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治国之道,小国寡民(第八十章)

19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治国之道,小国寡民(第八十章)

【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常用,道理浅显,文理通顺,是老子对当时社会不满而说的反话,也可以说是治国之道。 “小国寡民”,是老子对大国称霸的反对。“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对先进技术和工器具的厌烦。“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则是对民众频繁迁徙的困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对长途跋涉往来的厌倦。“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则是对战争和武器的批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活动的讨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社会交往烦琐的反感。当然,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意义】:

老子希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就是“小国寡民”。这里的国是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类似现在的地方政府,但又不完全是。因为,诸侯国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有自治权和自己的军队。天子也有自己的国,叫中心之国,简称“中国”。秦始皇灭六国后,天下统一,“中国”已不是原来的概念和疆域,而是大大地扩展了。

“小国寡民”是理想国吗?看看古今学者的理解:

河上公章句:“'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王弼注:“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南怀瑾说:“'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要一个国家天下太平,必须国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国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民主,达到天下太平。”

陈鼓应今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并引述:“'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老子心中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意思是各地方的诸侯国地域要小,人口也不要太多,地方势力就不会太强大,想称霸也没有实力,有利于天子管理。

实际上,老子时代动乱已经开始,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大国众民”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春秋五霸”以及后来的“战国七雄”。“小国寡民”的时代已经过去。老子重提“小国寡民”,正符合他的道治原理——无为而治。

欧洲有个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了一本《理想国》的书,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

老子的理想国非常简单——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的良好愿望,背后透露出希望人民顺其自然,安居乐业地幸福生活。再多的工器具不需要使用,再好的地方也不想迁徙。

孔子的理想生活就像曾子说的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阳春三月,卸掉冬装穿上春衣,约上几个年轻小伙子,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清澈的山溪里洗洗澡,在求雨台上鼓乐、跳舞、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确是桃花源般的理想生活。

庄子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又不一样,他向往像野鸡一样,沿着湖边草地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展翅腾挪,逍遥自在地生活方式。

理想国毕竟是理想,不现实。

附: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新译】:

封国要小,人口不多。即使有很多先进的工器具也不需要使用。使民众珍重生命不要远走他乡。虽有车船,无人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地方陈列、使用。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以自己有的食物为甘甜,以自己穿的服装为美丽,以自己的住房为安稳,以本地的风俗为快乐。邻国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可以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往来干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通读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道德经》79-81
道德经启示录170:老子也有理想国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笔下的桃花源:甘其食,美其服
道德经 第八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