶铜矛、塔城出土的鹿首剑和套管空首斧及昌吉各地博物馆所藏的汉白玉五瓣花权杖头、管銎铜斧、锻造铜镰、空首铜斧、套管空首斧石范(图六:1~8)等,皆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30]。研究者一致认为,“山”字脊顶叶铜矛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31]。

2010年5月,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尔泰山南麓布尔津县发掘了17 座古墓,其中两座石棺墓(M12 和M15)随葬黑陶筒形罐、石罐和砺石(图七:左),颇似奥库涅夫古墓,但墓前既无奥库涅夫文化立石, 墓中亦无该文化特有的石俑, 而随葬陶器却与阿尔泰山北麓耶鲁尼诺古墓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陶器(图七:右)完全相同。因此,这两座墓葬实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 可惜被误当作切木尔切克文化古墓[32]。

公元前2000年, 塞伊玛—图尔宾诺人还大举南迁至天山北麓地区。这里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直銎铜斧、套管空首斧石范亦见于甘肃四坝文化、内蒙古朱开沟文化及山西东下冯遗址二里头文化层,说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年代大致相当。随着塞伊玛—图尔宾诺人的南迁,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切木尔切克人被迫南下塔里木盆地,形成新的考古学文化。例如孔雀河流域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人像、木俑、木祖、尖底草篓,分别源于切木尔切克石人、石俑、石祖和圜底陶器,今称“小河—古墓沟文化”[33]。

图六

天山北麓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物
图七

新疆布尔津县与阿尔泰山北麓耶鲁尼诺地区塞伊玛—图尔宾诺古墓及出土器物

近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荒漠采集到一批带有塞伊玛—图尔宾诺风格的青铜器,包括铜剑、小铜环、小铜锥等,并在罗布泊北岸LE 城附近一个青铜时代遗址采集到圜底连珠纹、篦纹小陶罐和许多压印纹陶片。这一地区古代遗址的14C 年代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000~前1500 年。从陶器纹样和器形看,此遗址应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而采集的青铜剑带中脊的特征也与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文丛│林梅村:图尔宾诺文化在中国
4000年前,青海青铜器就创造了中国之最
碎金博物|从中亚铜矛到明代飞鱼金壶
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几点思考——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谈起
刘翔:欧亚草原竖銎铜器铸造技术起源与传播
卢子《简谈早期北方文化人形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