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当代自然科学中发现中国哲学的太极阴阳理论

在当代自然科学中发现中国哲学的太极阴阳理论
王冰梅
(浙江林学院,浙江临安市,311300)

    摘要:当代物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经相当精深,急需一个纽带将各自的研究成果统一、归纳、总结、协调、完善起来,而能够担当这一角色的,就是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太极阴阳理论。本文试用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阴阳原理,将生物化学中的三羧酸循环理论、物理学的“反物质”理论等结合起来,提出“反三羧酸循环”概念,指出三羧酸循环并非直径固定的、二维的圆,而是螺距(高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圆直径随代谢状况不断变化的旋转陀螺。三羧酸循环-“反三羧酸循环”律动模型,补充和发展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解决宇宙起源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对中国太极拳和印度瑜珈的“意念”做出推理和解释,为解开中医的经络和穴位之谜提供线索。
关键词:三羧酸循环 “反三羧酸循环” 陀螺-“反陀螺”律动系统 阴阳理论



    当代物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经相当精深,急需一个纽带将各自的研究成果统一、归纳、总结、协调、完善起来,而能够担当这一角色的,就是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太极阴阳理论。
    史蒂芬?霍金的畅销书《时间简史》P61在论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中,引入阴阳太极图,尽管对该图未做任何文字说明,但似乎暗示着阴阳理论与大爆炸理论的某种联系,暗示着阴阳理论能给大爆炸理论一些圆满的补充和解释[1]。
    自然科学研究的以下两点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决定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研究者处于物质世界之中观察物质现象;二,任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必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假定是静止的,科学观察和研究才能进行下去。而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阴阳观、衡动观却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世界万物,从而克服了上述矛盾。

1 “反人”中存在“反三羧酸循环”——阴阳共生共存
    按照当代物理学理论,任何一个粒子、物质都存在一个反粒子、反物质与之对应[2],依此类推,宇宙有“反宇宙”,人有“反人”,对应于人体内重要的三羧酸循环,“反人”内也存在一个“反三羧酸循环”,两者互成镜像关系,这也符合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共生共存原理。三羧酸循环不断制造出质子 (NADH或FAD.H2 )和电子,进入线粒体呼吸链,产生能量供人体使用;“反三羧酸循环”则不断制造“反质子”(“反NADH”或“反FAD.H2”)和正电子,进入“反线粒体呼吸链”,产生“反能量”,供“反人”使用。
2 三羧酸循环和“反三羧酸循环”的形状
    三羧酸循环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共同代谢通路和相互转化的枢纽,在生物化学教科书中,三羧酸循环被描述为一个直径固定的、二维的圆[4],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人体代谢有时快,有时慢,运动时代谢快,静止时代谢慢,因此,三羧酸循环首先应该是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其中,同心圆的大小与代谢高低成正比;其次,由于同心圆直径随时间维度而变化,因此这些圆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其圆心分布在时间这条长轴上,所以,三羧酸循环最终是螺距(高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圆直径随代谢状况不断变化的陀螺。同理,“反三羧酸循环”也是一个大小和转速随“反时间”变化的“反陀螺”,“反时间”箭头与时间箭头方向相反。
    静止和休息时,人体所需能量较少,三羧酸循环陀螺的圆周和直径较小(甚至接近于一个“点”),旋转速度较慢,生成的质子和电子少;剧烈运动时,人体所需能量较大,陀螺直径和圆周较大,旋转速度较快,生成的质子和电子多,因此,人体从静止过渡到剧烈运动、再到静止的过程就是三羧酸循环陀螺从较小到较大再到较小的变化过程。
    由于每个人代谢能力和代谢变化的加速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人的三羧酸循环陀螺的最大周长、最大转速和螺距是有差异的。代谢旺盛和身体强壮者,陀螺最大周长和最大转速较大,对运动刺激的反应较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从小陀螺变为大陀螺,也就是说,陀螺扁宽;代谢低下和身体较弱者,陀螺最大周长和最大转速较小,对运动刺激的反应较慢,要在较长时间内从从小陀螺变为大陀螺,也就是说,陀螺窄长。人从幼年到成年,三羧酸循环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陀螺逐渐增大,转速逐渐增快,人衰老时,三羧酸循环陀螺随年龄而逐渐变小,转速逐渐变慢。
3 三羧酸循环和“反三羧酸循环”的关系——阴阳“此消彼长、互根互用”
    在陀螺和“反陀螺”构成的系统中,两者的运动是反向的、颠倒的、此消彼长的。当陀螺增大时,“反陀螺”趋于缩小,当“反陀螺”增大时,陀螺趋于缩小。任何有利于促进人体三羧酸循环的措施,都有助于增大陀螺的最大转速和最大体积,而使“反陀螺”运动处于劣势,例如过度强调体格锻炼,容易导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极端现象;任何有利于促进“反三羧酸循环”的措施,都有助于增大“反陀螺”的最大转速和最大体积,而使陀螺运动处于劣势,例如勤于思考或用脑过度,容易导致“头脑发达,四体不勤”的极端现象。因此提倡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才能既促进陀螺又促进“反陀螺”发展,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陀螺和反陀螺构成的系统中,两者又是互相促进的,即阴阳“互根互用”。“反陀螺”的膨胀为陀螺的膨胀蓄积了更多的势能,更有利于随后陀螺的膨胀,反之亦然,这很象弹簧拉伸,因此,体力锻炼(三羧酸循环增强)后,学习效率更高(“反三羧酸循环”增强),精力更充沛,长时间脑力劳动后(“反三羧酸循环”增强)感到饥肠辘辘,能量需求增加(三羧酸循环增强)。
    陀螺和“反陀螺”系统形如“8”或麻花或染色体,两者的运动是一种律动。

4 三羧酸循环与呼吸及陀螺-“反陀螺” 律动系统的关系
    无论是睡眠还是觉醒状态,人体一刻也离不开能量供应,能量主要以ATP的形式供给,但细胞内储存的ATP很少,所以,制造ATP的过程一刻也不能停止。尽管人体制造ATP供能的方式有磷酸肌酸-ATP系统、糖的无氧酵解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三种,但前二种只是存在于少数应激状况,如短时间(数秒或数分钟)、大强度运动全程或运动的起始瞬间,并作为有氧代谢尚未全面启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因此说,人体最终是依靠调节呼吸、调节三羧酸循环速度和呼吸链电子传递速度实现即时供能,三羧酸循环和呼吸同样重要,三羧酸循环与呼吸、生命同在。根据阴阳共生共存的原理,“反三羧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同在,并与呼吸和生命同在。
    既然呼吸、三羧酸循环都是有氧代谢的重要环节,三羧酸循环与呼吸和生命同在,那么,呼吸与三羧酸循环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呼吸是气流沿身体长轴上下运动,气流的上下运动必然受到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这方向相反的力是如何产生并推动呼吸的?让我们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推动呼吸”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寻找其他解释。
    陀螺和“反陀螺”的高速旋转使附近产生类似地球磁场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引力线由粒子流组成,“反引力线”由“反粒子流”构成,其中,轴心方向上的粒子流和“反粒子流”密度最强,方向相反,且此消彼长,形成推动呼吸的引力。每个人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就是中医和中国哲学中的“气”和现代人们所称的“场”。“气”的大小和“场”强与引力线和“反引力线”的密集度、范围有关。
    人与“反人”以头顶为对称点,互为镜像,两者之间存在引力线和“反引力线”,越近头部越密集,越往下肢和足部,越稀疏,人与“反人”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人与“反人”从生命孕育时就共生共存,随着人体的生长,“反人”也在增大,死亡是人与“反人”的彻底解离。
    在实验中,粒子与反粒子相遇会引起“湮灭”并放射出射线。但实际生活中,你不必担心你与“反你”的握手而湮灭,因为物质与反物质存在无法跨越的界面,这就像你永远无法摸到镜中的你,你永远踩不到你的影子一样。
    陀螺和“反陀螺”律动的频率与呼吸节律一致。剧烈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陀螺、“反陀螺”通过增大体积和加快律动频率这两种方式来提高代谢速度。发热时,呼吸变得浅快,主要是通过加快陀螺、“反陀螺”律动频率来提高代谢速度。夜间睡眠时,呼吸深长,节律稍慢于白天活动时,这时,是增大陀螺与反陀螺体积的好时候。

5 以陀螺-“反陀螺”律动模型解释中国武术和印度瑜珈原理
    “阴阳互根互用”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武术和印度瑜珈。中国气功、太极拳和印度瑜珈动作幅度小,运动速度缓慢,但为什么一套下来能使身体发热出汗?这无疑促进了有氧代谢、促进了三羧酸循环。那么小的身体运动量为什么能促进三羧酸循环呢?这要从上述“反三羧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中寻找答案。无论是中国太极拳还是印度瑜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讲究意念集中,全身松静,配合呼吸。
    为什么要意念集中?
    意念和思维集中则“反三羧酸循环”增强,蓄积的势能增加,对三羧酸循环的促进作用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人体有氧代谢。
    为什么要放松?
    三羧酸循环与“反三羧酸循环”是相对闭合、自我促进、自我加压、互根互用、此消彼长的系统,不需要外力作用。身心处于松静状态,不受外力干扰,更有利于两者的律动。即使静静打坐,闭目养神,也能促进代谢和循环。
    为什么要配合呼吸?
    当运动配合呼吸,运动节律与呼吸节律取得一致时,两者产生共振效应,从而配合陀螺-“反陀螺”系统的律动节拍,更有效地促进人的有氧代谢,真正做到外练筋骨肉,内练精气神,形神兼备。
    三羧酸循环和“反三羧酸循环”的增强不仅表现为陀螺和“反陀螺”的膨胀和旋转加快,而且表现为引力线和“反引力线”的致密,粒子流、“反粒子流”增强。
    陀螺-“反陀螺”律动模型还可以解释诸多现象,如高血压、哮喘的发病机理以及心身疾病等等。
    医学、生物学研究已经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到染色体的发展过程就是由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的过程,探索到基因这个层面,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往下还有什么?实际上,染色体形似“8”字的麻花形状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染色体好比奇点,根据镜像原理,在奇点的对面,在界面的另一方,还有对称的世界存在,尽管我们看不见。

6 对于“人体是小宇宙”的解释
    中医说:人体是小宇宙。将宇宙的演变模型想象成上述律动的“8”字或一根麻花或一条染色体形状,则大爆炸奇点处的第一推动力问题迎刃而解了。“8”的中间相当于奇点,奇点一侧是物质构成的宇宙,另一侧是由反物质构成的反宇宙。当一侧向奇点处挤压,则宇宙压缩,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穿过奇点后,进入膨胀相,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不断冷却,膨胀到一定程度开始反方向挤压,如此反复,是一个自我律动的过程,不需要第一推动力。挤压或膨胀的力来源于宇宙的高速自旋(旋转速度可能高于光速),这很象拧麻花或DNA解螺旋。宇宙物质就在奇点两侧、“8”的范围内流动着。当物质宇宙处于奇点一侧时,奇点另一侧不可能是“空”的,而是由反物质构成的宇宙镜像——反宇宙,反宇宙也在高速旋转,就像黑洞的旋转,并沿自旋轴喷射很多粒子。
    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共同基础是太极阴阳理论,因此,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实际上是太极阴阳理论与宇宙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结合。
7. 陀螺-反陀螺律动模型与中医经络学说
    有研究认为经络和穴位是信息和能量传递的通路,《中外医学交流史》的作者马伯英推测,穴位和经络可能是蛋白质立体构型改变的作用点和作用线路。这两种学说本质是一致的,都认为经络和穴位是力的传导线路和作用点。弗洛伊德早就预言: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尤其是性意识)是一种力[5]。20世纪,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有一位博学但一直处于学术边缘的动物学家达西汤普森,他在《生长与形态》一书中表达过这样一个类似观点:世界万物都逃不过力的塑型[6]。根据上述陀螺-反陀螺律动模型推测,引力线可能就是经络和穴位的分布的途径。其根据有二:一,经络和引力线都是沿身体长轴分布;二,经络和引力线都是有方向性的,都是矢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宇宙与生命探索之三:宇宙律动论(三)
太极桩功:以人体小太极演绎宇宙大太极的生命律动
太极拳诀,让你认识不一样的太极
阴阳八卦的科学分析
从《易经》看本体之道与应用之道
马宝善《易道太极说》一书连载之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