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论语》中“信”的含义

儒家学说中的五常是从思孟学派的五行发展而来,帛书《五行》谓五行为“仁义礼智圣”,董仲舒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信”为五常之末,是“圣”的替代物,但这并不意味其不是儒家的主题思想。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人》)。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便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道在孔门思想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既非五行,亦非五常,可知并不能以其是否为“五行(常)”之一作为其思想价值的判断标准。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信”的看重。然而其具体的含义则言人人殊,故此笔者撰为短篇,对“信”的意义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世人一般将“忠”、“义”对举,或将“信”、“义”对举。然在孔子的理论中却提倡“主忠信”。这样的说法在《论语》中凡三见。《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子罕》与《学而》两篇的文字重复,正是儒家八派分裂之后各派系门徒分别整理汇编的结果。《论语》经常前后有重复的情况,被重复的观点显然意味着其能被更多派系的门徒认同,因而我们知道“主忠信”学说对于儒家学者的意义。
朱熹、杨伯峻、李泽厚、钱穆、杨树达等在其注疏中皆探讨“主忠信”的目的,却并没有解释儒家将忠信对举的道理。按《说文》:“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可知“信”与“诚”为转注关系,具有相同的含义,即发自真心。信,古又同“伸”。所以我的意见,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外化的情感。而我对忠的解释则是遵从朱熹的观点,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的意义,忠的价值就在于不违心的快乐。所谓忠于心,一在于正,二在于守,守住正道,才是忠的含义。所以我认为孔子忠信对举,是因为两者都是发自中心的情感,忠是一种内敛的操守,信是一种外在的关怀。这种关怀无所不至,给人以依靠,可靠之感。
正因为信是一种外在的关怀,而关怀又必然作用于人与人之间,所以信的理念,势必要经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检验,这种关系就是爱。只是信所表现的爱并非是如“仁”那样是一种泛爱,如“义”那样是一种不容推辞的道德意识,它只是一种关系的维系和关怀的表达。或者我们可以说,信是爱的底线,是道德最终的价值。所以《礼记·经解》中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所欲而得之,谓之信。”信与仁相比,已经失掉了相“亲”的内容,只剩下了能够满足其“欲”的“得”,只剩下这样一种基于欲望和获得之上的关怀和满足,接下来还不是只有利的维系,还不是会失陷了道德。
关于道德的失陷,老子曾经有一个预言。《德经》第一章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但在“义”作为一种道德失陷之后,可能会有三种选择,这三种选择分别是,道德维系,文化维系和公约维系。道德维系就是“信”;文化维系,也就是传统观念的维系,就是“礼”;而公约维系,也是社会维系,亦即是“法”。我们同样把用以约束人行为的社会公约称为“法律”。老子看出道德维系已经失效,社会公约尚未形成,所以准确地判断出,“失义而句礼”。
而这,正是老子预言的高明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中华传统美德
细说《论语》(五十四)
德才兼备方君子——《论语》悟读【8】
《论语日记•学而篇》08
诚信,重于黄金的可贵品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