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录二:《阴符经讲解录》(熊厚音)  《阴符经》第一讲 第一节 “观天之道”
来源:云雾草庄 作者:厚音

  今天我们开始讲《阴符经》,也没什么准备,我把原来的书看了一下,原来取的名叫《双经和一》,现在还是从这个定义出发,把它唱和一下,就是说相互之间有个呼应,我们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然后就《阴符经》它本身的语言特征和实际意义、最初的实际阐述的地方,这些特征作一些强调。
  阴符经本身的命题的意思:它首先没说阳符经,它说阴符经,可想而知那个阴比较重要了,那就不是说阳重要,而是说阴重要;符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一般就称为符咒、手印、符录,这是道家的三大法宝。现在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符合的意思。它为什么要加一个竹字头呢?我想它的意思,它本身是一种隐含的,在常道中它是属于隐含的,它不是显露的,所以说它应该这样去符合于阴性的运动方式。如果同时能够依据事物的阴阳之道知之修炼的人,就称为圣者。
  比方说,你对变易的一面,也就是阳性的一面,去关注的话,然后你去抓住,按我们的说法,最起码有一个归纳,归纳到什么方面去呢,就是归纳到它的对立面去,按道德经的说法呢就是“反之则道动之”,那么你归到了它的反面去了,就是它的阴性的一面。所以阴符经的意思就是合道的意思,就是“反之则道动之”的另一种翻译、另一种思想表达方式。所以说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就称为修炼者。如果说你老是在阳性的一面去捣鼓,你的修炼可能就远道而去了。这就是它的字面含义。
  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这和道德经分成两篇(即道篇和德篇)不一样,道篇和德篇讲道的一面、讲德的一面,也就是讲天道的这一面和讲人道的这一面。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它肯定内容不一样。
  上篇讲的也就是天道的意思,它所讲的天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说四大的问题,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在这个地方划成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个是天,第二是道。在阴符经中间是这样说的,第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它始终都不离天,那说明它在四大里面只取了其中一个概念,那就是天的概念,这个天的概念和老子所说的道有没有区别呢?大家一定要动脑筋想一下!如果不动脑筋想,我以前讲的那些内容就白讲了!从文字的意思上来说讲“尽矣”。如果说你观天之道,你按照天的运行方式去做的话,那么就可以了,就这一个方面,你从修炼的角度来说,从生存的这种角度来说,就“尽矣”,就是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这个努力无非就是说你自己对自然一种关注,观察。
  我们为什么要聆听自然啊,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我们来说,对道的理解很难建立起具体的概念,这个概念老子都没说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说?我们只有从自然的角度去归纳一下我们的感受,这个感受实际上就是你在观,观天之道,天之道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自己的概念里面一定要清楚;如果不清楚,双经和一你就没办法和上去,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和《道德经》产生出一种呼应。
  总的说来:这个天,你上观天上,下观天下,是不是啊?那么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你观的目的,就是说你第一朝上观,第二朝下观是什么呢?就是看人间,看天下。
  看天上就是一个形象比喻而已,这个天上有什么呢?这个研究好像只能按天文学家的工作内容去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观天啦,古人没有宇宙飞船,也没有火箭,他怎么观察?他也就观察天体的运动,观察恒星、行星以及其他一些星相的变化位置,他就知道天道它的内在运动规律在若干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以内,它是可以被人知晓的,这种知晓实际上你就在观天之道。
  那么你按天之道去做呢,这个做实际上对天道的理解就明显的分出另外一类了,另外一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观察天下,因为观天之道,并没有说观天之上,还是观天之下,总的说来观天之道,那么你要观天之上下,你才知道你怎么做啦。那么天下万类自由正是由于竞争出来的,如果从天道的角度来说,你没有那种无为的境界啊,你就很难以去摆脱这个自由竞争的这种势态吧;你既然摆脱不了那么你就成不了“四大”;你不无为,你就摆脱不了这个竞争的势态;你不能摆脱这个世态,那么你要想得到你的修炼的境界,那么你就做不到。
  所以说第三点,那就是天长地久,就是我们的修炼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我们要长生久视,我们要模仿天地之间的天长地久,你无非就是说你要观天之道,得到一种《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既然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就观察到了,噢,我们首先就学着它不自生的方法。不自生就是你不要勉强自己在这个自由中间去竞争,你一竞争,那么你就失去了这个真正自由,实际上失去自由,失去的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你是四大之一的一种境界。
  四大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为什么说单列出来呢?就是说明人这个事物的存在,别看只有一百来斤,的确在天地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讲《道德经》的时候说的一样,你观察一下这个世界上,几十吨重的鲸鱼看见人以后,它也不会轻易去伤害人;几吨重大象它也不会去主动伤害人;它和人之间很容易沟通。像这些事,一般这种人和动物之间这种交换的事,在自然中间、社会中间发生的情况很多,为什么动物能知道人的相对位置呢?相对比较高的位置呢?因为动物本身信号不象人,它的信号里面没有主观意识,它只有自然的反映意识。
  人的主观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人的主观意识是因为人的心里面它还有另外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在下面的一句话里面它要阐述这个事。就是你观天之道包不包括观察人,我想肯定要包括观察人这一项。如果你不观察人,你就谈不上是一个修炼者;你不观察人,你就不会观察自己的那种变化,或者自己的那种存在,你连变化和存在都没有去关注,你说你怎么去修,怎么去炼呢?
  所以说很多人他老是问:我这个修心修德需不需要炼呢?那个是你自己的事,是不是?你炼或不炼实际上是你自己的事,方法是给你了,至于你自己炼不炼那是自己的事。所以说我们从这一章中间,就可以看出三个方面来。第一方面就是你上观天上,以无形为隐。就是老天爷的这种存在可以这样说:在宗教上有天堂的说法,就像我们中国的道教的神话说法一样,有玉皇大帝的紫霄宫;西方的宗教里面就说有天堂,佛教的说法里面就是说有西方极乐,这是虚的一面。
  从实的一面来说,我们就知道天地它没有边,它无穷无尽,你怎么去观察?这个无穷无尽的这一面它老在延伸,所以说你人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那么你不可超越的东西,在阴性的一面它实际也是一样,就象我们在理解西方极乐一样,你根本都不知道这个西方极乐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你一想起阿弥陀佛来,就知道那个阿弥陀佛很大,它大的也是没有边;那么玉皇大帝的紫霄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你翻遍了西游记肯定也找不到它是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说一下基督教里面这个天堂,天堂又在什么地方呢?恐怕你翻遍了圣经,你也找不到天堂在哪个方向,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心,还是在地下,根本都搞不清楚。既然搞不清楚,那么你就该想一个问题:就是你人能够搞清楚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真正能够搞清楚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你放松自己的身心,你不要搞清楚,你就去无为;你就去无为的过程中,然后你去观察万事万物,你观察自然间的万事万物,你把这个万事万物观察清楚了,同时呢你知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些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你搞清楚了这一点,你就足矣,就是说你这个事就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啦。
  所以说,我们从《阴符经》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比较符合《易经》里面的说法: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来说,阳性的一面你可以把握,但是你可以把握的东西你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就是你被自己的身体所限制,你根本都施展不开,你施展不开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根本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环境和现状,然后去怎么?然后去靠主观意识去认识天地之间的那个实质。
  那么人为什么又能够认识天道的实质呢?这就是道家一种思想的活跃性,这个思想的活跃性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这个道理意思是说它本身是一个阴一个阳组成的这样一种生命状态。既然这个生命状态的表现,阳性的一面你不能勉强让它去掌握所有的存在,那么阴性的一面它是不是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存在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建立的一个基本观念,如果说这个基本观念你要是没有建立,你要往下面继续看,甚至你要总结一下《道德经》的整个精神,你就做不到了。
  整个《道德经》的精神无非就是讲:天道存在它是自然的,它很多的作为都是无为的,它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的。那么所有作为的无为性作为我们人为什么要去模仿它呢?那就是因为你是要修炼,你是要追求长生久视,你才去模仿这种行为。你说我不模仿天道这样的行为,然后我能不能达到长生久视呢?对不起,如果说你不去按照这种方法做的话,你就达不到长生久视的这样一种效果。那你就进入到了人道里面去了,这个人道就是说你的寿命随着你阳性意识的不断增加,不断的顽固,不断的消耗你潜在的能量,然后不断的走向保守,再走向固化,再走向——说通俗一点就是机构的那种腐朽,然后呢再走向生命的更替。
  你的这个生命如果说到了你的思想已经很难以移动的时候,基本上你的生命就开始要结束了。所以说我们从天之道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生化机制以及生化的这种机会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一种观察,这种观察呢,就是说你有生气的这一面它在不断的变化,这个不断的变化才符合于天道,如果说你不能不断地变化,你只是守住了你认为很有道理的那一面,或者很有经验的那一面,你觉得这个事它只能有这样一种结果的话,那么你就想错了,实际上天之道它各种各样的结果它都存在。
  既然各种各样的结果都存在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人类本身是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比较被动的方向在运动。因为根据创造的意识,我们人有时候在很多方面处在消极的懈怠状态。
  什么叫消极的懈怠状态?就是说我们人本身实际上有无穷的创造能力,但是这个无穷的创造能力往往被我们这个人主观上的懈怠意识干扰了,这个干扰实际上就是主观意识它在有为的过程中它在消耗自己潜在的精华,这个潜在的精华它为什么要消耗呢这个东西呢?就是因为它对这个天之道并没有去明白,也没有去掌握。
  掌握天之道以后的特征是什么东西呢?掌握的特征就是人的思维不会去动,它不会轻易去动,它常常的去保持清静,它保持清静的过程中,一但它有想法,它一定带有创造性的意识。
  所以说我们人的形是来自阴阳的这种交合,我们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个形体,然后我们如果要是对阴阳之道不去体悟的话。说通俗一点吧,就是我们历史上以来,自从有了儒教的这种礼教,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观察就非常浅薄了,这个浅薄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在对阴阳之道的这种研究,也就是我们人的身心的来源,这种研究它实际上都没有拿到桌面上来进行讨论,没有拿到桌面上讨论就是说把我们人类的生殖、传宗接代,只当成一种任务,或者是一种社会的那种过程,这个任务和过程,当然也是有帮助的啦,因为最起码来说延续了我们人类的这种发展。
  这个发展到底是能不能再提高呢?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使我们人类整个,就像我们追求的这个修炼目的一样,能不能使我们整个人类都得到升华呢?我想这个道理在其中它肯定就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自从有了儒教以来,这个阴阳之道也只有道家在体悟它,道家在体悟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体悟的过程中,它还在实践,同时它还总结出来很多这个方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它也只能说从理论上、从概念上给大家一些启示,就像我们所说的抱元守一啦,以及忘我无为啦,像这种方法。所以在这个中间就提到三点方法,希望大家记录一下,第一点就是抱元守一为法,以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以忘我无为为证道,这三点。
  第一点是以抱元守一为方法,第二点使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实际上纳入牝为功,为什么纳入牝为功?这个牝本身是属于阴性的,你归纳到一个事物中间去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把你自己阴阳生命所合成的一种存在就归纳到无限的虚空中去了,你归纳到其中去了,你就找到了万物生长之根,万物生长之根你找到了,那么你的自由也就奠定了基础。
  但奠定了基础,是不是你就一劳永逸了?不是的,它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以忘我无为为证道。很多人说我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甚至在佛家里面说要证得自己的三生,意思就是说要看见自己前三辈子所经过的状态,那个就是证道。实际上那个叫不叫证道呢?实际上那个证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真正的整个阶段性的过程集合起来,它只有一种形象、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它,那就叫忘我无为。
  如果说你在这个中间,你非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你越是想证,你证的东西虚假的一面就越来越多。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是理解了天道的话,我们自身也就有了一定的修炼的基础了。那么我们就从第三点开始入手去看这个问题。
  在《道德经》中间是怎样表达的?《道德经》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章本身讲的比较少一点,我想无非就是说你所有的有形的东西都不得长久,所有的名利、富贵、金钱财宝你都不得长久,这都不符合于天道,那么天道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天道对于人来说,它不是看重的名利、金钱、地位、财富,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天之道。什么是天之道呢?
  功成名遂身退,这就是天之道。
  这是第九章的内容。从第九章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作为老子的思想他偏向于人主观上的一种立场和过程。
  这样的一种立场和过程我想它非常重要,无非就是表达了一种外貌,这个外貌实际上就是忘我无为。就是你不要把那些东西记在心里,名利啊、金钱啊、地位啊、财富啊,所有你的好处你以为那些东西能够长久的话,你就错了,你最后还是不符合于天道,你还是要消亡。
  那这个天道能不能被你掌握呢?肯定是能够掌握的。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它的来源。据说《阴符经》是黄帝时期的产物,要早于《道德经》。但是是不是这样呢?最开始注释《道德经》的人,他是晋朝人,名字搞忘了,我没有找到原著。总的来说这个第九章讲的功成名遂身退,就劝诫我们对有形的东西不要执着,最好是放弃它。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点它不可回避的就提了出来。
  第二个地方就是第七十三章,讲的比较具体一些,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即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个地方讲的天之道很明显人格化了。人格化意思就是说这个老天爷有很多行为都是由圣人所表达的,这个圣人所表达的天之道这一面:他不争,但是他善胜;不言,他善应;不召而他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明显把道、天道人格化了。
  这个人格化就是说它从形象上,它在向圣人的这种行为就是说向无为之为,从道理上靠近。但是这个靠近它没有明说,那就看你接触的人,能不能够觉悟到了。如果说你不能觉悟到,那么你在自己的行为原则上就要犯很多主观上的错误,这个主观上的错误那就是说你观天之道,没有观到彻底的地步啦。
  所以这个天之道从前面的第九章、第七十三章的道德经就能够看得出来,它明显的带有人为的那种存在,天之道的人格化,是由人在参与作为的,这个作为它怎么样作为?作为《道德经》阐述的比较清楚,而《阴符经》没有阐述它,没有阐述它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是因为我们说话只能表达一头,不能两头都去表达,在后面的章节和言语中间,他还要说的,还要说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形成的主题也是先讲天道,后讲人道。
  为什么讲天道在先,讲人道在后呢?就是因为先有天道,然后才有人道。你要想模仿天地之间的这种长生久视,那么你就要像天那样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善胜实际上就是因为它无为,它从来不去和任何一个事物相争,这样它才能获得这种不言、不争之胜,不言之应啊。
  那么第七十七章,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第七十七章,同样也讲到了天道的问题:“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这一章的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的又从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个比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么样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说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这说明人心它是个非常乖戾的事物。
  这个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说它偏偏不按自然的这种规律去办,它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去办。所以它越是有的时候,它越是奢望;越奢望,那么它越是有为,越是有为,它的心机就越是发达,越发达,它越是扰乱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扰乱了天道的这种运作。
  当然这个天道的运作,你再怎么扰乱,它还是要帮助你的,因为你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经给你匡定了,这个匡定的意思就是说你扰乱不了它,但是你扰乱的结果,最后就是你扰乱了自己。
  所以说天之道犹张弓乎?无非就是说要我们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我们昨天谈到日本的山岸主义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本身就是把有余的部分拿过来补充不足的一面,然后获得这种平衡,这种平衡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实际上是最富足的这一面。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他不是这样去衡量,往往是衡量来,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钱,就是以金钱去衡量人的现状,衡量人的未来,总认为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特别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这种状态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接着下来我们再看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章作为人格化的道德观念来说,它就明显的更加推进到非常具体的角度上去了。天之道,它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它是利而不害的,那么天之道到底怎么样去利而不害的,噢!原来是因为圣人他老在后面作为,他的作为呢是因为为而不争。他的原则是为而不争,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每时每刻,每一个地方它没有不争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现在就看伊拉克,基本上每三天或一个星期就有一个人肉炸弹爆炸,一下子很多人就被炸死了。这个争啊,实际上造成天道和人道不和谐,也不自然,同时也造成了整个自然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这个在我们的思想中间,我们尽管这样想,并不是说我们非要去主观上去参与这种改变,我们也没有想去改变它。我们只是说这种存在说明了一个人之道的这种畸形的现状。人之道这种现状和天之道的比较就是这几个字,一共十个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十个字它所要表达的内容。
  天之道它明摆在那儿,我们怎样去做呢?回过头来,你就照着《道德经》的方法去做,就行了。做呢,无非就是说你要清静无为,你要忘我,你要忘我,你要无为。你如果说你非要记住你自己,你说你又要修炼,你又要记住你自己,然后你又很在意你的金钱啦、名利啦、地位啦以及财富啊,如果要是很在意这些东西的话,老天爷它也会帮助你去在乎它,它也不会跟你去争,它会帮助你获得这些东西,但是你获得这些东西以后呢?你就失去了你的长生久视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符经》:“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什么是天道?(有必要知道)
《道德经》第7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郑曼青:孔子与老子之异同
品味天道,感悟人道【《道德经》悟杂之总结篇】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學道酬苦、藝道酬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