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

对仗作为汉语所独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在诗联创作中备受青睐,成为近体律诗、骈文、对联等体裁的标志性要素。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形式非常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同时具有一套有“常”有“变”的比较完善的规则体系。所谓“常”,是指对仗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简洁而明确,易懂易学,可施于童蒙教育;所谓“变”,是指对基本规则的补充和调整,包括对仗的种种讲究和避忌,这些补充和调整使对仗规则体系保持了适当的弹性,给创作者留出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力。本文通过考察诗联作品中运用对仗的情况,拟就对仗规则中的几组“常”与“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仗的单元:词类划分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对仗的单元

词类相对是对仗最本质的特点。很多书讲对仗,都用现代语法的概念来解释:“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这个说法的好处是与现行语文教学接轨,便于读者理解;其弊是与古代诗联对仗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古人讲对仗的词类,没有名、动、形等名称,而是分虚实、死活。明代屠隆订正的《缥缃对类》里说:

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对应到现在的说法,实字指“有形体”的,包括今天所说的名词和代词,如“天、地、日、月、人、树、鸟” ,“君、臣、我、汝”等。虚字分活虚字、死虚字和助字。活虚字相当于动词,如“飞、潜、变、化”等;死虚字相当于形容词和副词,如“高、下、洪、纤”等;助字又称语助,相当于连词和助词,例如,与、及、而、唯、者、然、则、乃、于、焉、哉、乎、也等。数目字、颜色字、连绵字等往往自成小类。

王力先生是运用现代的语法学理论来解释对仗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但他也注意到与传统词类的对接。他在《诗词格律》中“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分为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的“之”、“其”归入虚词)

名词又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11小类。同一小类中的词组成对仗,被认为是“工对”。

在《汉语诗律学》中,“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划分为十一类(但未包括动词、形容词),更加符合古人使用对仗的原貌:

第一类:天文门、时令门;第二类:地理门、宫室门;第三类:器物门、衣饰门、饮食门;第四类:文具门、文学门;第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虫鱼门;第六类:形体门、人事门;第七类:人伦门、代名对(包括“我、子、尔”等人称代词、“何、谁”等疑问代词以及“相、者、人”等。代词“此”则归入普通形容词一类);第八类: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干支对;第九类:人名对、地名对;第十类: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连绵字、重叠字;第十一类:副词、连介词、助词。

应该看到,对仗所用词类,与语法学上的词类划分是有明显区别的。语法学上的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本质根据;而对仗规则涉及的词类,主要是按照意义和实际使用的需要来划分,因而将名词分成许多详细的小类(“门”), 而对其他词的分类则比较粗疏。

对仗所用词类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除名词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成一类,但有时界限比较模糊,可以相互对仗。如形容词与动词对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二)

凭栏霄月近;倚杖海云还。(田汝成:杭州南高峰联)

动词与副词对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言伤末俗,久立慕高风。(徐道晖:《题钓台》)

畏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有故人藏。(佚名自题联)

动词与连词、介词对仗: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黄庭坚:《再次韵寄子由》)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李彭:《春日怀秦髯》)

能邀过客饮文字;亦把湍流替管弦。(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旧联)

副词与介词对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2、有些词在词义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入不同的门类,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孤”、“半”、“尽”、“全”等字,既可视为形容词: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壁龙蛇蟠造化,满筐山岳动神祗。(罗隐:《感别元帅尚父》)

驽骀路结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罗隐:《感怀》)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李商隐:《离思》)

又可视为数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夜星辰归帝座,半年樽俎奉梁王。(罗隐:《淮南送司勋李郎中赴阙》)

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有”,既可作为动词: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刘禹锡:《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

酒无人劝,看山只自知。(刘禹锡:《酬乐天小台晚坐见忆》)

又可与虚词为对: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刘禹锡:《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3、在日常生活中或诗文中连用频率较高的词,可自成小类。如“诗”属文学门,“酒”属饮食门,但因“诗酒”经常“用于对称”,如果用为对仗,被认为工对,而且比一般的同类字相对更工。“金玉”、“金石”、“人地”、“人物”、“兵马”等都属这种情况。如果把同一门类的词之间的关系比作血亲关系,这类词之间则类似姻亲关系。在同一个门类内,也有亲疏之别,“常被用为对称者,如'歌舞’、'声色’、'心迹’、'老病’等等,如果用为对仗,就被认为最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7页)。(

二、对仗的方向:上下对应与句中对应

上下对应与句种对应


二、对仗的方向:上下对应与句中对应

上下对应是对仗的基本结构。如《文镜秘府论》“的名对” 所举“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对“西”,“圃”对“园”,……均为上下相对。作为一种微调,句中对应的现象在对仗中也不少见。《文镜秘府论》所述“二十九种对”中,第五种称为“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释曰:第一句之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之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之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之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也就是说,用于上下句相应位置可成为工对即属于同一门类的两个字,如果放在同一句中构成一个词或词组,先句中自对,然后与对句相对,这就叫“互成对”。

互成对在永明体诗中已有用例,如沈约的诗: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登玄畅楼诗》)

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登北固楼诗》)

到律诗格律定型的唐代,互成对的运用也更为广泛。笔者对《唐诗别裁集》所收五、七言律诗运用互成对的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发现其用例之多是惊人的:450首五律中,用互成对的计有124142处;346首七律中,用互成对的更多达136168处。

互成对可以是同一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杜甫:《暂住白帝复还东屯》)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陈师道:《后湖晚坐》)

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刘长卿:《送耿拾遗归上都》)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江湖俯看杯中泻;钟磬声从地底闻。(杭州北高峰旧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徐渭:杭州凤凰山楼阁联)

两组词(词组)也可以不同词性相对,如动词对名词、动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形容词、动词对方位词: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身世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秋日别薛升华》)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郑锡:《送客之江西》)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而今判伪真。(杭州岳坟旧联)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杭州冷泉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王实甫:敦煌阳关长亭联)

也可以对连绵词: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李颀:《望秦川》)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有的一首诗中有多联使用互成对,或一联中用多个互成对: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杜甫:《有感五首》之一)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沈期:《龙池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烟雨风月晴雪:六宜。(黎遂球:杭州西湖浮海槛联)

还有三字相连形成互成对: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白居易:《寄殷协律》)

传统诗学中所说的“当句对”(又称“句中对”),也是一种句中对应的对仗方式,可以视作互成对的扩展形式。如: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王维:《送邢桂州》)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周承忠:嘉定秋霞圃蘋藻风香室联)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苏州抱绿渔庄联)

当句中在句中对仗,上下可以不对仗。如第三例中,“芳草”对“夕阳”,“有情”对“无语”,“流水”对“明月”,“今日”对“前身”,句中自对均甚工;但上下对应的“有情”与“今日”、“无语”与“前身”并不对仗。

当句对在楹联尤其是长联创作中使用非常广泛,如:

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待谁反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长沙天心阁旧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许太眉:杭州西湖花神庙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刘坤一: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他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也多处使用当句对。

句中对应的对仗方式,改变了上下对应的单一模式,有利于避免对句与出句的合掌,还能收到错综变化、精致灵巧的效果。

互成对与当句对这两种对仗变格,为古今诗联作者所娴熟运用,但其作用却未得到研究者的充分认识。如:

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名词中能以同类之字相对,固佳;若为全句之命意相限,则宁从词意,毋从字类。语所云不以文害辞是也。惟词性必应相类,例如:桃李成蹊径;江山入画图。按,‘桃李’属植物类,‘江山’属地理类,‘蹊径’属地理类,‘画图’属文玩类,类不同而可以属对者,尚意不尚词故也。”

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引唐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等句,分析说:“……场圃与桑麻,……田园与骨肉,干戈与道路,都只是属于名词的大类,或说类不近,所以用来对偶,只是合格而不是很好。这种对偶有个名堂,曰‘宽对’。”

傅佩韩先生《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偶艺术》解释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是名词,而‘指挥’却是动词,词性显然不同,但句子中的‘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都是成语,可以为对,而‘见’、‘失’则为词性相同的对偶,从整体来说,这两个句子属于工对。”

以上诸家,或以这种对仗方式为“宽对”,为“不以文害辞”的不得已之举,或以“成语”曲为之说(其实大量的用例并非“成语”),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对仗规则建立伊始就一直使用的一种“合法”的工对形式。

三、对仗的效果:求工与忌太工

传统诗学关于对仗有一种辩证态度。总体上讲,对仗要追求工整,古代诗人和诗论家对此有许多精细的讲究,这也是对仗区别于普通对偶修辞格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又反对一味求工。对仗过于求工,容易产生两种弊病:一是导致语意合掌、语言板滞,因为相对应的字词如果属于同一门类,那么上下句的意象往往比较接近,无法通过对比形成张力、达到流走灵动的效果;二是流为纤巧浅俗的风格,从而落入“小乘”,背离高雅大气、自然浑成的审美要求。所以宋代诗论家吴可在《藏海诗话》中说:“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葛立方《韵语阳秋》载:“近人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诗派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見尔。”虽然葛氏的议论是为纠正江西诗派的偏颇而发,但“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的辩证观点,确实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诗歌的创作与鉴赏都深具影响。

受这种辩证思想的影响,历代诗联作品中普遍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联中有一组或几组字对得特别工,其他地方对得不工甚至不对,整联也会被认为佳对。借用心理学上的名词,可称之为“晕轮效应”(指人知觉认识的扩大,比如对某人非常突出的优点印象强烈,对其缺点就会视而不见,就像太阳的光环把太阳的表面扩大化了)。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与“翼”一为动词,一为名词,不成对仗;但是读者不觉其不工,一方面是由于这两句生动鲜明的意象给人深刻印象,同时句中“身”与“心”、“有”与“无”、“双”与“一”都是工对,这样就掩盖了个别字的对仗不工。又如: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唐彦谦:《离鸾》)

因为“一”和“三”是数目字作工对,跟在它们后边的“别”、“年”不成对仗的缺憾就被忽略了。《汉语诗律学》以此联为“不工的对仗”,是诗人“牺牲对仗来保存诗意”。其实这种对仗在古典诗歌中用例很多,恐怕古人是不以为病的。

充当“晕轮”的都是本身对仗极工的一组或几组字词,包括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等。如:

1、 数目字

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舞爱双飞蝶,歌闻数里莺。(张籍:《寒食书事》)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南通狼山旧联)

2、 颜色字

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杜甫:《去蜀》)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杜甫:《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独坐黄昏谁是伴;争教红粉不成灰。[赵熙:成都望江楼公园清婉室联(集唐)]

3、 方位词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刘禹锡:《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

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于良史:《冬日野望》)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旅怀》)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李商隐:《崔处士》)

4、 其他可以构成工对的字词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之一)

知有长生药,谁为不死人。(文丙:《罗浮山》)

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李商隐:《哭刘司户二首》之二)

相交知己少,入梦好山多。(王冕:《偶书二首》之二)

放开眼孔穷天地;别有心肠蕴古今。(昆明大观楼旧联)

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须略减聪明。(杨荣绪:自挽联)

这种集“最工”与“不工”于一体的对仗,调节了求工上“过”与“不及”的偏颇,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取向。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自然不止上述三类,如《文镜秘府论》所列二十九种对中,正名对、同类对等是常格,而隔句对、奇对、侧对等则为变格。有些变格近于文字游戏,在诗联创作中意义不大,在此不多论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微塾】词类相对
【律诗的对仗】
学诗笔记之:对仗的概念、基本要求及常见形式
浅析格律诗中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全文)
龙风对仗学习笔记
【大家讲堂】梦欣楹联讲座:创作楹联的技巧(1)对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