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经方】苓桂术甘汤方证

二零一九年九月第三期

《伤寒论》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方解] 

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水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有痰饮的为候者。

<按> 本方主治水气上冲之头晕。桂枝甘草解表降冲气,茯苓白术利小便以逐水饮。正符合内有水饮伴气上冲而表不解的为证者。头眩冒的厉害,可加泽泻,以加强去水的力量(即与泽泻汤—泽泻、白术,合方)。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释]伤寒病在表,宜发汗解之,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饮必伴充气而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未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激动水饮,更必致身为振振摇的动经之变。此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 素有水饮之人,若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饮伴冲气而上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即误施吐下的变证,此宜以本方降逆逐饮,则上证治而表亦解。吐下津血内虚,若再误发其汗,则必动其经脉,而身为振振摇矣。当然,此时还以本方主之。

<按> “伤寒,若吐、若下后”者,即太阳伤寒,妄施吐下之法,乃非法的逆治。

 “气上冲胸”,病在表不依法由汗解之,妄施吐下,徒伤津液表必不解,若幸而未成坏病,机体的正气尚可予此逆治以有力的抗击,此气上冲之所作也。故胡老曰:气上冲为表不解。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水结心下(胃),轻则“心下逆满”,较重则“心下微疼”(参见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起则头眩”是胃停水的特征。两者皆里有水饮伴气上冲的为证。若无气上冲,则不干于头脑。这也说明本人素有水饮潜伏于身,遭误施之治乃有此变证也。

人有三种自中毒:食毒、水毒、血毒。这三种自中毒,人体的抗病机制,自有抵抗排出之道。

胃肠运化谷物,食毒主要由消化道排除;肺肾膀胱运化水液,水毒主由尿道、和皮肤汗腺排除;血毒主由肝分解,与其他脏器协同、共力排除。但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往住不能尽除、而积累潜伏于身。有这种自中毒,则正气抗击外邪的能力减弱或无力。例如内有水饮,既用汗法表亦不解(参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按>)。此三者潜伏于身,一般情况人并不自知,或因证情加重、或因某种致病因素影响、或因误治所激动,才有为证的表现。

以水毒而论,湿、饮、痰,三岐一源,皆为水的病理产物,内则为饮为痰,外则为湿为肿(统曰水气)。故胡老释曰:“若里有水饮,必伴冲气而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沉脉主里、亦主水饮,紧主寒、亦主水饮,故胡老[释]曰:“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未解亦不可发汗”。不过这种“脉沉紧”比较大而有力,方附合水饮伴气上冲的病机,与寒邪内结的脉沉紧有别(当参其证而鉴别之)。为什么不可发汗?因为这种情况,“发汗则动经”也。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发汗则丧失体液、亡津亡血,机体自身调动水液,以达上下内外之新的平衡,因而激动里饮“身为振振摇”,这就是所谓的动经之变。所以“身为振振摇”是水饮的证候。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不但误于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以苓桂术甘汤主之;既后之脉沉紧而误于发汗的“身为振振摇”者,亦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桂枝与茯苓配伍,能治多种神经官能证,宜注意。

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释] 《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若痰饮冲逆于心下,而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 “心下有痰饮”者,此处的“痰饮”二字是病名,为四饮证之一。人胖瘦的差异主要在水份的多少。水不被消纳化生成津液,就会停滞在体内,津液不足就无以充形体,所以素来很胖的人就会逐渐瘦下来。没有被消化的废水就留滞在胃、或流走肠间,因而沥沥有声,这就叫痰饮。但这也只是从总体上说了个大概,其实这种痰饮在胃、在肠,当有进一步的证候表现,在临床中还需进一步分析。本条所指,即胃内有“痰饮”,就是胃中停水的意思。

“胸胁支满”者,即胸胁间有自下上逆的胀满感。“目眩”,即头晕,也是水气上冲的证候。

本条之“胸胁支满,目眩”,及上条所说“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皆因有气上冲并夹水饮上逆的缘故,病机相同,故均可以苓桂术甘汤治之。桂枝之用,有表证则起解表的作用,无表证则主要起降冲气的作用。治眩晕,适病机用本方加泽泻更好,但无气上冲者,则无效。

水饮之证尚不只于此,还有小便不利、短气等等,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宜注意鉴别、分析、总结。

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释]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第12条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今以短气,故谓有微饮,微饮利其小便即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治之。

[按] 就利小便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应用之机,不过肾气丸宜于虚证,而苓桂术甘汤宜于比较的实证,临证时需要参照余证加以细辨。

<按> “夫短气有微饮”。意即病人短气(呼吸息浅,或不相接续、或数息则需长出一口气)是因为有微饮的缘故。短气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虚有实,实证多由痰、食内阻影响气机升降,虚证多由久病元气大损,临证应加以辨别。本条之短气属实证,乃里有微饮所致。胡老所引《金匮》条文,说明胃停水多,再受气上冲则悸(“心跳”的厉害);停水较少也阻碍气机则短气。

“当从小便去之”,小便不利往往是水结于内成为留饮的原因,所以利小便也是祛除水饮的手段,故曰“当从小便去之”。

前边讲苓桂术甘汤治水气上冲的头眩晕,本条则无头晕之证,但有短气、小便不利,证候反映部位不同,但病机是相同的,故同样以苓桂术甘汤治之。由此可知中医治病的本质不是对“症”治疗,而是辨证(中医理论的“证”)施治。

肾气丸证也有短气、小便不利。对这个证候来讲,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都有选用的机会,但苓桂术甘汤是实证,而肾气丸是虚证(当然肾气丸还有其他的为证表现,如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腰痛等等;这和苓桂术甘汤还有其他为证表现,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需要“适证选方”的道理。千万不要认为,两方既都能用,试试这个不行,再试试那一个,则殊悖仲景辨证的精神实质矣!

4、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释] 此即本方证第1条重出者,前之脉沉紧,指未发汗前,此之脉微,乃指发汗后。经脉动惕,即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失治,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 本条未出方,但仍宜本方主之,故出于此。

<按> 这是对本方证第1条,于发汗后的变证又详加说明。但证情均较上条为重。太阳伤寒,吐下本属误治,吐下表不解则气上冲,若其人心下素有饮邪,则更伴发饮逆诸证(即苓桂术甘汤的前三证)。再发其汗,更属误治,徒亡津液,病必不除,其人虚烦、脉甚微,即津血亡失的结果。经此吐、下、汗连续误治,中气(胃气)为虚,客邪挟饮以上逆,故心下痞硬,胁下痛(水气攻冲)。表不解则气上冲咽喉。血虚又复饮逆,故其人眩冒。“经脉动惕”者,即“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的互词。此病久不治,则必肢体失用而成痿。水毒为害以至于此,又哪得轻视之?

总之,本条为吐、下、汗后,津液虚竭,而局部尚有蓄水之证。脉外无阳,脉内无阴,初则动惕,久而成痿也。

“五八”养生法

睡眠八小时,晨练八段锦,三餐八成饱,日饮八杯水,日行八千步。
按:方法简单易行,贵在坚持,它符合《内经》的养生精神,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要因其简单而忽视之。

版权声明

⊙摘自《闻道宜生》选段。

⊙《闻道宜生》是初连辛、张福全等人新出版著作,其中记录了乔鸿儒老先生的日常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台茯苓饮与苓桂术甘汤的鉴别辨证
每日学伤寒第51条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又曰:“夫
每日一方:五苓散临床、新用与验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