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张睿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无独有偶作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以“圆合”为美的心理习惯认为圆形有圆满、周全的含义有完美、和谐的意象。我国古人对圆形的审美崇拜导致了圆形意象渗透到各种学说中去。例如南阳忠国师作圆像以示道妙画出了种圆像。陈希夷、周元公《太极图》也以圆像为体。就连佛家和尚取名字也有“团觉”、“圆慧”、“圆通”之称。即使“坐化…上天”也称“圆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结果连商品流通用的铜钱也来个方在圆中于是“铜钱”被文人戏称为“孔方兄”。古代的诗论、文论中以“圆”论艺则更是常见。《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眺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元微之《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云“布鼓随椎响坯泥仰匠圆。”见韩舍人近律戏赠》云“玉磐声声澈金铃个个圆。”白乐天《江楼月吟元九律诗》云“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圆”成为魏晋唐宋以来艺术追求的至美境界。曾涤生《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论纪泽》说“古今文人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为主……”看来所谓“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也“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年第页。这种以“圆”论艺的审美标准分别体现在文论、作品论、人品论上而且贯穿于我国古代文论、诗论体系中。看来我国古代文论很多都把“圆合”谓为极致的完美境界似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契合了。正是这种久远的圆形崇拜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所谓圆文化是指在一定中心或目标作用下事物呈现出辐射状伸展或螺旋式行进从而形成事物发展的圆满态势。由这个界定延伸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归趋于“圆合”追求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几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审美习尚了。例如“花好月圆”美好的景物令人陶醉“破镜重圆”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首尾网合”追求艺术作品的完整佳境“外圆内方”人格特征理想化的表现。戏剧观赏人们期待“大团圉”的结局评论时局人们坚信“天下分久必合”的趋势呼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思念亲人人们向往“月缺终有月圆时”盼望“千里共婵娟”。当然“圆”的意蕴也有对否定性言行的观照和评价。例如为人取巧、无懈可击谓之“圆滑”左右逢源、毫无挂碍谓之“圆通”上下勾连、超然善变谓之“网合”。归结起来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思维模式既合乎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成了人们在审美王国中所追求的“自由的境界”。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形状。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锤或陶纺锤。秦代瓦当绝大多数为圆形带纹饰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种。动物纹中有奔鹿、立鸟、豹纹和昆虫等植物纹中有叶纹、莲瓣纹和葵花纹。云纹瓦当图案结构基本上是边轮范围内用弦纹把瓦当正回分为两圈外圆间四等分内填以各种云纹内圈则饰方格纹、网纹、点纹、四叶纹或树叶纹等。最具中国民俗的龙风呈祥图案太阳——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都是圆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民俗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则最能揭示人的心理。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圆形思维模式的产生其渊源与中国人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表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问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动为阳、静为阴故而“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如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等“地方”就成了阴的象征代表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如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静、负等。他们朴素地认为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我们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比如北方的“四合院”民宅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也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楚辞天问》云“网则九重”“地方九则”《冠子泰录》云“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吕氏春秋序意》云“大圆在上大矩在下……上揆之天下验之地”庄子云“上法网天以顺三光”等等这些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因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以及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相吻合而被广泛传播。《易》中说过“蓍之德圆而神”《大戴礼曾子天圆》上有“天道之圆”《论语义疏》解说道“论者轮也”对《论语》的评价是“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而由黑白两“道”旋转成一个动态却封闭的“圆”蕴藏着中华文化精髓、凝聚着民族智慧、充满着哲理思辨的“太极图”则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是华夏文明的结晶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顶礼膜拜敬若神灵。伦理之义智慧之要皆在于“圆”。可见这“圈”不仅被看做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远而不穷”的神力古人对网的敬重也就是对天的崇拜。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尚“圆”的民族逢年过节要“团圆”取团圆美满之意物象如太阳、烧饼、句号、盘子碗象征有始有终吉祥美好还有为人处世须“圆滑”功成名就是“圆满”。圆以它柔美、对称的线条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完美的事物的代表给人以成功的喜悦。再从文字的起源看汉语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代表火焰的一划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月”字就像半个或残缺的圆月牙儿被分割成蛾眉形状。对“圃”的崇拜自古而然又因“圆”而团圆月圆而人圆月的圆缺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每逢月圆之夜人们都对神烧香拜祭。因此在中国圆是吉祥物。这也表现在我们的民俗节日方面可以说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几乎都是围绕着圆而设计以团圆为目的的。如除夕夜的“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团圆饼”“月饼”都离不开一个“圆”字。这种追求阖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团圆意识附着于我们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宗法关系、审美心态它们代代相传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处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无不寄托着人们渴望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更崇尚团网的了。古老的团圆意识仿佛是打在我们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使我们特别钟情于“团圆”并升华为挥之不去的“大团圆”情结被历史、被现实反反复复地述说、演绎。“圆”的智慧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古时候的钱币几乎历朝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这种圆形方孑的形状诠释着“外法天内法地”代表着中国饮食文化象征的筷子也被制成上方下圆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地坛是方形建筑也是方圆结合的典范。在古代“圃”就等同于敬天吉祥、万事如意。长此以往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了心理上的依托迸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在许多中国入眼中世事的人情冷暖、盛衰荣枯国家的兴亡离合个人的升沉荣辱命运的生死聚散生活的酸甜悲欢都难以确定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圆”无有不圆。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圆”联络感情笼络人心凝聚成难以分解的向心力这才是“圆通”的东方智慧。“网”已经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这种对“大团圆”的一往情深是整个民族心态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年复一年的情感积累和心理沉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明
崇尚文字的汉代瓦当
方·圆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
瑰丽的瓦当文化
俗语说:“家中三不留,荣华永不休”,三不留是指啥?有何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