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国子监
漫话国子监
    
    自元代至清代,国子监曾是国家最高学府。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府州县各级官学亦归其统领,故而它也是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其衙址在今北京内城北部的成贤街,与孔庙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已逾700年之久。当今所存之建筑和规制形成于明代永乐时。明洪武时,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子监。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即仿建之,而规模有所缩减。时至清代,又在原有基础上辄有增益。尤其是乾隆时期,高宗颇好风雅,标榜文治,曾大兴土木,使之焕然一新。清亡,国子监废,几百年之辉煌竟成故事。如今,徜徉于雕栏玉砌之间,古木枯藤之下,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
     元代国子监之遗迹,已无从细考。其遗物只有古树二株:槐一、柏一。一棵立于大成殿阶下,一棵立于彝伦堂前,据传皆为元代首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兼教育部长)许衡亲手所植。柏树至今老当益壮,活力不减,“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数百年来历经沧桑仍傲骨犹存;而那棵槐树却已老态龙钟,枝细叶疏,生气全无,正可谓虽生犹死者也。据传说清代时,此树就已经“死”过一次,休眠达几十年,然不知是何原因,乾隆时又死而复生。偏巧正逢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朝野引为大吉大利之兆,于是上至高宗、下至词臣纷纷吟诗作赋,还特为老槐画影图形,并泐石立碑以记之,碑至今犹存。
     国子监之正门曰集贤门,为一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北,一座庄严而又美丽的建筑便展现于眼前,此即大名鼎鼎之“辟雍”,乃乾隆时所创建,为国子监之核心建筑,地位颇为突出。辟雍乃古代天子讲学之所,然究竟是何等模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周围必有一水环绕,此水名泮水,即萦绕辟雍之正圆形水池。而当中为一四方形陆地,取“天圆地方”之意。上面矗立着一座宏大的四方形大殿,重檐,有廊柱两层,覆以黄色琉璃瓦,最高处为一巨大的镏金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给人以气度非凡之感,即为辟雍殿。其四面均有门,皆可洞启,并能通过四座石桥,跨越泮水,出入极为畅达。泮水周围及石桥两侧皆有汉白玉栏杆,至为精美。靠仿建辟雍之议,由来久矣,但至乾隆以前,皆因为无法解决通水问题而作罢。而辟雍必有泮水,不然则不伦不类。乾隆毕竟是有为之君,下令打井四眼,再从井中汲水,通过四个龙头(螭首),自暗道注入,喷至白石砌就之泮水池中,于是问题迎刃而解。泮水池中波光潋滟,辟雍阶前苍苔点点,诚赏心悦目之景致。自此以后,每逢二、八月祀孔释奠之后,乾隆便乘兴而来,伴着齐鸣之钟鼓,穿过缭绕之香烟,跨过泮水,步入辟雍,南面而坐,亲自主讲《大学》或《孝经》一章,而王公大臣与国子监生跪听圣谕于阶下,是为天子“临雍”之典。其实,讲经纯属形式,而过一过古代天子播慧于天下之癖好,才是乾隆不惜口干舌燥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嘉庆、道光年间,此戏亦曾上演。而至光绪时,国事日非,清廷摇摇欲坠,断无暇再尽如此兴师动众之雅兴。泮水干涸见底,辟雍尘封逾寸,预示着大清朝离土崩瓦解殆不远矣。
     辟雍之后为彝伦堂,乃祭酒和司业(相当于当今之教务长)办公之处所。另外,还有“四厅六堂”,四厅者,教习(即教授、讲师)之办公处;六堂者,监生之教室也。因清朝时另于国子监斜对门处建有房舍,以供国子监生研修住宿之用,时称“南学”,故而六堂多作为考场之场所。月考、季考皆在此举行,诚“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也。
     六堂之中原曾陈列着石刻《十三经》一套,此“书”每页”宽三尺余,长七尺许,厚约一尺,其重量可想而知。据传乃乾隆时由老书生名蒋衡者默写而成,并献与朝廷。高宗受之,命刻于石上,存于国子监中,以昭示大清文风之盛。似可认定此书之重量乃世界之最。国子监碑刻亦因蒋衡所写之经而数量宏大。另有著名石刻如赵松雪临写之《黄庭经》、《兰亭序》;颜鲁公之《争座位》等为之增色。流连其中,可深深感受到我中华文化底蕴之厚重。但众碑中亦有与斯文极不相谐者:明初,太祖为“培养”人才,对国子监十分重视,首任国子监祭酒宗讷秉承其意旨,制订规条多种,待学生残酷非常,学生多有不堪忍受,以致饿死吊死者。为此,国子监生曾两次集体抗议,即当今所谓“学潮”。第二次学潮起事者赵麟,以年青气盛,曾张出壁报一张,尽数祭酒所定条规之弊。太祖闻之,以赵麟欲聚众谋反,立诛之,并于国子监立一长竿,枭赵麟首级悬于其上,学潮即平。十年后,太祖故事重提,召集国子监全体师生训话,其语“谆谆”,用心良苦,并刻碑记之。永乐迁都后,将此碑奉迎至此。至今似乎仍可令手无缚鸡之力之学子感受到杀气与血腥。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然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若想取得功名,还须参加乡试。唯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副县长),或教谕、讯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即是对此辈的生动写照。
     国子监监生身份向不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即例贡)之例之后,国子监门槛愈低。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下诏,于明年永停科举,各级学校皆改办新式学堂。而或许是历史惯性之原因,国子监仍得以苟延残喘。1912年,清廷退位,国子监亦寿终正寝。
     民国元年(1912),政府在国子监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图书馆于1957年迁入。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但同时亦反映出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所幸者,该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近年来,文物之地位飙升,国子监古建筑群越来越被各界所关注。2001年首都图书馆新馆在东三环落成并投入使用,其人员、藏书之搬迁亦在逐步进行之中。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国子监将得到应有的呵护,将真正体现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二十七卷
三朝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
北京深度(58)九坛八庙:独占鳌头跃龙门,最是金榜题名时
走进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探访成贤街北京国子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