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十针

“老十针”应用广泛,稳妥全面,疗效可靠,易于推广。

气海天枢与三脘,

足三里穴与内关,

调理胃肠老十针,

气血元和保平安。     

一、老十针的来源

       王乐亭老先生治疗胃肠病是根据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与补中益气汤的方义,设计了“老十针”,根据方义,施之于针穴:上中下脘、气海、对天枢、内关、足三里。

       作用是调中气,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结合其他兼症,灵活掌握,可随意加减,但是以“老十针”治疗肠胃为主。“老十针”侧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故有,“内关三脘走三里,天枢气海永不离”之说。

二、老十针各穴解说

      1、三脘:上脘、中脘、下脘,统称为三脘。

      上脘穴,位于胃上口,属胃络脾,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饮食水谷得以入胃。

       下脘穴,当胃之下口,为足太阳、任脉之会,能温通胃肠,益气降逆。

       中脘正当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所谓“会”是指精气聚会之处。所谓“募”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而中脘是上述四经精气交会之处,因而可以通达四经,中脘的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之气机。

        2、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生发元气,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且能通调任脉,温固下元。它与中脘相配,能助益气、升阳之功。

        3、天枢:为阳明胃经腧穴,为大肠之募穴,腹气之街。所谓街者,含有气血流通,频繁而宽阔的功能,又能分理水谷之糟粕,消导积滞,调益脾气。与中脘相配,能帮助润肠胃,利运化,与气海相配,能协同振奋下焦之阳气,以助胃肠腐熟水谷。

       4、内关:为心包络穴,别走少阳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理气。配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之功。

    5、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者是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之义。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因其功用较为广泛。特别对六腑之病,使用机会更多,因此,补足三里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泻三里则有降逆气化浊,通调肠腑之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王老曾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说。

三、两种“新老十针”

       高立山先生所谓胃十针与老十针取穴相同,后有人将足三里改为公孙穴,取其与内关八脉交会相配之意,

       天津胡光老师将老十针加右日月以加强疏肝利胆之用,其取神阙上下左右1.5-2寸等分点加右日月穴和开四关。

        外老十针为以上穴位加子宫穴,治疗妇科病。

       另据《金针再传》以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为背部老十针,可供参考。

四、现临床把老十针稍作改动,取神阙穴上、下、左、右各两寸,加足三里、内关。为主穴加减,治疗所有久病、体虚、针灸时间长的修养阶段,来补益中气。如肾虚加双太溪,肝胆病加太冲或丘墟,肺病加太渊等。临床效果明显!

五、“老十针”的加减变化情况

       1、王乐亭老医生临床应用“老十针”,有时也根据病情而随证加减。去上脘、下脘加章门(双)

       “老十针”又称“老实针”。“十”与“实”音相似而含义有别,“老实针”的“实”字有“实脾”之意。

       章门,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脏之会,脾阴藏于此,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会,功能为舒肝理气。肝气条达,脾胃因和,肝脾(胃)协调,生化源源不息。

       一般认为气以“通”为补,血以“活”为补,所以加章门之意在于调肝脾、疏气血以实脾益气。

      “老实针”的意思是根据《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方意而衍出的。因此,“老实针”适用于肝胃不和所引起的病证,例如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以致胃脘胀满、两胁疼痛、恶心呕吐或胃痛吞酸等证。

      方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共奏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之效。

      更主要的是适用于素体虚弱、中阳不足、劳倦过度、将息失宜等虚弱证候。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中脘加灸以温中散寒,章门舒肝益脾,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中散寒以期扶正固本之效。

      2、“老十针”加关元、三阴交

      补中益气、温中散寒、调理胃肠,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直中,或过食生冷以致寒盛腹痛。

      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补中脘壮胃气而散寒邪;泻足三里以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佐上脘、下脘,安胃健脾;取天枢消导腹中浊气;补气海振奋下焦阳气;灸关元以温散寒邪;补三阴交,实乃补肝脾肾三经。此在经循行皆通过腹部,疏通肝脾肾三经,通则不痛。

       3、“老十针”加内庭

       补中益气,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气机阻滞,以致脘腹作痛、恶心、嗳腐或痛必泄泻、泻后痛减等证。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功能为通降胃气、和肠化滞,配合“老十针”有加强消食导滞之功。

       4、“老十针”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此法适用于血滞经闭或实证痛经。

       方中曲骨为任脉腧穴,功能补肾壮阳、止带利尿;三阴交功能调理脾胃,分利湿热;配合关元、气海调理任脉,理气和血。

       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六、首选“老十针”的情况

        “老十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胃肠病,治疗其病证也可以选用。

概括地说,对于一切胃肠病证不论其虚实寒热,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使用手法补泻,都可以首选“老十针”。

       例如胃脘痛、腹痛、呕吐、腹泻、食滞、便秘以及胃下垂等。从临床实践来看,基本上包括西医所谓的胃炎、胃痉挛、溃疡病、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症。

       用于胃脘痛,治胃痛的寒实证、实热证均用泻法;

       治虚寒证针后加灸;

       且以中脘为主,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王乐亭老医生对于中脘穴的针刺深度较一般为深;

       足三里穴的针刺深度为二寸。

       对于气、血、痰、痰、食、湿、虫所引起的实证胃痛,也都用泻法。

       对于腹痛、腹泻,则以天枢为主穴,天枢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

       对于少腹痛、妇科病,以气海的主穴,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

       对于腑实、便结,也以天枢为主穴,用泻法;

       对于胃下垂,除选用“老十针”方外,突出的特点是用天枢透中脘,可以升提胃腑,也可以天枢透下脘以托胃腑,上脘、下脘一般针刺深度为一寸半。

      七、配合选用“老十针”的情况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所以调理胃肠关系人体气血之充和与否。因此,对于气分病、血分病以及由于气虚血滞所引起的病证,通过调整理脾胃,使之后天化生有源,气血疏通。

      再者,“老十针”方以中脘、足三里为主,中脘主调中州,足三里百病皆治,所以此方也可用于其他病证。

      例如,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加用“老十针”以作辅助之用。特别是对于半身不遂兼见脾胃呆滞、二便失调等证候者,多于原治法一个疗程(12次)之后,加用“老十针”6次。

       如果一般情况恢复较好,也可以用“老十针”来收功,直到完全恢复为止。

对于半身不遂、肢体消瘦、瘦软无力的患者,本着“治痿独取阳明”之理,也可选用加“老十针”,以提高疗效。

      属于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易醒、惊悸者,包括西医所说的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在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能改善体质状况,协同镇静安神。

       外伤性截瘫者,配合选用的方法同半身不遂。

       月经不调,多属气血为病。“老十针”中的上脘、中脘、下脘与气海均为任脉腧穴,而中脘又为胃之募,故有“任脉隶属于阳明”之说。

       所以,对于气血不足、月经量少、血虚经闭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见有脾胃运化虚弱等证者,在原治疗期间均可选加“老十针”。通过治“阳明”以调冲任,实属巧妙之用。

      癫痫者也可在原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且以中脘、内关为主穴,特别是对于饭后容易发病、发作时呕吐严重,常配合选用。

       对于内关的针刺深度他要求比较浅,一般均为五分左右,不可深刺,深刺则超出其经穴范围,反而起外关穴的作用,此点不可忽略。

七、综上所述,王乐亭老医生总结出的“老十针”,充分反映了他治疗肠胃病的独特经验,归纳叙述如下:

       1、治其本,以胃为先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所谓“本”,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说,标与本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为用,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标、本也会互相变化。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本”也有其特定的含义。

一般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两者相互为用。因此,在临床上就出现了“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两种不同观点。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在临证中从不同的侧面和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

       王乐亭老医生在针灸临床上提出“治其本,以胃为先”的观点。

       脾(胃)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物质和维持生命的本源,故为水谷之海,胃气胜则胃纳强,水谷充盈则生化有源,所以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治胃为先”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在临床上,王老医生经常提醒人们说:“人有病,不治其胃,他指(望)什么活着!”话虽朴实而医理非浅。

       2、治未病,预防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表里相配。脾为脏,藏而不泻,胃为腑,泻而不藏。所以,在“治胃为先”的前提下,王乐亭老医生并未完全忽视脾的作用,经常将“老十针”用于体虚或病后的预防治疗,以及慢性病的善后调理,这些都包含着调理脾胃和养胃实脾的含义。

       因此,王老医生提出“老十针”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之说。

       另外,从“老十针”到“老实针”的演变过程,也体现出王老医生的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

      由于脾主思,而思虑又易伤脾;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不舒,郁结横逆,易于犯胃;又因“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所以,“老十针”去上脘、下脘加章门,突出于疏理肝气、调达肝脾(胃)的特点,实际上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正是由于王乐亭老医生对于脾(胃)的重视,而“脾旺不受邪”,所以,实脾胃者,百病可防之故也。

        3、调气血、异病同治

        “老十针”首选用于肠胃病,由于可以运用补泻手法,所以对于虚实寒热均可先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虚损、不寐、心悸、外伤性截瘫、月经不调、癫痫等证。

       另外,通过加减,又可使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寒性腹痛、食滞腹痛以及血滞经闭、实证痛经等,病种包括内、外、妇三科,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其共同的道理在于“老十针”能够调理肠胃,也就是调理中州的运化功能和调理气血之故。

       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为病,气血调和则诸病可愈。

       例如半身不遂、外伤性截瘫、癫痫、神经衰弱,同为神经系统疾病,既有中枢、周围神经之分,又有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之别。通过调理气血,均可以达到通经活络、镇静安神的治疗作用。

       再如闭经、痛经与更年期综合征,同属内分泌功能失调,但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血失调证型之别。通过调理气血,也可以达到益气活血、行气活血的治疗作用。

       西医诊断虽然不同,然而异病同治;寒热虚实证型虽然有别,通过手法补泻,又可以异证同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己体质
运脾胜湿论苍术
疑难杂病治不好,试试从调脾胃,补中益气入手
第六节 补脾益窍法
名老中医经验集
临床常见脾胃病的治则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