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记忆之谜
浅析记忆之谜
河边

首先得强调一下,河某下面说的至多可以算是外行人的一点学习心得,放在这里和网友交流而已,决不具有任何权威性,欢迎讨论批评。

记忆活动恐怕是人未出生就开始进行的大脑活动,终一生不止;可又是人对其所知甚少,始终为其所困的大脑活动。这个困境的产生,除了大脑本身的高度复杂和记忆活动难以观察外,对记忆活动感兴趣的各方对记忆的关注点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话是说,对记忆的关注主要来之记忆对人的学习教育的影响。但是记忆研究者关心的是记忆的机制,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学生关心的是如何记忆如何帮助提高分数。所以在对如何提高记忆的问题上,始终有个尴尬:对任何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老师要问:它能帮助我提高教学质量吗?学生要问:它能帮我提高考试分数吗?结果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局面:
科学家说,记忆的效果是看学习过的信息有多少可以被大脑留住,同时在需要时可以提出多少。增加记忆效果的最有效的做法是在测定的间隔时间(不是任意的间隔时间)内进行复习。
教师说,学习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理解了才能记住,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加上平时不断复习(“不断”地越频繁越好),考试也一定能考好。
学生说,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考试前强化记忆,然后参加考试才能有好成绩。平时复习没多大用处,每天有好几门功课要学,不要浪费时间。咱们天生记忆平平的人舍此没有其他制胜法门。

结果就是人们通常用于记忆机制的理解和对付记忆问题的方法几乎都是经验性的。记忆研究的进展很少真正惠及人们的学习。高锟发明的光纤传导很快导致了传输革命,惠及寻常百姓,无人不知,他也为此刚刚得了诺贝尔奖。可有谁听说过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关于记忆的研究有什么新发现?记忆研究发现学习过的东西要常常复习,到底要如何“常常”?每个人的“常常”是否一样?我有四门功课,每天6节课,每节课晚上都把笔记看了一遍,可隔壁老西说他从来不看,就是考前猛看一夜,可考试比我还多10分。再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听觉记忆”等等,当然还要问是否还有“肢体记忆”,恐怕还要问是否有“温度记忆、受压记忆、幻觉记忆、爱情记忆、创伤记忆”,等等,等等。如果要把上面提到的记忆都想办法解释清楚,这个世界非疯了不可。

所以我还是回到昨天引用的大脑模型来说说记忆可能是什么。首先再看看这个模型:

硬件:大脑,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小脑等。
先天记忆:先天具备的本能,如避害趋利等。

软件:知识
学习获得的知识,包括事实和法则两类:“河边常在河边走”是事实;“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为法则。法则可以用于事实得到新的事实。例如根据上面的事实和法则可以发现“河边的鞋一定湿过”这一新的事实。
习得性技能:如写字、骑车、弹琴。

情感:包括情绪(激动、平静)、本能(饥渴)、反射(情欲)。
情感对思维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这个模型里面实际上有三部分:硬件、软件、感情。我在《“死记硬背”辨》里没有过多强调“情感”,而“情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人脑无法用计算机来比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有情感。

情感的基础有两点:大脑加上各种感官。感官是信息输入口,感官的存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如果去掉了大脑,大概和鱼也没多大区别,还是要有感官的存在才能生存。从情感的角度说,感官起的作用是维持生存,例如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舒适,没有饥渴感(从而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平静),进入了青春期后见到异性引起的情欲反射(为了繁衍后代),都是和生命的维持有关。这种情感的产生也需要大脑的参与,主要是通过上面的模型里面归于硬件里面的“先天记忆”里的先天本能的控制。这一点也许可以在脑残的患者身上的到验证:痴呆的人会同时失去“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是,在智力层面上(有了大脑),感官就是人的学习器官,是主动摄取信息的传感器。于是上面说的“情感”和后天学习获得的“感情”就不是一回事。例如美感是学习的产物。一旦通过学习,美感作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被建立起来后,通过感官一个成年男子可以欣赏女性美产生美感,但却未必会产生情欲反射。

说道这里再来看前面提到的诸如“形象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听觉记忆、冷热记忆”等一类的各种记忆,很明显这些都是和感官相联系的记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记忆其实包括两类,一类属于植于先天记忆中的本能,另一类是和学习相关的记忆。这后一类才是我们要关心的。

好,现在来看上面模型里的“知识”。这里面包括了学习获得的知识和习得性技能两类。先说说“习得性技能”。

哪些技能属于习得性技能?我的理解是凡是通过反复练习,通过运动神经系统控制而表现的技能。所以它包含两个部分:运动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它的特点是程式化。所以,一当形成后就会在控制程序的调控下自动进行。最简单的此类技能恐怕要数走路。走路一当学会后就是一个自动程式,但是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甚至要学习手脚运动的协调。其他的复杂的有弹钢琴,弹琴人看着乐谱舞动手指和走路时看着目标前行本质上是一回事。个人之间的差别一是看相关的运动神经系统的优劣,二是看相关的肌肉骨骼的特点。如果有“肢体记忆”,那就应当属于这种反复练习后形成的运动程式。

不过事情没有这样简单。想想绘画,或是书法,你说它是习得性技能吗?严格讲,是的。不过,世界上一向有画匠和画家的说法,会写字的和书法家的区别。几乎所有的艺术劳动都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所以几乎所有的艺术劳动都要有大量重复的肢体练习。但是能够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是那些加入了人类精神的、并能够被他人所感受到作品。走路走出了神韵就是舞蹈,画画表达了人的精神就是艺术,写字写出了灵气的就是书法。不过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这里面的所谓“人类精神”,我不知道,它已经超出了记忆这个话题了。个人愚见,“人类精神”不是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我只能引用维根斯坦的话,“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不可以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下一段谈第二类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

下面试着说说记忆和学习知识的关系。所有主要的有关记忆的问题大都发生在这里。当然没有人会认为学习不需记忆,人们争论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两点:
1、到底要记多少(包括记什么)
2、如何记

之所以会有这两个问题,原因在于记忆实在是件苦差事,即便不是生活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没听说过记忆是件乐事,要不然古人也不会为了那点破完意弄得脖子上吊上根绳子还要屁股后面再放把钢针了。其次是因为人总是会遗忘,如果不遗忘,吃点苦也就算了,这遗忘问题免不了让人觉得白花了功夫。最后就是人们没少见记忆给人带来的苦头,记错了、记反了、记下来的规矩反倒害了自己, 等等。

因此,人们自然要问,记忆也许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重要,我们何必要自找苦吃?可能我们今日在学校里拼命要记住的那些单词、公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等等,或许对将来并非那样要紧。互联网的功能不就是为了帮我们干这事的嘛。也许真正重要的是知道事物间的联系,我们掌握的是大的框架,总体的结构,基本的原理,主要的观点,这样我们就能游刃自如了!不过很不幸,所有的相关研究都证明,这个想法虽然最符合人类的经济效益,但却是行不通的。

基本的结论是:首先,死记硬背是学习的起点。对于任何一个新的学科的学习,人都必须像小孩子学说话那样从记住最基本的名字(名词)开始。就比如我河某人,前两天看了老金的帖子里有个“马鹿”,我至今不明白它的意思。我要去问别人,尽管我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我也得强记下来,总不能问人家一个词,一拍脑门,“咳,对不起,没有死记住那个词。”学习的问题不是需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如何尽快地度过死记硬背阶段。没有基本的首先通过死记硬背积累的知识,何来“理解记忆”? 其次,遗忘是记忆的死敌。即使通过了死记硬背,进入了理解记忆,人还是要与遗忘终生交战。没有遗忘,人类的幸福和痛苦都会极大地增加,不知道人生是个什么样子。(不久前看到报道说美国有5个人被确诊为具有过目不忘、永久记忆的人。其中的一位女士说她的痛苦是永远忘不了过去感情生活的失败和桩桩细节,没法开始新生活。)

所以,死记硬背和战胜遗忘是记忆活动中必不可免的两项苦差事。

首先说说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任何一项学习的初始阶段的记忆过程,为得是获得有关的基本事实和规则,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可以做的是经可能缩短这个过程。据我在方面的有限了解,人们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来的(尽管未必明确地指出这一点)。例如学习新的学科时,把碰到新词汇与已有的词汇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把新学到的规则与已经学过的规则进行比较,都是力图减少死记硬背。显然,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努力受制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构。所以不同的人度过死记硬背的时间是不同的。至于“机械记忆”,我觉得也是属于死记硬背吧。一般来说,人具有的逻辑能力总是能引导人“逻辑地”将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理解”。一个人如果只会进行“机械记忆”,这个人恐怕要么是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要么是有智力上的缺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好的知识结构总是对人的学习新的科目有益。所谓“良好的教育”的标志之一就是知识结构合理,个人容易进入新的领域发展。这在《辨》文里已经提及。

影响死记硬背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个人爱好。小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几乎什么都喜欢,所以学习是件幸福的事情。同时由于头脑里的知识有限,因此对于所学的东西重复率也高,所以死记硬背来的快。成年后,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形成的各种观念使人产生偏爱或排斥,学习就不总是幸福的事了。再加上脑子里顾及的东西太多,学习后少有重复,所以死记硬背不容易,因此更加借重“理解记忆”。我上大学才开始正式学英语,可是碰到的老师是一位俄语转英语的老师,真不知道他每给我们上课是谁更痛苦。每次上课都听他介绍“联想记词诀窍”,什么sofa 就是沙发,number one 就是拿摩温,truck 其实是卡车,等等。我那时上大学后没几天就想退学,碰到这位神仙是一大原因。

最后说说遗忘。现在的研究发现,“遗忘”其实是“忘而不遗”,它实际上是记忆系统无法将过去存下的资料找出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如果见到一位熟人,但是却忘了他的名字,这时,旁边有人说“这不就是谁谁谁吗?”你马上会说,“对呀!”但是也有可能你会说,“是吗,我还以为是谁谁他!”这里面有一字之差,可见记忆的准确不同。所以,有人用两个指标衡量记忆品质:记得有多准,以及回忆出来有多快。要提高这两个指标,记下的 东西---不论是死记硬背的(事实上学会了得东西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了)还是理解后记忆的---都要复习。

难就难在这复习上!因为研究发现,复习不等于天天读,也不等于半年读一次,而是在恰好要忘掉的时候复习才管用。学了一个新单词,下课后拼写它20遍,如果每一遍的间隔不是在正好你要忘记它的时候,这活就是白干了!它只帮助短期记忆(比如应付隔天的考试),对要解决的长期记忆没用。可是你如何知道自己的遗忘间隔是多长?回答是基本上没法知道,除非你弄上300个词自己试验。这下清楚了,难怪谈记忆的书籍书店里总不缺货,记忆问题却从没解决过。所以,大部分人对知识的记忆除了“天才的记忆”外,其他只能靠爱好来“时以习之,不亦乐乎”了。复习多了,总有靠近那个神秘的间隔的机会。

好几年前网上出现了一个“超级记忆”(SuperMemo)软件,是一位波兰人发明的。各位有兴趣的话古狗一下很容易查到。据说这个软件可以帮你算出你对某类知识的遗忘间隔,你只要按照计算机给你的提示到时学习/复习,你学习的新内容就可以保留90%!以前我看了没动心,这次讨论记忆期间我又去那儿看了看,还从那里沽来了些东西放在我的帖子里。我还想,我也许该买一份“超级记忆”来试试,未准过两年也能练出一点点老芦的本事来。再迟点,这辈子就死定没机会了。

差不多了,关于记忆,我能胡侃的也就这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指南:如何快速习得一项新技能?(下)
孩子的未来,其实可以不拼学区房拼这个!
这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哪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普通人如何后天锻炼出超强学习力和记忆力?费曼学习法为何是史上最牛学习法?
课堂里的脑科学——给教师的12条建议--留驻绿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