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历史之洛阳市

#大有学问#

  西周时期,洛阳地区属周王畿,称成周。

  春秋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分属周、晋等。

  战国时期,分属周、韩;韩置宜阳县,治所在今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

  秦时,置洛阳县,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三十里汉魏故城,为三川郡治所;置河南县,治所在今洛阳市涧河东岸,属三川郡;缑氏县,治所在今偃师区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属三川郡;置平阴县,治所在今孟津区东北,属三川郡;宜阳县属三川郡。

  西汉时期,置偃师县,治所在今偃师区;置陆浑县,治所在今嵩县东北陆浑镇北二十余里;置谷成县,治所在今洛阳市西北。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平侯国,治所在今孟津区老城东黄河南岸。

  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成县,治所在今伊川县西南古城村。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司隶校尉部及十三州。

  宜阳县、陆浑县属司隶弘农郡;洛阳县、偃师县、平阴县、平侯国、河南县、缑氏县、谷成县、新成县属司隶河南郡。

  王莽时期,改洛阳为义阳;改偃师为师成;改平为治平;改缑氏为中亭。东汉皆复旧名。

  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定都洛阳,习称洛京,洛阳亦为河南尹治。

  东汉时期,改谷成县为谷城县;改新成县为新城县;废平侯国。

  洛阳县、河南县、平阴县、谷城县、缑氏县、新城县、偃师县属司隶河南尹;宜阳县、陆浑县属司隶弘农郡。

  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县为河阴县。

  西晋时期,废偃师县、谷城县。

  洛阳县、河南县、河阴县、缑氏县、新城县、陆浑县属司州河南郡;宜阳县属司州弘农郡。

  西晋末,废河南县。

  东晋义熙末,复置河南县。

  东晋末,置东垣县,治所在今新安县东。

  南朝宋后,废陆浑县。

  北魏宣武帝时期,置南陕县,治所在今洛宁县西四十一里长水乡。

  太和十七年(493年),废缑氏县入洛阳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复置缑氏县,寄治洛阳城(即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置东亭县,治所在今嵩县西南四十八里伊河西岸旧县镇;置金门县,治所在今洛宁县西洛河南。

  天平二年(535年),改河南县为宜迁县。

  天平中,置北陆浑县,治所在孔城(即今伊川县西南高山乡张村)。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置南陆浑县,治所在伏流城(即今嵩县东北二十四里陆浑村)。

  洛阳县、缑氏县属洛州洛阳郡;河阴县属洛州河阴郡;东垣县属洛州新安郡;宜迁县属洛州河南郡;南陆浑县属北荆州伊阳郡;新城县、北陆浑县属北荆州新城郡;宜阳县、东亭县属阳州宜阳郡;金门县、南陕县属阳州金门郡。

  西魏大统十年(544年),置北宜阳县,治所在黄栌城(即今洛宁县东北)。

  西魏大统末,置甘棠县,治所在今宜阳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改南陕县为长渊县。

  北周时期,废金门县;熊耳县徙治刘坞(即今洛宁县东);复改宜迁县为河南县。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宜阳县徙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缑氏县徙治今偃师区缑氏镇北七里。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以洛阳为东京。

  隋朝时期,废东亭县入陆浑县;废北陆浑县;熊耳县徙治同轨城(即今洛宁县东北杨坡乡城头村);改南陆浑县为伏流县。

  开皇四年(584年),缑氏县徙治今偃师区缑氏镇北七里。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偃师县,治所在今偃师区东南五里老城。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城县为伊阙县。

  隋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

  隋大业初,废河阴县入洛阳县;废东亭县入陆浑县;改伏流县为陆浑县;洛阳县徙治今洛阳市;河南县徙治东京(即今洛阳市)。

  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置兴泰县,治所在今宜阳县西南二十二里赵保乡;缑氏县徙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

  大业三年(607年),改东垣县为新安县。

  大业十年(614年),缑氏县徙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

  隋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徙治九曲城(即今宜阳县西北八里甘棠寨村)。

  河南县、洛阳县、熊耳县、新安县、偃师县、宜阳县、寿安县、陆浑县、伊阙县、兴泰县、缑氏县属河南郡;长渊县属弘农郡。

  隋末,废兴泰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长渊县为长水县;熊耳县徙治永固城(即今洛宁县),更名为永宁县;析新安县置东垣县,治所在今孟津区西。

  武德二年(619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

  武德三年(620年),永宁县徙治同轨城(即今洛宁县东北杨坡乡城头村)。

  武德四年(621年),废东垣县。

  贞观七年(633年),寿安县还旧治。

  贞观十四年(640年),永宁县徙治莎栅(即今洛宁县东北河底乡)。

  贞观十七年(643年),永宁县徙治鹿桥(即今洛宁县北旧县)。

  贞观十八年(644年),废缑氏县。

  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又称东京,仍习称洛京。

  唐光宅元年(684年),改称洛阳为神都。

  唐垂拱四年(688年),析河南县、洛阳县置永昌县,治所在神都道德坊(即今洛阳市)。

  唐永昌元年(689年),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析洛阳县、永昌县置来廷县,治所在今洛阳市市区西。

  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废永昌县、来廷县;复置兴泰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废兴泰县入寿安县;复称洛阳为东都;复改合宫县为河南县。

  神龙二年(706年),改洛阳县为永昌县。

  神龙三年(707年),又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唐隆元年(710年),复改合宫县为河南县;复改永昌县为洛阳县。

  唐先天元年(712年),析陆浑县置伊阳县,治所在今嵩县西南四十八里旧县镇。

  唐上元二年(761年),复置缑氏县,治所在今缑氏镇。

  唐大顺初,河清县徙治柏崖(即今孟津区东南)。

  河南县、洛阳县、偃师县、缑氏县、陆浑县、伊阙县、新安县、福昌县、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河清县、伊阳县属河南道河南府。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皆都洛阳,后汉、后周皆以洛阳为陪都。

  五代时期,废陆浑县入伊阳县。

  五代后唐时期,因另有东京兴唐府,故以洛阳为洛京;改福昌县为福庆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复称洛京为东都。

  后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改洛阳为西京。

  北宋时期,复改福庆县为福昌县。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河清县徙治白波镇(即今孟津区东南二十五里)。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偃师县。

  庆历三年(1043年),废宜阳县、寿安县。

  庆历四年(1044年),复置偃师县、宜阳县、寿安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洛阳县入河南县;废偃师县入缑氏县;废福昌县入寿安县;废伊阙县入河南县为镇。

  熙宁八年(1075年),废缑氏县;复置偃师县。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福昌县。

  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洛阳县。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栾川冶为栾川镇(即今栾川县城关镇)。

  崇宁三年(1104年),升栾川镇为栾川县。

  河南县、洛阳县、偃师县、新安县、福昌县、伊阳县、永宁县、长水县、寿安县、河清县属京西路河南府;栾川县属陕西路虢州。

  南宋绍兴初,置顺州,治所在伊阳县。

  金国时期,废河南县;改河清县为孟津县,治所在孟津渡(即今孟津区东老城东二十里)。

  金初,永宁县寄治于河南府。

  金大定时期,改寿安县为宜阳县,治所在今宜阳县。

  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顺州为嵩州;伊阳县徙治今嵩县。

  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废栾川县。

  金正隆六年(1161年),永宁县徙治今洛宁县。

  元朝时期,废福昌县入宜阳县;废长水县。

  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伊阳县入嵩州。

  洛阳县、宜阳县、永宁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府路;嵩州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府路南阳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嵩县,治所在今嵩县。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伊阳县,治所在今汝阳县。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孟津县徙治圣贤庄(即今孟津区东二十五里老城)。

  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永宁县、新安县、嵩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伊阳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州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永宁县、嵩县、伊阳县属豫西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豫西道为河洛道;改永宁县为洛宁县。

  民国九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河洛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会迁至洛阳。

  民国十八年(1929年),析洛阳县、嵩县、宜阳县、伊阳县置平等县;析洛阳县、登封县、临汝县、伊阳县置自由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并平等县入自由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改自由县为伊川县;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伊阳县属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新安县、洛宁县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河南省会再次迁至洛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洛宁县为洛南县、洛北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设洛阳市。

  1949年,洛南县、洛北县合并为洛宁县;复置栾川县;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伊阳县属洛阳专区;洛宁县、栾川县属河南省陕州专区。

  1952年,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

  1954年,改洛阳市为河南省直辖地级市;改洛阳县第四区为洛阳市第四区。

  1955年,洛阳市第四区更名为涧西区;洛阳县并入洛阳市、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

  1956年,洛阳市设老城区、西工区、郊区。

  1957年,设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1958年,洛阳市由洛阳专区代管;西工区、老城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撤洛阳市郊区。

  1959年,洛阳市复设郊区;改伊阳县为汝阳县;孟津县徙治长华镇(即今孟津区)。

  1960年,建陆浑水库,嵩县老城被淹,于老城西南建新城。

  1961年,又撤郊区;偃师县徙治槐庙镇(即今偃师区)。

  1962年,复设郊区。

  1964年,改洛阳市为省辖市。

  1969年,改洛阳专区为洛阳地区。

  1971年,孟津县自洛阳地区划入洛阳市。

  1975年,复设西工区。

  1976年,孟津县划归洛阳地区。

  1982年,设吉利区;洛北区更名为老城区。

  1983年,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县自洛阳地区划入洛阳市。

  1986年,撤洛阳地区,洛宁县、宜阳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伊川县划入洛阳市。

  1993年,改偃师县为县级偃师市,由洛阳市代管。

  2000年,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2021年,改偃师市为偃师区;孟津县、吉利区合并为孟津区;洛阳市辖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区、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市的区划调整,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为何有14个区县?
洛阳市尚姓村落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
洛阳市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卡使用指南
十三朝古都,洛阳市80个千年古村落名字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